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韶反手握住自家夫君的手,目光坚定而温柔,给了他一个安心的眼神:“夫君放心在外忙大事就好,家里一切有我。庄子上我会看顾好,睿儿我也会照顾好,定不让你有后顾之忧。”
两口子相视片刻,无须再多的言语。
一个主外,一个主内,各司其职。
李复即将离开家中,李韶也忙活起来,带着小桃和翠竹两人为李复收拾行囊,带一些路上必备的东西。
尤其是防范风寒疫病的药丸,一些治外伤的药膏。
出行在外,尤其是去灾区,不小心磕磕碰碰的,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次日上午,老赵急匆匆的从外面回来,一路小跑到书房面见李复。
“郎君,我亲自去了医学院那边,见了孙道长。”
“与道长说过水患之事情,还未等小的说明来意,道长便直言,医者父母心,不能坐视灾区百姓不管,以前个人的能力始终是有限的,但是现在有书院了,他决定亲自带领一批精于外伤、伤寒且已通过考核的学生,随行一同前往灾区。”
“此刻医学院内正在紧急调配药材,收拾行装呢!”
李复闻言,先是一怔,随即叹息一声。
孙思邈这人,太能处了。
身为道家之人,医术高超,心里也是装着贫苦百姓,真正的有一颗慈悲心。
“我亲自去一趟医学院。”李复说罢,起身就往外走。
走出书院所在的院子,李五等人连忙跟上。
虽说是到了中午,太阳当空,但是依旧带着几分冷意,李复在医学院大门前翻身下马。
此时医学院之中,都在忙碌。
孙思邈精神矍铄,正指挥着学生们将一捆捆药材装箱,清点银针、药杵、捣筒等物。
“多带黄连、苍术、艾叶……净水明矾必不可少!伤科金疮药单独装箱,务必防潮!”
“院子里的药草,每日要多用心翻晒,等到了时候,就收拾好,送入库房之中。”孙思邈对着留下来的学生叮嘱着。
“孙道长。”李复快步走到孙思邈身边,对着孙思邈拱了拱手。
“我听老赵说,您要带着学生亲自前去?这怎么行?我让老赵来,也只是想要求一些方子,调派一些药材而已。”
孙思邈转过身,摆手打断了李复的话。
“殿下,此事无需多言,我虽有一把年纪了,但是筋骨壮硕,医者存济世之心,遇此大灾,若困守书斋,空谈医理,岂不愧对一身所学,学生们更需要在此等实践中才能真正领悟医道精髓。”
“殿下放心,老朽自有分寸,绝不会到了那里,成为累赘。”
李复连忙摇头。
“倒不是因为这个。”
“我只是担心,灾区环境恶劣,学生们.......”
“广州,岭南等地,对于关中之人来说,同样艰难,吴博士与学生们能去广州,那医学院这边,又怎么会吃不得苦?”孙思邈笑道:“同样,都是为百姓做些事情,历练学生。”
孙思邈看向身边那些目光坚定、跃跃欲试的学生们。
“这一年来,孩子们跟在我的身边,也是奋发图强,日日努力,背诵汤头歌诀,辨识百草千虫,为的便是悬壶济世这一刻。”
“虽说不能放他们单独出去行医,但是跟在贫道身边,贫道是一万个放心,这些都是有分寸的孩子。”
“如今灾民需要他们,这正是他们践行医道、积累功德之时。”
“殿下若是需要调配人手,便将我等编入队伍吧。我等自备药材粮秣,只求殿下应允,将我们编入队伍之中,得一安身施诊之所便可。”
李复看着眼前的孙思邈。
一位德高望重的道长,医者,在这样危难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义无反顾。
再看看那些脸上还带着稚嫩却目光坚毅的年轻医学生,所有劝阻的话都咽了回去,只剩下满腔的敬意。
李复深吸一口气,再次郑重拱手:“道长高义,晚辈感佩至极!既如此,复,代朝廷,代河南灾民,谢过道长与诸位!”
院子里的学生见状,连忙放下手里的东西,躬身拱手行礼。
若无殿下,也便没有这处书院,没有这处书院,又哪里来的今日的他们?
“今日午后,队伍从泾阳县出发,届时还请道长与诸位与我等同行!一路上,乃至到了灾区,诸位之安危与用度,皆有本王一力承担。”
孙思邈和学生们一起同行,到了灾区之后对于受灾的百姓是多了一份保障。
更何况,此次前往灾区赈灾的主要人物,还是李承乾。
离开医学院时,李复的心情愈发沉重,却也更加坚定。
他原本的规划中,多了孙思邈这支经验丰富且自愿请缨的医疗力量,无疑是巨大的助力,不管是对百姓,还是对李承乾.......
时值午后,秋日的阳光已褪去了正午的灼热,变得温煦而明亮。天空湛蓝如洗,空中几缕薄云飘过。
泾阳县外的官道上,尘土微微扬起,一支规模庞大,旗帜鲜明的队伍正朝着庄子上疾行。
队伍离开庄子,沿着官道往渡口去。
渡口已经准备好了船只。
起初的喧嚣过后,旅途逐渐变得单调起来,只有规律的车轮声、马蹄声和脚步声萦绕在耳边。
李复与李承乾并骑走在队伍的前列,护卫们默契地与他们保持着一段距离,既方便护卫,又不打扰两人谈话。
秋风吹过田野,带来些许凉意和草木枯黄的气息。
李复侧过头,看着身旁眉头微蹙,似乎仍在消化离京复杂情绪的少年太子,决定找个轻松些的话题让他放松下来。
突然想起一件事。
“说起来,去年冬天格外寒冷,你为了给你母亲调理身体,说要在宫中修暖阁,今年开春,已经动工了吧?”
“这都几个月过去了,可还顺利?”
李复即便是入宫,也只是去了两仪殿,大安宫这些地方。
再往后,他一个外臣,就不方便了。
李承乾正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听到王叔问起暖阁的事,注意力被拉了回来,脸上顿时浮现出一丝如释重负又带着点感激的笑容。
“多亏王叔帮忙。”李承乾语气诚恳:“暖阁已经修好了,就在立政殿的东侧,工匠们如今正在检查修好的火龙和烟道,若是抓紧些,赶在今年入冬前,应该就能让母亲用上了。”
“今年冬天,希望母亲能够身体安康,也希望,不要像去年冬天那样冷了,不然,灾区的百姓,可怎么过。”
“最好是少下一些雪。”
李复微微摇头。
“期待少下雪,倒不如让百姓们家家盘炕,有个取暖的手段。”
“莫要忘了,没有下多少雪的那一年,地里可是遭了灾的。”
李承乾面色一变。
想起了前些年的蝗灾。
就是因为冬天没有下大雪,地里的蝗虫卵活了下来.......
“所以此次去救灾,可以在灾后重建的事情上,多花几分心思,尽量的帮着百姓们,安稳度过这个冬天。”李复说道。
李承乾神色认真的点头。
王叔说的对。
喜欢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
两口子相视片刻,无须再多的言语。
一个主外,一个主内,各司其职。
李复即将离开家中,李韶也忙活起来,带着小桃和翠竹两人为李复收拾行囊,带一些路上必备的东西。
尤其是防范风寒疫病的药丸,一些治外伤的药膏。
出行在外,尤其是去灾区,不小心磕磕碰碰的,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次日上午,老赵急匆匆的从外面回来,一路小跑到书房面见李复。
“郎君,我亲自去了医学院那边,见了孙道长。”
“与道长说过水患之事情,还未等小的说明来意,道长便直言,医者父母心,不能坐视灾区百姓不管,以前个人的能力始终是有限的,但是现在有书院了,他决定亲自带领一批精于外伤、伤寒且已通过考核的学生,随行一同前往灾区。”
“此刻医学院内正在紧急调配药材,收拾行装呢!”
李复闻言,先是一怔,随即叹息一声。
孙思邈这人,太能处了。
身为道家之人,医术高超,心里也是装着贫苦百姓,真正的有一颗慈悲心。
“我亲自去一趟医学院。”李复说罢,起身就往外走。
走出书院所在的院子,李五等人连忙跟上。
虽说是到了中午,太阳当空,但是依旧带着几分冷意,李复在医学院大门前翻身下马。
此时医学院之中,都在忙碌。
孙思邈精神矍铄,正指挥着学生们将一捆捆药材装箱,清点银针、药杵、捣筒等物。
“多带黄连、苍术、艾叶……净水明矾必不可少!伤科金疮药单独装箱,务必防潮!”
“院子里的药草,每日要多用心翻晒,等到了时候,就收拾好,送入库房之中。”孙思邈对着留下来的学生叮嘱着。
“孙道长。”李复快步走到孙思邈身边,对着孙思邈拱了拱手。
“我听老赵说,您要带着学生亲自前去?这怎么行?我让老赵来,也只是想要求一些方子,调派一些药材而已。”
孙思邈转过身,摆手打断了李复的话。
“殿下,此事无需多言,我虽有一把年纪了,但是筋骨壮硕,医者存济世之心,遇此大灾,若困守书斋,空谈医理,岂不愧对一身所学,学生们更需要在此等实践中才能真正领悟医道精髓。”
“殿下放心,老朽自有分寸,绝不会到了那里,成为累赘。”
李复连忙摇头。
“倒不是因为这个。”
“我只是担心,灾区环境恶劣,学生们.......”
“广州,岭南等地,对于关中之人来说,同样艰难,吴博士与学生们能去广州,那医学院这边,又怎么会吃不得苦?”孙思邈笑道:“同样,都是为百姓做些事情,历练学生。”
孙思邈看向身边那些目光坚定、跃跃欲试的学生们。
“这一年来,孩子们跟在我的身边,也是奋发图强,日日努力,背诵汤头歌诀,辨识百草千虫,为的便是悬壶济世这一刻。”
“虽说不能放他们单独出去行医,但是跟在贫道身边,贫道是一万个放心,这些都是有分寸的孩子。”
“如今灾民需要他们,这正是他们践行医道、积累功德之时。”
“殿下若是需要调配人手,便将我等编入队伍吧。我等自备药材粮秣,只求殿下应允,将我们编入队伍之中,得一安身施诊之所便可。”
李复看着眼前的孙思邈。
一位德高望重的道长,医者,在这样危难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义无反顾。
再看看那些脸上还带着稚嫩却目光坚毅的年轻医学生,所有劝阻的话都咽了回去,只剩下满腔的敬意。
李复深吸一口气,再次郑重拱手:“道长高义,晚辈感佩至极!既如此,复,代朝廷,代河南灾民,谢过道长与诸位!”
院子里的学生见状,连忙放下手里的东西,躬身拱手行礼。
若无殿下,也便没有这处书院,没有这处书院,又哪里来的今日的他们?
“今日午后,队伍从泾阳县出发,届时还请道长与诸位与我等同行!一路上,乃至到了灾区,诸位之安危与用度,皆有本王一力承担。”
孙思邈和学生们一起同行,到了灾区之后对于受灾的百姓是多了一份保障。
更何况,此次前往灾区赈灾的主要人物,还是李承乾。
离开医学院时,李复的心情愈发沉重,却也更加坚定。
他原本的规划中,多了孙思邈这支经验丰富且自愿请缨的医疗力量,无疑是巨大的助力,不管是对百姓,还是对李承乾.......
时值午后,秋日的阳光已褪去了正午的灼热,变得温煦而明亮。天空湛蓝如洗,空中几缕薄云飘过。
泾阳县外的官道上,尘土微微扬起,一支规模庞大,旗帜鲜明的队伍正朝着庄子上疾行。
队伍离开庄子,沿着官道往渡口去。
渡口已经准备好了船只。
起初的喧嚣过后,旅途逐渐变得单调起来,只有规律的车轮声、马蹄声和脚步声萦绕在耳边。
李复与李承乾并骑走在队伍的前列,护卫们默契地与他们保持着一段距离,既方便护卫,又不打扰两人谈话。
秋风吹过田野,带来些许凉意和草木枯黄的气息。
李复侧过头,看着身旁眉头微蹙,似乎仍在消化离京复杂情绪的少年太子,决定找个轻松些的话题让他放松下来。
突然想起一件事。
“说起来,去年冬天格外寒冷,你为了给你母亲调理身体,说要在宫中修暖阁,今年开春,已经动工了吧?”
“这都几个月过去了,可还顺利?”
李复即便是入宫,也只是去了两仪殿,大安宫这些地方。
再往后,他一个外臣,就不方便了。
李承乾正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听到王叔问起暖阁的事,注意力被拉了回来,脸上顿时浮现出一丝如释重负又带着点感激的笑容。
“多亏王叔帮忙。”李承乾语气诚恳:“暖阁已经修好了,就在立政殿的东侧,工匠们如今正在检查修好的火龙和烟道,若是抓紧些,赶在今年入冬前,应该就能让母亲用上了。”
“今年冬天,希望母亲能够身体安康,也希望,不要像去年冬天那样冷了,不然,灾区的百姓,可怎么过。”
“最好是少下一些雪。”
李复微微摇头。
“期待少下雪,倒不如让百姓们家家盘炕,有个取暖的手段。”
“莫要忘了,没有下多少雪的那一年,地里可是遭了灾的。”
李承乾面色一变。
想起了前些年的蝗灾。
就是因为冬天没有下大雪,地里的蝗虫卵活了下来.......
“所以此次去救灾,可以在灾后重建的事情上,多花几分心思,尽量的帮着百姓们,安稳度过这个冬天。”李复说道。
李承乾神色认真的点头。
王叔说的对。
喜欢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