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讯室的灯光一如既往地冷白,连空气都像是带着某种医用酒精的味道。四周封闭,时针滴答,金属椅与地面摩擦声低微却刺耳。江澈坐在那儿,像一块打磨过的石头,无表情,无情绪波动。甚至连他的手指,都像死物一样贴合在椅面。
程望没有立刻开口。他习惯了让对方先感受到时间的份量——对普通人来说是焦虑,对江澈这种人来说,是权力的空转。
“你是不是以为自己已经成功了?”程望开口,语气平静得近乎机械。
江澈抬眼,轻声道:“成功失败,不在于你怎么定义,而在于我能否在死前种下另一棵树。”
“林知恒?”程望递上照片,纸张在桌面摩擦,“他跟你从未接触,你从未发号施令,他却准确复刻了你的语言系统、编号逻辑与祭祀仪式。”
江澈没有否认,甚至露出一丝近乎怜悯的神情:“你们永远低估了模因的力量。人类是唯一一个靠语言构筑现实的动物,而我,只不过是比你们早一步看清了这个游戏的规则。”
“所以你决定建立一个语言教义式的杀人剧本?”程望反问。
江澈没回答,只是轻轻地敲了三下桌面——那是他在审讯初期频繁做的节奏暗示。作为前心理学系讲师,他深谙语言、节奏与认知偏移之间的关联。
“我不是在杀人。”他说,“我是清算。”
“每一个编号背后,都是真实存在的恶。你们的制度审判不了他们,网暴、冷漠、父权阴影、学业压迫、婚姻枷锁……他们在体制内无罪,但在真实世界里,每一个人都曾是另一个人的死刑执行人。”
“而我,只是执行了一种不被法律允许的‘自然逻辑’。”
程望望着他:“所以你觉得你是正义的?”
“不,我是必要的。”江澈的眼中闪过一抹决然,“当秩序无法回收错误时,就该让混沌重新布局。‘连环十二记’,不是杀人游戏,而是语言审判。”
“那你是否承认,你利用媒体、利用公众的猎奇心理,制造了一个可复制的暴力文化模型?”
江澈忽然笑了:“这不是利用,这是对他们的真实画像。他们比你想象的更渴望秩序下的破坏——我只不过是放大了他们内心的投影。”
“他们恐惧,但更渴望有一个人替他们撕裂无能体制。”
“所以你杀人,是为了代言群体?”
“我是他们吞下去、吐不出来的那个梦魇。”江澈眼神变得锋利,“我是他们口中不敢说的那一句话,是他们晚上关灯后最真实的祈祷。”
程望沉默。他看着面前这个人,在冷光中如同剖开的尸体,暴露出的是一种近乎病态的逻辑完形。
“你是个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程望缓缓道,“你只是在用集体的幻觉掩盖你对自己无能命运的愤怒。”
“你不是救赎者,是复仇者。”
江澈轻笑一声,没有否认,只问:“那你,程队,在这个系统里查过多少假案、冤案、错案?你真的相信你每天在维护的,是一个干净的世界?”
程望望着他,眼神深沉如井:“我相信它不干净,但我更知道,不能交给你们去清洗。”
……
与此同时,另一个审讯室里,模仿者林知恒则完全是另一种状态。
他比江澈更年轻,脸上还带着未褪尽的青涩,但眉眼之间却写满一种奇怪的“使命感”。坐在桌前,他并未躲避任何问题,反而神情专注,甚至有种想要“传道”的冲动。
“我不是凶手,我是延续者。”林知恒第一句话就是这句。
“江澈没指使你。”审讯官平静道。
“他不需要指使,他是星辰,而我是卫星。”林知恒眼神狂热,“他不需要命令我,我只要看到他的光,就知道该怎么动。”
“那你为什么选择那名女生?”审讯官问。
林知恒眼神陡然沉了下去:“她曾经网暴过一个校园同性恋男孩,那男孩后来在高三那年跳楼。”
“她甚至没觉得那是她的错。”
“我只是替他完成一次未竟的呼救。”
“你觉得她该死?”
“不是‘该死’,是‘不该活在谎言里’。”林知恒顿了顿,“我只是唤醒这个世界,告诉它——你制造的恶意,不会永远无代价。”
……
两间审讯室的监控同步传入指挥中心。
程望站在屏幕前,面色冷硬。他对苏槐低声说:“你看到了吗?模仿犯的心理,已经脱离了‘江澈信仰’,他不是追随者,是自我投射。”
“江澈用星宫与编号作为模型,他把道德转化为一种图谱式秩序,模仿者看到的是那种逻辑的可能性。”
“这不是信仰扩散,这是社会结构在缝隙里漏出来的另一种语言病毒。”
苏槐轻声道:“我们还能截住吗?”
程望静了几秒,只说:“必须截。”
……
审讯结束后,检方与公安部门召开联合会议,决定对江澈进行精神鉴定,同时将林知恒案作为独立谋杀案起诉,但加附“模仿煽动性犯罪条款”,作为法律试点。
审判确定全程公开,成为全国首例“剧本化连续谋杀社会动机模型”公开案例。
7月中旬,《江澈案》审判开启。
程望作为主侦官出庭陈述,用三十分钟还原了“连环十二记”从编号、选择、制造、传播、模仿,到最终收网的全部过程。
他在最后说了一句话:
“这是一个时代的幻象终结。”
“杀人者想用剧本逃脱罪名,模仿者试图用正义掩盖杀戮。”
“但所有人都该知道——哪怕语言崩塌、秩序混沌、信仰错位,人的生命,都不该成为任何一个人修辞上的注脚。”
……
庭审结束时,媒体聚集在法院外,镜头不断转向屋檐下那道冷峻身影。
程望走出大门,迎着阳光。
风很轻,天很蓝。
他低声说了一句,只有苏槐听到。
“黄道十二宫终结了。”
“我们,要守住真正的星座。”
本案至此结束。
程望没有立刻开口。他习惯了让对方先感受到时间的份量——对普通人来说是焦虑,对江澈这种人来说,是权力的空转。
“你是不是以为自己已经成功了?”程望开口,语气平静得近乎机械。
江澈抬眼,轻声道:“成功失败,不在于你怎么定义,而在于我能否在死前种下另一棵树。”
“林知恒?”程望递上照片,纸张在桌面摩擦,“他跟你从未接触,你从未发号施令,他却准确复刻了你的语言系统、编号逻辑与祭祀仪式。”
江澈没有否认,甚至露出一丝近乎怜悯的神情:“你们永远低估了模因的力量。人类是唯一一个靠语言构筑现实的动物,而我,只不过是比你们早一步看清了这个游戏的规则。”
“所以你决定建立一个语言教义式的杀人剧本?”程望反问。
江澈没回答,只是轻轻地敲了三下桌面——那是他在审讯初期频繁做的节奏暗示。作为前心理学系讲师,他深谙语言、节奏与认知偏移之间的关联。
“我不是在杀人。”他说,“我是清算。”
“每一个编号背后,都是真实存在的恶。你们的制度审判不了他们,网暴、冷漠、父权阴影、学业压迫、婚姻枷锁……他们在体制内无罪,但在真实世界里,每一个人都曾是另一个人的死刑执行人。”
“而我,只是执行了一种不被法律允许的‘自然逻辑’。”
程望望着他:“所以你觉得你是正义的?”
“不,我是必要的。”江澈的眼中闪过一抹决然,“当秩序无法回收错误时,就该让混沌重新布局。‘连环十二记’,不是杀人游戏,而是语言审判。”
“那你是否承认,你利用媒体、利用公众的猎奇心理,制造了一个可复制的暴力文化模型?”
江澈忽然笑了:“这不是利用,这是对他们的真实画像。他们比你想象的更渴望秩序下的破坏——我只不过是放大了他们内心的投影。”
“他们恐惧,但更渴望有一个人替他们撕裂无能体制。”
“所以你杀人,是为了代言群体?”
“我是他们吞下去、吐不出来的那个梦魇。”江澈眼神变得锋利,“我是他们口中不敢说的那一句话,是他们晚上关灯后最真实的祈祷。”
程望沉默。他看着面前这个人,在冷光中如同剖开的尸体,暴露出的是一种近乎病态的逻辑完形。
“你是个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程望缓缓道,“你只是在用集体的幻觉掩盖你对自己无能命运的愤怒。”
“你不是救赎者,是复仇者。”
江澈轻笑一声,没有否认,只问:“那你,程队,在这个系统里查过多少假案、冤案、错案?你真的相信你每天在维护的,是一个干净的世界?”
程望望着他,眼神深沉如井:“我相信它不干净,但我更知道,不能交给你们去清洗。”
……
与此同时,另一个审讯室里,模仿者林知恒则完全是另一种状态。
他比江澈更年轻,脸上还带着未褪尽的青涩,但眉眼之间却写满一种奇怪的“使命感”。坐在桌前,他并未躲避任何问题,反而神情专注,甚至有种想要“传道”的冲动。
“我不是凶手,我是延续者。”林知恒第一句话就是这句。
“江澈没指使你。”审讯官平静道。
“他不需要指使,他是星辰,而我是卫星。”林知恒眼神狂热,“他不需要命令我,我只要看到他的光,就知道该怎么动。”
“那你为什么选择那名女生?”审讯官问。
林知恒眼神陡然沉了下去:“她曾经网暴过一个校园同性恋男孩,那男孩后来在高三那年跳楼。”
“她甚至没觉得那是她的错。”
“我只是替他完成一次未竟的呼救。”
“你觉得她该死?”
“不是‘该死’,是‘不该活在谎言里’。”林知恒顿了顿,“我只是唤醒这个世界,告诉它——你制造的恶意,不会永远无代价。”
……
两间审讯室的监控同步传入指挥中心。
程望站在屏幕前,面色冷硬。他对苏槐低声说:“你看到了吗?模仿犯的心理,已经脱离了‘江澈信仰’,他不是追随者,是自我投射。”
“江澈用星宫与编号作为模型,他把道德转化为一种图谱式秩序,模仿者看到的是那种逻辑的可能性。”
“这不是信仰扩散,这是社会结构在缝隙里漏出来的另一种语言病毒。”
苏槐轻声道:“我们还能截住吗?”
程望静了几秒,只说:“必须截。”
……
审讯结束后,检方与公安部门召开联合会议,决定对江澈进行精神鉴定,同时将林知恒案作为独立谋杀案起诉,但加附“模仿煽动性犯罪条款”,作为法律试点。
审判确定全程公开,成为全国首例“剧本化连续谋杀社会动机模型”公开案例。
7月中旬,《江澈案》审判开启。
程望作为主侦官出庭陈述,用三十分钟还原了“连环十二记”从编号、选择、制造、传播、模仿,到最终收网的全部过程。
他在最后说了一句话:
“这是一个时代的幻象终结。”
“杀人者想用剧本逃脱罪名,模仿者试图用正义掩盖杀戮。”
“但所有人都该知道——哪怕语言崩塌、秩序混沌、信仰错位,人的生命,都不该成为任何一个人修辞上的注脚。”
……
庭审结束时,媒体聚集在法院外,镜头不断转向屋檐下那道冷峻身影。
程望走出大门,迎着阳光。
风很轻,天很蓝。
他低声说了一句,只有苏槐听到。
“黄道十二宫终结了。”
“我们,要守住真正的星座。”
本案至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