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钢水从包中流出,进入结晶器。
整个过程很顺利,钢坯的质量也很不错。
专家们一边观察,一边记录数据。
“拉速控制得不错。”有人赞叹道。
“表面质量也很好。”
但李院士始终没有表态。
他只是静静地看着,偶尔皱皱眉头。
演示结束后,众人来到会议室。
沈良再次展示了技术资料,详细介绍了工艺原理。
“有几个问题想请教。”李院士终于开口了,“第一,你们这个冷却曲线是怎么确定的?”
来了!
沈良早就准备好了答案。
“我们做了大量的实验,测试了不同温度梯度下的凝固效果。”他调出一张图表,“这条曲线是最优解。”
“实验数据在哪里?”
“在这里。”沈良翻开另一份资料。
李院士接过去仔细看了看,眉头皱得更紧了。
“这些数据...很完整啊。”
他的语气有些奇怪。
沈良心中警觉起来。
不会是露馅了吧?
“第二个问题。”李院士继续说道,“你们的二次冷却区设计依据是什么?”
“主要考虑了传热系数和冷却强度的平衡。”沈良回答得很流畅,“既要保证冷却效果,又要避免温度应力过大。”
“具体的计算过程呢?”
“我可以现场推导给您看。”
沈良起身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开始写公式。
一连串复杂的数学推导过程很快布满了整个黑板。
专家们看得很认真,不时点头。
“思路很清晰。”有人低声议论。
“计算也没问题。”
但李院士的表情依然严肃。
“第三个问题。”他放下资料,“你们是怎么解决钢水流动均匀性问题的?”
这个问题更加尖锐。
钢水流动不均匀是连铸技术的老大难问题,直到九十年代都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
沈良深吸一口气。
“我们在浸入式水口上做了改进。”他指向设备图纸,“增加了导流装置,可以有效控制钢水的流向。”
“导流装置?”李院士来了兴趣,“具体是什么样的?”
“请跟我来。”
沈良带着专家组回到车间,指着浸入式水口上的一个小装置。
“这就是我们设计的导流器。”
李院士戴上老花镜,凑近仔细观察。
“这个角度...很巧妙啊。”他喃喃自语,“应该能形成很好的流场分布。”
其他专家也围过来看。
“确实有道理。”
“没想到这么简单的改动能起这么大作用。”
沈良心中稍微松了口气。
看来这一关算是过了。
但李院士突然抬起头。
“这个设计思路你是从哪里学来的?”
空气仿佛凝固了。
沈良感受到了所有人的目光。
这是最关键的问题。
“是我自己想出来的。”他努力保持平静,“在分析流体力学原理时突然有了灵感。”
“灵感?”李院士的眼神变得锐利,“你学过流体力学?”
“自学的。”沈良硬着头皮说道,“买了几本书回来研究。”
“哪几本书?”
这下真的麻烦了。
沈良脑海中快速搜索着这个年代可能存在的流体力学教材。
“主要是《流体力学基础》和《传热学原理》。”他报出两个比较保险的书名。
李院士若有所思。
“这两本书我也看过。”他慢慢说道,“但里面没有关于连铸流场优化的内容啊。”
完了!
沈良感觉冷汗都冒出来了。
但他只能硬撑下去。
“书上确实没有现成的答案。”他尽量让声音听起来自然,“但基本原理是相通的。我就是根据这些原理,结合实际情况摸索出来的。”
李院士盯着他看了好一会儿。
会议室里安静得能听到心跳声。
终于,老专家缓缓点了点头。
“年轻人有想法是好事。”他的语气软化了一些,“不过理论和实践还是有差距的。”
“您说得对。”沈良连忙附和,“所以我们做了很多试验。”
“试验记录我想看看。”
“没问题。”
沈良让人拿来了一摞试验记录本。
这些都是他这段时间突击补充的,数据基本真实,只是在关键参数上做了一些调整。
李院士翻看着记录本,神情专注。
“这个温度变化曲线很有意思。”他指着其中一页,“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用的热电偶。”沈良回答道,“布置了十几个测点。”
“精度怎么样?”
“误差在正负2度以内。”
李院士继续翻看。
每一页他都看得很仔细,有时还会拿笔在旁边做记号。
其他专家也围过来讨论。
“这个冷却速率控制得不错。”
“确实,比我们厂的效果好多了。”
“看来这个技术真的有推广价值。”
听到这些议论,沈良心中稍微放松了一些。
但李院士始终没有明确表态。
“今天就到这里吧。”他合上记录本,“我需要回去仔细研究一下。”
送走专家组后,老刘急切地问道:
“怎么样?感觉如何?”
沈良摇摇头。
“不好说。那个李院士很难对付。”
“他没说什么批评的话啊。”
“正因为没说,才更让人担心。”沈良叹了口气,“像他这种级别的专家,如果真的认可,当场就会表态。”
老刘的脸色有些难看。
“那我们还有希望吗?”
“要看后续的反应了。”沈良安慰道,“至少其他专家的态度还不错。”
接下来的几天,沈良一直在等消息。
但钢研院那边没有任何动静。
直到一周后,王建国的电话才姗姗来迟。
“沈同志,有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他的声音听起来有些复杂,“你想先听哪个?”
沈良心中一沉。
“先听坏消息吧。”
“李院士对你们的技术还有一些疑虑。”王建国停顿了一下,“他觉得有些地方需要进一步验证。”
果然如此。
“那好消息呢?”
“上级领导对这个项目很感兴趣。”王建国的语气变得兴奋起来,“决定先批一部分资金,让你们做更深入的研究。”
沈良愣住了。
这算什么情况?
“具体是多少资金?”
“五十万。”王建国说道,“虽然不多,但可以先把基础工作做起来。”
五十万!
在1980年,这可是一笔巨款。
“还有一个条件。”王建国继续说道,“你们必须接受定期检查,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
“没问题。”沈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放下电话,老刘兴奋得直拍大腿。
“五十万啊!咱们厂一年的利润都没这么多!”
沈良也很激动,但更多的是压力。
钱给了,就意味着责任更重了。
如果搞砸了,后果不堪设想。
“老刘,我们得制定详细的计划。”他冷静下来说道,“这笔钱怎么花,每一分都要算清楚。”
“你说得对。”老刘也收敛了笑容,“我马上召集技术骨干开会。”
当天下午,技术科的会议室里坐满了人。
沈良站在黑板前,手里拿着粉笔。
“今天把大家叫来,是要商量一下技术改进的具体方案。”
下面的工程师们都很兴奋。
五十万的项目,对他们来说也是难得的机会。
“首先是设备升级。”沈良在黑板上写下第一条,“现有的连铸机还有很多改进空间。”
“具体改哪些地方?”有人问道。
“冷却系统要重新设计,控制精度要提高一个档次。”沈良画了个简图,“另外还要增加自动化程度。”
“自动化?”老工程师张师傅皱眉道,“咱们有这个技术吗?”
“可以学嘛。”沈良笑了笑,“实在不行就花钱请专家。”
“那成本会不会太高?”
“值得。”沈良语气坚定,“自动化是发展趋势,早晚都要搞。”
接下来两个小时,大家围绕技术改进方案展开了热烈讨论。
从设备选型到工艺优化,从人员培训到质量控制,每个环节都反复推敲。
最终形成了一份详细的计划书。
“按照这个方案,大概需要三个月时间。”沈良总结道,“到时候应该能拿出一套比较完善的技术体系。”
“三个月够吗?”老刘有些担心,“万一赶不上进度怎么办?”
“那就加班加点。”沈良毫不犹豫地说道,“机会难得,必须抓住。”
散会后,沈良独自留在办公室里。
他拿出一张纸,开始画设备改进的详细图纸。
这些设计大部分来自他的记忆,但也有一些是根据现有条件的创新。
关键是要把握好平衡点。
既不能太超前,也不能太保守。
画到一半,办公室的门被敲响了。
“进来。”
推门而入的是张师傅。
“小沈,有个问题想跟你探讨一下。”他手里拿着一份技术资料,“关于那个导流装置的角度计算。”
沈良放下笔,认真听张师傅的疑问。
这位老工程师虽然学历不高,但实践经验丰富,提出的问题往往很尖锐。
“你看这里。”张师傅指着图纸,“如果钢水温度波动比较大,这个角度还合适吗?”
好问题!
沈良心中暗自佩服。
“确实需要考虑温度补偿。”他拿起计算器,“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可调节的机构。”
两人讨论了半个多小时,最终确定了改进方案。
“看来经验和理论结合,效果更好啊。”张师傅感慨道。
“是的。”沈良深有同感,“闭门造车是不行的。”
送走张师傅后,沈良继续完善设计图纸。
直到深夜,他才收拾东西准备回家。
走出办公楼,夜风习习。
厂区里很安静,只有值班室还亮着灯。
沈良抬头看了看星空,心情复杂。
虽然第一步走得还算顺利,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Li院士的疑虑不是没有道理的。
自己的技术虽然先进,但毕竟超越了这个时代太多。
如何让这些技术在这个时代生根发芽,确实需要更多智慧。
不过,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坚持走下去。
“中国的重工业,等着我来改变。”他在心中默默发誓。
喜欢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
整个过程很顺利,钢坯的质量也很不错。
专家们一边观察,一边记录数据。
“拉速控制得不错。”有人赞叹道。
“表面质量也很好。”
但李院士始终没有表态。
他只是静静地看着,偶尔皱皱眉头。
演示结束后,众人来到会议室。
沈良再次展示了技术资料,详细介绍了工艺原理。
“有几个问题想请教。”李院士终于开口了,“第一,你们这个冷却曲线是怎么确定的?”
来了!
沈良早就准备好了答案。
“我们做了大量的实验,测试了不同温度梯度下的凝固效果。”他调出一张图表,“这条曲线是最优解。”
“实验数据在哪里?”
“在这里。”沈良翻开另一份资料。
李院士接过去仔细看了看,眉头皱得更紧了。
“这些数据...很完整啊。”
他的语气有些奇怪。
沈良心中警觉起来。
不会是露馅了吧?
“第二个问题。”李院士继续说道,“你们的二次冷却区设计依据是什么?”
“主要考虑了传热系数和冷却强度的平衡。”沈良回答得很流畅,“既要保证冷却效果,又要避免温度应力过大。”
“具体的计算过程呢?”
“我可以现场推导给您看。”
沈良起身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开始写公式。
一连串复杂的数学推导过程很快布满了整个黑板。
专家们看得很认真,不时点头。
“思路很清晰。”有人低声议论。
“计算也没问题。”
但李院士的表情依然严肃。
“第三个问题。”他放下资料,“你们是怎么解决钢水流动均匀性问题的?”
这个问题更加尖锐。
钢水流动不均匀是连铸技术的老大难问题,直到九十年代都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
沈良深吸一口气。
“我们在浸入式水口上做了改进。”他指向设备图纸,“增加了导流装置,可以有效控制钢水的流向。”
“导流装置?”李院士来了兴趣,“具体是什么样的?”
“请跟我来。”
沈良带着专家组回到车间,指着浸入式水口上的一个小装置。
“这就是我们设计的导流器。”
李院士戴上老花镜,凑近仔细观察。
“这个角度...很巧妙啊。”他喃喃自语,“应该能形成很好的流场分布。”
其他专家也围过来看。
“确实有道理。”
“没想到这么简单的改动能起这么大作用。”
沈良心中稍微松了口气。
看来这一关算是过了。
但李院士突然抬起头。
“这个设计思路你是从哪里学来的?”
空气仿佛凝固了。
沈良感受到了所有人的目光。
这是最关键的问题。
“是我自己想出来的。”他努力保持平静,“在分析流体力学原理时突然有了灵感。”
“灵感?”李院士的眼神变得锐利,“你学过流体力学?”
“自学的。”沈良硬着头皮说道,“买了几本书回来研究。”
“哪几本书?”
这下真的麻烦了。
沈良脑海中快速搜索着这个年代可能存在的流体力学教材。
“主要是《流体力学基础》和《传热学原理》。”他报出两个比较保险的书名。
李院士若有所思。
“这两本书我也看过。”他慢慢说道,“但里面没有关于连铸流场优化的内容啊。”
完了!
沈良感觉冷汗都冒出来了。
但他只能硬撑下去。
“书上确实没有现成的答案。”他尽量让声音听起来自然,“但基本原理是相通的。我就是根据这些原理,结合实际情况摸索出来的。”
李院士盯着他看了好一会儿。
会议室里安静得能听到心跳声。
终于,老专家缓缓点了点头。
“年轻人有想法是好事。”他的语气软化了一些,“不过理论和实践还是有差距的。”
“您说得对。”沈良连忙附和,“所以我们做了很多试验。”
“试验记录我想看看。”
“没问题。”
沈良让人拿来了一摞试验记录本。
这些都是他这段时间突击补充的,数据基本真实,只是在关键参数上做了一些调整。
李院士翻看着记录本,神情专注。
“这个温度变化曲线很有意思。”他指着其中一页,“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用的热电偶。”沈良回答道,“布置了十几个测点。”
“精度怎么样?”
“误差在正负2度以内。”
李院士继续翻看。
每一页他都看得很仔细,有时还会拿笔在旁边做记号。
其他专家也围过来讨论。
“这个冷却速率控制得不错。”
“确实,比我们厂的效果好多了。”
“看来这个技术真的有推广价值。”
听到这些议论,沈良心中稍微放松了一些。
但李院士始终没有明确表态。
“今天就到这里吧。”他合上记录本,“我需要回去仔细研究一下。”
送走专家组后,老刘急切地问道:
“怎么样?感觉如何?”
沈良摇摇头。
“不好说。那个李院士很难对付。”
“他没说什么批评的话啊。”
“正因为没说,才更让人担心。”沈良叹了口气,“像他这种级别的专家,如果真的认可,当场就会表态。”
老刘的脸色有些难看。
“那我们还有希望吗?”
“要看后续的反应了。”沈良安慰道,“至少其他专家的态度还不错。”
接下来的几天,沈良一直在等消息。
但钢研院那边没有任何动静。
直到一周后,王建国的电话才姗姗来迟。
“沈同志,有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他的声音听起来有些复杂,“你想先听哪个?”
沈良心中一沉。
“先听坏消息吧。”
“李院士对你们的技术还有一些疑虑。”王建国停顿了一下,“他觉得有些地方需要进一步验证。”
果然如此。
“那好消息呢?”
“上级领导对这个项目很感兴趣。”王建国的语气变得兴奋起来,“决定先批一部分资金,让你们做更深入的研究。”
沈良愣住了。
这算什么情况?
“具体是多少资金?”
“五十万。”王建国说道,“虽然不多,但可以先把基础工作做起来。”
五十万!
在1980年,这可是一笔巨款。
“还有一个条件。”王建国继续说道,“你们必须接受定期检查,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
“没问题。”沈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放下电话,老刘兴奋得直拍大腿。
“五十万啊!咱们厂一年的利润都没这么多!”
沈良也很激动,但更多的是压力。
钱给了,就意味着责任更重了。
如果搞砸了,后果不堪设想。
“老刘,我们得制定详细的计划。”他冷静下来说道,“这笔钱怎么花,每一分都要算清楚。”
“你说得对。”老刘也收敛了笑容,“我马上召集技术骨干开会。”
当天下午,技术科的会议室里坐满了人。
沈良站在黑板前,手里拿着粉笔。
“今天把大家叫来,是要商量一下技术改进的具体方案。”
下面的工程师们都很兴奋。
五十万的项目,对他们来说也是难得的机会。
“首先是设备升级。”沈良在黑板上写下第一条,“现有的连铸机还有很多改进空间。”
“具体改哪些地方?”有人问道。
“冷却系统要重新设计,控制精度要提高一个档次。”沈良画了个简图,“另外还要增加自动化程度。”
“自动化?”老工程师张师傅皱眉道,“咱们有这个技术吗?”
“可以学嘛。”沈良笑了笑,“实在不行就花钱请专家。”
“那成本会不会太高?”
“值得。”沈良语气坚定,“自动化是发展趋势,早晚都要搞。”
接下来两个小时,大家围绕技术改进方案展开了热烈讨论。
从设备选型到工艺优化,从人员培训到质量控制,每个环节都反复推敲。
最终形成了一份详细的计划书。
“按照这个方案,大概需要三个月时间。”沈良总结道,“到时候应该能拿出一套比较完善的技术体系。”
“三个月够吗?”老刘有些担心,“万一赶不上进度怎么办?”
“那就加班加点。”沈良毫不犹豫地说道,“机会难得,必须抓住。”
散会后,沈良独自留在办公室里。
他拿出一张纸,开始画设备改进的详细图纸。
这些设计大部分来自他的记忆,但也有一些是根据现有条件的创新。
关键是要把握好平衡点。
既不能太超前,也不能太保守。
画到一半,办公室的门被敲响了。
“进来。”
推门而入的是张师傅。
“小沈,有个问题想跟你探讨一下。”他手里拿着一份技术资料,“关于那个导流装置的角度计算。”
沈良放下笔,认真听张师傅的疑问。
这位老工程师虽然学历不高,但实践经验丰富,提出的问题往往很尖锐。
“你看这里。”张师傅指着图纸,“如果钢水温度波动比较大,这个角度还合适吗?”
好问题!
沈良心中暗自佩服。
“确实需要考虑温度补偿。”他拿起计算器,“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可调节的机构。”
两人讨论了半个多小时,最终确定了改进方案。
“看来经验和理论结合,效果更好啊。”张师傅感慨道。
“是的。”沈良深有同感,“闭门造车是不行的。”
送走张师傅后,沈良继续完善设计图纸。
直到深夜,他才收拾东西准备回家。
走出办公楼,夜风习习。
厂区里很安静,只有值班室还亮着灯。
沈良抬头看了看星空,心情复杂。
虽然第一步走得还算顺利,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Li院士的疑虑不是没有道理的。
自己的技术虽然先进,但毕竟超越了这个时代太多。
如何让这些技术在这个时代生根发芽,确实需要更多智慧。
不过,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坚持走下去。
“中国的重工业,等着我来改变。”他在心中默默发誓。
喜欢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