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导流装置的角度计算-《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

  高温钢水从包中流出,进入结晶器。

  整个过程很顺利,钢坯的质量也很不错。

  专家们一边观察,一边记录数据。

  “拉速控制得不错。”有人赞叹道。

  “表面质量也很好。”

  但李院士始终没有表态。

  他只是静静地看着,偶尔皱皱眉头。

  演示结束后,众人来到会议室。

  沈良再次展示了技术资料,详细介绍了工艺原理。

  “有几个问题想请教。”李院士终于开口了,“第一,你们这个冷却曲线是怎么确定的?”

  来了!

  沈良早就准备好了答案。

  “我们做了大量的实验,测试了不同温度梯度下的凝固效果。”他调出一张图表,“这条曲线是最优解。”

  “实验数据在哪里?”

  “在这里。”沈良翻开另一份资料。

  李院士接过去仔细看了看,眉头皱得更紧了。

  “这些数据...很完整啊。”

  他的语气有些奇怪。

  沈良心中警觉起来。

  不会是露馅了吧?

  “第二个问题。”李院士继续说道,“你们的二次冷却区设计依据是什么?”

  “主要考虑了传热系数和冷却强度的平衡。”沈良回答得很流畅,“既要保证冷却效果,又要避免温度应力过大。”

  “具体的计算过程呢?”

  “我可以现场推导给您看。”

  沈良起身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开始写公式。

  一连串复杂的数学推导过程很快布满了整个黑板。

  专家们看得很认真,不时点头。

  “思路很清晰。”有人低声议论。

  “计算也没问题。”

  但李院士的表情依然严肃。

  “第三个问题。”他放下资料,“你们是怎么解决钢水流动均匀性问题的?”

  这个问题更加尖锐。

  钢水流动不均匀是连铸技术的老大难问题,直到九十年代都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

  沈良深吸一口气。

  “我们在浸入式水口上做了改进。”他指向设备图纸,“增加了导流装置,可以有效控制钢水的流向。”

  “导流装置?”李院士来了兴趣,“具体是什么样的?”

  “请跟我来。”

  沈良带着专家组回到车间,指着浸入式水口上的一个小装置。

  “这就是我们设计的导流器。”

  李院士戴上老花镜,凑近仔细观察。

  “这个角度...很巧妙啊。”他喃喃自语,“应该能形成很好的流场分布。”

  其他专家也围过来看。

  “确实有道理。”

  “没想到这么简单的改动能起这么大作用。”

  沈良心中稍微松了口气。

  看来这一关算是过了。

  但李院士突然抬起头。

  “这个设计思路你是从哪里学来的?”

  空气仿佛凝固了。

  沈良感受到了所有人的目光。

  这是最关键的问题。

  “是我自己想出来的。”他努力保持平静,“在分析流体力学原理时突然有了灵感。”

  “灵感?”李院士的眼神变得锐利,“你学过流体力学?”

  “自学的。”沈良硬着头皮说道,“买了几本书回来研究。”

  “哪几本书?”

  这下真的麻烦了。

  沈良脑海中快速搜索着这个年代可能存在的流体力学教材。

  “主要是《流体力学基础》和《传热学原理》。”他报出两个比较保险的书名。

  李院士若有所思。

  “这两本书我也看过。”他慢慢说道,“但里面没有关于连铸流场优化的内容啊。”

  完了!

  沈良感觉冷汗都冒出来了。

  但他只能硬撑下去。

  “书上确实没有现成的答案。”他尽量让声音听起来自然,“但基本原理是相通的。我就是根据这些原理,结合实际情况摸索出来的。”

  李院士盯着他看了好一会儿。

  会议室里安静得能听到心跳声。

  终于,老专家缓缓点了点头。

  “年轻人有想法是好事。”他的语气软化了一些,“不过理论和实践还是有差距的。”

  “您说得对。”沈良连忙附和,“所以我们做了很多试验。”

  “试验记录我想看看。”

  “没问题。”

  沈良让人拿来了一摞试验记录本。

  这些都是他这段时间突击补充的,数据基本真实,只是在关键参数上做了一些调整。

  李院士翻看着记录本,神情专注。

  “这个温度变化曲线很有意思。”他指着其中一页,“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用的热电偶。”沈良回答道,“布置了十几个测点。”

  “精度怎么样?”

  “误差在正负2度以内。”

  李院士继续翻看。

  每一页他都看得很仔细,有时还会拿笔在旁边做记号。

  其他专家也围过来讨论。

  “这个冷却速率控制得不错。”

  “确实,比我们厂的效果好多了。”

  “看来这个技术真的有推广价值。”

  听到这些议论,沈良心中稍微放松了一些。

  但李院士始终没有明确表态。

  “今天就到这里吧。”他合上记录本,“我需要回去仔细研究一下。”

  送走专家组后,老刘急切地问道:

  “怎么样?感觉如何?”

  沈良摇摇头。

  “不好说。那个李院士很难对付。”

  “他没说什么批评的话啊。”

  “正因为没说,才更让人担心。”沈良叹了口气,“像他这种级别的专家,如果真的认可,当场就会表态。”

  老刘的脸色有些难看。

  “那我们还有希望吗?”

  “要看后续的反应了。”沈良安慰道,“至少其他专家的态度还不错。”

  接下来的几天,沈良一直在等消息。

  但钢研院那边没有任何动静。

  直到一周后,王建国的电话才姗姗来迟。

  “沈同志,有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他的声音听起来有些复杂,“你想先听哪个?”

  沈良心中一沉。

  “先听坏消息吧。”

  “李院士对你们的技术还有一些疑虑。”王建国停顿了一下,“他觉得有些地方需要进一步验证。”

  果然如此。

  “那好消息呢?”

  “上级领导对这个项目很感兴趣。”王建国的语气变得兴奋起来,“决定先批一部分资金,让你们做更深入的研究。”

  沈良愣住了。

  这算什么情况?

  “具体是多少资金?”

  “五十万。”王建国说道,“虽然不多,但可以先把基础工作做起来。”

  五十万!

  在1980年,这可是一笔巨款。

  “还有一个条件。”王建国继续说道,“你们必须接受定期检查,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

  “没问题。”沈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放下电话,老刘兴奋得直拍大腿。

  “五十万啊!咱们厂一年的利润都没这么多!”

  沈良也很激动,但更多的是压力。

  钱给了,就意味着责任更重了。

  如果搞砸了,后果不堪设想。

  “老刘,我们得制定详细的计划。”他冷静下来说道,“这笔钱怎么花,每一分都要算清楚。”

  “你说得对。”老刘也收敛了笑容,“我马上召集技术骨干开会。”

  当天下午,技术科的会议室里坐满了人。

  沈良站在黑板前,手里拿着粉笔。

  “今天把大家叫来,是要商量一下技术改进的具体方案。”

  下面的工程师们都很兴奋。

  五十万的项目,对他们来说也是难得的机会。

  “首先是设备升级。”沈良在黑板上写下第一条,“现有的连铸机还有很多改进空间。”

  “具体改哪些地方?”有人问道。

  “冷却系统要重新设计,控制精度要提高一个档次。”沈良画了个简图,“另外还要增加自动化程度。”

  “自动化?”老工程师张师傅皱眉道,“咱们有这个技术吗?”

  “可以学嘛。”沈良笑了笑,“实在不行就花钱请专家。”

  “那成本会不会太高?”

  “值得。”沈良语气坚定,“自动化是发展趋势,早晚都要搞。”

  接下来两个小时,大家围绕技术改进方案展开了热烈讨论。

  从设备选型到工艺优化,从人员培训到质量控制,每个环节都反复推敲。

  最终形成了一份详细的计划书。

  “按照这个方案,大概需要三个月时间。”沈良总结道,“到时候应该能拿出一套比较完善的技术体系。”

  “三个月够吗?”老刘有些担心,“万一赶不上进度怎么办?”

  “那就加班加点。”沈良毫不犹豫地说道,“机会难得,必须抓住。”

  散会后,沈良独自留在办公室里。

  他拿出一张纸,开始画设备改进的详细图纸。

  这些设计大部分来自他的记忆,但也有一些是根据现有条件的创新。

  关键是要把握好平衡点。

  既不能太超前,也不能太保守。

  画到一半,办公室的门被敲响了。

  “进来。”

  推门而入的是张师傅。

  “小沈,有个问题想跟你探讨一下。”他手里拿着一份技术资料,“关于那个导流装置的角度计算。”

  沈良放下笔,认真听张师傅的疑问。

  这位老工程师虽然学历不高,但实践经验丰富,提出的问题往往很尖锐。

  “你看这里。”张师傅指着图纸,“如果钢水温度波动比较大,这个角度还合适吗?”

  好问题!

  沈良心中暗自佩服。

  “确实需要考虑温度补偿。”他拿起计算器,“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可调节的机构。”

  两人讨论了半个多小时,最终确定了改进方案。

  “看来经验和理论结合,效果更好啊。”张师傅感慨道。

  “是的。”沈良深有同感,“闭门造车是不行的。”

  送走张师傅后,沈良继续完善设计图纸。

  直到深夜,他才收拾东西准备回家。

  走出办公楼,夜风习习。

  厂区里很安静,只有值班室还亮着灯。

  沈良抬头看了看星空,心情复杂。

  虽然第一步走得还算顺利,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Li院士的疑虑不是没有道理的。

  自己的技术虽然先进,但毕竟超越了这个时代太多。

  如何让这些技术在这个时代生根发芽,确实需要更多智慧。

  不过,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坚持走下去。

  “中国的重工业,等着我来改变。”他在心中默默发誓。

  喜欢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