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奥舰队的三十艘舰船在小行星带的碎石迷宫中缓缓推进,舰桥舷窗外,直径数公里的陨石与拳头大小的岩块擦肩而过,碰撞产生的闪光如同节日里炸开的烟花,却带着足以撕裂合金装甲的致命威力。
“左舷发现直径1.2公里的不规则陨石,相对速度32公里/秒,预计47秒后交汇。”舰队指挥的声音在通讯频道里沉稳如常,“各舰注意规避,保持三角阵型,间距扩大至50公里。”
李扬站在旗舰“马里奥一号”的舰桥中央,指尖在战术沙盘上轻点,三百六十度全息投影将周围五十万公里内的天体轨迹标注得清清楚楚。那些闪烁的红点代表危险陨石,蓝点是舰队舰船,而代表目标的绿点——谷神星,仍隐藏在密集的星带深处,信号时断时续。
“已经在星带里绕了三天,这颗矮行星跟咱们玩捉迷藏呢。”梁小龙叼着根能量棒,操纵杆在他手中灵活转动,“扬哥,你说它是不是故意躲着咱们?”
李扬调出谷神星的历史轨道数据:“它的自转周期9.07小时,公转轨道偏心率0.08,按说不该这么难找。问题出在三个月前的那场陨石雨——星盟观测站记录到谷神星被直径约50公里的陨石撞击,轨道参数可能发生了微小偏移。”
话音刚落,战术沙盘突然发出一阵急促的蜂鸣,一个微弱的绿色信号点在左前方120万公里处闪烁。舰队指挥立刻放大信号源:“是谷神星!它的亮度比数据库记录低了0.3个星等,表面可能覆盖了一层新的尘埃。”
舰队迅速调整航向,朝着信号源全速前进。接下来的八个小时里,他们遭遇了三次小规模陨石群冲击:“马里奥七号”的右舷护盾被直径半米的岩块撞出涟漪,能量读数瞬间下跌17%;“马里奥十九号”为躲避正面飞来的陨石,不得不临时启动超时空跳跃,偏离预定航线12公里。
当谷神星那灰白色的庞大身躯终于填满舷窗时,连最镇定的老兵都忍不住发出惊叹。这颗直径950公里的矮行星表面布满了陨石坑,其中一个直径约200公里的环形山边缘,还残留着新鲜的撞击痕迹——正是三个月前那场陨石雨留下的“伤疤”。
“扫描结果出来了。”探测官的声音带着兴奋,“直径952.3公里,质量9.41×102?千克,与数据库误差不超过0.5%。表面冰层覆盖率24.7%,岩石成分中铁镍含量35.2%——确认是目标天体。”
李扬看着战术沙盘上谷神星缓慢自转的模拟动画:“自转速度10.8度/小时,比数据库快了0.3度。指挥官,让舰队在它的同步轨道待命,我和梁小龙去背面安装发动机。”
“明白。”赵刚调出谷神星的自转模型,“背面是永久背对太阳的阴影区,温度-235℃,大气压强几乎为零。‘蜂鸟号’小型飞行器的抗寒模块已经预热,随时可以出发。”
“蜂鸟号”小型飞行器像一道银色闪电,从“马里奥一号”的机库弹射而出,朝着谷神星背面飞去。驾驶舱内,梁小龙正哼着小调调试设备,仪表盘上的温度指针一路下跌,很快定格在-235℃。
“这地方比南极科考站冷多了。”梁小龙搓了搓戴着防冻手套的手,“扬哥,你从流浪地球带回来的那台行星发动机,扛得住这温度吗?”
李扬调出系统空间的物品栏:“‘重聚变行星发动机(流浪地球款)’,工作温度范围-270℃至3000℃,抗辐射等级X级。加上从系统商城新购的两台,三台总推力足够让谷神星在预定时间内变轨。”
飞行器穿过谷神星稀薄的大气层,表面的冰层在阳光下泛着诡异的蓝白色光泽。梁小龙操控飞行器低空掠过一个巨大的陨石坑,坑底的冰层像碎裂的镜子,反射着远处恒星的微光。
“预定安装点到了。”李扬指着全息地图上的三个红点,“呈等边三角形分布,每个点间距50公里,这样能保证推力均匀。”
“蜂鸟号”在第一个安装点缓缓降落,起落架接触冰层的瞬间,激起一片细密的冰尘。李扬打开舱门,穿着重型防护服跃入-235℃的环境中,防护服的加热系统立刻启动,发出轻微的嗡鸣。
他抬手对着虚空一点,系统空间的淡蓝色光芒闪烁,第一台行星发动机的主体结构出现在冰面上——这台从流浪地球带回来的大家伙高120米,底部的喷射口直径30米,金属外壳上还残留着地球地壳的暗红色泥土。
“开始安装定位锚。”李扬启动防护服上的机械臂,将十二根直径半米的钛合金锚桩打入冰层,锚桩顶端的传感器立刻亮起绿光,“水平误差0.03度,垂直度误差0.01度,符合标准。”
梁小龙在驾驶舱内操作辅助系统,发动机底部的液压装置缓缓展开,与锚桩精准对接。当最后一个固定栓锁紧时,冰面传来一阵轻微的震动——这台能推动地球的巨物,终于在另一颗天体上扎下了根。
接下来的六个小时里,他们如法炮制,将另外两台从系统商城购买的行星发动机安装到位。这两台新发动机的外观与第一台略有不同,喷射口加装了星盟超导线圈,推力比原版提升了15%。
“三台发动机全部安装完毕。”梁小龙调出监控画面,三个等边三角形顶点上,三台发动机如同银色巨人般矗立在冰原上,“自检程序启动,冷却系统、燃料管路、聚变反应炉均正常。”
李扬绕着发动机走了一圈,防护服的探测器显示周围冰层的承重能力完全达标:“启动预热程序,让反应炉先达到临界温度。等会儿跟舰队的缆绳连接好,就能同步点火。”
返回飞行器的途中,梁小龙突然指着远处的地平线:“扬哥你看,那是什么?”
李扬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道淡红色的光带在冰层上方流动,像一条巨大的丝巾。“是星尘折射形成的极光。”他打开光谱分析仪,“谷神星虽然没有磁场,但太阳风与表面冰层相互作用,也能产生这种现象。”
“可惜没时间欣赏了。”梁小龙推动操纵杆,“工程鹈鹕号已经出发,咱们得去协调缆绳固定工作。”
当“蜂鸟号”返回同步轨道时,三艘工程型鹈鹕号正拖着银色的缆绳向谷神星飞去。那些缆绳由高分子纳米材料制成,直径一米,每厘米可承受500吨的拉力——这是桃源集团用红警科技与星盟材料学融合的最新成果。
工程鹈鹕号的驾驶舱内,机长王磊紧盯着全息导航图,三艘飞船呈品字形向着谷神星背面的锚点飞去。每艘飞船拖着两根缆绳,六根缆绳的末端都安装着特制的锚钩,钩爪上的传感器能自动寻找最坚固的冰层结构。
“一号锚点抵达。”王磊的声音在通讯频道里响起,“开始投放锚钩。”
机械臂将第一根缆绳的锚钩缓缓放下,锚钩接触冰层后立刻展开八个爪牙,像章鱼的触手般牢牢抓住冰面。传感器传回数据:“锚钩抓力1200吨,冰层承压稳定。”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六根缆绳全部固定完毕。从同步轨道望去,这些银色的缆绳像蜘蛛吐出的丝线,将谷神星与马里奥舰队的三十艘舰船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受力网络。
“缆绳张力测试完毕。”舰队指挥官的声音在指挥频道里回荡,“每根缆绳预紧力500吨,弹性系数符合设计标准。舰队已进入牵引阵位,与行星发动机的同步系统完成对接。”
李扬站在“马里奥一号”的舰桥,看着战术沙盘上不断跳动的数据:“各单位注意,按预定程序执行。第一阶段:停止谷神星自转,预计耗时4小时。”
他深吸一口气,按下了红色的点火按钮。
刹那间,谷神星背面的三台行星发动机同时亮起刺眼的蓝光,120米高的喷射口喷出长达数公里的等离子体流,在黑暗的宇宙中划出三道明亮的轨迹。几乎同时,马里奥舰队的三十艘舰船引擎全开,蓝白色的聚变火焰照亮了周围的陨石带,六根银色的缆绳瞬间绷紧,发出肉眼可见的振动波。
“发动机推力达到设计值的120%!”
“舰队总推力8.6×1012牛顿!”
“缆绳张力稳定在800吨!”
数据洪流般涌入指挥系统,李扬的目光死死盯着谷神星的自转监测曲线——那条代表自转角速度的红线,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
“自转速度10.8度/小时...9.5度...8.2度...”梁小龙念着不断跳动的数字,手心全是汗,“扬哥,你说这冰面能扛住吗?我总觉得那三台发动机要陷进去。”
“放心,安装前做过万次模拟。”李扬调出冰层压力分布图,红色的高压区集中在锚点周围,但数值远低于冰层的抗压极限,“而且行星发动机的反冲力通过缆绳分摊给了舰队,谷神星自身承受的压力已经降到最低。”
三小时四十分后,战术沙盘上的红线彻底 t 。
“自转停止!”监测官的声音带着颤抖,“谷神星自转角速度0.00度/小时,三轴稳定系统启动,姿态控制误差0.01度!”
舰桥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连沉稳的舰队指挥官都忍不住挥舞了一下拳头。李扬却没有放松,他调出下一阶段的轨道参数:“各单位准备第二阶段:脱离原轨道,目标火星近日点。行星发动机调整喷射角度3.7度,舰队同步转向。”
三台行星发动机的喷射口缓缓转动,蓝色的等离子体流在太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马里奥舰队的三十艘舰船同时调整姿态,六根缆绳的拉力方向随之改变,谷神星那庞大的身躯开始缓缓移动。
“轨道参数开始变化!”
“当前速度0.3公里/秒,正在持续提升!”
“与原轨道偏离角0.5度...1.2度...3.8度...”
李扬看着战术沙盘上谷神星的新轨道预测线——这条淡绿色的曲线像一条灵活的蛇,从原本的火星与木星之间,向着内侧的红色星球蜿蜒而去。
“按这个加速度,三天后就能彻底脱离原轨道。”赵刚调出星际导航图,“预计58天后抵达火星近日点,正好赶上预定的撞击窗口。”
梁小龙突然指着舷窗外:“快看!那些陨石!”
众人抬头望去,只见谷神星的引力开始捕获周围的小陨石,数十块大小不一的岩块跟在它身后,形成一条小小的尾巴。就像古代的彗星,这颗被人类驯服的矮行星,正拖着自己的星尘尾迹,向着红色的目标进发。
李扬靠在指挥椅上,长长地舒了口气。从第326章在桃源仙庄提出那个疯狂的“作妖”计划,到此刻亲手推动一颗矮行星改变轨道,十个月的时间仿佛一场惊心动魄的梦。
“给地球发报。”他对通讯官说,“谷神星已按预定计划启程,一切顺利。”
通讯官点头应是,手指在控制台上飞快敲击。很快,桃源科技中心和国家航天局的贺电同时传来,秦思远那带着笑意的声音在舰桥回荡:“干得漂亮!剩下的路,就交给你们了。”
李扬望着舷窗外那颗缓缓远去的灰白色天体,以及它身后那三十艘如忠诚卫士般护航的舰船,突然想起了第326章那个清晨,梁小龙问他“改造火星是不是太疯了”时,自己说的那句话。
“疯才有机会成。”他轻声重复着,嘴角扬起一抹微笑。
谷神星的新轨道在战术沙盘上熠熠生辉,像一条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银色丝带。而丝带的尽头,那颗红色的星球正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一场注定载入史册的撞击,等待着属于它的新生。
(本章完)
“左舷发现直径1.2公里的不规则陨石,相对速度32公里/秒,预计47秒后交汇。”舰队指挥的声音在通讯频道里沉稳如常,“各舰注意规避,保持三角阵型,间距扩大至50公里。”
李扬站在旗舰“马里奥一号”的舰桥中央,指尖在战术沙盘上轻点,三百六十度全息投影将周围五十万公里内的天体轨迹标注得清清楚楚。那些闪烁的红点代表危险陨石,蓝点是舰队舰船,而代表目标的绿点——谷神星,仍隐藏在密集的星带深处,信号时断时续。
“已经在星带里绕了三天,这颗矮行星跟咱们玩捉迷藏呢。”梁小龙叼着根能量棒,操纵杆在他手中灵活转动,“扬哥,你说它是不是故意躲着咱们?”
李扬调出谷神星的历史轨道数据:“它的自转周期9.07小时,公转轨道偏心率0.08,按说不该这么难找。问题出在三个月前的那场陨石雨——星盟观测站记录到谷神星被直径约50公里的陨石撞击,轨道参数可能发生了微小偏移。”
话音刚落,战术沙盘突然发出一阵急促的蜂鸣,一个微弱的绿色信号点在左前方120万公里处闪烁。舰队指挥立刻放大信号源:“是谷神星!它的亮度比数据库记录低了0.3个星等,表面可能覆盖了一层新的尘埃。”
舰队迅速调整航向,朝着信号源全速前进。接下来的八个小时里,他们遭遇了三次小规模陨石群冲击:“马里奥七号”的右舷护盾被直径半米的岩块撞出涟漪,能量读数瞬间下跌17%;“马里奥十九号”为躲避正面飞来的陨石,不得不临时启动超时空跳跃,偏离预定航线12公里。
当谷神星那灰白色的庞大身躯终于填满舷窗时,连最镇定的老兵都忍不住发出惊叹。这颗直径950公里的矮行星表面布满了陨石坑,其中一个直径约200公里的环形山边缘,还残留着新鲜的撞击痕迹——正是三个月前那场陨石雨留下的“伤疤”。
“扫描结果出来了。”探测官的声音带着兴奋,“直径952.3公里,质量9.41×102?千克,与数据库误差不超过0.5%。表面冰层覆盖率24.7%,岩石成分中铁镍含量35.2%——确认是目标天体。”
李扬看着战术沙盘上谷神星缓慢自转的模拟动画:“自转速度10.8度/小时,比数据库快了0.3度。指挥官,让舰队在它的同步轨道待命,我和梁小龙去背面安装发动机。”
“明白。”赵刚调出谷神星的自转模型,“背面是永久背对太阳的阴影区,温度-235℃,大气压强几乎为零。‘蜂鸟号’小型飞行器的抗寒模块已经预热,随时可以出发。”
“蜂鸟号”小型飞行器像一道银色闪电,从“马里奥一号”的机库弹射而出,朝着谷神星背面飞去。驾驶舱内,梁小龙正哼着小调调试设备,仪表盘上的温度指针一路下跌,很快定格在-235℃。
“这地方比南极科考站冷多了。”梁小龙搓了搓戴着防冻手套的手,“扬哥,你从流浪地球带回来的那台行星发动机,扛得住这温度吗?”
李扬调出系统空间的物品栏:“‘重聚变行星发动机(流浪地球款)’,工作温度范围-270℃至3000℃,抗辐射等级X级。加上从系统商城新购的两台,三台总推力足够让谷神星在预定时间内变轨。”
飞行器穿过谷神星稀薄的大气层,表面的冰层在阳光下泛着诡异的蓝白色光泽。梁小龙操控飞行器低空掠过一个巨大的陨石坑,坑底的冰层像碎裂的镜子,反射着远处恒星的微光。
“预定安装点到了。”李扬指着全息地图上的三个红点,“呈等边三角形分布,每个点间距50公里,这样能保证推力均匀。”
“蜂鸟号”在第一个安装点缓缓降落,起落架接触冰层的瞬间,激起一片细密的冰尘。李扬打开舱门,穿着重型防护服跃入-235℃的环境中,防护服的加热系统立刻启动,发出轻微的嗡鸣。
他抬手对着虚空一点,系统空间的淡蓝色光芒闪烁,第一台行星发动机的主体结构出现在冰面上——这台从流浪地球带回来的大家伙高120米,底部的喷射口直径30米,金属外壳上还残留着地球地壳的暗红色泥土。
“开始安装定位锚。”李扬启动防护服上的机械臂,将十二根直径半米的钛合金锚桩打入冰层,锚桩顶端的传感器立刻亮起绿光,“水平误差0.03度,垂直度误差0.01度,符合标准。”
梁小龙在驾驶舱内操作辅助系统,发动机底部的液压装置缓缓展开,与锚桩精准对接。当最后一个固定栓锁紧时,冰面传来一阵轻微的震动——这台能推动地球的巨物,终于在另一颗天体上扎下了根。
接下来的六个小时里,他们如法炮制,将另外两台从系统商城购买的行星发动机安装到位。这两台新发动机的外观与第一台略有不同,喷射口加装了星盟超导线圈,推力比原版提升了15%。
“三台发动机全部安装完毕。”梁小龙调出监控画面,三个等边三角形顶点上,三台发动机如同银色巨人般矗立在冰原上,“自检程序启动,冷却系统、燃料管路、聚变反应炉均正常。”
李扬绕着发动机走了一圈,防护服的探测器显示周围冰层的承重能力完全达标:“启动预热程序,让反应炉先达到临界温度。等会儿跟舰队的缆绳连接好,就能同步点火。”
返回飞行器的途中,梁小龙突然指着远处的地平线:“扬哥你看,那是什么?”
李扬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道淡红色的光带在冰层上方流动,像一条巨大的丝巾。“是星尘折射形成的极光。”他打开光谱分析仪,“谷神星虽然没有磁场,但太阳风与表面冰层相互作用,也能产生这种现象。”
“可惜没时间欣赏了。”梁小龙推动操纵杆,“工程鹈鹕号已经出发,咱们得去协调缆绳固定工作。”
当“蜂鸟号”返回同步轨道时,三艘工程型鹈鹕号正拖着银色的缆绳向谷神星飞去。那些缆绳由高分子纳米材料制成,直径一米,每厘米可承受500吨的拉力——这是桃源集团用红警科技与星盟材料学融合的最新成果。
工程鹈鹕号的驾驶舱内,机长王磊紧盯着全息导航图,三艘飞船呈品字形向着谷神星背面的锚点飞去。每艘飞船拖着两根缆绳,六根缆绳的末端都安装着特制的锚钩,钩爪上的传感器能自动寻找最坚固的冰层结构。
“一号锚点抵达。”王磊的声音在通讯频道里响起,“开始投放锚钩。”
机械臂将第一根缆绳的锚钩缓缓放下,锚钩接触冰层后立刻展开八个爪牙,像章鱼的触手般牢牢抓住冰面。传感器传回数据:“锚钩抓力1200吨,冰层承压稳定。”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六根缆绳全部固定完毕。从同步轨道望去,这些银色的缆绳像蜘蛛吐出的丝线,将谷神星与马里奥舰队的三十艘舰船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受力网络。
“缆绳张力测试完毕。”舰队指挥官的声音在指挥频道里回荡,“每根缆绳预紧力500吨,弹性系数符合设计标准。舰队已进入牵引阵位,与行星发动机的同步系统完成对接。”
李扬站在“马里奥一号”的舰桥,看着战术沙盘上不断跳动的数据:“各单位注意,按预定程序执行。第一阶段:停止谷神星自转,预计耗时4小时。”
他深吸一口气,按下了红色的点火按钮。
刹那间,谷神星背面的三台行星发动机同时亮起刺眼的蓝光,120米高的喷射口喷出长达数公里的等离子体流,在黑暗的宇宙中划出三道明亮的轨迹。几乎同时,马里奥舰队的三十艘舰船引擎全开,蓝白色的聚变火焰照亮了周围的陨石带,六根银色的缆绳瞬间绷紧,发出肉眼可见的振动波。
“发动机推力达到设计值的120%!”
“舰队总推力8.6×1012牛顿!”
“缆绳张力稳定在800吨!”
数据洪流般涌入指挥系统,李扬的目光死死盯着谷神星的自转监测曲线——那条代表自转角速度的红线,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
“自转速度10.8度/小时...9.5度...8.2度...”梁小龙念着不断跳动的数字,手心全是汗,“扬哥,你说这冰面能扛住吗?我总觉得那三台发动机要陷进去。”
“放心,安装前做过万次模拟。”李扬调出冰层压力分布图,红色的高压区集中在锚点周围,但数值远低于冰层的抗压极限,“而且行星发动机的反冲力通过缆绳分摊给了舰队,谷神星自身承受的压力已经降到最低。”
三小时四十分后,战术沙盘上的红线彻底 t 。
“自转停止!”监测官的声音带着颤抖,“谷神星自转角速度0.00度/小时,三轴稳定系统启动,姿态控制误差0.01度!”
舰桥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连沉稳的舰队指挥官都忍不住挥舞了一下拳头。李扬却没有放松,他调出下一阶段的轨道参数:“各单位准备第二阶段:脱离原轨道,目标火星近日点。行星发动机调整喷射角度3.7度,舰队同步转向。”
三台行星发动机的喷射口缓缓转动,蓝色的等离子体流在太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马里奥舰队的三十艘舰船同时调整姿态,六根缆绳的拉力方向随之改变,谷神星那庞大的身躯开始缓缓移动。
“轨道参数开始变化!”
“当前速度0.3公里/秒,正在持续提升!”
“与原轨道偏离角0.5度...1.2度...3.8度...”
李扬看着战术沙盘上谷神星的新轨道预测线——这条淡绿色的曲线像一条灵活的蛇,从原本的火星与木星之间,向着内侧的红色星球蜿蜒而去。
“按这个加速度,三天后就能彻底脱离原轨道。”赵刚调出星际导航图,“预计58天后抵达火星近日点,正好赶上预定的撞击窗口。”
梁小龙突然指着舷窗外:“快看!那些陨石!”
众人抬头望去,只见谷神星的引力开始捕获周围的小陨石,数十块大小不一的岩块跟在它身后,形成一条小小的尾巴。就像古代的彗星,这颗被人类驯服的矮行星,正拖着自己的星尘尾迹,向着红色的目标进发。
李扬靠在指挥椅上,长长地舒了口气。从第326章在桃源仙庄提出那个疯狂的“作妖”计划,到此刻亲手推动一颗矮行星改变轨道,十个月的时间仿佛一场惊心动魄的梦。
“给地球发报。”他对通讯官说,“谷神星已按预定计划启程,一切顺利。”
通讯官点头应是,手指在控制台上飞快敲击。很快,桃源科技中心和国家航天局的贺电同时传来,秦思远那带着笑意的声音在舰桥回荡:“干得漂亮!剩下的路,就交给你们了。”
李扬望着舷窗外那颗缓缓远去的灰白色天体,以及它身后那三十艘如忠诚卫士般护航的舰船,突然想起了第326章那个清晨,梁小龙问他“改造火星是不是太疯了”时,自己说的那句话。
“疯才有机会成。”他轻声重复着,嘴角扬起一抹微笑。
谷神星的新轨道在战术沙盘上熠熠生辉,像一条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银色丝带。而丝带的尽头,那颗红色的星球正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一场注定载入史册的撞击,等待着属于它的新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