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专家公寓宽大的玻璃窗,将会议室长条桌上铺着的巨幅基地平面图照得清晰明亮。
九点整,基地总指挥部会议室里座无虚席。
长桌一侧,是以总顾问施密特为首的德方顾问团,人人面前摊开着厚厚的笔记本和工程进度表,神情严肃专注。
另一侧,是苏承业、汉阳铁厂调来的陈志远、李振邦等中方技术组长,以及首席翻译吴文渊、沈梦溪。
后排则坐着部分核心翻译助理,随时准备接力。
空气里弥漫着新油漆、咖啡和纸张的味道,更弥漫着无形的压力与期待。
施密特站起身,没有多余的寒暄,他身后的助手维尔纳·菲舍尔立刻将一张巨大的横道图挂上墙面。
上面密密麻麻的线条和方块,以醒目的红色箭头指向一个终点——1914年4月3日。
旁边用中德双语标注着:全系统贯通投产日。
“先生们,”施密特的声音不高,但异常清晰,吴文渊几乎同步进行着翻译,“我们只有七个月。从现在算起,二百一十二天。”他手中的细长木杆重重地点在那个红色箭头上。
“这七个月,必须完成所有设备的安装、调试、联动试车,直至产出第一炉合格的生铁和钢锭。
这是合同赋予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必须达成的目标。”
施密特的目光扫过中方众人,尤其在苏承业脸上停留了一瞬,“为此,我们制定了分秒必争的计划。
设备安装的核心窗口期是未来四个月。
这期间,气候是最大的敌人,我们必须抢在严冬彻底封冻前,完成所有室外大型构件的吊装和主体设备的就位。”
他手中的木杆沿着横道图移动,指向一系列紧密排布的蓝色方块:
“选矿线基础完成…高炉本体安装…平炉砌筑开始…发电厂汽轮机吊装…每一个节点,都如同精确的齿轮,不容错位。
一个环节的延误,将导致整个链条的崩溃。”
“与此同时,”
施密特的话锋一转,木杆指向横道图下方一条贯穿始终的绿色长条,其终点远远超出了红色的投产箭头,延伸至三年后,“是人员培训。这才是真正的基石,是钢铁基地长久运行的血液。”
他看向陈志远、李振邦等汉阳铁厂来的骨干,“诸位组长经验丰富,但新设备、新工艺、新标准,需要系统性的学习和掌握。
我们的技术员将指导你们的团队,但最终的操作、维护、乃至未来的改进,都要依靠你们自己培养出来的人。”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那些后排年轻的中方面孔:
“这六十六名技术员和学徒,必须在未来的三年里,完成从认知到熟练,再到精通的蜕变。
这甚至比安装设备更难。
因为设备不会出错,但人会。”
他的话像一块巨石投入水面,中方人员的神色明显凝重起来。
会议室里只有吴文渊清晰平稳的翻译声在回荡。
苏承业微微蹙眉,七个月的投产压力已经如同泰山压顶,施密特却又抛出一个为期三年的培训计划,而且将它与投产后的稳定运行直接挂钩。
时间,成了悬在头顶的双刃剑。
汉斯·克虏伯适时地开口,打破了沉默:
“施密特顾问的计划是严谨的。
投产是冲刺,但培训是长跑。
没有合格的操作者,再先进的设备也只是昂贵的废铁。
我们必须并行推进。”
他看向苏承业,“苏先生,这需要贵方提供绝对的支持。
培训需要时间,需要场地,需要让学徒们有足够的机会上手操作,哪怕是在调试阶段,也要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参与进去。
这意味着,在某些时候,可能会影响安装调试的纯粹速度。”
这几乎是在明示一个巨大的矛盾点——赶工期的紧迫性与保障培训质量的耗时性之间的冲突。
陈志远忍不住开口了,带着汉阳铁厂老工长特有的直率:
“施密特先生,我们理解培训的重要性。
但七个月投产,时间太紧了!
安装调试阶段,设备都是宝贝疙瘩,磕碰不得。
让学徒上手,万一……”
他的话没说完,但意思很明白。
在汉阳,学徒都是跟在师傅后面看几年才敢碰核心设备的。
负责平炉的卡尔·鲍尔立刻用德国工程师特有的坚持的语气回应:
“万一,正是我们需要通过严格的规程和现场指导来避免的!
如果永远不让他们接触核心,三年后他们依然什么都不会!
安全规程会细化到每一个动作,我们的技术员会寸步不离。
但接触和学习,必须从现在开始!”
他的话斩钉截铁,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
会议室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德方坚持培训必须嵌入紧张的安装进程,且要真刀真枪;中方忧虑重重,既怕耽误工期,更怕新人在关键设备上出错造成损失。
翻译吴文渊和沈梦溪的语速明显加快,努力精准传递着双方话语中的每一个细微含义和潜在的坚持。
苏承业深吸一口气,双手按在桌面上,目光直视施密特和汉斯:
“施密特顾问,汉斯先生,我们明白!
设备是死的,人是活的。
没有过硬的人,七个月后就算点火成功,也撑不过一个月!”
他转头看向陈志远等中方组长,“再难,培训也必须搞!
而且要按德国专家的要求搞!
安全规程,一条都不能少!
操作步骤,一步都不能错!
工期要赶,但人更要练出来!”
他顿了顿,声音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心:
“从今天起,所有中方技术员、学徒,分组编入德方顾问和技术员的小组。
白天,全程跟安装、学调试!
晚上,集中上课,啃图纸、学原理!
翻译不够,就分组轮换,人歇翻译不歇!
我们的人,吃得了这个苦!”
他的话掷地有声,陈志远等人脸上的疑虑未消,但都挺直了腰板。
施密特看着苏承业,又看看那些年轻的中方技术骨干脸上混合着紧张和渴望的神情,严肃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极淡的、几乎不可察觉的松动。
他点了点头:“很好。那么,从今天下午的分组现场踏勘开始,培训就正式启动。菲舍尔,把各组的详细培训嵌入计划分发下去。”
他再次用木杆重重敲了敲那个红色的投产日期:
“七个月,是终点,也是起点。
设备竖起来只是第一步,让它们活起来,并且一直活下去,才是真正的成功。这需要我们双方,”
他的目光扫过全场,“每一天、每一刻,像齿轮一样紧密咬合,像钢铁一样承受压力。开始吧。”
会议结束,人群涌出会议室。
德方顾问们立刻聚在一起,对着图纸和计划表低声讨论着下午踏勘的细节。
中方组长们则围住了苏承业和吴文渊,七嘴八舌地确认着分组和翻译的安排。
年轻的学徒们跟在后面,眼神里充满了对未知工地的敬畏,和对即将开始的真刀真枪学习的忐忑。
走廊里,脚步声、低语声、纸张翻动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股充满压力,却也孕育着勃勃生机的洪流,涌向远处机器轰鸣、钢铁林立的建设现场。
真正的磨合与挑战,才刚刚拉开序幕。
九点整,基地总指挥部会议室里座无虚席。
长桌一侧,是以总顾问施密特为首的德方顾问团,人人面前摊开着厚厚的笔记本和工程进度表,神情严肃专注。
另一侧,是苏承业、汉阳铁厂调来的陈志远、李振邦等中方技术组长,以及首席翻译吴文渊、沈梦溪。
后排则坐着部分核心翻译助理,随时准备接力。
空气里弥漫着新油漆、咖啡和纸张的味道,更弥漫着无形的压力与期待。
施密特站起身,没有多余的寒暄,他身后的助手维尔纳·菲舍尔立刻将一张巨大的横道图挂上墙面。
上面密密麻麻的线条和方块,以醒目的红色箭头指向一个终点——1914年4月3日。
旁边用中德双语标注着:全系统贯通投产日。
“先生们,”施密特的声音不高,但异常清晰,吴文渊几乎同步进行着翻译,“我们只有七个月。从现在算起,二百一十二天。”他手中的细长木杆重重地点在那个红色箭头上。
“这七个月,必须完成所有设备的安装、调试、联动试车,直至产出第一炉合格的生铁和钢锭。
这是合同赋予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必须达成的目标。”
施密特的目光扫过中方众人,尤其在苏承业脸上停留了一瞬,“为此,我们制定了分秒必争的计划。
设备安装的核心窗口期是未来四个月。
这期间,气候是最大的敌人,我们必须抢在严冬彻底封冻前,完成所有室外大型构件的吊装和主体设备的就位。”
他手中的木杆沿着横道图移动,指向一系列紧密排布的蓝色方块:
“选矿线基础完成…高炉本体安装…平炉砌筑开始…发电厂汽轮机吊装…每一个节点,都如同精确的齿轮,不容错位。
一个环节的延误,将导致整个链条的崩溃。”
“与此同时,”
施密特的话锋一转,木杆指向横道图下方一条贯穿始终的绿色长条,其终点远远超出了红色的投产箭头,延伸至三年后,“是人员培训。这才是真正的基石,是钢铁基地长久运行的血液。”
他看向陈志远、李振邦等汉阳铁厂来的骨干,“诸位组长经验丰富,但新设备、新工艺、新标准,需要系统性的学习和掌握。
我们的技术员将指导你们的团队,但最终的操作、维护、乃至未来的改进,都要依靠你们自己培养出来的人。”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那些后排年轻的中方面孔:
“这六十六名技术员和学徒,必须在未来的三年里,完成从认知到熟练,再到精通的蜕变。
这甚至比安装设备更难。
因为设备不会出错,但人会。”
他的话像一块巨石投入水面,中方人员的神色明显凝重起来。
会议室里只有吴文渊清晰平稳的翻译声在回荡。
苏承业微微蹙眉,七个月的投产压力已经如同泰山压顶,施密特却又抛出一个为期三年的培训计划,而且将它与投产后的稳定运行直接挂钩。
时间,成了悬在头顶的双刃剑。
汉斯·克虏伯适时地开口,打破了沉默:
“施密特顾问的计划是严谨的。
投产是冲刺,但培训是长跑。
没有合格的操作者,再先进的设备也只是昂贵的废铁。
我们必须并行推进。”
他看向苏承业,“苏先生,这需要贵方提供绝对的支持。
培训需要时间,需要场地,需要让学徒们有足够的机会上手操作,哪怕是在调试阶段,也要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参与进去。
这意味着,在某些时候,可能会影响安装调试的纯粹速度。”
这几乎是在明示一个巨大的矛盾点——赶工期的紧迫性与保障培训质量的耗时性之间的冲突。
陈志远忍不住开口了,带着汉阳铁厂老工长特有的直率:
“施密特先生,我们理解培训的重要性。
但七个月投产,时间太紧了!
安装调试阶段,设备都是宝贝疙瘩,磕碰不得。
让学徒上手,万一……”
他的话没说完,但意思很明白。
在汉阳,学徒都是跟在师傅后面看几年才敢碰核心设备的。
负责平炉的卡尔·鲍尔立刻用德国工程师特有的坚持的语气回应:
“万一,正是我们需要通过严格的规程和现场指导来避免的!
如果永远不让他们接触核心,三年后他们依然什么都不会!
安全规程会细化到每一个动作,我们的技术员会寸步不离。
但接触和学习,必须从现在开始!”
他的话斩钉截铁,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
会议室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德方坚持培训必须嵌入紧张的安装进程,且要真刀真枪;中方忧虑重重,既怕耽误工期,更怕新人在关键设备上出错造成损失。
翻译吴文渊和沈梦溪的语速明显加快,努力精准传递着双方话语中的每一个细微含义和潜在的坚持。
苏承业深吸一口气,双手按在桌面上,目光直视施密特和汉斯:
“施密特顾问,汉斯先生,我们明白!
设备是死的,人是活的。
没有过硬的人,七个月后就算点火成功,也撑不过一个月!”
他转头看向陈志远等中方组长,“再难,培训也必须搞!
而且要按德国专家的要求搞!
安全规程,一条都不能少!
操作步骤,一步都不能错!
工期要赶,但人更要练出来!”
他顿了顿,声音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心:
“从今天起,所有中方技术员、学徒,分组编入德方顾问和技术员的小组。
白天,全程跟安装、学调试!
晚上,集中上课,啃图纸、学原理!
翻译不够,就分组轮换,人歇翻译不歇!
我们的人,吃得了这个苦!”
他的话掷地有声,陈志远等人脸上的疑虑未消,但都挺直了腰板。
施密特看着苏承业,又看看那些年轻的中方技术骨干脸上混合着紧张和渴望的神情,严肃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极淡的、几乎不可察觉的松动。
他点了点头:“很好。那么,从今天下午的分组现场踏勘开始,培训就正式启动。菲舍尔,把各组的详细培训嵌入计划分发下去。”
他再次用木杆重重敲了敲那个红色的投产日期:
“七个月,是终点,也是起点。
设备竖起来只是第一步,让它们活起来,并且一直活下去,才是真正的成功。这需要我们双方,”
他的目光扫过全场,“每一天、每一刻,像齿轮一样紧密咬合,像钢铁一样承受压力。开始吧。”
会议结束,人群涌出会议室。
德方顾问们立刻聚在一起,对着图纸和计划表低声讨论着下午踏勘的细节。
中方组长们则围住了苏承业和吴文渊,七嘴八舌地确认着分组和翻译的安排。
年轻的学徒们跟在后面,眼神里充满了对未知工地的敬畏,和对即将开始的真刀真枪学习的忐忑。
走廊里,脚步声、低语声、纸张翻动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股充满压力,却也孕育着勃勃生机的洪流,涌向远处机器轰鸣、钢铁林立的建设现场。
真正的磨合与挑战,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