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才是江宁府真正的心脏,也是最大的痈疽所在。
每年流淌于此的财富惊人,但其中多少能真正利国利民,多少又流入了私囊,滋养着腐败?
他心中已有了更清晰的图景。整顿江宁,必先整顿这港口码头。但这绝非易事,牵涉的利益网络盘根错节,甚至可能直达省垣、京师。
“回去。”他低声道,声音因咳嗽而沙哑,却带着一种冰冷的决心。
他转身离开码头,身后的喧嚣仿佛成了背景。阳光照在他略显单薄的背影上,却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正在凝聚。
回到府衙书房,他摊开纸笔,却并未立刻书写。他只是静静地坐着,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脑海中飞速整合着今日所见与连日来从卷宗中获取的信息。
良久,他提笔,开始起草一份给浙江巡抚和布政使司的详文。文中,他并未直接揭露码头的黑幕,而是以“加强港务管理、提升贸易效率、保障朝廷税源”为由,请求:
核查市舶司近年账目,统一税则执行标准。
整饬码头秩序,增派府衙巡检力量,明确各方权责。
疏浚码头沟渠,平整道路,改善仓储条件,防火防盗。
这是一份看似例行公事、实则暗藏机锋的文书。他要借此,投石问路,看看省里的反应,也为自己下一步的真正动作,铺垫一个“正大光明”的理由。
写完公文,他吹干墨迹,封好。
“即刻发出。”
他知道,平静的日子,结束了。真正的风波,即将在这片看似繁荣的海港掀起。
………
姜淮那份关于“整饬港务”的详文,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石头,在浙江省垣的官场中漾开了圈圈涟漪,但并未立刻引起惊涛骇浪。
巡抚与布政使的批回很快,皆是些“因地制宜,妥善办理”、“务期实效,勿滋扰民”之类的官样文章,看似支持,实则将皮球又轻巧地踢了回来,透着上位者惯有的谨慎与观望。
这正在姜淮意料之中。他本也未指望一纸公文便能调动省垣力量。他要的,正是这份“酌情办理”的授权。
批文一到,他立刻行动了起来。
第二日升堂,他并未再询问琐碎政务,而是直接下令:“传本府令:即日起,由刑房、工房抽调得力书吏,会同府衙巡检,组成港务稽查小队。
每日轮值,于三江口码头设点,核查货物登记、税银征收、力夫调度及码头秩序。一应事宜,每日呈报本府。
另,着工房即刻拟定疏浚码头沟渠、平整道路之预算与章程,报本府核夺。”
命令清晰具体,直指码头乱象的核心,核查与监管。
堂下众官闻言,神色各异。钱通判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阴霾,起身拱手道:“知府大人心系港务,实乃地方之福。
然……码头事务繁杂,牵涉多方,尤其是市舶司乃直属户部与内官监,并非府衙直辖,如此直接派驻稽查,是否……是否稍显急切?恐生摩擦,反而不美。”
“钱大人所虑,不无道理。”姜淮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然,码头秩序混乱,有碍观瞻,更易滋生事端,影响贸易,最终损及朝廷税赋。
府衙负有地方治安、民生之责,岂能因非直辖便袖手旁观?
稽查小队只核查登记在册之事,督导秩序,并非越权干涉市舶司征税。若市舶司行事合规,又何惧核查?”
他一番话,站在了维护秩序、保障税源的政治正确高点上,堵得钱通判一时无言,只得讪讪道:“知府大人思虑周详,是下官短见了。”
命令下达,府衙这台机器不得不开始运转。一支由几名年轻书吏和数名巡检组成的稽查小队,硬着头皮开赴码头。
起初几日,效果“显着”。
码头上鸡飞狗跳。习惯了浑水摸鱼的税吏胥役们顿时束手束脚,脸色难看;
横行霸道的“地头蛇”们也暂时收敛了气焰;货物登记似乎规范了些,力夫争抢活计打架斗殴的事件也少了些许。
但暗流旋即涌来。
先是市舶司的提举太监,由宫廷派出,掌管市舶司的宦官,派人送来一份语气倨傲的“知会”,言称府衙此举干扰正常榷税,若引发洋商不满、影响贸易,后果由江宁府承担云云。
接着,城内几家最大的海商行会联名递上“陈情书”,言辞恳切却暗藏机锋,表示府衙加强管理本是好事。
但恐手续繁琐,延误船期,造成巨额损失,恳请知府大人体恤商艰,勿要操之过急。
甚至府衙内部,也开始出现消极抵抗。被派去稽查的书吏抱怨连连,不是称病,便是回报说市舶司极其“配合”,无从查起;
负责拟定修缮章程的工房则递上来一份预算高得离谱的方案,明显是想借此将事情搅黄。
这一日,姜淮正在书房查看稽查小队报上来的、几乎一片空白的每日记录,老管家忧心忡忡地进来,低声道:“老爷,外面……有些不好听的风声。”
“说。”姜淮头也未抬。
“说……说老爷您新官上任三把火,是为了捞政绩,不顾商户死活……”
“还说……您这北方来的官,不懂南方生意场的规矩,硬要瞎管,迟早要惹出大乱子……”
“甚至……甚至有人谣传,您是想在码头插一手,分一杯羹……”
姜淮闻言,冷笑一声,放下手中的文书。这些手段,他并不意外。
“还有,”老管家声音更低,“老奴按您的吩咐,暗中寻访,找到一个曾在市舶司做过通译的老秀才。
因得罪了人,如今贫病交加。他……他愿意说些事情,但求老爷能给他一条活路。”
姜淮目光一凝:“人在何处?可靠吗?”
“就在后门巷口等着,看起来是个老实人,不像作伪。”
“带他从后门进来,小心些,别让人看见。”
片刻后,一个穿着破旧长衫、面色蜡黄、不住咳嗽的老者被悄悄引了进来,见到姜淮便要跪拜。
喜欢假少爷回村后,成京城第一状元郎
每年流淌于此的财富惊人,但其中多少能真正利国利民,多少又流入了私囊,滋养着腐败?
他心中已有了更清晰的图景。整顿江宁,必先整顿这港口码头。但这绝非易事,牵涉的利益网络盘根错节,甚至可能直达省垣、京师。
“回去。”他低声道,声音因咳嗽而沙哑,却带着一种冰冷的决心。
他转身离开码头,身后的喧嚣仿佛成了背景。阳光照在他略显单薄的背影上,却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正在凝聚。
回到府衙书房,他摊开纸笔,却并未立刻书写。他只是静静地坐着,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脑海中飞速整合着今日所见与连日来从卷宗中获取的信息。
良久,他提笔,开始起草一份给浙江巡抚和布政使司的详文。文中,他并未直接揭露码头的黑幕,而是以“加强港务管理、提升贸易效率、保障朝廷税源”为由,请求:
核查市舶司近年账目,统一税则执行标准。
整饬码头秩序,增派府衙巡检力量,明确各方权责。
疏浚码头沟渠,平整道路,改善仓储条件,防火防盗。
这是一份看似例行公事、实则暗藏机锋的文书。他要借此,投石问路,看看省里的反应,也为自己下一步的真正动作,铺垫一个“正大光明”的理由。
写完公文,他吹干墨迹,封好。
“即刻发出。”
他知道,平静的日子,结束了。真正的风波,即将在这片看似繁荣的海港掀起。
………
姜淮那份关于“整饬港务”的详文,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石头,在浙江省垣的官场中漾开了圈圈涟漪,但并未立刻引起惊涛骇浪。
巡抚与布政使的批回很快,皆是些“因地制宜,妥善办理”、“务期实效,勿滋扰民”之类的官样文章,看似支持,实则将皮球又轻巧地踢了回来,透着上位者惯有的谨慎与观望。
这正在姜淮意料之中。他本也未指望一纸公文便能调动省垣力量。他要的,正是这份“酌情办理”的授权。
批文一到,他立刻行动了起来。
第二日升堂,他并未再询问琐碎政务,而是直接下令:“传本府令:即日起,由刑房、工房抽调得力书吏,会同府衙巡检,组成港务稽查小队。
每日轮值,于三江口码头设点,核查货物登记、税银征收、力夫调度及码头秩序。一应事宜,每日呈报本府。
另,着工房即刻拟定疏浚码头沟渠、平整道路之预算与章程,报本府核夺。”
命令清晰具体,直指码头乱象的核心,核查与监管。
堂下众官闻言,神色各异。钱通判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阴霾,起身拱手道:“知府大人心系港务,实乃地方之福。
然……码头事务繁杂,牵涉多方,尤其是市舶司乃直属户部与内官监,并非府衙直辖,如此直接派驻稽查,是否……是否稍显急切?恐生摩擦,反而不美。”
“钱大人所虑,不无道理。”姜淮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然,码头秩序混乱,有碍观瞻,更易滋生事端,影响贸易,最终损及朝廷税赋。
府衙负有地方治安、民生之责,岂能因非直辖便袖手旁观?
稽查小队只核查登记在册之事,督导秩序,并非越权干涉市舶司征税。若市舶司行事合规,又何惧核查?”
他一番话,站在了维护秩序、保障税源的政治正确高点上,堵得钱通判一时无言,只得讪讪道:“知府大人思虑周详,是下官短见了。”
命令下达,府衙这台机器不得不开始运转。一支由几名年轻书吏和数名巡检组成的稽查小队,硬着头皮开赴码头。
起初几日,效果“显着”。
码头上鸡飞狗跳。习惯了浑水摸鱼的税吏胥役们顿时束手束脚,脸色难看;
横行霸道的“地头蛇”们也暂时收敛了气焰;货物登记似乎规范了些,力夫争抢活计打架斗殴的事件也少了些许。
但暗流旋即涌来。
先是市舶司的提举太监,由宫廷派出,掌管市舶司的宦官,派人送来一份语气倨傲的“知会”,言称府衙此举干扰正常榷税,若引发洋商不满、影响贸易,后果由江宁府承担云云。
接着,城内几家最大的海商行会联名递上“陈情书”,言辞恳切却暗藏机锋,表示府衙加强管理本是好事。
但恐手续繁琐,延误船期,造成巨额损失,恳请知府大人体恤商艰,勿要操之过急。
甚至府衙内部,也开始出现消极抵抗。被派去稽查的书吏抱怨连连,不是称病,便是回报说市舶司极其“配合”,无从查起;
负责拟定修缮章程的工房则递上来一份预算高得离谱的方案,明显是想借此将事情搅黄。
这一日,姜淮正在书房查看稽查小队报上来的、几乎一片空白的每日记录,老管家忧心忡忡地进来,低声道:“老爷,外面……有些不好听的风声。”
“说。”姜淮头也未抬。
“说……说老爷您新官上任三把火,是为了捞政绩,不顾商户死活……”
“还说……您这北方来的官,不懂南方生意场的规矩,硬要瞎管,迟早要惹出大乱子……”
“甚至……甚至有人谣传,您是想在码头插一手,分一杯羹……”
姜淮闻言,冷笑一声,放下手中的文书。这些手段,他并不意外。
“还有,”老管家声音更低,“老奴按您的吩咐,暗中寻访,找到一个曾在市舶司做过通译的老秀才。
因得罪了人,如今贫病交加。他……他愿意说些事情,但求老爷能给他一条活路。”
姜淮目光一凝:“人在何处?可靠吗?”
“就在后门巷口等着,看起来是个老实人,不像作伪。”
“带他从后门进来,小心些,别让人看见。”
片刻后,一个穿着破旧长衫、面色蜡黄、不住咳嗽的老者被悄悄引了进来,见到姜淮便要跪拜。
喜欢假少爷回村后,成京城第一状元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