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世家-《水浒之林冲覆宋》

  襄阳城在战火后逐渐恢复了些许平静,宗泽以及那些在残酷战争中战死的双方将士、无辜百姓,都陆续得到了安葬。然而,这份表面的平静之下,却深藏着城中百姓对大梁军难以化解的怨愤。

  城中大街小巷,百姓们聚在一起时,谈论的皆是这场战争带来的伤痛。每一户人家,几乎都有人倒在大梁军的刀枪之下,那是眼睁睁看着亲人离去的悲痛,是深入骨髓的仇恨。他们看着大梁军在城中巡逻、维持秩序,眼神中满是戒备与厌恶。

  集市上,大梁军士兵前来采购物资,百姓们虽不敢公然反抗,但也只是冷着脸,极不情愿地做着买卖。即便士兵们按照市价给钱,百姓们也觉得那是用亲人的鲜血换来的,心中的抵触情绪丝毫未减。

  一位老妇,儿子在守城时被大梁军杀害。她每日都会坐在自家门口,看着过往的大梁军,眼中噙着泪,嘴里喃喃咒骂。当有大梁军士兵试图靠近询问时,她便拿起身边的扫帚驱赶,仿佛他们是世上最可恶的人。

  在城中的学堂里,孩子们听着长辈讲述战争的惨状,对大梁军也充满了敌意。他们在玩耍时,会模仿着打仗的场景,把大梁军当成敌人,口中喊着“赶走大梁军”的口号。

  这种仇恨的情绪在襄阳城弥漫开来,如同无形的屏障,横亘在大梁军与百姓之间。尽管林冲等将领深知需要安抚百姓,努力采取各种措施,如开仓放粮、组织重建等,但这深植于百姓心中的仇恨,又岂是一时之间能够轻易消除的。

  林冲深知,城中百姓对大梁军的仇恨犹如坚冰,绝非一朝一夕能够消融,唯有交付时间,等待其慢慢缓解。当下,他的目光已然投向更宏大的战局,临安与鄂州的宋军,才是摆在大梁军面前亟待解决的重中之重。

  他马不停蹄地返回营帐,召集各路将领。营帐内气氛凝重,将领们或坐或立,神色严肃。林冲站在营帐中央,目光扫过众人,沉声道:“襄阳虽已拿下,但我们不能有丝毫懈怠。临安与鄂州的宋军,必然已得知襄阳城破的消息,他们定会加强防备。我们必须尽快制定战略,一鼓作气,拿下这两处要地。”

  公孙胜起身说道:“梁王,临安作为宋国的临时国都,城防坚固,且周边地势复杂。鄂州则扼守交通要道,易守难攻,这两处地方恐怕不好对付。”

  林冲微微点头,神色未改:“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谨慎行事。先派人深入打探,摸清临安与鄂州宋军的兵力部署、粮草储备以及周边地形。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萧逸建言:“梁王,襄阳刚破,我军伤亡也不小,是否先休整数日,待士气恢复、兵力补充后再行进攻?”

  林冲沉思片刻,缓缓说道:“时间紧迫,我们不能给宋军太多喘息的机会。但也不能盲目进攻,传我军令,各营今日着重清点伤亡、补充军备,同时安排士兵轮休,保持战力。明日一早,探子回报后,我们再详细商讨作战计划。”

  众将领齐声应诺,随后各自散去,按照林冲的命令展开行动。林冲独自站在营帐中,望着地图上临安与鄂州的标记,眼神坚定而锐利。他深知,接下来与这两处宋军的交锋,将决定大梁军的命运,也关乎天下局势的走向,容不得丝毫差错。

  就在林冲紧锣密鼓地为进一步进攻做准备时,襄阳城陷落的消息如一阵狂风,迅速刮到了鄂州。一路狼狈溃逃至此的谢家家主谢博文,这位被宋国封为吴王的显赫人物,听闻此讯后,顿时慌了神。

  他面色苍白,在府邸中来回踱步,眼神中满是惊恐与不安。稍作镇定后,他急忙招来心腹将领。那将领匆匆赶来,单膝跪地,等候吴王吩咐。

  谢博文压低声音,急促地说道:“襄阳已失,大梁军指日便会兵临鄂州。你即刻偷偷集结军队,不得声张,准备再次弃城而逃。”

  将领面露难色,犹豫道:“吴王,鄂州乃战略要地,若轻易弃守,恐怕……”

  谢博文双眼一瞪,打断他的话,怒喝道:“若不赶紧逃走,难道等着被大梁军生擒吗?你只需按我吩咐行事,其他不必多言!”

  将领无奈,只得领命而去。随后几日,他趁着夜色,悄悄调遣军队,以各种借口将士兵们集结起来。城内百姓对此浑然不知,依旧在为生活忙碌奔波,却不知危险正悄然降临。

  而谢博文则忙着收拾细软,将家中的金银财宝、珍贵字画等值钱之物,统统打包,准备随时跑路。他一边指挥着下人搬运财物,一边心中暗自盘算着逃跑的路线,想着如何能尽快摆脱大梁军的追击,保住自己的性命与财富。

  鄂州城表面上看似平静,实则在谢博文的暗中操作下,已然暗流涌动。一场弃城而逃的闹剧即将上演,而城中百姓,却还被蒙在鼓里,即将面临被抛弃的命运,鄂州的未来,也因此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谢博文安排妥当后,望着那几大车装满金银财宝的车队,心中稍定。他先将最心腹的谋士唤至跟前,低声叮嘱道:“你即刻乔装返回临安,务必秘密联络周王两家家主。跟他们言明,如今大梁势如破竹,一统天下已成定局。让他们尽快联络江南各世家,一同向大梁投诚。咱们虽弃城而逃,但若是能劝动江南世家投诚,也算占个从龙之功的尾巴,日后在大梁那边,兴许还能谋个好前程。”

  谋士领命,趁着夜色悄然出城,快马加鞭朝着临安赶去。谢博文这边,见诸事已安排就绪,便带着亲信与军队,趁着夜色弃城而逃。奇怪的是,他并未如众人所料往临安方向而去,而是选择了扬州。

  一路上,谢博文坐在马车中,眉头紧锁,心中暗自思量。临安虽为宋国重要之地,但如今局势不明,周王两家态度也未可知,万一去了临安,被卷入不必要的纷争,或是被当成弃城之罪的替罪羊,那可就万劫不复了。扬州则不同,那里商业繁荣,财富汇聚,且地处江南,交通便利,若能在大梁彻底掌控局势前,在扬州站稳脚跟,凭借自己的财富与人脉,或许还能有一线生机。

  随着队伍不断前行,离鄂州越来越远。谢博文回头望去,鄂州城的轮廓在夜色中渐渐模糊,心中五味杂陈。曾经的荣华富贵,如今只能靠这一路的逃亡来维系。他暗暗发誓,到了扬州,定要想尽办法,为自己谋得一条后路,哪怕要付出再多的代价。

  而鄂州城内,当百姓们次日清晨发现吴王与军队一夜之间消失不见时,顿时人心惶惶。谣言四起,有人说大梁军马上就到,有人说吴王背叛宋国投降了大梁。整个鄂州城陷入了一片混乱与恐慌之中,仿佛暴风雨来临前的压抑寂静,不知等待这座城市的,将是怎样的命运。

  周王两家家主收到谢博文心腹传来的消息后,各自陷入了沉思。两人深知,如今宋国局势岌岌可危,襄阳城的陷落无疑是大梁崛起的又一铁证。一番权衡后,他们都觉得谢博文所言极有道理,当下决定迅速行动。

  周家家主即刻修书数封,分别送往江南各世家大族,言辞恳切地说明当前形势,力劝他们一同向大梁投诚,争取从龙之功。同时,他还秘密派遣家中得力的管事,亲自前往各世家,确保信件能准确无误地送到家主手中,并当面详述利弊。

  王家家主这边也不甘落后,他利用家族庞大的人脉网络,通过各种隐蔽渠道,与各世家取得联系。他在家中设宴,邀请附近数位世家家主前来一叙,表面上是寻常的聚会,实则是为了商议投诚大梁之事。

  几日后,各世家家主陆陆续续收到了消息。起初,众人对此事皆心存疑虑,毕竟投诚意味着背叛宋国,这是关乎家族存亡与声誉的大事。但随着周王两家不断派人游说,详细分析大梁的势力、宋国的颓势以及投诚可能带来的好处,不少家主开始动摇。

  一场场秘密会议在江南各地悄然举行。各世家家主们在密室中围坐,面色凝重地讨论着这一重大决策。有人担忧此举会遭到宋国残余势力的报复,也有人担心大梁未必会真心接纳他们。但更多的人则认为,与其在宋国这艘摇摇欲坠的船上等死,不如抓住机会,投向大梁,兴许能为家族谋得新的生机。

  在周王两家的积极推动下,投诚之事逐渐有了眉目。越来越多的世家家主表示愿意考虑联合起来,向大梁表达投诚之意。他们暗中安排亲信,收集大梁的相关情报,了解大梁对于投诚势力的态度和政策,同时也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正式向大梁表明立场,以期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中,为家族争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