第441章 我就是来看看热闹-《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

  次日清晨,沈良早早起床。

  昨晚想了很久,他已经有了应对策略。

  关键是要把握好分寸,既要展现技术实力,又不能显得太过突兀。

  七点半,沈良穿着刚熬夜烫好的白衬衫和深蓝色西装出现在办公室门口。

  老刘已经等在那里,身边还站着几个厂领导。

  “小沈,你来了。”老刘的神情比昨天更紧张,“王处长他们八点半到,我们先去准备室检查一遍。”

  众人走向三楼的会议室。

  沈良环顾四周,桌椅摆放整齐,投影设备已经调试完毕。

  墙上的技术图表被重新整理过,看起来更加专业。

  “沈工,你的汇报材料准备好了吗?”副厂长张明问道。

  “准备好了。”沈良拍拍手中的文件夹,“不过我想增加一个实地参观的环节。”

  “实地参观?”老刘愣了一下,“这...”

  “王处长是技术出身,光看资料可能不够直观。”沈良解释道,“我建议先参观炼钢车间,然后回来听汇报。”

  张明皱眉:“车间现场比较嘈杂,而且温度很高。万一出点意外...”

  “正因为如此才有说服力。”沈良语气坚定,“纸上谈兵永远比不上亲眼所见。”

  老刘沉思片刻,点点头:“有道理。那就按你说的办。”

  八点二十分,楼下传来汽车引擎声。

  老刘透过窗户往下看:“来了!”

  几分钟后,会议室门被推开。

  王建国走在最前面,五十岁左右,戴着黑框眼镜,神情严肃。

  身后跟着三个年轻人,应该是技术人员。

  “王处长,欢迎来我厂指导工作!”老刘迎上前去。

  “刘厂长客气了。”王建国与众人一一握手,“听说你们在连铸技术方面有重大突破?”

  “是的,这位是我们的技术负责人沈良。”老刘介绍道。

  王建国的目光落在沈良身上,上下打量了几秒。

  “这么年轻?”他的语气带着几分意外。

  “王处长,年龄不是问题。”沈良微笑着伸出手,“技术面前人人平等。”

  王建国与他握手,感受到对方掌心略有些汗湿,但神情非常沉稳。

  “好,我倒要看看你们搞出了什么名堂。”

  “王处长,我想先请您参观一下我们的生产现场。”沈良主动提议,“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王建国眉毛微挑。

  这句话很有意思。

  “可以。不过我们时间有限。”

  “半小时足够了。”

  一行人离开会议室,向炼钢车间走去。

  沈良走在王建国旁边,心中暗自调整策略。

  从刚才的接触来看,这个人确实很谨慎,但对新技术有浓厚兴趣。

  走进车间,热浪扑面而来。

  高炉轰鸣声震耳欲聋,橙红色的钢水在铁槽中奔流。

  工人们挥汗如雨,有条不紊地操作着各种设备。

  王建国停下脚步,仔细观察周围的一切。

  “这是我们改造后的转炉。”沈良指向不远处的巨大设备,声音略微提高以盖过噪音,“通过优化供氧系统和调整炉型结构,钢水质量显着提升。”

  “具体数据呢?”王建国问道。

  “含硫量从0.035%降到0.018%,含磷量从0.025%降到0.012%。”沈良不假思索地报出数字,“而且出钢温度更稳定,废品率下降了40%。”

  王建国掏出小本子记录。

  这些数据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那边是连铸试验线。”沈良指向车间另一侧,“我们自主设计的设备正在那里运行。”

  众人跟着他走过去。

  一台看起来有些简陋但运转正常的设备映入眼帘。钢水从中间倒包注入,经过冷却结晶后,另一端缓缓送出成型的钢坯。

  “这就是你们的连铸机?”王建国围着设备转了一圈,“设计思路很有创意。”

  “还只是初级版本。”沈良谦虚地说,“但基本原理已经验证了。”

  随行的技术人员之一凑过来看:“这个结晶器的冷却方式很特别。”

  “我们采用了多点喷淋加强制循环的组合方案。”沈良解释道,“既保证了冷却效率,又避免了应力集中。”

  王建国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这套理论听起来很有道理。

  “产品质量如何?”

  “我们刚才取了样品。”一个车间主任走过来,手里拿着几块钢材,“王处长您看。”

  王建国接过钢材,掂了掂重量,又仔细观察表面质量。

  “组织很均匀,没有明显缺陷。”他把钢材递给身边的技术人员,“你们测试过机械性能吗?”

  “当然。”沈良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化验单,“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延伸率等指标都超过了国标要求。”

  王建国接过化验单,眉头微微皱起。

  这些数据实在太好了,好得有些让人怀疑。

  “你们是什么时候开始这个项目的?”

  “三个月前。”沈良回答得很坦然,“当然,前期的理论研究花了更长时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三个月就有这样的成果?”王建国的语气带着质疑,“有些太快了吧。”

  沈良早就料到会有这个问题。

  “王处长,我们确实进展很快。”他直视对方的眼睛,“但这不是凭空而来的。”

  “怎么说?”

  “我曾经在钢研院进修过一年,接触到了很多国外的技术资料。”沈良语速稍慢,显得更加真诚,“回来后一直在思考如何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

  这个解释很合理。

  王建国的表情缓和了一些。

  “那些资料是公开的吗?”

  “大部分是学术论文,有些是技术交流会上的内容。”沈良继续编织着自己的故事,“关键是要有正确的理解和应用。”

  王建国若有所思。

  钢研院确实有很多对外交流项目,接触到一些先进理念并不奇怪。而且这个年轻人的理论功底看起来很扎实。

  “走吧,我们去会议室详细谈谈。”

  回到会议室,气氛明显轻松了很多。

  沈良打开投影仪,屏幕上出现了详细的技术图表。

  “我们的连铸技术主要有三个创新点。”他拿起激光笔,指向屏幕,“第一是结晶器的冷却系统优化...”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沈良详细介绍了技术原理、工艺流程、设备特点等各个方面。

  王建国和他的团队认真记录,不时提出问题。

  “为什么选择这种拉速控制方式?”

  “传统方式容易产生表面裂纹,我们的方案可以有效避免这个问题。”

  “成本控制怎么样?”

  “比传统工艺节约25%左右,主要是减少了材料损耗和能源消耗。”

  每个问题沈良都回答得很专业,而且逻辑清晰。

  王建国心中的疑虑逐渐消散。

  这个年轻人确实有真才实学。

  “最后一个问题。”王建国放下笔,“如果要推广这项技术,你们需要什么支持?”

  沈良早就等着这个问题。

  “主要是三个方面。”他伸出三根手指,“资金、设备和人才。”

  “具体需求呢?”

  “资金方面,建设一条标准化生产线大概需要800万。”沈良事先做过详细计算,“设备主要是一些精密仪器和专用工具,国内买不到的需要进口。人才方面...”

  他停顿了一下。

  “我们希望能够培养一批专业的技术骨干,形成完整的技术团队。”

  王建国点点头。

  这些要求都很合理。

  “如果技术确实可行,国家肯定会支持。”他站起身来,“不过还需要更严格的验证。”

  “我们完全配合。”老刘连忙表态。

  “好。”王建国看了看表,“今天就到这里。我会尽快把情况汇报上去。”

  送走考察组后,老刘长长舒了一口气。

  “怎么样?感觉如何?”他问沈良。

  “应该问题不大。”沈良收拾着桌上的资料,“王处长是个明白人,他看得出技术的价值。”

  “那就好。”老刘脸上露出笑容,“这次如果成功了,我们厂就真的要腾飞了。”

  沈良没有接话。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

  但至少,第一步走得很顺利。

  三天后,钢研院的电话打来了。

  “沈同志,王处长想再看一遍你们的技术演示。”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兴奋,“这次会有更多专家过去。”

  老刘接过电话,连连点头。

  “好的好的,我们随时配合。”

  放下话筒,老刘兴奋得搓手。

  “听到没?更多专家!这说明什么?”

  沈良倒是很冷静。

  专家多了,质疑声也会更多。

  “老刘,准备工作要更仔细。”他提醒道,“这次来的人水平更高,一点小漏洞都可能被抓住。”

  “你说得对。”老刘收敛笑容,“我马上安排人检查设备。”

  两天后,一辆中巴车开进了厂区。

  车上下来八个人,除了王建国,其余都是陌生面孔。

  领头的是个五十多岁的老者,头发花白,戴着黑框眼镜。

  “这位是中科院金属所的李院士。”王建国主动介绍,“李院士是我国连铸技术的权威专家。”

  沈良心中一紧。

  李院士?

  他在后世资料里见过这个名字。

  确实是顶级专家,而且以严谨着称。

  “李院士好。”沈良恭敬地伸出手。

  李院士握了握他的手,目光在他脸上停留了几秒。

  “听说你们搞了个新的连铸工艺?”声音平淡,听不出喜怒。

  “是的,请您指导。”

  “指导谈不上。”李院士摆摆手,“我就是来看看热闹。”

  话虽这么说,但沈良能感受到这位老专家身上的压力。

  来到车间,专家组围着那台改造后的设备仔细观察。

  “这个冷却系统有点意思。”一个中年专家蹲下身,用手摸了摸管道,“铜管的排列方式很特别。”

  “确实。”另一个专家也凑过来,“这种设计我没见过。”

  沈良站在一旁,随时准备回答问题。

  李院士没有急着开口,而是绕着设备走了一圈。

  他的目光很犀利,每个细节都不放过。

  “开始演示吧。”他最终说道。

  沈良点点头,示意操作工人启动设备。

  喜欢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