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奥舰队拖着谷神星在太阳系中划出的红色轨迹,成了人类文明史上最震撼的天文奇观。从地球同步轨道望去,那颗灰白色的矮行星像被三十艘银舰牵引的巨锤,正沿着精确计算的路线,缓缓砸向火星——而这条轨道的切线方向,恰好擦过地球公转轨道外侧,最近时仅距地球1.2亿公里。
“距离地球最近点还有72小时,当前相对速度11.3公里/秒。”联合国太空监测中心的大屏幕上,红色的预警线正随着谷神星的移动不断闪烁。首席观测官的声音带着颤抖,将最新数据传遍全球:“按当前轨道偏差率0.003%计算,撞击地球的概率为...万分之一点七。”
这个数字像一颗投入油锅的火星,瞬间引爆了全球舆论。
华夏国某购物平台的“末日生存包”搜索量一夜暴涨3000倍,压缩饼干、氧气罐、防辐射服被抢购一空;米国黄石公园周边的地下掩体价格飙升至千万美元仍供不应求;甚至有极端组织宣称这是“神明的惩罚”,在各地发起了荒诞的祈祷游行。
“李扬必须给全世界一个解释!”米国总统在紧急联大会议上拍了桌子,全息投影里,他身后的白宫防空洞入口正不断涌入工作人员,“我们有权知道,桃源集团凭什么拿全人类的命运做赌注?”
此时的“马里奥一号”舰桥,李扬正盯着轨道修正参数。梁小龙把一杯热咖啡推到他面前,屏幕上正播放着地球街头的混乱画面:“扬哥,要不咱们开个全球直播?再这么闹下去,地球没被撞,自己先乱套了。”
李扬调出最新的轨道模拟图——谷神星的轨迹被无数条绿色的修正线包裹,每一条都指向火星北极:“通知通讯部,十分钟后开启全球直播。告诉秦老,把国家航天局的轨道计算模型同步过来。”
十分钟后,李扬的身影出现在全球所有主流媒体的屏幕上。他身后的全息投影里,谷神星与地球的轨道动态清晰可见,三十艘马里奥舰船像忠诚的卫士,不断微调着牵引缆绳的张力。
“首先,关于撞击地球的概率。”李扬的声音透过卫星信号传遍七大洲,他抬手在虚拟界面上一点,米国NASA和龙航天局的联合计算报告弹出,“两家机构独立测算显示,当前轨道偏差率0.003%处于可控范围,马里奥舰队的‘量子纠偏系统’能将误差锁定在0.001%以内——这相当于在月球上射击地球上的一只蚂蚁,且子弹自带导航。”
画面切换到舰队引擎室的实时画面:三十台反物质引擎的喷口正不断闪烁着蓝白色光芒,每0.1秒就会进行一次微量调整。“这些引擎的推力控制精度达到0.0001牛,配合星盟的引力透镜导航,我们能实时修正谷神星的轨道。”李扬指向屏幕角落的冗余参数,“备用方案中,即使十五艘舰船同时失效,剩余力量仍能保证谷神星撞向火星。”
针对民众最关心的“脱轨风险”,他调出了谷神星表面三台行星发动机的自检数据:“每台发动机的紧急制动功率达1.2×1012牛顿,三台同时启动可在四小时内让谷神星偏离原轨道10万公里——足够避开地球。”
全息投影突然切换到设计图纸,与当前轨道参数重叠:“从十个月前提出计划时,我们就将地球安全纳入核心参数。这条轨道是马里奥舰队用1.2亿次模拟算出的唯一解,既保证撞击精度,又能最大限度远离地球。”
直播最后,李扬身后的画面切回谷神星的实时影像。三十艘舰船的引擎同时喷出强光,谷神星的轨迹再次发生细微偏转,将与地球的最近距离拉大到1.3亿公里。
“72小时后,我会在这里直播谷神星掠过地球轨道的画面。”李扬的目光扫过镜头,“相信科学,保持冷静——人类的未来,不在地下掩体里,而在火星的新生中。”
直播结束后,全球的恐慌指数骤降60%。联合国太空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谷神星的轨道偏差率稳定在0.002%,三十艘舰船的牵引精度甚至超过了设计标准。米国总统默默撤销了“紧急疏散令”,白宫防空洞的工作人员开始陆续撤离。
而此时的马里奥舰队,正拖着谷神星穿过小行星带的最后一片碎石区。梁小龙看着屏幕上逐渐清晰的火星影像,突然笑了:“扬哥,你看地球人这反应,跟咱们当初第一次见超时空传送仪似的。”
李扬望着舷窗外那颗越来越近的红色星球,指尖在战术板上轻点:“还有48小时抵达火星引力范围,通知舰队做好最后轨道修正准备。”
火星北极上空的稀薄大气,被谷神星的到来撕裂出巨大的口子。
这颗被人类驯服的矮行星此刻已完全燃烧起来,表面冰层在与大气的摩擦中汽化,形成长达十万公里的白色尾迹,像神明挥出的彗星巨锤,带着亿万年的沉寂,狠狠砸向红色星球。
“距离撞击还有60秒,各单位注意!”舰队指挥官的声音在舰队通讯频道里回荡。三十艘马里奥舰船已脱离牵引阵位,退至火星同步轨道安全区,六根高分子缆绳的末端在谷神星表面炸成绚烂的火花——那是脱离装置启动的信号。
李扬和梁小龙躲在“马里奥一号”的抗冲击能量掩体里,面前的观测屏被分成两半:左侧是谷神星表面三台行星发动机同时启动的壮观景象,蓝色的等离子体流将矮行星推向最终轨道;右侧是火星北极的实时画面,超时空传送仪阵列的蓝光仍在冰层下闪烁,像等待引爆的炸药引信。
“30秒...20秒...”梁小龙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颤抖,他死死攥着扶手,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撞击前10秒,谷神星表面的冰层彻底汽化,露出内部暗褐色的岩石核心。这颗直径950公里的天体,此刻像一颗被点燃的炮弹,以31.2公里/秒的速度撞向火星北极的撞击点——那里,正是部署的超时空传送仪阵列中心。
“5...4...3...2...1!”
没有惊天动地的巨响(真空无法传声),但宇宙仿佛在这一刻被按下了慢放键。
谷神星的岩石核心与火星冰层接触的瞬间,产生的不是碰撞,而是湮灭——超过1.3×102?焦耳的能量在接触点爆发,形成一个直径500公里的光球,亮度相当于半个太阳。高温等离子体像喷泉般冲向太空,将火星稀薄的大气撕开一个巨大的窟窿,露出下方翻滚的岩浆。
紧接着是冲击波。这道银色的能量波以超音速横扫火星表面,所过之处,陨石坑被抹平,干涸的河床裂开新的缝隙,连赤道附近的奥林匹斯山都在这股力量下微微震颤。从同步轨道望去,火星像一颗被重锤砸中的红球,表面泛起一圈圈肉眼可见的涟漪。
最震撼的景象出现在火星内核。通过深地探测器传回的影像,李扬清晰地看到:谷神星撞击产生的含有巨大能量的冲击波,击穿56公里厚的铁镍约束层,瞬间扎进超固态氢团——那团被压缩了十个月的“宇宙燃料”,在1.3×1012帕斯卡的压强和1.1亿摄氏度的高温下,终于突破了聚变临界点。
一道纯白色的光芒从火星内核喷涌而出,沿着地幔裂隙照亮了这颗星球的内部结构。氢聚变产生的能量像海啸般冲击着固态内核,将亿万年的寒冰融化成翻滚的岩浆海洋。
“成功了...”梁小龙喃喃自语,观测屏上,火星的内核正在从灰黑色迅速转变成橙红色,“它真的...点燃了。”
李扬没有说话,只是盯着那片白光。他想起当初在桃源仙庄的那个清晨,自己说要“把火星改成能住人的地方”时,梁小龙惊讶的表情;想起第之前因暗物质辐射干扰而推翻原计划的焦虑;想起马里奥舰队在木星带采集氢燃料的艰辛——所有的波折,都在这一刻有了归宿。
撞击后的第七分钟,谷神星的残骸开始与火星表面融合。那些被高温汽化的冰层在火星引力作用下重新凝结,形成一场覆盖全球的陨石雨——只不过落下的不是岩石,而是亿万颗晶莹的水珠。
“检测到大规模液态水形成!”监测官的声音带着哭腔,“谷神星携带的3.2×101?千克冰,已有60%转化为液态水,正在填充火星的古老河床!”
李扬看着屏幕上逐渐亮起的蓝色区域,那些曾在卫星照片上见过的干涸河道,正在被新形成的液态水重新填满。最宽的水手谷已出现长达1000公里的连续水域,反射着来自太阳的金光。
撞击后24小时,火星的“新生体检报告”开始陆续传回马里奥舰队。
秦思远带着国家航天局的科学家团队守在地球指挥中心,当第一组核心数据弹出时,这位在李扬返老还童作用下已经恢复年轻的老科学家突然老泪纵横——屏幕上的曲线,完美复刻了他三十年前在理论模型中画下的样子。
“内核聚变状态:稳定。”年轻助手的声音因激动而破音,调出实时监测数据:
- 聚变反应温度:1.2亿摄氏度(稳定在设计值±5%)
- 能量输出功率:3.8×102?瓦(相当于地球总功率的1200倍)
- 氢燃料消耗速率:1.7×10?吨/秒(预计可持续燃烧50亿年)
- 内核熔融范围:直径2800公里(较撞击前扩大300%)
最关键的地磁场数据,在撞击后48小时终于清晰起来。
“地磁场强度:3.2×10??特斯拉!”陈博士的手指重重点在屏幕上,这个数值相当于地球磁场强度的95%,“方向稳定,两极对称,是标准的偶极磁场!”
他调出磁场形成的动态模拟:谷神星撞击产生的1.3×102?焦耳能量,不仅点燃了氢聚变,更像一根巨搅棒,让火星内核的熔融岩浆开始高速旋转——这正是地球磁场形成的“发电机原理”。而更精妙的是,部署在火星表面的超时空转换仪,在冲击波中全部损毁时释放的残余磁场,像无数个种子,引导着新生磁场快速成型。
“超时空转换仪的钕铁硼磁体在高温下失超,释放的1.2特斯拉瞬时磁场,刚好给火星内核的等离子体‘定了向’。”陈院士解释道,“这让磁场稳定期提前了至少100年,现在的强度已经能完全抵御太阳风的剥离。”
液态水的检测报告同样令人振奋。
“全球液态水总量:1.9×101?千克(相当于地球淡水资源的30%)。”水文专家调出全球水域分布图,“其中90%集中在赤道区域,形成了三个连续的海洋,平均深度达200米。”
更重要的是水质分析:谷神星冰层中的矿物质在撞击高温下溶解,让新形成的水体天然含有钾、钠、钙等元素,pH值稳定在7.2,完全符合地球生物的生存标准。“水资源问题,基本解决了,但还是不够。”梁小龙翻看着报告,突然指着一条数据笑了,“还得再找几颗冰球撞几下才行。”
地壳稳定性的检测则体现了马里奥舰队的前瞻性。
“最大地震等级:7.2级,集中在北极撞击区。”地质专家调出地壳应力图,“地壳极度不稳定。”
惊喜的是土壤改良数据。谷神星岩石中含有的35%铁镍和8%磷钾元素,在撞击后随火山活动散布到火星表面,让原本贫瘠的土壤肥力提升了300%。“检测到的氮含量虽然还偏低,但我们带去的固氮蓝藻已经开始工作,预计一年内就能达到地球耕作土标准。”生物学家的声音充满期待。
当所有数据汇总到李扬面前时,刚好是火星改造计划启动一周年的日子。
全息投影上,那颗红色的星球已悄然改变:蓝色的海洋覆盖了赤道三分之一的区域,白色的云层在新形成的大气中流动,南北两极的冰盖因内核升温开始融化,露出下方褐色的土地。最神奇的是它周围那层淡蓝色的磁场光晕,像给这颗星球戴上了保护罩。
“扬哥,你看!”梁小龙指着屏幕角落的小窗,那里正播放着地球的庆祝画面——各国地标建筑都亮起了红色灯光,联合国总部广场上,数万民众举着“火星,人类第二家园”的标语欢呼。
李扬调出系统面板,之前启动的“红核计划”进度条已显示第一阶段完成。他想起那个晨雾弥漫的清晨,自己在桃源仙庄湖心亭里说的“作妖”——现在看来,这场跨越星辰的“作妖”,或许正是人类文明最壮丽的诗篇。
“通知舰队,准备返航。”李扬的目光再次投向火星,那里的内核仍在燃烧,磁场仍在变强,新的海洋正孕育着未知的可能,“告诉地球,火星的第一班移民船,可以开始筹备了。”
马里奥舰队的三十艘舰船缓缓掉头,拖着谷神星撞击后残留的尾迹,向着蓝色的地球返航。而在它们身后,那颗被点燃的红色星球,正带着人类的希望,在太阳系中绽放出新的光芒。
(本章完)
“距离地球最近点还有72小时,当前相对速度11.3公里/秒。”联合国太空监测中心的大屏幕上,红色的预警线正随着谷神星的移动不断闪烁。首席观测官的声音带着颤抖,将最新数据传遍全球:“按当前轨道偏差率0.003%计算,撞击地球的概率为...万分之一点七。”
这个数字像一颗投入油锅的火星,瞬间引爆了全球舆论。
华夏国某购物平台的“末日生存包”搜索量一夜暴涨3000倍,压缩饼干、氧气罐、防辐射服被抢购一空;米国黄石公园周边的地下掩体价格飙升至千万美元仍供不应求;甚至有极端组织宣称这是“神明的惩罚”,在各地发起了荒诞的祈祷游行。
“李扬必须给全世界一个解释!”米国总统在紧急联大会议上拍了桌子,全息投影里,他身后的白宫防空洞入口正不断涌入工作人员,“我们有权知道,桃源集团凭什么拿全人类的命运做赌注?”
此时的“马里奥一号”舰桥,李扬正盯着轨道修正参数。梁小龙把一杯热咖啡推到他面前,屏幕上正播放着地球街头的混乱画面:“扬哥,要不咱们开个全球直播?再这么闹下去,地球没被撞,自己先乱套了。”
李扬调出最新的轨道模拟图——谷神星的轨迹被无数条绿色的修正线包裹,每一条都指向火星北极:“通知通讯部,十分钟后开启全球直播。告诉秦老,把国家航天局的轨道计算模型同步过来。”
十分钟后,李扬的身影出现在全球所有主流媒体的屏幕上。他身后的全息投影里,谷神星与地球的轨道动态清晰可见,三十艘马里奥舰船像忠诚的卫士,不断微调着牵引缆绳的张力。
“首先,关于撞击地球的概率。”李扬的声音透过卫星信号传遍七大洲,他抬手在虚拟界面上一点,米国NASA和龙航天局的联合计算报告弹出,“两家机构独立测算显示,当前轨道偏差率0.003%处于可控范围,马里奥舰队的‘量子纠偏系统’能将误差锁定在0.001%以内——这相当于在月球上射击地球上的一只蚂蚁,且子弹自带导航。”
画面切换到舰队引擎室的实时画面:三十台反物质引擎的喷口正不断闪烁着蓝白色光芒,每0.1秒就会进行一次微量调整。“这些引擎的推力控制精度达到0.0001牛,配合星盟的引力透镜导航,我们能实时修正谷神星的轨道。”李扬指向屏幕角落的冗余参数,“备用方案中,即使十五艘舰船同时失效,剩余力量仍能保证谷神星撞向火星。”
针对民众最关心的“脱轨风险”,他调出了谷神星表面三台行星发动机的自检数据:“每台发动机的紧急制动功率达1.2×1012牛顿,三台同时启动可在四小时内让谷神星偏离原轨道10万公里——足够避开地球。”
全息投影突然切换到设计图纸,与当前轨道参数重叠:“从十个月前提出计划时,我们就将地球安全纳入核心参数。这条轨道是马里奥舰队用1.2亿次模拟算出的唯一解,既保证撞击精度,又能最大限度远离地球。”
直播最后,李扬身后的画面切回谷神星的实时影像。三十艘舰船的引擎同时喷出强光,谷神星的轨迹再次发生细微偏转,将与地球的最近距离拉大到1.3亿公里。
“72小时后,我会在这里直播谷神星掠过地球轨道的画面。”李扬的目光扫过镜头,“相信科学,保持冷静——人类的未来,不在地下掩体里,而在火星的新生中。”
直播结束后,全球的恐慌指数骤降60%。联合国太空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谷神星的轨道偏差率稳定在0.002%,三十艘舰船的牵引精度甚至超过了设计标准。米国总统默默撤销了“紧急疏散令”,白宫防空洞的工作人员开始陆续撤离。
而此时的马里奥舰队,正拖着谷神星穿过小行星带的最后一片碎石区。梁小龙看着屏幕上逐渐清晰的火星影像,突然笑了:“扬哥,你看地球人这反应,跟咱们当初第一次见超时空传送仪似的。”
李扬望着舷窗外那颗越来越近的红色星球,指尖在战术板上轻点:“还有48小时抵达火星引力范围,通知舰队做好最后轨道修正准备。”
火星北极上空的稀薄大气,被谷神星的到来撕裂出巨大的口子。
这颗被人类驯服的矮行星此刻已完全燃烧起来,表面冰层在与大气的摩擦中汽化,形成长达十万公里的白色尾迹,像神明挥出的彗星巨锤,带着亿万年的沉寂,狠狠砸向红色星球。
“距离撞击还有60秒,各单位注意!”舰队指挥官的声音在舰队通讯频道里回荡。三十艘马里奥舰船已脱离牵引阵位,退至火星同步轨道安全区,六根高分子缆绳的末端在谷神星表面炸成绚烂的火花——那是脱离装置启动的信号。
李扬和梁小龙躲在“马里奥一号”的抗冲击能量掩体里,面前的观测屏被分成两半:左侧是谷神星表面三台行星发动机同时启动的壮观景象,蓝色的等离子体流将矮行星推向最终轨道;右侧是火星北极的实时画面,超时空传送仪阵列的蓝光仍在冰层下闪烁,像等待引爆的炸药引信。
“30秒...20秒...”梁小龙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颤抖,他死死攥着扶手,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撞击前10秒,谷神星表面的冰层彻底汽化,露出内部暗褐色的岩石核心。这颗直径950公里的天体,此刻像一颗被点燃的炮弹,以31.2公里/秒的速度撞向火星北极的撞击点——那里,正是部署的超时空传送仪阵列中心。
“5...4...3...2...1!”
没有惊天动地的巨响(真空无法传声),但宇宙仿佛在这一刻被按下了慢放键。
谷神星的岩石核心与火星冰层接触的瞬间,产生的不是碰撞,而是湮灭——超过1.3×102?焦耳的能量在接触点爆发,形成一个直径500公里的光球,亮度相当于半个太阳。高温等离子体像喷泉般冲向太空,将火星稀薄的大气撕开一个巨大的窟窿,露出下方翻滚的岩浆。
紧接着是冲击波。这道银色的能量波以超音速横扫火星表面,所过之处,陨石坑被抹平,干涸的河床裂开新的缝隙,连赤道附近的奥林匹斯山都在这股力量下微微震颤。从同步轨道望去,火星像一颗被重锤砸中的红球,表面泛起一圈圈肉眼可见的涟漪。
最震撼的景象出现在火星内核。通过深地探测器传回的影像,李扬清晰地看到:谷神星撞击产生的含有巨大能量的冲击波,击穿56公里厚的铁镍约束层,瞬间扎进超固态氢团——那团被压缩了十个月的“宇宙燃料”,在1.3×1012帕斯卡的压强和1.1亿摄氏度的高温下,终于突破了聚变临界点。
一道纯白色的光芒从火星内核喷涌而出,沿着地幔裂隙照亮了这颗星球的内部结构。氢聚变产生的能量像海啸般冲击着固态内核,将亿万年的寒冰融化成翻滚的岩浆海洋。
“成功了...”梁小龙喃喃自语,观测屏上,火星的内核正在从灰黑色迅速转变成橙红色,“它真的...点燃了。”
李扬没有说话,只是盯着那片白光。他想起当初在桃源仙庄的那个清晨,自己说要“把火星改成能住人的地方”时,梁小龙惊讶的表情;想起第之前因暗物质辐射干扰而推翻原计划的焦虑;想起马里奥舰队在木星带采集氢燃料的艰辛——所有的波折,都在这一刻有了归宿。
撞击后的第七分钟,谷神星的残骸开始与火星表面融合。那些被高温汽化的冰层在火星引力作用下重新凝结,形成一场覆盖全球的陨石雨——只不过落下的不是岩石,而是亿万颗晶莹的水珠。
“检测到大规模液态水形成!”监测官的声音带着哭腔,“谷神星携带的3.2×101?千克冰,已有60%转化为液态水,正在填充火星的古老河床!”
李扬看着屏幕上逐渐亮起的蓝色区域,那些曾在卫星照片上见过的干涸河道,正在被新形成的液态水重新填满。最宽的水手谷已出现长达1000公里的连续水域,反射着来自太阳的金光。
撞击后24小时,火星的“新生体检报告”开始陆续传回马里奥舰队。
秦思远带着国家航天局的科学家团队守在地球指挥中心,当第一组核心数据弹出时,这位在李扬返老还童作用下已经恢复年轻的老科学家突然老泪纵横——屏幕上的曲线,完美复刻了他三十年前在理论模型中画下的样子。
“内核聚变状态:稳定。”年轻助手的声音因激动而破音,调出实时监测数据:
- 聚变反应温度:1.2亿摄氏度(稳定在设计值±5%)
- 能量输出功率:3.8×102?瓦(相当于地球总功率的1200倍)
- 氢燃料消耗速率:1.7×10?吨/秒(预计可持续燃烧50亿年)
- 内核熔融范围:直径2800公里(较撞击前扩大300%)
最关键的地磁场数据,在撞击后48小时终于清晰起来。
“地磁场强度:3.2×10??特斯拉!”陈博士的手指重重点在屏幕上,这个数值相当于地球磁场强度的95%,“方向稳定,两极对称,是标准的偶极磁场!”
他调出磁场形成的动态模拟:谷神星撞击产生的1.3×102?焦耳能量,不仅点燃了氢聚变,更像一根巨搅棒,让火星内核的熔融岩浆开始高速旋转——这正是地球磁场形成的“发电机原理”。而更精妙的是,部署在火星表面的超时空转换仪,在冲击波中全部损毁时释放的残余磁场,像无数个种子,引导着新生磁场快速成型。
“超时空转换仪的钕铁硼磁体在高温下失超,释放的1.2特斯拉瞬时磁场,刚好给火星内核的等离子体‘定了向’。”陈院士解释道,“这让磁场稳定期提前了至少100年,现在的强度已经能完全抵御太阳风的剥离。”
液态水的检测报告同样令人振奋。
“全球液态水总量:1.9×101?千克(相当于地球淡水资源的30%)。”水文专家调出全球水域分布图,“其中90%集中在赤道区域,形成了三个连续的海洋,平均深度达200米。”
更重要的是水质分析:谷神星冰层中的矿物质在撞击高温下溶解,让新形成的水体天然含有钾、钠、钙等元素,pH值稳定在7.2,完全符合地球生物的生存标准。“水资源问题,基本解决了,但还是不够。”梁小龙翻看着报告,突然指着一条数据笑了,“还得再找几颗冰球撞几下才行。”
地壳稳定性的检测则体现了马里奥舰队的前瞻性。
“最大地震等级:7.2级,集中在北极撞击区。”地质专家调出地壳应力图,“地壳极度不稳定。”
惊喜的是土壤改良数据。谷神星岩石中含有的35%铁镍和8%磷钾元素,在撞击后随火山活动散布到火星表面,让原本贫瘠的土壤肥力提升了300%。“检测到的氮含量虽然还偏低,但我们带去的固氮蓝藻已经开始工作,预计一年内就能达到地球耕作土标准。”生物学家的声音充满期待。
当所有数据汇总到李扬面前时,刚好是火星改造计划启动一周年的日子。
全息投影上,那颗红色的星球已悄然改变:蓝色的海洋覆盖了赤道三分之一的区域,白色的云层在新形成的大气中流动,南北两极的冰盖因内核升温开始融化,露出下方褐色的土地。最神奇的是它周围那层淡蓝色的磁场光晕,像给这颗星球戴上了保护罩。
“扬哥,你看!”梁小龙指着屏幕角落的小窗,那里正播放着地球的庆祝画面——各国地标建筑都亮起了红色灯光,联合国总部广场上,数万民众举着“火星,人类第二家园”的标语欢呼。
李扬调出系统面板,之前启动的“红核计划”进度条已显示第一阶段完成。他想起那个晨雾弥漫的清晨,自己在桃源仙庄湖心亭里说的“作妖”——现在看来,这场跨越星辰的“作妖”,或许正是人类文明最壮丽的诗篇。
“通知舰队,准备返航。”李扬的目光再次投向火星,那里的内核仍在燃烧,磁场仍在变强,新的海洋正孕育着未知的可能,“告诉地球,火星的第一班移民船,可以开始筹备了。”
马里奥舰队的三十艘舰船缓缓掉头,拖着谷神星撞击后残留的尾迹,向着蓝色的地球返航。而在它们身后,那颗被点燃的红色星球,正带着人类的希望,在太阳系中绽放出新的光芒。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