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市中心医院,康复科第三病房,窗帘半掩,阳光柔和,却映不进屋中那双空洞的眼。
林知微坐在床上,身形瘦削,眼神凝固,右手食指微微颤动,那是她目前唯一保留的自主动作。
护士将她的日记本摆在膝头——笔已绑在线圈上,像是给初学写字的孩子准备的工具。
她没有动。
医生说,她的语言中枢虽未完全坏死,但脑部化学信号已严重紊乱,恢复概率“极小”。她能看、能听,理解力大致保留,但说不出话,身体也无法随意支配。
她的世界,就像一间无声的玻璃屋,外界喧嚣,而她被困其中。
墙角有一面镜子,是医院配备的康复心理道具——帮助患者重建“自我感知”。
她每天被鼓励照镜子,看自己,看“是否还认识这副脸”。
而她,始终不看。
直到这天中午,窗外阳光刺目,护士回头收拾器具时,林知微缓缓转头。
她第一次,看向那面镜子。
镜中的自己面容浮肿,头发稀疏,脖颈僵直,嘴角略带涎液。
她静静望着,然后,轻轻地哭了。
但没有人听到她的哭声。
同一时刻,江州市公安局天台。
程望站在栏杆前,手里是一杯冷掉的黑咖啡,背后是嘈杂的办公区。
孙越站在他身边,迟疑地递上份报告:
“这是林知微家属提交的附诉材料。希望法庭在审理顾言清时,考虑恶意投毒造成的永久性伤残与生活毁灭。”
程望接过,没说话,只翻了翻,纸张在风中微微颤动。
“你说——”孙越忽然问,“咱们是赢了吗?”
程望没抬头:“这话什么意思。”
“我们抓到人了,证据闭环了,案件逻辑完整,动机也剖干净了。”孙越咬着牙,“可她……那个姑娘,醒着像死了。”
“我小时候听外婆讲过个故事。”程望忽然道,“说镜子里如果有个你一直不敢看的自己,就会慢慢走出来,把你替换了。”
“你说她现在看到镜子,还认得自己吗?”
孙越愣了。
他想说点什么,又觉得喉咙干涩,半天挤出一句:
“你最近怎么老提镜子?”
程望笑了笑:“顾言清说的——‘她什么都不做,就变成一面镜子’。她把自己逼到边缘,是因为看见别人活成了她想活的样子。”
他顿了顿,低声道:
“问题是,我们这个社会,是不是太喜欢让人互相照镜子了?”
晚上八点,江州大学召开内部通报会议。
在校内压力与社会舆论的双重作用下,校方邀请心理健康中心、教学管理处与法学专家组建“预警机制改进小组”。
程望被临时邀请,列席旁听。
会议上,一位心理学副教授发言:
“在这起案件中,我们不能只看施害者的冷血与受害者的无辜。我们还必须看到结构性的问题——长期缺乏有效心理干预、学业与社交压力系统缺口、对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识别机制薄弱。”
她声音坚定,言辞克制。
“我们常说竞争激烈、压力大,但是否有人真正教会学生——失败是可以被承认的?平庸不是罪?不如别人,不是生命无意义?”
她放下话筒,轻轻说:
“当一个人觉得,唯一的活法是毁掉别人时,我们这个社会,也要承担一部分责任。”
台下一片沉寂。
程望听完,没有鼓掌,也没有点头。他只是写下四个字:
“慢性毒害”。
这四个字,不只属于案卷中的铊化物,也属于某种无形的文化——它不流血、不惊叫、不登报,却一样能杀人。
夜深,局内档案室。
程望在系统中调出顾言清的完整档案。除了案卷、证据链、供述笔录,他还特别关注了一份长期未归档的成长轨迹记录。
那是他要求实习法医系统调查补录的材料:从小学教师访谈、高中成绩波动、家长会表现,到大一初入大学时的心理问卷数据。
他逐页翻阅。
顾言清曾在高一时提交过一篇作文,题目是《我想成为谁》。
她写:
“我想成为让别人羡慕的人。我不确定那是什么样子,但我知道不是现在的我。”
“有时候我在梦里梦见有人替换了我,然后世界突然变得安静,不再有人嘲笑、忽视、推开我。我就像一颗星,安静地发光。”
程望读到此处,合上档案,久久未语。
他从抽屉里取出一张白纸,写下一段审讯总结:
“顾言清不是疯子,她也不蠢。她是一个没有出口的孩子,被压在模范框架之下太久,直到她相信,只有毁掉别人,才配被看见。”
他最后写:
“她没有杀人,但杀了一种可能的人生。”
医院康复室。
林知微的右手食指能写出几个字了。
她缓慢而艰难地在纸上写下:
“我还是我吗?”
护士看懂了,轻轻捏住她的肩。
她又写:
“她为什么是我室友?”
这个问题,没有人能回答。
窗外阳光灿烂,照在她被剃光的头皮上,也照在那面镜子上。
镜子里,那个女孩还坐在床上,一笔一划写下自己的疑问。
而程望,在远处的办公室里,低头记录最后的归档内容:
“一个人,不因善良得救,也不因嫉妒被毁。而是因无人看见而变形。”
喜欢刑侦档案:破案先锋
林知微坐在床上,身形瘦削,眼神凝固,右手食指微微颤动,那是她目前唯一保留的自主动作。
护士将她的日记本摆在膝头——笔已绑在线圈上,像是给初学写字的孩子准备的工具。
她没有动。
医生说,她的语言中枢虽未完全坏死,但脑部化学信号已严重紊乱,恢复概率“极小”。她能看、能听,理解力大致保留,但说不出话,身体也无法随意支配。
她的世界,就像一间无声的玻璃屋,外界喧嚣,而她被困其中。
墙角有一面镜子,是医院配备的康复心理道具——帮助患者重建“自我感知”。
她每天被鼓励照镜子,看自己,看“是否还认识这副脸”。
而她,始终不看。
直到这天中午,窗外阳光刺目,护士回头收拾器具时,林知微缓缓转头。
她第一次,看向那面镜子。
镜中的自己面容浮肿,头发稀疏,脖颈僵直,嘴角略带涎液。
她静静望着,然后,轻轻地哭了。
但没有人听到她的哭声。
同一时刻,江州市公安局天台。
程望站在栏杆前,手里是一杯冷掉的黑咖啡,背后是嘈杂的办公区。
孙越站在他身边,迟疑地递上份报告:
“这是林知微家属提交的附诉材料。希望法庭在审理顾言清时,考虑恶意投毒造成的永久性伤残与生活毁灭。”
程望接过,没说话,只翻了翻,纸张在风中微微颤动。
“你说——”孙越忽然问,“咱们是赢了吗?”
程望没抬头:“这话什么意思。”
“我们抓到人了,证据闭环了,案件逻辑完整,动机也剖干净了。”孙越咬着牙,“可她……那个姑娘,醒着像死了。”
“我小时候听外婆讲过个故事。”程望忽然道,“说镜子里如果有个你一直不敢看的自己,就会慢慢走出来,把你替换了。”
“你说她现在看到镜子,还认得自己吗?”
孙越愣了。
他想说点什么,又觉得喉咙干涩,半天挤出一句:
“你最近怎么老提镜子?”
程望笑了笑:“顾言清说的——‘她什么都不做,就变成一面镜子’。她把自己逼到边缘,是因为看见别人活成了她想活的样子。”
他顿了顿,低声道:
“问题是,我们这个社会,是不是太喜欢让人互相照镜子了?”
晚上八点,江州大学召开内部通报会议。
在校内压力与社会舆论的双重作用下,校方邀请心理健康中心、教学管理处与法学专家组建“预警机制改进小组”。
程望被临时邀请,列席旁听。
会议上,一位心理学副教授发言:
“在这起案件中,我们不能只看施害者的冷血与受害者的无辜。我们还必须看到结构性的问题——长期缺乏有效心理干预、学业与社交压力系统缺口、对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识别机制薄弱。”
她声音坚定,言辞克制。
“我们常说竞争激烈、压力大,但是否有人真正教会学生——失败是可以被承认的?平庸不是罪?不如别人,不是生命无意义?”
她放下话筒,轻轻说:
“当一个人觉得,唯一的活法是毁掉别人时,我们这个社会,也要承担一部分责任。”
台下一片沉寂。
程望听完,没有鼓掌,也没有点头。他只是写下四个字:
“慢性毒害”。
这四个字,不只属于案卷中的铊化物,也属于某种无形的文化——它不流血、不惊叫、不登报,却一样能杀人。
夜深,局内档案室。
程望在系统中调出顾言清的完整档案。除了案卷、证据链、供述笔录,他还特别关注了一份长期未归档的成长轨迹记录。
那是他要求实习法医系统调查补录的材料:从小学教师访谈、高中成绩波动、家长会表现,到大一初入大学时的心理问卷数据。
他逐页翻阅。
顾言清曾在高一时提交过一篇作文,题目是《我想成为谁》。
她写:
“我想成为让别人羡慕的人。我不确定那是什么样子,但我知道不是现在的我。”
“有时候我在梦里梦见有人替换了我,然后世界突然变得安静,不再有人嘲笑、忽视、推开我。我就像一颗星,安静地发光。”
程望读到此处,合上档案,久久未语。
他从抽屉里取出一张白纸,写下一段审讯总结:
“顾言清不是疯子,她也不蠢。她是一个没有出口的孩子,被压在模范框架之下太久,直到她相信,只有毁掉别人,才配被看见。”
他最后写:
“她没有杀人,但杀了一种可能的人生。”
医院康复室。
林知微的右手食指能写出几个字了。
她缓慢而艰难地在纸上写下:
“我还是我吗?”
护士看懂了,轻轻捏住她的肩。
她又写:
“她为什么是我室友?”
这个问题,没有人能回答。
窗外阳光灿烂,照在她被剃光的头皮上,也照在那面镜子上。
镜子里,那个女孩还坐在床上,一笔一划写下自己的疑问。
而程望,在远处的办公室里,低头记录最后的归档内容:
“一个人,不因善良得救,也不因嫉妒被毁。而是因无人看见而变形。”
喜欢刑侦档案:破案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