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多礼。”姜淮让人给他看了座,上了杯热茶,“老先生如何称呼?曾在市舶司任何职?”
“小人……小人赵德安,”老者声音颤抖,带着浓重的本地口音,“原是府学的秀才,后因家道中落,在市舶司做了十几年通译,专与暹罗、爪哇的商人打交道……
只因……只因不肯在验货时配合他们虚报货值,分润好处,便被寻了个由头赶了出来,如今……”
他说着,又剧烈咳嗽起来,面露悲苦。
姜淮静静听着,等他气息稍平,才问道:“本府欲整饬港务,先生可知其中弊端,最要害之处在何处?”
赵德安混浊的眼中闪过一丝光亮,又带着恐惧,他压低了声音,几乎耳语道:“大人明鉴!弊端……弊端根子在‘包税’与‘规礼’!”
“包税?”姜淮挑眉。此法前朝盛行,本朝早已明令禁止。
“明面上是禁止了,但底下……底下还是老样子!”赵德安激动起来,“几家大海商,早就暗中联手,包下了某些货类的税额,他们自行向市舶司缴纳一个‘总包’数,然后……
然后他们自己去向其他中小商人收取,这其中上下其手,空间极大!
市舶司的爷们儿乐得轻松,又能拿足额的‘孝敬’,自然睁只眼闭只眼!”
“那‘规礼’又是如何?”
“规礼更是名目繁多!”赵德安如数家珍,“船舶进港要‘丈量礼’,货物查验要‘开舱礼’,甚至停泊、用水、雇人……
处处都要打点!这些钱,大多落入了市舶司胥吏和那些与官府勾结的‘揽头’,包税商人,腰包!朝廷正税,反而成了次要!
洋商们也学坏了,知道规矩,往往将‘规礼’直接计入货价,最终还是我朝百姓吃亏!”
他喘了口气,继续道:“还有……还有虚报货物品级、数量,以多报少,以好充次,甚至夹带私货……
手段层出不穷!知府大人您派去的稽查,根本摸不到门道,他们早有了一套应对的暗语和账本!”
姜淮面色沉静,心中却已掀起波澜。赵德安所言,与他之前的推测和零星线索完全吻合,且更为系统、黑暗。
“你可知,何人主导此事?可有账目证据?”
赵德安面露惧色,连连摇头:“大人明鉴!小人……小人只是个小通译,哪里知道核心机密?
账目更是严密,岂是小人能接触的?带头的是谁……小人不敢妄言,但……
但能与市舶司太监和府衙某些老爷说得上话的,无非就是那几家……”他报了几个宁波本地最大的海商名号。
送走千恩万谢、答应随时听候传唤的赵德安,姜淮独自在书房踱步。
情况比他想象的更严重。这已不仅仅是吏治腐败,更是一张由官、商、乃至宫廷宦官结成的巨大利益网络,盘剥着国家税源,扭曲着市场秩序。
硬碰硬,无疑是以卵击石。
他需要更确凿的证据,更需要一个突破口。
他的目光再次落在那份预算高得离谱的码头修缮章程上,嘴角忽然勾起一丝冷冽的弧度。
也许,工部郎中的老本行,能帮他撬开这铁板一块的局面。
他提笔,在章程上批了两个字:
“准奏。即日招募民夫,开工。”
他要大张旗鼓地修缮码头。在这喧嚣的尘土和看似合理的工程之下,正好掩盖他下一步的真正动作。
他要亲自去丈量、去计算,更要让这“动土”之举,搅动这潭深水,看看究竟会惊出些什么魑魅魍魉。
工程,开始了。
……
姜淮大笔一挥,准了那份预算虚高的码头修缮章程。消息传出,府衙内外反应各异。
工房经承暗自窃喜,以为知府终于“上道”,或是被之前的敲打吓住,打算借此工程从中分润,修补关系。
钱通判闻讯,眼中疑虑更深,却摸不透这位知府的真正意图,只能吩咐手下“盯紧些”。
而码头上那些真正的利益攸关者,市舶司的税吏、包税的大商人、乃至盘踞码头的“揽头”们,初时有些紧张。
但见府衙招募来的民夫只是开始清理淤塞的沟渠、搬运沙石平整路面,并未触及他们核心的利益领域,便也渐渐放下心来。
甚至暗中嘲笑这位知府果然是个“修河道的”,到了海边也只知道挖沟铺路。
工程就这么“热火朝天”地展开了。姜淮并未过多干预具体施工,仿佛真的只关心工程进度和质量。
他甚至偶尔会亲自到工地“巡视”,戴着斗笠,穿着便服,在尘土飞扬中查看沟渠挖掘的深度、询问石料的价格,完全一副工部技术官员的模样。
然而,在这喧嚣的工程掩护下,真正的暗线在悄然进行。
这一日,姜淮以“勘查排水路径,避免工程影响泊位”为由,带着两名亲信长随和那名精通工事的老管家,登上了停泊在码头的一艘大型广船。船主受宠若惊,连忙迎接。
姜淮看似随意地漫步甲板,目光却锐利如鹰隼,扫过船身的结构、货舱的容积、吃水的刻度。
他与船东闲聊,问的皆是船只载重、航行损耗、货物堆放习惯等专业问题,丝毫不涉及税收贸易。
船东渐渐放松警惕,侃侃而谈。
趁此机会,姜淮带来的长随中,有一人悄无声息地溜达到船舷边,假装好奇地打量着江水,手中却用炭笔在一小片油纸上。
飞快地记录下这艘船的水线刻度以及旁边几艘类似船只的吃水情况。
另一人则与船上的账房先生“闲聊”,套问着此次载货的种类和大概数量。
与此同时,府衙书房内,灯火彻夜通明。姜淮将从赵德安处听来的信息、暗中观测到的船只吃水数据、以及市舶司公开的税则进行比对。
他发现,一艘据官方记录仅装载五百箱瓷器的商船,其吃水深度却远超这个数量应有的水平。
若按赵德安提供的几种常见货物的比重换算,其实际载货量,很可能接近八百箱!那三百箱的差额去了哪里?税款又去了哪里?
类似的疑点越来越多。他通过观测不同船只的吃水,反推其可能的最大载货量,再与市舶司记录的纳税量对比,中间存在着巨大的、系统性的缺口!
这已不是个别胥吏贪墨,而是几乎成体系的、大规模的偷漏税行为!
就在他逐渐逼近核心时,一个意想不到的契机送上门来。
喜欢假少爷回村后,成京城第一状元郎
“小人……小人赵德安,”老者声音颤抖,带着浓重的本地口音,“原是府学的秀才,后因家道中落,在市舶司做了十几年通译,专与暹罗、爪哇的商人打交道……
只因……只因不肯在验货时配合他们虚报货值,分润好处,便被寻了个由头赶了出来,如今……”
他说着,又剧烈咳嗽起来,面露悲苦。
姜淮静静听着,等他气息稍平,才问道:“本府欲整饬港务,先生可知其中弊端,最要害之处在何处?”
赵德安混浊的眼中闪过一丝光亮,又带着恐惧,他压低了声音,几乎耳语道:“大人明鉴!弊端……弊端根子在‘包税’与‘规礼’!”
“包税?”姜淮挑眉。此法前朝盛行,本朝早已明令禁止。
“明面上是禁止了,但底下……底下还是老样子!”赵德安激动起来,“几家大海商,早就暗中联手,包下了某些货类的税额,他们自行向市舶司缴纳一个‘总包’数,然后……
然后他们自己去向其他中小商人收取,这其中上下其手,空间极大!
市舶司的爷们儿乐得轻松,又能拿足额的‘孝敬’,自然睁只眼闭只眼!”
“那‘规礼’又是如何?”
“规礼更是名目繁多!”赵德安如数家珍,“船舶进港要‘丈量礼’,货物查验要‘开舱礼’,甚至停泊、用水、雇人……
处处都要打点!这些钱,大多落入了市舶司胥吏和那些与官府勾结的‘揽头’,包税商人,腰包!朝廷正税,反而成了次要!
洋商们也学坏了,知道规矩,往往将‘规礼’直接计入货价,最终还是我朝百姓吃亏!”
他喘了口气,继续道:“还有……还有虚报货物品级、数量,以多报少,以好充次,甚至夹带私货……
手段层出不穷!知府大人您派去的稽查,根本摸不到门道,他们早有了一套应对的暗语和账本!”
姜淮面色沉静,心中却已掀起波澜。赵德安所言,与他之前的推测和零星线索完全吻合,且更为系统、黑暗。
“你可知,何人主导此事?可有账目证据?”
赵德安面露惧色,连连摇头:“大人明鉴!小人……小人只是个小通译,哪里知道核心机密?
账目更是严密,岂是小人能接触的?带头的是谁……小人不敢妄言,但……
但能与市舶司太监和府衙某些老爷说得上话的,无非就是那几家……”他报了几个宁波本地最大的海商名号。
送走千恩万谢、答应随时听候传唤的赵德安,姜淮独自在书房踱步。
情况比他想象的更严重。这已不仅仅是吏治腐败,更是一张由官、商、乃至宫廷宦官结成的巨大利益网络,盘剥着国家税源,扭曲着市场秩序。
硬碰硬,无疑是以卵击石。
他需要更确凿的证据,更需要一个突破口。
他的目光再次落在那份预算高得离谱的码头修缮章程上,嘴角忽然勾起一丝冷冽的弧度。
也许,工部郎中的老本行,能帮他撬开这铁板一块的局面。
他提笔,在章程上批了两个字:
“准奏。即日招募民夫,开工。”
他要大张旗鼓地修缮码头。在这喧嚣的尘土和看似合理的工程之下,正好掩盖他下一步的真正动作。
他要亲自去丈量、去计算,更要让这“动土”之举,搅动这潭深水,看看究竟会惊出些什么魑魅魍魉。
工程,开始了。
……
姜淮大笔一挥,准了那份预算虚高的码头修缮章程。消息传出,府衙内外反应各异。
工房经承暗自窃喜,以为知府终于“上道”,或是被之前的敲打吓住,打算借此工程从中分润,修补关系。
钱通判闻讯,眼中疑虑更深,却摸不透这位知府的真正意图,只能吩咐手下“盯紧些”。
而码头上那些真正的利益攸关者,市舶司的税吏、包税的大商人、乃至盘踞码头的“揽头”们,初时有些紧张。
但见府衙招募来的民夫只是开始清理淤塞的沟渠、搬运沙石平整路面,并未触及他们核心的利益领域,便也渐渐放下心来。
甚至暗中嘲笑这位知府果然是个“修河道的”,到了海边也只知道挖沟铺路。
工程就这么“热火朝天”地展开了。姜淮并未过多干预具体施工,仿佛真的只关心工程进度和质量。
他甚至偶尔会亲自到工地“巡视”,戴着斗笠,穿着便服,在尘土飞扬中查看沟渠挖掘的深度、询问石料的价格,完全一副工部技术官员的模样。
然而,在这喧嚣的工程掩护下,真正的暗线在悄然进行。
这一日,姜淮以“勘查排水路径,避免工程影响泊位”为由,带着两名亲信长随和那名精通工事的老管家,登上了停泊在码头的一艘大型广船。船主受宠若惊,连忙迎接。
姜淮看似随意地漫步甲板,目光却锐利如鹰隼,扫过船身的结构、货舱的容积、吃水的刻度。
他与船东闲聊,问的皆是船只载重、航行损耗、货物堆放习惯等专业问题,丝毫不涉及税收贸易。
船东渐渐放松警惕,侃侃而谈。
趁此机会,姜淮带来的长随中,有一人悄无声息地溜达到船舷边,假装好奇地打量着江水,手中却用炭笔在一小片油纸上。
飞快地记录下这艘船的水线刻度以及旁边几艘类似船只的吃水情况。
另一人则与船上的账房先生“闲聊”,套问着此次载货的种类和大概数量。
与此同时,府衙书房内,灯火彻夜通明。姜淮将从赵德安处听来的信息、暗中观测到的船只吃水数据、以及市舶司公开的税则进行比对。
他发现,一艘据官方记录仅装载五百箱瓷器的商船,其吃水深度却远超这个数量应有的水平。
若按赵德安提供的几种常见货物的比重换算,其实际载货量,很可能接近八百箱!那三百箱的差额去了哪里?税款又去了哪里?
类似的疑点越来越多。他通过观测不同船只的吃水,反推其可能的最大载货量,再与市舶司记录的纳税量对比,中间存在着巨大的、系统性的缺口!
这已不是个别胥吏贪墨,而是几乎成体系的、大规模的偷漏税行为!
就在他逐渐逼近核心时,一个意想不到的契机送上门来。
喜欢假少爷回村后,成京城第一状元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