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炉缸稳稳落座的轰鸣,仿佛为整个枯树岭钢铁基地按下了启动键。
喧嚣的欢呼声浪尚未平息,苏承业和汉斯·克虏伯已转身,走向早已等候在侧的另一群人——那支从德国远道而来、将常驻基地至少一年的顾问团和技术人员队伍。
他们风尘仆仆的脸上,同样写满了疲惫,但更多的是对这片陌生工地的审视与对未来的专注。
“先生们,一路辛苦了。”
苏承业的声音洪亮,带着主人的热情,“基地已为诸位准备好了下榻之处,请随我来。”
一行人离开核心建设区轰鸣的现场,沿着新铺设的水泥道路,走向位于工地边缘、相对安静的一处新建建筑群。
这是一栋三层高的砖混结构楼房,样式简洁实用,但在这个工棚林立的荒岭之中,显得格外醒目和“豪华”。
楼前甚至开辟了一小片花圃,虽然花草尚显稀疏,却努力增添着一丝生活气息。
门口悬挂着一块崭新的木牌:“专家公寓”。
推开通向大厅的厚重木门,一股混合着新漆、石灰和淡淡消毒水味的气息扑面而来。
大厅地面铺着光洁的水磨石,墙上挂着几幅描绘德国风景的复制油画。
几名穿着整洁蓝色工装、系着白色围裙的服务人员早已肃立等候。
“这是专为各位建造的住所,”苏承业介绍道,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自豪,“希望能让诸位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一些舒适和便利。”
汉斯环视着明亮整洁的大厅,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赞许:“苏先生,费心了。这比我们预想的条件要好得多。”
公寓管理员孙福上前一步,恭敬地用略带生涩的德语说道:
“欢迎各位专家先生。
我是公寓管理员孙福。
各位的房间钥匙、餐券和基本生活用品已经备好。
有任何需要,请随时告知服务台,我们24小时有人值班。”
他身后,几位年轻的服务员也微微躬身。
苏承业示意孙福将准备好的名册和钥匙分发下去,同时朗声道:
“诸位先安顿下来,洗去风尘。
晚餐安排在公寓一层的小餐厅,六点整。
稍后,我们会将详细的工作安排和基地注意事项送到各位房间。”
随行顾问团及核心技术人员名单:
德方:
埃里希·施密特(ErichSchidt):总顾问工程师,克虏伯资深冶金专家,负责全局技术协调与高炉、平炉系统总成指导。
卡尔·鲍尔(KarlBauer):高级施工顾问,西门子-马丁平炉专家,负责平炉砌筑、调试及工艺监督。
海因里希·穆勒(HeirichMüller):高级设备顾问,负责选矿线安装调试及工艺流程优化。
弗里德里希·克劳泽(FriedrichKrae):焦化专家,负责回收式焦炉建设、调试及生产指导。
汉斯·韦伯(HasWeber):发电工程师,负责蒸汽轮机发电厂安装、调试及并网运行。
奥托·朗格(OttoLage):机械工程师,负责全厂机械设备安装、调试及维护规程制定。
弗兰茨·迈尔(FrazMeyer):电气工程师,负责全厂电气系统(动力、照明、控制)安装、调试。
鲁道夫·舒尔茨(RudolfSchulz):仪表与控制工程师,负责自动化仪表安装、校准及控制系统集成。
彼得·霍夫曼(PeterHoffa):材料工程师,负责耐火材料、耐材砌筑及金属材料检验指导。
维尔纳·菲舍尔(WererFischer):助理工程师,施密特助手,负责文档、翻译及现场协调。
技术员(4名):分别负责机械、电气、仪表、炉窑的具体操作指导与初级培训(姓名略)。
中方技术骨干(随团学习及配合,主要来源:汉阳铁厂):
陈志远:冶金组组长(原汉阳铁厂高炉车间工长,经验丰富)。
李振邦:机电组组长(原汉阳铁厂动力车间技术员,熟悉大型设备)。
王学勤:选矿组组长(汉阳铁厂选矿厂技术骨干)。
赵大年:焦化组组长(汉阳铁厂焦化厂副工长)。
钱广进:电气组组长(原汉阳铁厂电气工程师,苏家重金延聘)。
孙守义:仪表组组长(汉阳铁厂新式仪表维护员,懂基础英文)。
张铁柱:铸造组组长(汉阳铁厂铸造车间领班)。
周明理:轧钢预备组组长(汉阳铁厂轧钢车间技术员,熟悉初轧)。
技术员/学徒(66人):
来源:其中40人是从汉阳铁厂各车间挖过来的优秀青年技工及学徒,26人由领航者公司、苏家产业及省城工业学堂选拔。
分组:将按专业领域(冶金、机械、电气、仪表、选矿、焦化、动力、铸造等)分配到德方顾问及中方组长麾下,进行密集的现场实操培训。
德语翻译(12人):
吴文渊:首席翻译(曾留学德国柏林,精通工程术语)。
沈梦溪:副首席翻译(上海同济德文专修科毕业)。
陈思齐:技术翻译(北平大学德文系,参与过机械文献翻译)。
林语声:技术翻译(金陵大学)。
周慕白:技术翻译(教会学校背景,口语流利)。
翻译助理(7人):由晋城、太原等地选拔的德文基础较好者(多为教会学校或新式学堂学生),负责日常沟通、文档辅助翻译及学徒基础德语教学。
名单被清晰地打印在硬质卡片上,连同各自的房间号一起交到每个人手中。施密特看着自己的名字排在首位,房间号是301,微微颔首。
鲍尔则翻看着名单上中方人员的名字,尤其在汉阳铁厂几个字上停留片刻,似乎在评估这些人的实际能力。
首席翻译吴文渊的名字也被他默默记下。
服务人员引导着众人上楼。
走廊宽敞明亮,铺着简单的油毡。
房间是标准的酒店式公寓布局:
单人间为主(德方顾问及中方组长),双人间为辅(技术员和翻译)。
每个房间都配备了独立的卫浴、一张宽大的书桌、书架、衣柜,甚至还有一个小小的壁炉(尚未启用)。床上铺着干净厚实的被褥,窗明几净。
热水汀片散发着微微的热量,驱散着深秋的寒意。
“热水供应时间是早六点到晚十点,在每层尽头的公共浴室。”
服务员细心地介绍着,“小餐厅在一楼东侧,提供一日三餐。
洗衣房在后院,有专人负责。另外,”
他指了指书桌上的一个小木盒,“这是内部电话,可以直接拨到服务台和几个主要办公室。”
工程师们打量着房间,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神色。
能洗个热水澡,有一张干净舒适的床,一张可以伏案工作的书桌,在这个荒山野岭的工地上,已经是莫大的慰藉。
鲍尔甚至走到窗边,推开窗户,让外面工地上隐约传来的机械声和新鲜空气涌进来。
他看到了远处正在吊装的巨大钢架,眼神立刻变得专注起来。
施密特放下简单的行李,走到书桌前。
桌上除了电话盒,还放着一本厚厚的德汉词典、一叠印有枯树岭钢铁基地抬头的信纸和几支铅笔。
他拿起词典翻了翻,嘴角露出一丝苦笑。
他拉开抽屉,里面整齐地放着基地的平面草图、安全规程(中德双语初稿)以及一份未来一周的初步日程安排。
“效率很高。”施密特低声自语了一句。
他拿起日程表,上面清晰地写着:
明日上午九点,全体德方顾问、中方技术组长、首席及副首席翻译,基地总指挥部会议室,技术交底与工作部署会议。
下午,分组现场踏勘,各组翻译随行。
楼下的餐厅里,开始飘出食物的香气。
奔波月余,终于抵达目的地并安顿下来的技术人员们,紧绷的神经渐渐松弛。
德方人员、中方骨干、翻译们开始三三两两走出房间,在走廊里低声交谈着。
汉阳铁厂来的陈志远、李振邦等人聚在一起,低声讨论着刚才看到的高炉基座,言语间带着对德国设备和规模的自豪与压力。
翻译吴文渊、沈梦溪则与德方助理菲舍尔交流着,确认一些术语。
管理员孙福和服务员们穿梭其间,解答着各种琐碎的问题。
汉斯和苏承业站在公寓门口,看着灯火通明的窗户。
“汉斯先生,您看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苏承业问道。
汉斯看着名单上一个个名字,尤其是那66名技术员/学徒和12名翻译的庞大数字,又抬头看了看这栋在荒野中亮起温暖灯光的专家公寓。
“住宿安排得很好,苏先生。”汉斯肯定地说,“接下来,就看施密特他们如何把蓝图变成现实了。这么多学徒,还有汉阳来的骨干,培训的强度会非常大。翻译是关键,特别是现场实操时的即时沟通。”
“请放心,汉斯先生,”苏承业语气坚定,“吴文渊他们经验丰富,另外6名翻译助理会全力配合,确保每个关键操作点都有懂德语的人在场。我们的人,会像海绵一样吸取知识的。汉阳来的骨干,就是最好的种子。”
公寓里,施密特合上了日程表,走到窗边。
脑海中回忆起临走前,董事长的亲自交待:“这个合同是以德意志帝国信用担保的!你这次过去带着全是集团的精英,一定要全力以赴,保证合同的百分百落实完成。”
原本还担心这个遥远的国度,一些基础配套跟不上。但按现在的情况来看,按时交付的概率是很高的。
远处工地的探照灯划破夜空,巨大的阴影投射在连绵的山丘上。
他仿佛已经听到了高炉点火时那震撼人心的轰鸣,也预见到了未来几个月里,在这栋公寓和轰鸣的工地之间,无数个日夜的讲解、示范、争论与汗水。
他拿起铅笔,在日程表的空白处,写下了几个关键词:安全、标准、培训、沟通、翻译。
一切就绪,只待炉火点燃。
喧嚣的欢呼声浪尚未平息,苏承业和汉斯·克虏伯已转身,走向早已等候在侧的另一群人——那支从德国远道而来、将常驻基地至少一年的顾问团和技术人员队伍。
他们风尘仆仆的脸上,同样写满了疲惫,但更多的是对这片陌生工地的审视与对未来的专注。
“先生们,一路辛苦了。”
苏承业的声音洪亮,带着主人的热情,“基地已为诸位准备好了下榻之处,请随我来。”
一行人离开核心建设区轰鸣的现场,沿着新铺设的水泥道路,走向位于工地边缘、相对安静的一处新建建筑群。
这是一栋三层高的砖混结构楼房,样式简洁实用,但在这个工棚林立的荒岭之中,显得格外醒目和“豪华”。
楼前甚至开辟了一小片花圃,虽然花草尚显稀疏,却努力增添着一丝生活气息。
门口悬挂着一块崭新的木牌:“专家公寓”。
推开通向大厅的厚重木门,一股混合着新漆、石灰和淡淡消毒水味的气息扑面而来。
大厅地面铺着光洁的水磨石,墙上挂着几幅描绘德国风景的复制油画。
几名穿着整洁蓝色工装、系着白色围裙的服务人员早已肃立等候。
“这是专为各位建造的住所,”苏承业介绍道,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自豪,“希望能让诸位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一些舒适和便利。”
汉斯环视着明亮整洁的大厅,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赞许:“苏先生,费心了。这比我们预想的条件要好得多。”
公寓管理员孙福上前一步,恭敬地用略带生涩的德语说道:
“欢迎各位专家先生。
我是公寓管理员孙福。
各位的房间钥匙、餐券和基本生活用品已经备好。
有任何需要,请随时告知服务台,我们24小时有人值班。”
他身后,几位年轻的服务员也微微躬身。
苏承业示意孙福将准备好的名册和钥匙分发下去,同时朗声道:
“诸位先安顿下来,洗去风尘。
晚餐安排在公寓一层的小餐厅,六点整。
稍后,我们会将详细的工作安排和基地注意事项送到各位房间。”
随行顾问团及核心技术人员名单:
德方:
埃里希·施密特(ErichSchidt):总顾问工程师,克虏伯资深冶金专家,负责全局技术协调与高炉、平炉系统总成指导。
卡尔·鲍尔(KarlBauer):高级施工顾问,西门子-马丁平炉专家,负责平炉砌筑、调试及工艺监督。
海因里希·穆勒(HeirichMüller):高级设备顾问,负责选矿线安装调试及工艺流程优化。
弗里德里希·克劳泽(FriedrichKrae):焦化专家,负责回收式焦炉建设、调试及生产指导。
汉斯·韦伯(HasWeber):发电工程师,负责蒸汽轮机发电厂安装、调试及并网运行。
奥托·朗格(OttoLage):机械工程师,负责全厂机械设备安装、调试及维护规程制定。
弗兰茨·迈尔(FrazMeyer):电气工程师,负责全厂电气系统(动力、照明、控制)安装、调试。
鲁道夫·舒尔茨(RudolfSchulz):仪表与控制工程师,负责自动化仪表安装、校准及控制系统集成。
彼得·霍夫曼(PeterHoffa):材料工程师,负责耐火材料、耐材砌筑及金属材料检验指导。
维尔纳·菲舍尔(WererFischer):助理工程师,施密特助手,负责文档、翻译及现场协调。
技术员(4名):分别负责机械、电气、仪表、炉窑的具体操作指导与初级培训(姓名略)。
中方技术骨干(随团学习及配合,主要来源:汉阳铁厂):
陈志远:冶金组组长(原汉阳铁厂高炉车间工长,经验丰富)。
李振邦:机电组组长(原汉阳铁厂动力车间技术员,熟悉大型设备)。
王学勤:选矿组组长(汉阳铁厂选矿厂技术骨干)。
赵大年:焦化组组长(汉阳铁厂焦化厂副工长)。
钱广进:电气组组长(原汉阳铁厂电气工程师,苏家重金延聘)。
孙守义:仪表组组长(汉阳铁厂新式仪表维护员,懂基础英文)。
张铁柱:铸造组组长(汉阳铁厂铸造车间领班)。
周明理:轧钢预备组组长(汉阳铁厂轧钢车间技术员,熟悉初轧)。
技术员/学徒(66人):
来源:其中40人是从汉阳铁厂各车间挖过来的优秀青年技工及学徒,26人由领航者公司、苏家产业及省城工业学堂选拔。
分组:将按专业领域(冶金、机械、电气、仪表、选矿、焦化、动力、铸造等)分配到德方顾问及中方组长麾下,进行密集的现场实操培训。
德语翻译(12人):
吴文渊:首席翻译(曾留学德国柏林,精通工程术语)。
沈梦溪:副首席翻译(上海同济德文专修科毕业)。
陈思齐:技术翻译(北平大学德文系,参与过机械文献翻译)。
林语声:技术翻译(金陵大学)。
周慕白:技术翻译(教会学校背景,口语流利)。
翻译助理(7人):由晋城、太原等地选拔的德文基础较好者(多为教会学校或新式学堂学生),负责日常沟通、文档辅助翻译及学徒基础德语教学。
名单被清晰地打印在硬质卡片上,连同各自的房间号一起交到每个人手中。施密特看着自己的名字排在首位,房间号是301,微微颔首。
鲍尔则翻看着名单上中方人员的名字,尤其在汉阳铁厂几个字上停留片刻,似乎在评估这些人的实际能力。
首席翻译吴文渊的名字也被他默默记下。
服务人员引导着众人上楼。
走廊宽敞明亮,铺着简单的油毡。
房间是标准的酒店式公寓布局:
单人间为主(德方顾问及中方组长),双人间为辅(技术员和翻译)。
每个房间都配备了独立的卫浴、一张宽大的书桌、书架、衣柜,甚至还有一个小小的壁炉(尚未启用)。床上铺着干净厚实的被褥,窗明几净。
热水汀片散发着微微的热量,驱散着深秋的寒意。
“热水供应时间是早六点到晚十点,在每层尽头的公共浴室。”
服务员细心地介绍着,“小餐厅在一楼东侧,提供一日三餐。
洗衣房在后院,有专人负责。另外,”
他指了指书桌上的一个小木盒,“这是内部电话,可以直接拨到服务台和几个主要办公室。”
工程师们打量着房间,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神色。
能洗个热水澡,有一张干净舒适的床,一张可以伏案工作的书桌,在这个荒山野岭的工地上,已经是莫大的慰藉。
鲍尔甚至走到窗边,推开窗户,让外面工地上隐约传来的机械声和新鲜空气涌进来。
他看到了远处正在吊装的巨大钢架,眼神立刻变得专注起来。
施密特放下简单的行李,走到书桌前。
桌上除了电话盒,还放着一本厚厚的德汉词典、一叠印有枯树岭钢铁基地抬头的信纸和几支铅笔。
他拿起词典翻了翻,嘴角露出一丝苦笑。
他拉开抽屉,里面整齐地放着基地的平面草图、安全规程(中德双语初稿)以及一份未来一周的初步日程安排。
“效率很高。”施密特低声自语了一句。
他拿起日程表,上面清晰地写着:
明日上午九点,全体德方顾问、中方技术组长、首席及副首席翻译,基地总指挥部会议室,技术交底与工作部署会议。
下午,分组现场踏勘,各组翻译随行。
楼下的餐厅里,开始飘出食物的香气。
奔波月余,终于抵达目的地并安顿下来的技术人员们,紧绷的神经渐渐松弛。
德方人员、中方骨干、翻译们开始三三两两走出房间,在走廊里低声交谈着。
汉阳铁厂来的陈志远、李振邦等人聚在一起,低声讨论着刚才看到的高炉基座,言语间带着对德国设备和规模的自豪与压力。
翻译吴文渊、沈梦溪则与德方助理菲舍尔交流着,确认一些术语。
管理员孙福和服务员们穿梭其间,解答着各种琐碎的问题。
汉斯和苏承业站在公寓门口,看着灯火通明的窗户。
“汉斯先生,您看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苏承业问道。
汉斯看着名单上一个个名字,尤其是那66名技术员/学徒和12名翻译的庞大数字,又抬头看了看这栋在荒野中亮起温暖灯光的专家公寓。
“住宿安排得很好,苏先生。”汉斯肯定地说,“接下来,就看施密特他们如何把蓝图变成现实了。这么多学徒,还有汉阳来的骨干,培训的强度会非常大。翻译是关键,特别是现场实操时的即时沟通。”
“请放心,汉斯先生,”苏承业语气坚定,“吴文渊他们经验丰富,另外6名翻译助理会全力配合,确保每个关键操作点都有懂德语的人在场。我们的人,会像海绵一样吸取知识的。汉阳来的骨干,就是最好的种子。”
公寓里,施密特合上了日程表,走到窗边。
脑海中回忆起临走前,董事长的亲自交待:“这个合同是以德意志帝国信用担保的!你这次过去带着全是集团的精英,一定要全力以赴,保证合同的百分百落实完成。”
原本还担心这个遥远的国度,一些基础配套跟不上。但按现在的情况来看,按时交付的概率是很高的。
远处工地的探照灯划破夜空,巨大的阴影投射在连绵的山丘上。
他仿佛已经听到了高炉点火时那震撼人心的轰鸣,也预见到了未来几个月里,在这栋公寓和轰鸣的工地之间,无数个日夜的讲解、示范、争论与汗水。
他拿起铅笔,在日程表的空白处,写下了几个关键词:安全、标准、培训、沟通、翻译。
一切就绪,只待炉火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