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仙庄的晨雾尚未散尽,李扬已站在湖心亭的全息投影前。屏幕上,星战世界的最后一帧画面——尤达大师捧着烤冷面的惊讶神情——正缓缓淡去,取而代之的是火星北极的实时监控画面:银白色的超时空传送仪阵列正喷吐着淡蓝色的氢流,在赤红色的地表织成一张能量网。
“扬哥,咱们这趟副本才走二十天,火星这边已经干到冲刺阶段了。”梁小龙叼着油条凑过来,指尖在投影上划出一道弧线,“马里奥舰队的三十艘采矿船在木星带创了纪录,三天前就把内核氢密度顶到临界值边缘了。”
李扬的目光落在投影角落的时间轴上:从第326章那个晨雾弥漫的清晨提出“作妖”计划,到此刻正好十个月。这一百天里,桃源集团的进度条像被按下了快进键——第336章因暗物质辐射干扰推翻原计划后,“红核计划”的修正方案在马里奥舰队的加持下,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落地。
“把秦老和舰队指挥接入会议。”李扬收起投影,“今天必须敲定点火方案,剩下两个月要留给舰队做最后的轨道修正。”
两小时后,火星指挥中心的环形会议室里,全息投影将火星内核的实时影像悬在中央。三十余名科学家围坐成圈,马里奥舰队指挥官赵刚的虚拟影像站在末席,军绿色的制服上还沾着木星风暴的橙色尘埃。
“数据说话。”秦思远推了推眼镜,助手立刻调出进度报告,时间轴被红色记号笔标得密密麻麻:
- 第1-2月(第326章计划启动):马里奥舰队完成超时空传送仪部署,三十艘采矿船在火星北极凿出千座深井,同步搭建磁约束场。
- 第3-5月(第336章方案修正):发现暗物质辐射干扰后,舰队紧急加装星盟护盾,将氢采集效率提升40%,用三个月完成内核固态物质抽离。
- 第6-9月(第337-338章执行阶段):舰队分三批进驻木星轨道,超时空采矿车集群日均输送氢燃料1.2×10?吨,较原计划提前一个月填满内核空腔。
“当前核心数据:”助手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投影上的数据流飞速滚动:
- 氢密度:1.42×102?个/立方米(较临界值超标12%)
- 纯度:99.91%(马里奥舰队的量子过滤系统把杂质锁在了木星轨道)
- 约束层状态:铁镍化合物壳厚度56公里,抗压强度3.4×1011帕斯卡(较设计值提升6%)
- 总耗时:297天(距一年期限剩余68天)
李扬的指尖在“约束层状态”数据上停顿:“第337章部署的传送仪阵列,果然没让人失望。”他想起三个月前,马里奥舰队的工程船顶着火星沙尘暴,用纳米机器人在冰层下铺设超导线圈的场景——那些原本用于星际采矿的机械臂,改装后成了搭建磁约束场的利器。
“但点火窗口只剩一次。”国家航天局派驻的陈院士敲了敲桌面,投影切换到火星公转轨道模拟图,“根据星历,未来68天内,只有当火星运行至近日点时,谷神星的撞击角度才能控制在89.5度±0.05度。错过这次,再等就得明年了。”
赵刚的虚拟影像上前一步,调出舰队的战备报告:“马里奥舰队的‘星轨重定向分队’已完成改装,十艘主力舰搭载了红警超时空引擎,能在72小时内抵达谷神星轨道。只要方案敲定,我们随时能出发。”
会议室的灯光暗下,全息投影切换成动态模拟画面。秦思远站到投影中央,激光笔刺破黑暗,直指火星内核的氢团:“超固态氢的聚变窗口极窄——必须在0.03秒内达到1.1亿摄氏度、1.3×1012帕斯卡的临界值。这意味着撞击体的动能不能多一分,也不能少一分。”
画面中,一颗虚拟天体拖着蓝色尾焰撞向火星北极,冲击波如银色利刃贯穿地幔,在核心处激起刺眼的白光。模拟数据同步弹出:
- 撞击速度:31.2公里/秒(马里奥舰队测算的最优值)
- 瞬时压力:1.32×1012帕斯卡(刚好突破超固态氢的晶格束缚)
- 能量转化率:89%(铁镍约束层将绝大部分能量锁在核心)
“这相当于1.6亿颗沙皇氢弹的能量在直径1200公里的空间内爆发。”秦思远的声音在黑暗中回荡,“但不用担心火星解体——第337章马里奥舰队在掏空内核时,同步用次声波武器夯实地壳,现在火星地壳的抗压强度是原计划的1.5倍。”
投影切换到聚变后的模拟:氢团中心的白光迅速扩张成燃烧的能量球,内核温度在十分钟内飙升至1200万摄氏度,随后稳定在900万摄氏度。“这团‘小太阳’的燃烧效率远超预期,按这个状态,至少能支撑50亿年。”
“更关键的是地磁场的重生速度。”陈院士接过激光笔,指向投影中逐渐展开的蓝色磁力线,“根据马里奥舰队最新传回的内核旋转数据,撞击后:
- 第30天:磁场强度达地球的15%(足以偏转大部分太阳风)
- 第180天:达地球的30%(能稳定保留大气层)
- 第365天:达地球的50%(液态水可在赤道区域稳定存在)
“这比原计划快了整整三倍。”陈院士看向赵刚,“多亏舰队在氢流中混入了铁镍粉末,相当于给内核加了‘催化剂’。”
赵刚咧嘴一笑:“那是梁少校的主意,他说玩红警时给坦克加镀层总没错。”
年轻的物理学家林薇突然举手:“秦老,撞击角度偏差哪怕0.1度,都会让冲击力偏向地幔,可能引发全球性火山喷发。马里奥舰队有把握把精度控制在0.05度内吗?”
赵刚调出舰队的轨道演算系统:“我们用了星战世界的跃迁导航算法,配合红警的超时空定位,误差能控制在0.03度。上个月在小行星带试航时,三十艘船编队掠过直径10公里的陨石,间距误差不超过50米。”
投影上弹出试航数据:十艘主力舰的推进器矢量控制精度达0.001度,时空锚点同步误差≤0.0001秒。“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敢把总工期压到一年。”李扬补充道,“马里奥舰队的技术融合,把过去需要数年的轨道修正,压缩到了两个月。”
“既然技术没问题,那为什么非选谷神星?”林薇调出小行星带的天体列表,指尖点向一颗闪烁的光点,“智神星离火星更近,马里奥舰队拖运它至少能省十天时间。”
会议室里顿时响起窃窃私语。这个问题,从第326章李扬第一次在湖心亭画出撞击方案时,就成了团队争论的焦点——直到马里奥舰队从木星带传回最新勘探数据,答案才逐渐清晰。
赵刚走到星图前,调出舰队测绘的谷神星三维模型:直径950公里的灰白色球体上,被红色标记圈出三十处采矿点。“这是舰队‘勘探三号’上周传回的详图,我们派了三艘采矿船绕它航行了七天,把数据精度做到了米级。”
“第一,能量阈值。”他点开数据面板,谷神星的质量数据被放大:9.4×102?千克。“按31.2公里/秒的撞击速度,动能刚好1.3×102?焦耳——这是点燃氢聚变的最低值。”
对比图弹出:智神星质量3.1×102?千克,动能缺口67%;灶神星质量1.8×102?千克,缺口81%。“就像用锤子砸钢钉,力道不够,要么砸歪,要么砸不进去。”赵刚的比喻让科学家们笑了起来。
“第二,成分互补。”陈院士接过话头,调出舰队采集的谷神星土壤样本分析,“表面25%是冰层,换算成液态水约3.2×101?千克——正好填满火星上那些干涸的河床。”
投影上的模拟动画显示:撞击瞬间,冰层汽化形成的水蒸气在磁场中凝结成云,三个月内便可形成覆盖全球的降雨。“更重要的是它的金属成分。”陈院士指着光谱图中的峰值,“铁镍含量达43%,撞击后会融入地幔,让磁场强度提升20%——这是第338章马里奥舰队在木星带发现的关键数据。”
“第三,拖运可行性。”李扬的指尖在星图上划出谷神星的轨道,“它的近日点2.7天文单位,远日点3.6天文单位,正好在火星与木星的引力平衡点上。马里奥舰队测算过,要让它变轨,只需1.2公里/秒的速度增量。”
屏幕上弹出舰队的能耗报告:
- 谷神星:需十艘主力舰同步推送45天,消耗反物质燃料800吨
- 智神星:需十五艘主力舰推送60天,消耗燃料1400吨
- 灶神星:需二十艘主力舰推送75天,消耗燃料2100吨
“我们的反物质储备只够支持谷神星方案。”赵刚调出舰队的燃料舱监控画面,“上个月给内核输氢时,三十艘采矿船已经用了近半储备,剩下的必须省着用。”
秦思远补充道:“还有结构稳定性。谷神星是分化型天体,有完整的岩石核心和固态外壳,就像一颗致密的炮弹。而智神星是碎石堆,撞击时会在大气层中解体——马里奥舰队的模拟显示,松散天体的能量传递效率不足30%,根本打不透56公里的约束层。”
会议室里的讨论渐渐平息。科学家们盯着屏幕上的对比数据,谷神星的各项参数像为“红核计划”量身定做:质量够、成分对、易拖动、结构稳。
“这么说,马里奥舰队早就把谷神星当成目标了?”林薇看向赵刚。
“我们在第338章完成氢输送后,就派勘探船过去了。”赵刚调出谷神星表面的钻探数据,“已经在它的赤道区域打了十个锚点孔,下个月就能安装牵引装置。”
李扬走到控制台前,调出最终任务清单,时间轴精确到小时:
1. 第1-15天:马里奥舰队主力舰编队抵达谷神星,安装超时空牵引锚点
2. 第16-45天:舰队同步推送,将谷神星轨道偏转角修正至89.5度
3. 第46-60天:调整撞击速度至31.2公里/秒,同步清空火星北极航线
4. 第61-68天:最终校准,等待近日点窗口
“赵刚,舰队的状态能顶住吗?”李扬的目光落在虚拟影像上。
赵刚立正敬礼:“马里奥舰队三十艘船全员在岗,反物质引擎预热完毕,随时能出发。保证在68天内,把谷神星准时送到‘点火点’。”
窗外,火星北极的超时空传送仪阵列仍在不知疲倦地工作,淡蓝色的氢流如瀑布般注入内核。从太空望去,这颗红色星球的北极像跳动着一颗蓝色的心脏,每一次搏动都在倒计时——距离那记决定命运的撞击,还有68天。
李扬想起第326章那个早晨,他在湖心亭说“要把火星改成能住人的地方”时,梁小龙惊讶的表情。十个月过去,曾经的狂想已化作密密麻麻的数据和舰队的航迹。而现在,只差马里奥舰队拖着谷神星,给这场百日攻坚画上句点。
“通知舰队,两小时后出发。”李扬的声音在会议室里回荡,“让谷神星知道,谁才是太阳系的‘工程总指挥’。”
(本章完)
“扬哥,咱们这趟副本才走二十天,火星这边已经干到冲刺阶段了。”梁小龙叼着油条凑过来,指尖在投影上划出一道弧线,“马里奥舰队的三十艘采矿船在木星带创了纪录,三天前就把内核氢密度顶到临界值边缘了。”
李扬的目光落在投影角落的时间轴上:从第326章那个晨雾弥漫的清晨提出“作妖”计划,到此刻正好十个月。这一百天里,桃源集团的进度条像被按下了快进键——第336章因暗物质辐射干扰推翻原计划后,“红核计划”的修正方案在马里奥舰队的加持下,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落地。
“把秦老和舰队指挥接入会议。”李扬收起投影,“今天必须敲定点火方案,剩下两个月要留给舰队做最后的轨道修正。”
两小时后,火星指挥中心的环形会议室里,全息投影将火星内核的实时影像悬在中央。三十余名科学家围坐成圈,马里奥舰队指挥官赵刚的虚拟影像站在末席,军绿色的制服上还沾着木星风暴的橙色尘埃。
“数据说话。”秦思远推了推眼镜,助手立刻调出进度报告,时间轴被红色记号笔标得密密麻麻:
- 第1-2月(第326章计划启动):马里奥舰队完成超时空传送仪部署,三十艘采矿船在火星北极凿出千座深井,同步搭建磁约束场。
- 第3-5月(第336章方案修正):发现暗物质辐射干扰后,舰队紧急加装星盟护盾,将氢采集效率提升40%,用三个月完成内核固态物质抽离。
- 第6-9月(第337-338章执行阶段):舰队分三批进驻木星轨道,超时空采矿车集群日均输送氢燃料1.2×10?吨,较原计划提前一个月填满内核空腔。
“当前核心数据:”助手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投影上的数据流飞速滚动:
- 氢密度:1.42×102?个/立方米(较临界值超标12%)
- 纯度:99.91%(马里奥舰队的量子过滤系统把杂质锁在了木星轨道)
- 约束层状态:铁镍化合物壳厚度56公里,抗压强度3.4×1011帕斯卡(较设计值提升6%)
- 总耗时:297天(距一年期限剩余68天)
李扬的指尖在“约束层状态”数据上停顿:“第337章部署的传送仪阵列,果然没让人失望。”他想起三个月前,马里奥舰队的工程船顶着火星沙尘暴,用纳米机器人在冰层下铺设超导线圈的场景——那些原本用于星际采矿的机械臂,改装后成了搭建磁约束场的利器。
“但点火窗口只剩一次。”国家航天局派驻的陈院士敲了敲桌面,投影切换到火星公转轨道模拟图,“根据星历,未来68天内,只有当火星运行至近日点时,谷神星的撞击角度才能控制在89.5度±0.05度。错过这次,再等就得明年了。”
赵刚的虚拟影像上前一步,调出舰队的战备报告:“马里奥舰队的‘星轨重定向分队’已完成改装,十艘主力舰搭载了红警超时空引擎,能在72小时内抵达谷神星轨道。只要方案敲定,我们随时能出发。”
会议室的灯光暗下,全息投影切换成动态模拟画面。秦思远站到投影中央,激光笔刺破黑暗,直指火星内核的氢团:“超固态氢的聚变窗口极窄——必须在0.03秒内达到1.1亿摄氏度、1.3×1012帕斯卡的临界值。这意味着撞击体的动能不能多一分,也不能少一分。”
画面中,一颗虚拟天体拖着蓝色尾焰撞向火星北极,冲击波如银色利刃贯穿地幔,在核心处激起刺眼的白光。模拟数据同步弹出:
- 撞击速度:31.2公里/秒(马里奥舰队测算的最优值)
- 瞬时压力:1.32×1012帕斯卡(刚好突破超固态氢的晶格束缚)
- 能量转化率:89%(铁镍约束层将绝大部分能量锁在核心)
“这相当于1.6亿颗沙皇氢弹的能量在直径1200公里的空间内爆发。”秦思远的声音在黑暗中回荡,“但不用担心火星解体——第337章马里奥舰队在掏空内核时,同步用次声波武器夯实地壳,现在火星地壳的抗压强度是原计划的1.5倍。”
投影切换到聚变后的模拟:氢团中心的白光迅速扩张成燃烧的能量球,内核温度在十分钟内飙升至1200万摄氏度,随后稳定在900万摄氏度。“这团‘小太阳’的燃烧效率远超预期,按这个状态,至少能支撑50亿年。”
“更关键的是地磁场的重生速度。”陈院士接过激光笔,指向投影中逐渐展开的蓝色磁力线,“根据马里奥舰队最新传回的内核旋转数据,撞击后:
- 第30天:磁场强度达地球的15%(足以偏转大部分太阳风)
- 第180天:达地球的30%(能稳定保留大气层)
- 第365天:达地球的50%(液态水可在赤道区域稳定存在)
“这比原计划快了整整三倍。”陈院士看向赵刚,“多亏舰队在氢流中混入了铁镍粉末,相当于给内核加了‘催化剂’。”
赵刚咧嘴一笑:“那是梁少校的主意,他说玩红警时给坦克加镀层总没错。”
年轻的物理学家林薇突然举手:“秦老,撞击角度偏差哪怕0.1度,都会让冲击力偏向地幔,可能引发全球性火山喷发。马里奥舰队有把握把精度控制在0.05度内吗?”
赵刚调出舰队的轨道演算系统:“我们用了星战世界的跃迁导航算法,配合红警的超时空定位,误差能控制在0.03度。上个月在小行星带试航时,三十艘船编队掠过直径10公里的陨石,间距误差不超过50米。”
投影上弹出试航数据:十艘主力舰的推进器矢量控制精度达0.001度,时空锚点同步误差≤0.0001秒。“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敢把总工期压到一年。”李扬补充道,“马里奥舰队的技术融合,把过去需要数年的轨道修正,压缩到了两个月。”
“既然技术没问题,那为什么非选谷神星?”林薇调出小行星带的天体列表,指尖点向一颗闪烁的光点,“智神星离火星更近,马里奥舰队拖运它至少能省十天时间。”
会议室里顿时响起窃窃私语。这个问题,从第326章李扬第一次在湖心亭画出撞击方案时,就成了团队争论的焦点——直到马里奥舰队从木星带传回最新勘探数据,答案才逐渐清晰。
赵刚走到星图前,调出舰队测绘的谷神星三维模型:直径950公里的灰白色球体上,被红色标记圈出三十处采矿点。“这是舰队‘勘探三号’上周传回的详图,我们派了三艘采矿船绕它航行了七天,把数据精度做到了米级。”
“第一,能量阈值。”他点开数据面板,谷神星的质量数据被放大:9.4×102?千克。“按31.2公里/秒的撞击速度,动能刚好1.3×102?焦耳——这是点燃氢聚变的最低值。”
对比图弹出:智神星质量3.1×102?千克,动能缺口67%;灶神星质量1.8×102?千克,缺口81%。“就像用锤子砸钢钉,力道不够,要么砸歪,要么砸不进去。”赵刚的比喻让科学家们笑了起来。
“第二,成分互补。”陈院士接过话头,调出舰队采集的谷神星土壤样本分析,“表面25%是冰层,换算成液态水约3.2×101?千克——正好填满火星上那些干涸的河床。”
投影上的模拟动画显示:撞击瞬间,冰层汽化形成的水蒸气在磁场中凝结成云,三个月内便可形成覆盖全球的降雨。“更重要的是它的金属成分。”陈院士指着光谱图中的峰值,“铁镍含量达43%,撞击后会融入地幔,让磁场强度提升20%——这是第338章马里奥舰队在木星带发现的关键数据。”
“第三,拖运可行性。”李扬的指尖在星图上划出谷神星的轨道,“它的近日点2.7天文单位,远日点3.6天文单位,正好在火星与木星的引力平衡点上。马里奥舰队测算过,要让它变轨,只需1.2公里/秒的速度增量。”
屏幕上弹出舰队的能耗报告:
- 谷神星:需十艘主力舰同步推送45天,消耗反物质燃料800吨
- 智神星:需十五艘主力舰推送60天,消耗燃料1400吨
- 灶神星:需二十艘主力舰推送75天,消耗燃料2100吨
“我们的反物质储备只够支持谷神星方案。”赵刚调出舰队的燃料舱监控画面,“上个月给内核输氢时,三十艘采矿船已经用了近半储备,剩下的必须省着用。”
秦思远补充道:“还有结构稳定性。谷神星是分化型天体,有完整的岩石核心和固态外壳,就像一颗致密的炮弹。而智神星是碎石堆,撞击时会在大气层中解体——马里奥舰队的模拟显示,松散天体的能量传递效率不足30%,根本打不透56公里的约束层。”
会议室里的讨论渐渐平息。科学家们盯着屏幕上的对比数据,谷神星的各项参数像为“红核计划”量身定做:质量够、成分对、易拖动、结构稳。
“这么说,马里奥舰队早就把谷神星当成目标了?”林薇看向赵刚。
“我们在第338章完成氢输送后,就派勘探船过去了。”赵刚调出谷神星表面的钻探数据,“已经在它的赤道区域打了十个锚点孔,下个月就能安装牵引装置。”
李扬走到控制台前,调出最终任务清单,时间轴精确到小时:
1. 第1-15天:马里奥舰队主力舰编队抵达谷神星,安装超时空牵引锚点
2. 第16-45天:舰队同步推送,将谷神星轨道偏转角修正至89.5度
3. 第46-60天:调整撞击速度至31.2公里/秒,同步清空火星北极航线
4. 第61-68天:最终校准,等待近日点窗口
“赵刚,舰队的状态能顶住吗?”李扬的目光落在虚拟影像上。
赵刚立正敬礼:“马里奥舰队三十艘船全员在岗,反物质引擎预热完毕,随时能出发。保证在68天内,把谷神星准时送到‘点火点’。”
窗外,火星北极的超时空传送仪阵列仍在不知疲倦地工作,淡蓝色的氢流如瀑布般注入内核。从太空望去,这颗红色星球的北极像跳动着一颗蓝色的心脏,每一次搏动都在倒计时——距离那记决定命运的撞击,还有68天。
李扬想起第326章那个早晨,他在湖心亭说“要把火星改成能住人的地方”时,梁小龙惊讶的表情。十个月过去,曾经的狂想已化作密密麻麻的数据和舰队的航迹。而现在,只差马里奥舰队拖着谷神星,给这场百日攻坚画上句点。
“通知舰队,两小时后出发。”李扬的声音在会议室里回荡,“让谷神星知道,谁才是太阳系的‘工程总指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