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天,宫中的暖阁修好,母亲搬进去之后,冬日就不会再像以前那样难熬了。
至少,身体能轻松一些。
在离开皇宫之前,李承乾还特意去看过,叮嘱过,宫中的事情,哪怕是自己不在宫中,没有亲自盯着这件事,东宫中,他的心腹也会继续将收尾工作做好。
既然有这个条件了,大冬天的,又何必让母亲在立政殿里将就呢?
那暖阁修的很好,采光好,有地龙,有火墙,等到了冬日里,里面一定是暖烘烘的。
母亲最是不喜冷了,今年,终于能度过一个舒适的冬天。
想到这些,李承乾的嘴角也不由得微微扬起。
灾区的百姓要救助,但是自己身边的亲人,也要关心。
一路紧赶,数日后,队伍渡过了黄河,正式进入了河南道的地界。
行进在官道上,离着灾区越来越近,空气中的湿润腐殖气息便愈发浓重。
官道两边原本的农田,如今已经是一片狼藉。
路边偶有低洼处,仍旧积有浑浊的黄水,高处虽然露出地面,但是地面却是裹满了泥浆.......
然而,比这破败景象更触目惊心的,是官道上出现的人群。
起初是三三两两,而后是扶老携幼、络绎不绝的流民。
他们大多衣衫褴褛,满面尘灰,眼神麻木而绝望。
用树枝做拐杖,用破布包裹着些许家当,推着独轮车,或者干脆什么也没有,只是机械地、步履蹒跚地沿着官道向前走着,不知去向何方。
婴儿的啼哭声、老人的咳嗽声、疲惫的喘息声,混杂在一起.
李承乾骑在马上,看着眼前这如同无声画卷般铺开的苦难,脸上的血色一点点褪去。
自幼长于深宫,读过史书上“饿殍遍野”、“流民千里”的字眼,却从未想过亲眼所见竟是如此震撼心灵。
李承乾满眼悲怆,嘴巴微张,嗫嚅着,却是不知道该说什么。
嗓子发紧,眼眶发热。
一个抱着幼儿的妇人踉跄着几乎摔倒,那孩子瘦得只剩下一双大眼睛,无力地哭着。李承乾下意识地勒紧了缰绳,手指因用力而微微发白。
“王叔........”李承乾红着眼眶看向李复。
“他们,他们这是要去哪里?”
“还能去哪里?”李复望着看不到尽头的人流,语气沉重,“家园被毁,家当全都没了,留下来也是等死,只能往邻近的州县逃荒,指望官府或有善心的大户开设粥棚,讨一条活路。或者……盲目地往他们认为安全的地方去,比如洛阳,甚至长安。”
这时,流民们也注意到了这支旗帜鲜明、车马整齐的队伍。他们麻木的眼神中闪过一丝畏惧,纷纷向道路两旁躲避,给队伍让出通道。一些胆大的孩子,则用渴望的眼神盯着那些装载物资的马车。
“王叔........”李承乾求助的目光看向李复。
他想帮助路上的这些人。
他们这样走下去,怕是有一半的人,要倒在路上了。
“等探子回来传消息,找地方,安顿这些人。”李复说道。
李承乾认真点头。
原本坐在马车里的孙思邈,看着马车外的场景,早已眉头紧锁。
对身边的弟子吩咐道:“留意队伍里是否有病弱之人,尤其是孩童和老人,若有急需诊治的,记下来,我们稍后设法安置。”
“队伍停下来之后,需要咱们自己去走访。”
“是,老师。”跟在孙思邈身边的学生点头应声。
李复沉吟片刻,对李承乾说道:“承乾,此地离受灾最重的州县还有一段距离,流民已然如此之多,可见灾情之重,远超我们此前预估。我们不能只顾着赶路,需立即开始行动了。”
李承乾认真点头。
“那接下来,是否要派人稳住流民,让他们不要再盲目赶路了,否则这样下去,用不了多久........”
倒在路上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没错。”李复说道:“探子回来之后,若是前方有合适的高地或者是废弃的村落,咱们就停下,设置临时的安置点。”
说着,李复的神色认真起来,对着李承乾拱手行礼。
“请殿下下令,打出东宫仪仗,公告流民,朝廷赈灾使已到,将于前方设点施粥、诊病,让他们不必再远逃!”
李承乾闻言,精神一振,明白了。
他立刻对身后的东宫属官下令:“就按王叔说的办!速去安排,打出东宫旌旗,派人向前方沿途喊话,稳定民心!”
“是!”属官领命,立刻行动起来。
旗帜在秋风中猎猎展开,官差的锣声和喊话声在流民中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那些绝望的眼神里,似乎重新燃起了一点微弱的光。
李复看着开始忙碌起来的队伍,又看向身旁虽然稚嫩却努力挺直脊梁的太子。
“承乾,赈灾这场仗,从咱们离京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如今,咱们是真正的到了战场了。”
李承乾压着自己心中的震动,微微颔首。
此刻,他不仅仅是东宫太子,还是朝廷特使,两种身份叠加在一起,肩膀上的担子更重。
当灾民知道来赈灾的是大唐的太子,他们能够安心。
但是身为太子,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也的确是要让他们安心。
东宫的旗帜、节幡在秋风中扬起,快马奔出,铜锣敲响,官差洪亮的声音穿透了悲泣与嘈杂。
“朝廷赈灾使,东宫太子驾到!!!!”
“前方设点施粥义诊——百姓们勿再前行,就地等候安置——!”
这声音如同在死水中投入巨石,在麻木的流民群中引起了巨大的骚动。
李承乾突然停住。
“王叔,我得换一身衣裳。”李承乾转头看向李复。
“好。”李复微微一笑。
他自然知道李承乾是打的什么主意。
李承乾翻身下马,钻进了后头的马车,在内侍的服侍下,在马车里换上了一身杏黄的太子常服,只是头上并未重新束金,仍旧是带着皮制的发冠。
再次从马车里出来,年轻的太子虽然仍旧一脸凝重,但是身姿挺拔,意气风发。
储君在此,与尔等同在。
翻身上马,继续前行。
管道上,无数双原本绝望的眼睛抬了起来,难以置信地望向那鲜明的旌旗,望向被簇拥着的杏黄身影。
窃窃私语声、低泣声、乃至带着一丝希望的惊呼声开始响起,那微弱的光,在许多人的眼中重新闪烁。
朝廷赈灾的官员来了,为首的还是大唐的太子殿下!
朝廷来救他们了!!!
流民迅速变得井然有序,不再盲目的赶路。
他们没有欢呼,他们没有力气欢呼。
只有呜咽,只有哭泣,麻木的脸上遍布泪水。
李承乾感受着那无数道汇聚在自己身上的目光,那目光里充满了期盼、哀求、和近乎信仰的依赖。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压下喉咙口的哽咽和鼻尖的酸楚,将脊梁挺得如同身旁的王叔一般笔直。
目光坚定。
自己要立得住,只有自己稳如泰山,百姓们才会安心。
不能慌,不能乱,更不能怯。
轻轻一夹马腹,白马迈着稳健的步伐继续前行。
队伍的速度慢了下来,换上这一身衣裳起,他就不仅仅只是一个学习如何治理国家的学生了。
江山社稷的重量!
探子快马加鞭而回,带起的尘土在夕阳下格外显眼。
“启禀殿下!前方五里处,发现一座废弃城镇,规模不小,屋舍大多残破,被大水冲毁。”
“城镇东侧有一片丘陵高地,地势开阔干燥,临近水源,极适合搭建临时营地,安顿百姓!”
“只是,如今水源不算干净。”
李复看向李承乾。
“水源不干净不要紧,抓紧让百姓和队伍安置下来,其他的都能想办法。”
李承乾认真点头,振奋精神,立刻追问,“城镇情况如何?可还有百姓滞留?高地距离水源有多远?”
探子显然探查得颇为仔细,迅速回答:“回殿下,镇上百姓大多已逃难离去,空无一人,只余下一些行动不便或故土难离的老人,约摸二三十人。高地旁的溪流虽因雨水有些浑浊,但水流尚算充沛。”
信息详尽,条件比预想的要好。
“好,仪仗、护卫,陪同本宫与王叔先行。”
“其余人手,分散开,引导周围流民有序聚集。”李承乾吩咐着。
“是!!!”
“殿下,带着工学院的人和物资一同前往。”李复说道:“咱们提早到。”
“好!”李承乾认真应声。
“来人,将消息吩咐下去。”李承乾有条不紊的指挥着。
身边人应声,迅速去传达太子的旨意。
队伍分散出一小部分骑马的千牛卫,按照李承乾的吩咐,沿途收拢流民。
其余人则快马加鞭赶往既定地点。
到了地方之后,工学院的人迅速行动起来,勘察地形,规划区域,和护卫们一同搭建帐篷。
居住区域,医疗区域,炊事区域,排污区域,安排的井井有条。
而孙思邈带领的医学院的学生们也行动了起来,原本这里就留有二三十人老弱,都是走不动的,原本待在这里,无异于等死了。
孙思邈带着学生为老弱诊治,也派遣学生前往水源处,查看水源。
大雨过后,溪流里的水不能饮用,但是也不是完全不能。
距离发大水已经过去几天了,溪水是活的,会流动,会沉淀。
即便是仍旧有泥沙,简单的沉淀之后,便干净了一半。
接下来只需要简单过滤,就能日常使用。
但是若要饮用,还是要煮沸为好。
荒芜的大道上,一支支队伍如同溪流汇入大江,护卫们敲锣,扯着嗓子喊过之后,沿途的百姓们便按照他们指引的方向走着,越走人越多.....
原本死气沉沉的城镇上,当李承乾他们到来之后,便有了活力。
本就已经不能居住的房屋,在李承乾的一声令下,全都被拆除。
建筑材料挑挑拣拣,全都运回高地。
要在短时间内,迅速为受灾的百姓们搭建庇护所。
如今这个季节,温度已经不能算高了,尤其是晚上。
原本留在这里等死的老弱,在看到孙思邈一行人,穿戴干净,背着药箱,他们浑浊的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
“老人家,莫怕,我们是长安泾阳来的,都是学医的学生,那是我们的老师,孙思邈孙道长。”
“孙道长?”有见识的老人眼神更亮了。
他听说过这位道长的名声。
以前这位道长,背着行囊,行走民间,不知道医治了多少人,救助了多少贫苦人家........
这是位活神仙呐。
“是……是那位活神仙,孙思邈孙道长?”旁边另一个耳朵稍灵光的老妪也听到了,激动地用手撑地想凑过来,声音嘶哑地确认道。
“是啊,老人家,就是孙思邈道长。”学生肯定地点头。
刹那间,如同石子投入古井,激起了层层涟漪。
“真的是孙道长!我……我二十年前逃难,在终南山脚下,就是孙道长救了我一命啊!他没收一分钱,还给了我一包干粮!”一个老人老泪纵横,挣扎着要向孙思邈的方向磕头。
“活神仙来了!朝廷派活神仙来救我们了!”
孙思邈没有理会这些话语,只是让学生们多安抚这些人,他仍旧在专心致志的为老人们诊脉。
“寒气入骨,兼有湿热,脾胃虚弱……”他低声对跟随在侧的学生讲解着,随即让学生开方子念给他听。
听罢,微微颔首。
“就按照这个来。”
李承乾听着百姓们对孙思邈的赞誉,心中也不禁感慨。
孙神仙的名声,当真响亮,但这也是他背着行囊药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孙思邈的学生找到了李承乾。
“殿下,水源问题不大,,泥沙沉淀一夜,取上层水,再以细沙、木炭过滤,用于洗漱、清洁应无大碍。”
“那就好,但凡入口的水,一定要煮沸,就说这是孙道长下的死命令。”李承乾说道。
“是。”
官道上,随着护卫们敲锣呼喊,消息像野火般蔓延开来。
至少,身体能轻松一些。
在离开皇宫之前,李承乾还特意去看过,叮嘱过,宫中的事情,哪怕是自己不在宫中,没有亲自盯着这件事,东宫中,他的心腹也会继续将收尾工作做好。
既然有这个条件了,大冬天的,又何必让母亲在立政殿里将就呢?
那暖阁修的很好,采光好,有地龙,有火墙,等到了冬日里,里面一定是暖烘烘的。
母亲最是不喜冷了,今年,终于能度过一个舒适的冬天。
想到这些,李承乾的嘴角也不由得微微扬起。
灾区的百姓要救助,但是自己身边的亲人,也要关心。
一路紧赶,数日后,队伍渡过了黄河,正式进入了河南道的地界。
行进在官道上,离着灾区越来越近,空气中的湿润腐殖气息便愈发浓重。
官道两边原本的农田,如今已经是一片狼藉。
路边偶有低洼处,仍旧积有浑浊的黄水,高处虽然露出地面,但是地面却是裹满了泥浆.......
然而,比这破败景象更触目惊心的,是官道上出现的人群。
起初是三三两两,而后是扶老携幼、络绎不绝的流民。
他们大多衣衫褴褛,满面尘灰,眼神麻木而绝望。
用树枝做拐杖,用破布包裹着些许家当,推着独轮车,或者干脆什么也没有,只是机械地、步履蹒跚地沿着官道向前走着,不知去向何方。
婴儿的啼哭声、老人的咳嗽声、疲惫的喘息声,混杂在一起.
李承乾骑在马上,看着眼前这如同无声画卷般铺开的苦难,脸上的血色一点点褪去。
自幼长于深宫,读过史书上“饿殍遍野”、“流民千里”的字眼,却从未想过亲眼所见竟是如此震撼心灵。
李承乾满眼悲怆,嘴巴微张,嗫嚅着,却是不知道该说什么。
嗓子发紧,眼眶发热。
一个抱着幼儿的妇人踉跄着几乎摔倒,那孩子瘦得只剩下一双大眼睛,无力地哭着。李承乾下意识地勒紧了缰绳,手指因用力而微微发白。
“王叔........”李承乾红着眼眶看向李复。
“他们,他们这是要去哪里?”
“还能去哪里?”李复望着看不到尽头的人流,语气沉重,“家园被毁,家当全都没了,留下来也是等死,只能往邻近的州县逃荒,指望官府或有善心的大户开设粥棚,讨一条活路。或者……盲目地往他们认为安全的地方去,比如洛阳,甚至长安。”
这时,流民们也注意到了这支旗帜鲜明、车马整齐的队伍。他们麻木的眼神中闪过一丝畏惧,纷纷向道路两旁躲避,给队伍让出通道。一些胆大的孩子,则用渴望的眼神盯着那些装载物资的马车。
“王叔........”李承乾求助的目光看向李复。
他想帮助路上的这些人。
他们这样走下去,怕是有一半的人,要倒在路上了。
“等探子回来传消息,找地方,安顿这些人。”李复说道。
李承乾认真点头。
原本坐在马车里的孙思邈,看着马车外的场景,早已眉头紧锁。
对身边的弟子吩咐道:“留意队伍里是否有病弱之人,尤其是孩童和老人,若有急需诊治的,记下来,我们稍后设法安置。”
“队伍停下来之后,需要咱们自己去走访。”
“是,老师。”跟在孙思邈身边的学生点头应声。
李复沉吟片刻,对李承乾说道:“承乾,此地离受灾最重的州县还有一段距离,流民已然如此之多,可见灾情之重,远超我们此前预估。我们不能只顾着赶路,需立即开始行动了。”
李承乾认真点头。
“那接下来,是否要派人稳住流民,让他们不要再盲目赶路了,否则这样下去,用不了多久........”
倒在路上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没错。”李复说道:“探子回来之后,若是前方有合适的高地或者是废弃的村落,咱们就停下,设置临时的安置点。”
说着,李复的神色认真起来,对着李承乾拱手行礼。
“请殿下下令,打出东宫仪仗,公告流民,朝廷赈灾使已到,将于前方设点施粥、诊病,让他们不必再远逃!”
李承乾闻言,精神一振,明白了。
他立刻对身后的东宫属官下令:“就按王叔说的办!速去安排,打出东宫旌旗,派人向前方沿途喊话,稳定民心!”
“是!”属官领命,立刻行动起来。
旗帜在秋风中猎猎展开,官差的锣声和喊话声在流民中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那些绝望的眼神里,似乎重新燃起了一点微弱的光。
李复看着开始忙碌起来的队伍,又看向身旁虽然稚嫩却努力挺直脊梁的太子。
“承乾,赈灾这场仗,从咱们离京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如今,咱们是真正的到了战场了。”
李承乾压着自己心中的震动,微微颔首。
此刻,他不仅仅是东宫太子,还是朝廷特使,两种身份叠加在一起,肩膀上的担子更重。
当灾民知道来赈灾的是大唐的太子,他们能够安心。
但是身为太子,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也的确是要让他们安心。
东宫的旗帜、节幡在秋风中扬起,快马奔出,铜锣敲响,官差洪亮的声音穿透了悲泣与嘈杂。
“朝廷赈灾使,东宫太子驾到!!!!”
“前方设点施粥义诊——百姓们勿再前行,就地等候安置——!”
这声音如同在死水中投入巨石,在麻木的流民群中引起了巨大的骚动。
李承乾突然停住。
“王叔,我得换一身衣裳。”李承乾转头看向李复。
“好。”李复微微一笑。
他自然知道李承乾是打的什么主意。
李承乾翻身下马,钻进了后头的马车,在内侍的服侍下,在马车里换上了一身杏黄的太子常服,只是头上并未重新束金,仍旧是带着皮制的发冠。
再次从马车里出来,年轻的太子虽然仍旧一脸凝重,但是身姿挺拔,意气风发。
储君在此,与尔等同在。
翻身上马,继续前行。
管道上,无数双原本绝望的眼睛抬了起来,难以置信地望向那鲜明的旌旗,望向被簇拥着的杏黄身影。
窃窃私语声、低泣声、乃至带着一丝希望的惊呼声开始响起,那微弱的光,在许多人的眼中重新闪烁。
朝廷赈灾的官员来了,为首的还是大唐的太子殿下!
朝廷来救他们了!!!
流民迅速变得井然有序,不再盲目的赶路。
他们没有欢呼,他们没有力气欢呼。
只有呜咽,只有哭泣,麻木的脸上遍布泪水。
李承乾感受着那无数道汇聚在自己身上的目光,那目光里充满了期盼、哀求、和近乎信仰的依赖。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压下喉咙口的哽咽和鼻尖的酸楚,将脊梁挺得如同身旁的王叔一般笔直。
目光坚定。
自己要立得住,只有自己稳如泰山,百姓们才会安心。
不能慌,不能乱,更不能怯。
轻轻一夹马腹,白马迈着稳健的步伐继续前行。
队伍的速度慢了下来,换上这一身衣裳起,他就不仅仅只是一个学习如何治理国家的学生了。
江山社稷的重量!
探子快马加鞭而回,带起的尘土在夕阳下格外显眼。
“启禀殿下!前方五里处,发现一座废弃城镇,规模不小,屋舍大多残破,被大水冲毁。”
“城镇东侧有一片丘陵高地,地势开阔干燥,临近水源,极适合搭建临时营地,安顿百姓!”
“只是,如今水源不算干净。”
李复看向李承乾。
“水源不干净不要紧,抓紧让百姓和队伍安置下来,其他的都能想办法。”
李承乾认真点头,振奋精神,立刻追问,“城镇情况如何?可还有百姓滞留?高地距离水源有多远?”
探子显然探查得颇为仔细,迅速回答:“回殿下,镇上百姓大多已逃难离去,空无一人,只余下一些行动不便或故土难离的老人,约摸二三十人。高地旁的溪流虽因雨水有些浑浊,但水流尚算充沛。”
信息详尽,条件比预想的要好。
“好,仪仗、护卫,陪同本宫与王叔先行。”
“其余人手,分散开,引导周围流民有序聚集。”李承乾吩咐着。
“是!!!”
“殿下,带着工学院的人和物资一同前往。”李复说道:“咱们提早到。”
“好!”李承乾认真应声。
“来人,将消息吩咐下去。”李承乾有条不紊的指挥着。
身边人应声,迅速去传达太子的旨意。
队伍分散出一小部分骑马的千牛卫,按照李承乾的吩咐,沿途收拢流民。
其余人则快马加鞭赶往既定地点。
到了地方之后,工学院的人迅速行动起来,勘察地形,规划区域,和护卫们一同搭建帐篷。
居住区域,医疗区域,炊事区域,排污区域,安排的井井有条。
而孙思邈带领的医学院的学生们也行动了起来,原本这里就留有二三十人老弱,都是走不动的,原本待在这里,无异于等死了。
孙思邈带着学生为老弱诊治,也派遣学生前往水源处,查看水源。
大雨过后,溪流里的水不能饮用,但是也不是完全不能。
距离发大水已经过去几天了,溪水是活的,会流动,会沉淀。
即便是仍旧有泥沙,简单的沉淀之后,便干净了一半。
接下来只需要简单过滤,就能日常使用。
但是若要饮用,还是要煮沸为好。
荒芜的大道上,一支支队伍如同溪流汇入大江,护卫们敲锣,扯着嗓子喊过之后,沿途的百姓们便按照他们指引的方向走着,越走人越多.....
原本死气沉沉的城镇上,当李承乾他们到来之后,便有了活力。
本就已经不能居住的房屋,在李承乾的一声令下,全都被拆除。
建筑材料挑挑拣拣,全都运回高地。
要在短时间内,迅速为受灾的百姓们搭建庇护所。
如今这个季节,温度已经不能算高了,尤其是晚上。
原本留在这里等死的老弱,在看到孙思邈一行人,穿戴干净,背着药箱,他们浑浊的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
“老人家,莫怕,我们是长安泾阳来的,都是学医的学生,那是我们的老师,孙思邈孙道长。”
“孙道长?”有见识的老人眼神更亮了。
他听说过这位道长的名声。
以前这位道长,背着行囊,行走民间,不知道医治了多少人,救助了多少贫苦人家........
这是位活神仙呐。
“是……是那位活神仙,孙思邈孙道长?”旁边另一个耳朵稍灵光的老妪也听到了,激动地用手撑地想凑过来,声音嘶哑地确认道。
“是啊,老人家,就是孙思邈道长。”学生肯定地点头。
刹那间,如同石子投入古井,激起了层层涟漪。
“真的是孙道长!我……我二十年前逃难,在终南山脚下,就是孙道长救了我一命啊!他没收一分钱,还给了我一包干粮!”一个老人老泪纵横,挣扎着要向孙思邈的方向磕头。
“活神仙来了!朝廷派活神仙来救我们了!”
孙思邈没有理会这些话语,只是让学生们多安抚这些人,他仍旧在专心致志的为老人们诊脉。
“寒气入骨,兼有湿热,脾胃虚弱……”他低声对跟随在侧的学生讲解着,随即让学生开方子念给他听。
听罢,微微颔首。
“就按照这个来。”
李承乾听着百姓们对孙思邈的赞誉,心中也不禁感慨。
孙神仙的名声,当真响亮,但这也是他背着行囊药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孙思邈的学生找到了李承乾。
“殿下,水源问题不大,,泥沙沉淀一夜,取上层水,再以细沙、木炭过滤,用于洗漱、清洁应无大碍。”
“那就好,但凡入口的水,一定要煮沸,就说这是孙道长下的死命令。”李承乾说道。
“是。”
官道上,随着护卫们敲锣呼喊,消息像野火般蔓延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