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队,第三讯问室,白灯无声,窗帘拉上,连昼夜都被人为隔绝。
室内温度被调至略低于常温,墙角的摄像机记录下这一切,不声不响。
顾言清被带进来时,穿着一件灰白色长袖衬衫,头发束起,眼神平静,坐下时没有挣扎,也没有发问。
程望坐在她对面,面前的卷宗整齐叠放,一如他本人。
他没有急于开始,甚至没有看她。
顾言清的视线却一直落在桌面正中。那里有一只杯子,玻璃质地,里头盛着不冷不热的白开水。
——她盯着它,仿佛在透过水面看见某段旧时光。
终于,程望翻开卷宗第一页,声音平缓:
“姓名,顾言清。女,21岁。江州大学应用化学系大四学生。身份证号以警方存档为准。我们从你的宿舍与实验室取样,确认你私藏并使用了高纯度硫代铊化合物,对你的室友林知微实施了长达三十日以上的慢性投毒。你是否对此陈述有异议?”
她抬起眼睛。
没有焦虑,没有惊讶,甚至没有一丝波动。
她只是问:
“她死了吗?”
程望停顿片刻:“目前没有。但器官损伤严重,极可能留下永久性神经系统损害。你很清楚铊的作用,它不是立刻致命的毒,而是会缓慢瓦解一个人的身体、语言、意志与尊严。”
顾言清沉默了几秒,微微点头。
“那就没死。”
这句话落地时,程望面上没有反应,孙越却在监控室内咬了咬牙。
“太冷了。”他说,“她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她知道。”
?
初轮讯问开始。
“你有任何对投毒行为的解释或辩解吗?”
“没有。”
“投毒的方式你自己动手完成?”
“是。”
“为何选择洗发水?”
“风险最小,效果稳定,不容易被怀疑。”
“你是否理解,这种行为在法律层面上构成故意杀人未遂?”
“理解。”
“那你为什么做?”
顾言清没有立刻回答。
她把双手放在桌下,交叉握紧。那是一种自我压抑的肢体语言——她在试图控制自己。
“你恨她吗?”程望忽然问。
顾言清的手收得更紧了些,但声音依旧平稳:
“不是恨。”
“那是什么?”
“我只是想让她……不要那么耀眼。”
这句话说出时,她的声音几乎没有起伏,但程望听出了某种勉强。
他点开一段录像——
视频中,林知微在图书馆对着笔记微笑,顾言清从远处的座位投来一眼。
那眼神,是羡慕,也像审视,又像什么都没有。
程望低声道:
“她成了你不能接受的标杆。”
顾言清低下头:“她什么都不做,就可以让你变成一块镜子。你每天照着照着,就觉得自己浑身都脏。”
“你是说,她没有对你做任何伤害,但你还是决定伤害她?”
“她没有错。”顾言清抬起头,“可我也没有地方可以退了。”
讯问间歇,深夜一点,程望单独回到办公室。
他靠在椅背上,闭目良久。
窗外是江州夜色沉沉,警局楼宇泛着钠灯的橘黄光。
他的脑海里回荡着顾言清那句话:
“她什么都不做,就可以让你变成一块镜子。”
这不是一时情绪,这是一种病态的自我认知崩塌——长期处于比较、压抑、自我怀疑之中,将“杀死对方”作为唯一能够令自己“复原”的路径。
程望在心理档案里调出她的成长经历:
? 初中:校内尖子,母亲曾长期陪读,有轻度控制行为。
? 高中:就读重点中学,经历学习滑坡,长期服用抗焦虑药物。
? 大学:前两年成绩出色,后期受林知微成绩、外貌、社交全面压倒后,性格逐渐孤僻,心理辅导次数明显增多。
他在笔记中写下一行字:
【她不是疯子,她是清醒的病人——知道自己崩坏,却选择让别人陪葬。】
第二次讯问。
“你第一次接触林知微是在什么时候?”
“军训。”
“她对你做了什么?”
“她借了我一支笔。”
“然后呢?”
“教官让我们轮流喊口号,她声音最好听。”
“这和你动机有什么关系?”
顾言清笑了一下,苦涩:“你不明白,程警官,你们男人总以为动机是刀,是火,是烈性的。但我们这种人,动机是水——它是潜的,是温的,是一天天泡进血肉里的。”
“你不恨她。”
“不是恨。”她停顿,“是想拥有她——或者说,想让她失去我所没有的一切。”
“你明知道铊的毒性,也明知道这是犯法。”
“我每天读书的时候都知道。可我无法停止。”她盯着桌面,“就像,有人每天喝酒,有人每天赌钱。我每天,幻想她的头发一把一把掉。幻想她早上站在镜子前哭。幻想她开始害怕自己的身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那种感觉,比任何奖学金都让我活着。”
程望轻轻地叹了口气:“你为什么在她住院后请假?”
“我觉得——差不多了。我给她一个不死的结局,刚好。”
“所以你不跑?”
“我知道你们会查到。你们总是能查到。可你们永远查不到,我到底有多想和她交换人生。”
案件小结会议,当夜三点。
程望简要陈述:
1. 动机闭环:病态心理投射、自我形象崩溃、嫉妒与焦虑叠加,形成“非致命毁灭性”伤害欲。
2. 作案路径闭环:实验制备→藏匿试剂→夜间实验楼储存→利用宿舍熟悉环境→锁定洗发水为投毒媒介→持续投毒达成目的→事后请假脱身,制造“自然脱离”假象。
3. 证据闭环:宿舍查获试剂、投毒时间线与林知微中毒症状完全吻合、顾言清供述内容与物证逻辑高度一致。
案件已完成闭环,进入审理移交流程。
但程望站起身,仍无胜利的轻松。
他在会议结束后说:
“我们破了这个案子,但我们救不了那种‘想成为你’的深井——她躲在下面,把别人拉进去,然后一起溺水。”
顾言清在押解前提出申请:想见林知微一面。
林知微躺在病房中,失语,眼神涣散。
她不能说话,只能看。
顾言清站在玻璃外,看了足足十分钟。
没有哭,也没有笑。
只是轻声说:
“你现在,终于跟我一样普通了。”
她转身离开。
那一刻,程望站在走廊尽头,望着她的背影,心里只想起一句话:
有些人不是想活得更好,而是活不成别人。
喜欢刑侦档案:破案先锋
室内温度被调至略低于常温,墙角的摄像机记录下这一切,不声不响。
顾言清被带进来时,穿着一件灰白色长袖衬衫,头发束起,眼神平静,坐下时没有挣扎,也没有发问。
程望坐在她对面,面前的卷宗整齐叠放,一如他本人。
他没有急于开始,甚至没有看她。
顾言清的视线却一直落在桌面正中。那里有一只杯子,玻璃质地,里头盛着不冷不热的白开水。
——她盯着它,仿佛在透过水面看见某段旧时光。
终于,程望翻开卷宗第一页,声音平缓:
“姓名,顾言清。女,21岁。江州大学应用化学系大四学生。身份证号以警方存档为准。我们从你的宿舍与实验室取样,确认你私藏并使用了高纯度硫代铊化合物,对你的室友林知微实施了长达三十日以上的慢性投毒。你是否对此陈述有异议?”
她抬起眼睛。
没有焦虑,没有惊讶,甚至没有一丝波动。
她只是问:
“她死了吗?”
程望停顿片刻:“目前没有。但器官损伤严重,极可能留下永久性神经系统损害。你很清楚铊的作用,它不是立刻致命的毒,而是会缓慢瓦解一个人的身体、语言、意志与尊严。”
顾言清沉默了几秒,微微点头。
“那就没死。”
这句话落地时,程望面上没有反应,孙越却在监控室内咬了咬牙。
“太冷了。”他说,“她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她知道。”
?
初轮讯问开始。
“你有任何对投毒行为的解释或辩解吗?”
“没有。”
“投毒的方式你自己动手完成?”
“是。”
“为何选择洗发水?”
“风险最小,效果稳定,不容易被怀疑。”
“你是否理解,这种行为在法律层面上构成故意杀人未遂?”
“理解。”
“那你为什么做?”
顾言清没有立刻回答。
她把双手放在桌下,交叉握紧。那是一种自我压抑的肢体语言——她在试图控制自己。
“你恨她吗?”程望忽然问。
顾言清的手收得更紧了些,但声音依旧平稳:
“不是恨。”
“那是什么?”
“我只是想让她……不要那么耀眼。”
这句话说出时,她的声音几乎没有起伏,但程望听出了某种勉强。
他点开一段录像——
视频中,林知微在图书馆对着笔记微笑,顾言清从远处的座位投来一眼。
那眼神,是羡慕,也像审视,又像什么都没有。
程望低声道:
“她成了你不能接受的标杆。”
顾言清低下头:“她什么都不做,就可以让你变成一块镜子。你每天照着照着,就觉得自己浑身都脏。”
“你是说,她没有对你做任何伤害,但你还是决定伤害她?”
“她没有错。”顾言清抬起头,“可我也没有地方可以退了。”
讯问间歇,深夜一点,程望单独回到办公室。
他靠在椅背上,闭目良久。
窗外是江州夜色沉沉,警局楼宇泛着钠灯的橘黄光。
他的脑海里回荡着顾言清那句话:
“她什么都不做,就可以让你变成一块镜子。”
这不是一时情绪,这是一种病态的自我认知崩塌——长期处于比较、压抑、自我怀疑之中,将“杀死对方”作为唯一能够令自己“复原”的路径。
程望在心理档案里调出她的成长经历:
? 初中:校内尖子,母亲曾长期陪读,有轻度控制行为。
? 高中:就读重点中学,经历学习滑坡,长期服用抗焦虑药物。
? 大学:前两年成绩出色,后期受林知微成绩、外貌、社交全面压倒后,性格逐渐孤僻,心理辅导次数明显增多。
他在笔记中写下一行字:
【她不是疯子,她是清醒的病人——知道自己崩坏,却选择让别人陪葬。】
第二次讯问。
“你第一次接触林知微是在什么时候?”
“军训。”
“她对你做了什么?”
“她借了我一支笔。”
“然后呢?”
“教官让我们轮流喊口号,她声音最好听。”
“这和你动机有什么关系?”
顾言清笑了一下,苦涩:“你不明白,程警官,你们男人总以为动机是刀,是火,是烈性的。但我们这种人,动机是水——它是潜的,是温的,是一天天泡进血肉里的。”
“你不恨她。”
“不是恨。”她停顿,“是想拥有她——或者说,想让她失去我所没有的一切。”
“你明知道铊的毒性,也明知道这是犯法。”
“我每天读书的时候都知道。可我无法停止。”她盯着桌面,“就像,有人每天喝酒,有人每天赌钱。我每天,幻想她的头发一把一把掉。幻想她早上站在镜子前哭。幻想她开始害怕自己的身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那种感觉,比任何奖学金都让我活着。”
程望轻轻地叹了口气:“你为什么在她住院后请假?”
“我觉得——差不多了。我给她一个不死的结局,刚好。”
“所以你不跑?”
“我知道你们会查到。你们总是能查到。可你们永远查不到,我到底有多想和她交换人生。”
案件小结会议,当夜三点。
程望简要陈述:
1. 动机闭环:病态心理投射、自我形象崩溃、嫉妒与焦虑叠加,形成“非致命毁灭性”伤害欲。
2. 作案路径闭环:实验制备→藏匿试剂→夜间实验楼储存→利用宿舍熟悉环境→锁定洗发水为投毒媒介→持续投毒达成目的→事后请假脱身,制造“自然脱离”假象。
3. 证据闭环:宿舍查获试剂、投毒时间线与林知微中毒症状完全吻合、顾言清供述内容与物证逻辑高度一致。
案件已完成闭环,进入审理移交流程。
但程望站起身,仍无胜利的轻松。
他在会议结束后说:
“我们破了这个案子,但我们救不了那种‘想成为你’的深井——她躲在下面,把别人拉进去,然后一起溺水。”
顾言清在押解前提出申请:想见林知微一面。
林知微躺在病房中,失语,眼神涣散。
她不能说话,只能看。
顾言清站在玻璃外,看了足足十分钟。
没有哭,也没有笑。
只是轻声说:
“你现在,终于跟我一样普通了。”
她转身离开。
那一刻,程望站在走廊尽头,望着她的背影,心里只想起一句话:
有些人不是想活得更好,而是活不成别人。
喜欢刑侦档案:破案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