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只有五天时间准备-《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

  第二天一大早,沈良就赶到了厂里。

  昨晚的思考让他明白,光有技术还不够,还需要更多盟友。

  办公室里已经聚集了几个人,都是昨天开会时比较积极的工程师。

  “小沈来了!”老刘招手道,“我们正商量一个事儿。”

  “什么事?”

  “昨天你提到的那些改进方案,我觉得可以先搞个试点。”张师傅放下茶杯,“从最简单的开始。”

  沈良眼前一亮。这正是他想要的!

  “具体怎么搞?”

  “我提议从冷却系统入手。”年轻的工程师小王说道,“这个相对容易一些,风险也小。”

  沈良点点头,心里却在快速盘算。

  冷却系统的改进确实是个不错的突破口,但关键在于如何把握技术的先进程度。

  太简单没意义,太复杂又容易暴露。

  “我同意。”沈良说道,“不过在动手之前,我想先做个调研。”

  “调研什么?”

  “看看咱们现在的设备到底有哪些问题。”沈良拿出一个小本子,“只有摸清底细,才能对症下药。”

  这话说得很有道理,大家都赞同。

  接下来三天,沈良带着小王他们在车间里转悠。

  从铁水包到连铸机,从冷却塔到控制室,每个环节都仔细观察。

  沈良表面上在学习,实际上是在寻找最佳的切入点。

  他需要找到一个既能展示技术水平,又不会引起过度关注的突破口。

  第三天下午,机会来了。

  三号连铸机的冷却系统又出故障了。

  “妈的,这破玩意儿三天两头出毛病!”车间主任老王骂骂咧咧。

  沈良和小王赶紧跑过去查看。

  “什么情况?”

  “还不是老问题,水压不稳。”老王指着控制面板,“你看这个压力表,跳得跟心电图似的。”

  沈良仔细观察了一会儿,心中有数了。

  这套冷却系统设计确实有缺陷,水路配置不合理,压力分配不均匀。

  用他掌握的技术,完全可以设计出更优化的方案。

  “老王,能让我们试试改进一下吗?”沈良主动请缨。

  “你们?”老王有些怀疑,“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搞坏了怎么办?”

  “放心,我们会很小心。”小王也帮腔道,“而且只是局部改动,不会影响整体运行。”

  老王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点头同意了。

  毕竟现在的状况也不算好,死马当活马医吧。

  沈良心中暗喜,这正是他需要的机会!

  当天晚上,他在办公室里画出了详细的改进图纸。

  新的设计采用了分级冷却的思路,通过调整水路走向和喷嘴角度,能够大幅提高冷却效率。

  这个技术虽然先进,但并不算太超前,在这个时代完全可以实现。

  第二天一早,沈良找到了老王。

  “改进方案出来了。”他把图纸摊开,“主要是调整这几个地方。”

  老王看了半天,眉头紧皱。

  “这个设计...有点复杂啊。”

  “看起来复杂,实际上原理很简单。”沈良耐心解释,“就是让冷却水走更合理的路线。”

  旁边的张师傅也凑过来看。

  “这个角度是怎么计算出来的?”他指着图纸上的一个数据。

  沈良心里一紧,这确实是个技术难点。

  但他早有准备。

  “我参考了一些外国资料。”他故意说得模糊一些,“具体计算过程比较复杂。”

  这个解释勉强过关了。

  毕竟在这个年代,很多先进技术确实来自国外,大家也习惯了这种说法。

  “那什么时候开始改?”老王问道。

  “越快越好。”沈良迫不及待,“材料我已经准备了一些,其他的可以现买。”

  “行,那就这个周末搞。”老王拍板决定,“正好设备要停机检修。”

  消息很快传开了。

  厂里的工程师们都知道技术科要搞什么大动作。

  有人期待,有人质疑。

  “就那几个年轻人,能搞出什么名堂?”有老师傅私下议论。

  “说不定真有两把刷子呢。”也有人持相反观点。

  沈良对这些议论并不在意。

  他现在全部精力都集中在改进方案的细节完善上。

  每个螺丝的位置,每根管道的走向,都必须精确计算。

  容不得半点差错。

  周五下午,材料全部到位。

  沈良检查了一遍清单,确认没有遗漏。

  “明天一早就开工。”他对小王说道,“你负责协调工人师傅,我来指导技术细节。”

  “没问题!”小王显得很兴奋,“终于能大干一场了。”

  沈良看着这个年轻人的干劲,心中颇有感触。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每个人都渴望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这种精神状态,正是推动技术进步的最大动力。

  周六早上六点,车间里就开始忙碌起来。

  沈良带着改进小组,对三号连铸机的冷却系统进行大手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首先是拆除旧的管道。

  这些管道已经使用多年,有些地方严重锈蚀。

  “难怪效果不好,这管子都快堵死了。”小王感叹道。

  接下来是安装新的水路系统。

  沈良严格按照图纸要求,指导工人师傅进行每一步操作。

  “这根管子的角度要精确到度数。”他拿着量角器反复检查,“差一点都不行。”

  工人师傅们开始还有些不以为然。

  角度差个一两度,能有多大影响?

  但沈良的坚持让他们不得不认真对待。

  中午时分,核心部件安装完成。

  沈良擦了擦汗,检查最后的连接。

  “小沈,这样真的能行吗?”老王有些担心,“万一效果不好怎么办?”

  “相信我。”沈良的语气很坚定,“效果绝对超出预期。”

  他的自信并非盲目。

  这套改进方案虽然看起来复杂,但每个细节都经过了精确计算。

  在他的记忆中,类似的技术已经在未来得到了充分验证。

  下午两点,系统调试开始。

  沈良亲自操作控制面板,逐步调整各项参数。

  水压、流量、温度,每个指标都要达到最佳状态。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

  不仅是技术科的同事,连其他车间的工人师傅也闻讯赶来。

  大家都想看看这次改进到底有什么效果。

  “准备启动。”沈良深吸一口气,手指按向启动按钮。

  电机轰鸣声响起。

  水泵开始工作,冷却水按照新的路线流动。

  控制面板上的各种指示灯闪烁着。

  沈良紧盯着压力表。

  指针开始上升,很快就稳定在了一个数值上。

  “咦,压力怎么这么稳?”老王惊讶地说道。

  以前的压力表总是上下跳动,现在却稳如磐石。

  “再看看流量。”沈良指向另一个仪表。

  流量计显示的数值也很稳定,而且比以前提高了百分之十五。

  “这...这怎么可能?”张师傅揉了揉眼睛,“同样的水泵功率,流量怎么会增加?”

  沈良嘴角露出一丝微笑。

  “这就是优化设计的作用。”他解释道,“减少了管道阻力,自然流量就上去了。”

  测试继续进行。

  温度控制精度、响应速度、能耗指标,每一项都比改进前有明显提升。

  围观的人群中发出阵阵惊叹声。

  “厉害啊,小沈!”

  “这技术水平,不简单!”

  “咱们厂总算有希望了!”

  赞美声让沈良内心五味杂陈。

  这些技术对他来说确实不算什么,但对这个时代的人们却意义重大。

  每一点进步,都代表着生产效率的提升。

  “效果确实不错。”老王点头认可,“比我预期的好多了。”

  “这只是第一步。”沈良趁热打铁,“如果其他几台设备也进行类似改进,整体效果会更好。”

  “那当然!”老王立即表态,“你们抓紧时间,把改进方案推广到所有设备上。”

  沈良心中暗喜。

  这正是他想要的结果!

  通过一个小小的成功案例,为后续的技术推广打下基础。

  接下来的路会更加顺畅。

  傍晚时分,改进工作全部完成。

  新的冷却系统运行平稳,各项指标都达到了预期效果。

  沈良收拾好工具,准备离开车间。

  这时,老王叫住了他。

  “小沈,有个事想跟你商量。”

  “什么事?”

  “下周市里要来检查,听说可能会有大项目。”老王压低声音,“你觉得咱们有机会吗?”

  沈良心头一震。

  市里的检查,大项目...

  这会不会就是那个五十万的合同?

  如果真是这样,那时机简直太完美了!

  刚好赶上技术改进出成果,正是展示实力的最佳时机。

  “当然有机会!”沈良斩钉截铁地说道,“而且机会很大!”

  “什么大项目?”沈良追问道。

  老王四下看了看,确认周围没有其他人,这才靠近一步。

  “听说是个五十万的合同,市里要选择一家工厂作为试点。”

  五十万!

  沈良心脏猛跳几下。

  果然就是那个合同!

  根据他的记忆,这个项目最终会催生出整个华北地区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谁拿下这个合同,谁就能在改革开放初期占得先机。

  “具体是什么项目?”沈良努力保持冷静。

  “新型冶炼设备的研发制造。”老王压低声音,“市里要求必须是技术领先、质量可靠的产品。”

  沈良暗自盘算。

  冶炼设备正好是他的强项。

  以现在的技术水平,完全可以设计出领先这个时代十年的产品。

  关键是如何在短时间内拿出令人信服的方案。

  “检查团什么时候来?”

  “下周三。”老王搓着手,“只有五天时间准备。”

  喜欢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