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萧书生醉吟青云志(一)-《长安剑客萧书生》

  暮春时节,江南烟雨如织,苏州城外的“望湖楼”酒肆里,人声鼎沸。靠窗的一张方桌旁,坐着一位身着青布长衫的书生,眉目俊朗,眉宇间却带着几分桀骜不驯。他便是萧琰,年方二十,出身书香门第,却不喜科举仕途,偏爱游历四方,饱览山河,更嗜酒如命,常以酒寄情,以诗抒怀。

  此时,萧琰已连饮三坛女儿红,脸颊泛红,眼神却愈发清亮。他手指轻叩桌面,目光望向窗外烟雨朦胧的太湖,口中喃喃自语:“这江南春色虽好,却总少了几分豪情。”

  邻桌几位江湖侠客听闻此言,纷纷侧目。其中一位络腮胡大汉放下酒碗,高声道:“书生此言差矣!江南水乡温婉秀丽,乃人间仙境,何来豪情不足之说?”

  萧琰闻言,缓缓转头,嘴角勾起一抹浅笑:“兄台此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江南的温婉,是小家碧玉的秀美;而豪情,当如黄河奔涌,如泰山巍峨。若只沉溺于这江南烟雨,岂不小觑了这天地之大?”

  络腮胡大汉一愣,随即哈哈大笑:“好一个狂傲的书生!你倒说说,何为真正的豪情?”

  萧琰端起酒坛,又猛灌一口,酒液顺着嘴角滑落,浸湿了衣襟,他却毫不在意。只见他起身,走到酒肆中央,朗声道:“豪情,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志;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

  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回荡在酒肆之中,引得众人纷纷驻足倾听。那络腮胡大汉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起身抱拳道:“书生好才情!在下赵虎,乃‘清风寨’寨主,不知书生高姓大名?”

  “在下萧琰,不过一介布衣书生。”萧琰拱手回礼,语气依旧淡然。

  赵虎笑道:“萧兄虽为书生,却有江湖侠气,赵某佩服!今日相逢便是有缘,不如再痛饮几坛,共论江湖事?”

  萧琰欣然应允,两人重新落座,酒过三巡,话题愈发投机。赵虎谈及当今江湖局势,朝廷腐败,贪官当道,百姓生活困苦,不少江湖义士纷纷揭竿而起,却又因势单力薄,屡屡受挫。

  萧琰闻言,面色凝重,他放下酒碗,沉声道:“如今山河破碎,百姓流离,我辈虽无经天纬地之才,却也当尽一份绵薄之力。只可惜,我空有满腔热血,却无施展之处。”

  赵虎叹了口气:“萧兄所言极是。只是这江湖险恶,朝廷势力庞大,仅凭几人的力量,难以撼动大局啊。”

  萧琰沉默片刻,忽然抬头,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我曾听闻,北方有一支‘忠义军’,由前朝将领李将军率领,军纪严明,深得民心,专为推翻腐败朝廷,解救百姓于水火。若能投靠他们,或许能实现心中抱负。”

  赵虎眼前一亮:“萧兄也知晓‘忠义军’?赵某早有此意,只是一直未能找到他们的踪迹。若萧兄有意,不如你我结伴同行,一同前往北方寻找‘忠义军’?”

  萧琰心中一动,他早已厌倦了漂泊无定的生活,渴望能有一个机会,为天下百姓做些实事。如今赵虎提议,正合他意。他当即举杯,高声道:“好!明日我们便启程,前往北方,寻找‘忠义军’,共图大业!”

  赵虎也举杯响应,两人一饮而尽,酒液入喉,灼烧着喉咙,却也点燃了他们心中的壮志豪情。窗外,烟雨依旧,而酒肆内,两个心怀天下的人,已然踏上了一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道路。

  第二章风雨兼程寻忠义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萧琰与赵虎便收拾好行囊,离开了苏州城。他们一路向北,晓行夜宿,风雨兼程。

  这日,两人来到一座名为“黑石镇”的小镇,此时天色已晚,他们便打算在镇上找一家客栈歇息。刚走进客栈,便听到大堂内传来一阵争吵声。

  “店家,赶紧给我们准备最好的房间和酒菜,要是敢怠慢,小心我砸了你的店!”一个尖酸刻薄的声音响起,只见几个身着锦衣华服的男子,正围着客栈老板大声呵斥。

  客栈老板满脸堆笑,连连道歉:“几位爷息怒,实在抱歉,今日客房已经满了,酒菜也所剩不多了,要不你们换一家客栈看看?”

  “什么?满了?我看你是不想做生意了!”为首的锦衣男子面色一沉,伸手就要去推客栈老板。

  就在这时,赵虎上前一步,拦住了锦衣男子的手,沉声道:“光天化日之下,竟敢在客栈内横行霸道,你们眼中还有王法吗?”

  锦衣男子转头,上下打量了赵虎一番,见他身着粗布衣裳,便不屑地冷哼一声:“哪里来的野夫,也敢管老子的闲事?识相的赶紧滚开,否则别怪老子不客气!”

  赵虎性格本就豪爽刚烈,哪里忍得住这般挑衅,他怒喝一声:“放肆!竟敢在此撒野,看我不教训教训你们!”

  说罢,赵虎便与几个锦衣男子打了起来。赵虎武艺高强,几个回合下来,那几个锦衣男子便被打得鼻青脸肿,狼狈不堪。为首的锦衣男子见势不妙,连忙带着手下仓皇而逃,临走前还放下狠话:“你们给我等着,我一定会回来报仇的!”

  客栈老板连忙上前,对着赵虎和萧琰感激道:“多谢二位英雄出手相助,否则小老儿今日可就遭殃了。”

  萧琰笑道:“老板不必客气,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乃是分内之事。不知老板可知,刚才那几个锦衣男子是什么来头?”

  客栈老板叹了口气:“他们是镇上‘刘员外’的手下。这刘员外仗着自己有钱有势,在镇上横行霸道,欺压百姓,大家都敢怒不敢言啊。”

  萧琰闻言,面色一沉:“竟有此事!这等恶霸,若不除之,百姓何时才能过上安稳日子?”

  赵虎也怒道:“不如我们今晚就去教训一下这个刘员外,让他知道百姓的厉害!”

  萧琰思索片刻,摇了摇头:“不可。我们如今正要前往北方寻找‘忠义军’,不宜在此节外生枝。况且,这刘员外势力不小,我们仅凭两人之力,未必能将他彻底铲除,反而会打草惊蛇,给我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赵虎觉得萧琰言之有理,便压下心中的怒火,点了点头:“萧兄说得对,是我太冲动了。我们还是赶紧歇息,明日一早继续赶路吧。”

  客栈老板见两人放弃了找刘员外麻烦的念头,心中松了一口气,连忙为他们准备了房间和简单的酒菜。

  当晚,萧琰躺在床上,辗转难眠。他想起了白天在客栈看到的情景,想起了那些被欺压的百姓,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若想让天下百姓都能过上安稳日子,就必须推翻腐败的朝廷,建立一个清明的新政权。而这一切,都需要强大的力量作为支撑。他更加坚定了寻找“忠义军”的决心,他相信,只有加入“忠义军”,才能实现自己的青云之志,才能为天下百姓带来希望。

  次日清晨,萧琰与赵虎早早便离开了黑石镇,继续向北前行。一路上,他们又遇到了许多类似的事情,贪官污吏横行,恶霸地主欺压百姓,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每看到一处这样的景象,萧琰心中的使命感便更加强烈。

  这日,两人来到一条大河岸边,河水湍急,波涛汹涌,河面上只有一艘破旧的渡船。船夫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他见两人要过河,便颤巍巍地将渡船划了过来。

  萧琰与赵虎登上渡船,老者缓缓将船划向河中心。此时,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河水变得更加汹涌,渡船在河面上剧烈摇晃,随时都有翻船的危险。

  赵虎紧紧抓住船舷,大声对老者说:“老人家,你撑得住吗?不行我们就先靠岸!”

  老者擦了擦脸上的雨水,咬着牙说:“放心吧,老夫撑船几十年了,这点风浪还奈何不了我!只是这船年久失修,恐怕撑不了多久了。”

  萧琰心中一紧,他抬头望向天空,只见狂风裹挟着暴雨,如同天神发怒一般,席卷着整个河面。他知道,若不尽快想办法,他们三人都将葬身河中。

  就在这时,萧琰看到渡船的桅杆上挂着一面破旧的旗帜,他灵机一动,对赵虎说:“赵兄,你赶紧把那面旗帜取下来,我们用它来当船帆,借助风力,或许能更快地到达对岸!”

  赵虎闻言,立刻爬上桅杆,取下了旗帜。萧琰接过旗帜,将它系在船桨上,做成了一个简易的船帆。果然,在风力的作用下,渡船的速度明显加快,虽然依旧摇晃得厉害,但总算朝着对岸缓缓驶去。

  经过半个多时辰的奋力拼搏,渡船终于抵达了对岸。三人上岸后,都累得瘫倒在地,大口喘着粗气。

  老者感激地对萧琰和赵虎说:“多谢二位英雄,若不是你们,老夫今日恐怕就要葬身这大河之中了。”

  萧琰笑道:“老人家不必客气,我们也是为了自保。不知老人家可知,这附近可有‘忠义军’的消息?”

  老者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警惕,他上下打量了萧琰和赵虎一番,缓缓道:“你们找‘忠义军’做什么?他们可是朝廷通缉的反贼啊。”

  萧琰连忙解释道:“老人家误会了,我们并非朝廷的人,而是因为不满朝廷的腐败统治,想要投靠‘忠义军’,为天下百姓做些实事。”

  老者沉默片刻,叹了口气:“如今这世道,能有你们这样的想法,实属难得。老夫曾听闻,在北方的‘狼牙山’一带,有‘忠义军’的踪迹,但具体位置却无人知晓。而且,那一带地势险要,朝廷也派了重兵把守,想要找到‘忠义军’,绝非易事。”

  萧琰与赵虎对视一眼,眼中都闪过一丝坚定。无论前路多么艰难,他们都不会放弃。萧琰拱手对老者说:“多谢老人家告知,我们知道了。日后若有机会,我们一定会回来报答您的救命之恩。”

  老者摆了摆手:“报答就不必了,老夫只希望你们能早日实现心中的抱负,让天下百姓都能过上安稳日子。”

  告别了老者,萧琰与赵虎继续向北前行。他们知道,前方的道路将会更加艰难,但他们心中的信念却愈发坚定。他们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找到“忠义军”,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青云之志,为天下百姓带来光明与希望。

  第三章狼牙山下遇故知

  经过数日的艰难跋涉,萧琰与赵虎终于来到了北方的“狼牙山”脚下。狼牙山地势险要,山峰陡峭,云雾缭绕,一眼望去,根本看不到山顶。山脚下有一个小村庄,名为“狼牙村”,村里的百姓大多以打猎和采药为生。

  萧琰与赵虎走进村子,想要向村民打听“忠义军”的消息。然而,村民们一见到他们这两个陌生人,便纷纷闭门不出,眼神中充满了警惕。

  赵虎心中有些不满,对萧琰说:“这些村民怎么如此冷漠?我们只是想打听些消息而已。”

  萧琰叹了口气:“想必是朝廷的人经常来这里巡查,百姓们怕惹上麻烦,所以才不敢轻易与陌生人交谈。我们还是耐心一些,慢慢想办法吧。”

  就在两人一筹莫展之际,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你们是谁?来这里做什么?”

  萧琰与赵虎转头望去,只见一个身着碎花布裙的少女,正站在不远处,好奇地打量着他们。少女约莫十五六岁的年纪,肌肤白皙,眉目清秀,一双大眼睛灵动有神。

  萧琰微笑着走上前,拱手道:“姑娘你好,我们是从江南来的,想要到狼牙山上寻找一位故人,不知姑娘可否告知,这山上可有什么异常之处?”

  少女眨了眨眼睛,疑惑地问:“你们的故人是谁?他在山上做什么?”

  萧琰沉吟片刻,觉得不宜直接说出寻找“忠义军”的事情,便含糊地说:“我们的故人是一位隐士,多年前便隐居在狼牙山上。我们此次前来,是想拜访他,与他共论诗书。”

  少女闻言,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她笑道:“我知道了,你们是读书人吧?我叫林婉儿,是这狼牙村的人。这狼牙山上确实有一位隐士,他就住在山顶的‘青云洞’里。不过,山顶地势险要,而且最近常有官兵在山上巡查,你们想要上去,恐怕不容易。”

  萧琰心中一喜,连忙问道:“不知林姑娘可否为我们带路?我们必有重谢。”

  林婉儿摆了摆手,说:“谢就不必了。我爹也是一位读书人,只可惜他去世得早。我平日里最喜欢听读书人讲诗书了,既然你们是去拜访隐士,那我就带你们上去吧。不过,我们必须小心行事,不能被官兵发现。”

  萧琰与赵虎连忙道谢,三人趁着天色渐暗,悄悄从村子后面的一条小路上山。小路崎岖不平,两旁荆棘丛生,走起来十分艰难。林婉儿从小在山中长大,对这里的地形十分熟悉,她在前面带路,动作轻盈得像一只小鹿。

  一路上,萧琰与林婉儿闲聊起来。林婉儿告诉萧琰,她的父亲曾是一位秀才,只因不满朝廷的腐败统治,便带着家人来到这狼牙山脚下隐居。后来,父亲因病去世,只剩下她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身体不好,常年卧病在床,家里的重担便落在了她的肩上。她平日里除了照顾母亲,还会上山打猎和采药,拿到镇上换些钱,维持家用。

  萧琰闻言,心中十分感慨。他没想到,在这偏远的狼牙山脚下,竟然还有这样一位身世可怜却又坚强乐观的少女。他对林婉儿说:“林姑娘,你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姑娘。日后若有机会,我一定会帮你和你母亲改善生活。”

  林婉儿微微一笑,说:“萧大哥不必客气,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情。只要母亲的身体能好起来,我就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