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实乃人神共愤,天理难容!-《假少爷回村后,成京城第一状元郎》

  姜淮依礼接待,不卑不亢:“刘公公言重了。本府职责所在,维护地方秩序,保障商路通畅,分内之事。”

  “哦?分内之事?”刘太监皮笑肉不笑,“咱家怎么听说,知府的人,整日在码头上盯着市舶司的弟兄们收税?

  还四处打听船货多寡?这恐怕……就有些逾矩了吧?市舶司乃皇差,直接对皇上和户部负责,地方官府,似乎无权过问吧?

  若是惊扰了洋商,影响了皇上家的进项,这责任……嘿嘿,姜知府,您担待得起吗?”

  这是赤裸裸的威胁,抬出了皇帝和内廷来压人。

  姜淮神色不变:“刘公公多虑了。府衙稽查,只为治安与秩序,并非干涉榷税。

  若市舶司一切依律而行,光明正大,又何惧查看?至于洋商,若其守法经营,自然欢迎;若其违法乱纪,莫说是洋商,便是天王老子,本府也管得!”

  他语气平和,但言辞犀利,寸步不让。

  刘太监没想到姜淮如此强硬,脸色顿时阴沉下来,尖声道:“好!好一个姜知府!果然是强项令!

  咱家的话带到了,听不听,在您!只望您……好自为之!别到时候,吃不了兜着走!”说罢,拂袖而去。

  文的不行,武的威胁也不行,更阴险的招数来了。

  几日后,那名秘密送来账册的广船账房先生藏匿的住处,夜间竟遭了贼!

  所幸姜淮早有防备,派了亲信护卫暗中保护,贼人未能得手,但显然,对方已经嗅到了危险,开始疯狂反扑,试图消灭人证。

  同时,市井间关于姜淮的流言蜚语陡然升级。

  不再是简单的“捞政绩”、“不懂规矩”,而是变成了更加恶毒的指控:

  “听说这位姜知府,在京城就得罪了贵人,是被发配到我们这儿的!”

  “他这么拼命查税,哪里是为了朝廷?分明是想自己立威,好搜刮地皮,中饱私囊!”

  “我还听说,他暗中与某些商人勾结,想扳倒现在的几家大佬,自己扶植代理人,好处独吞!”

  甚至有人开始散布谣言,说姜淮“苛待洋商,有违朝廷怀柔远人之策”,试图挑起外交事端。

  一时间,江宁城内舆论汹汹,姜淮仿佛成了一个横征暴敛、别有用心的酷吏。

  连府衙内部,也开始人心浮动,一些原本中立的官员胥吏,也开始疏远姜淮。

  压力从四面八方涌来,如同无形的巨网,试图将姜淮彻底绞杀。

  书房内,姜淮听完老管家关于流言和账房先生遇袭的禀报,面沉如水。

  他走到窗边,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咳嗽似乎又加重了些,但他腰杆依旧挺得笔直。

  他知道,这是最后,也是最疯狂的反扑。对方已经狗急跳墙。

  “老爷,州府施压,太监威胁,现在又……这该如何是好?”老管家声音充满了担忧。

  姜淮沉默片刻,缓缓道:“他们越是这样,越是证明他们怕了。证明我们找对了方向,打中了他们的七寸。”

  他转过身,目光锐利如刀:“加强护卫,确保人证万无一失。至于流言……不必理会。真相,自会大白。”

  他现在唯一的依仗,就是那封已经送出的密折,和远在京城那位至高无上的皇帝的最终裁决。

  这是一场赌博。赌的是皇帝整顿吏治的决心,赌的是他自己在皇帝心中的分量。

  等待,变得无比漫长而煎熬。每一刻,都仿佛在刀尖上行走。

  但姜淮没有退缩。他就像一块礁石,任凭风浪冲击,岿然不动。

  他在等。等那来自京师的、最终的风暴。

  …..

  等待的日子,每一天都如同在炭火上煎熬。江宁城表面上依旧繁华喧嚣,但官场与商场之中。

  却弥漫着一种山雨欲来的压抑感。

  流言蜚语愈演愈烈,姜淮几乎成了众矢之的,府衙门前甚至开始有“苦主”模样的人徘徊喊冤,虽被衙役驱散,但恶意已昭然若揭。

  钱通判告病的次数越来越多,显然是想在风暴来临前撇清干系。

  府衙中的胥吏们办事愈发拖拉,命令出不了二堂已成常态。

  姜淮对此一切恍若未见。他依旧每日升堂,处理那些无关痛痒的公务,大部分时间则闭门不出,只在书房反复推演各种可能。

  加固人证物证的护卫。他深知,此刻任何一丝慌乱或错误的举动,都可能招致灭顶之灾。

  终于,在密折送出后的第十日黄昏,一队风尘仆仆、身着皇家侍卫服饰、腰佩禁军令牌的缇骑,如同神兵天降,直接闯入江宁府衙!

  为首的是一位面容冷峻的御前侍卫统领,手持明黄卷轴,声音如同寒冰砸落地面:

  “圣旨到!江宁府上下官员,跪听宣旨!”

  闻讯赶来的钱通判、同知、推官等一众属官,吓得面无人色,噗通跪倒一地,浑身筛糠。姜淮整理衣冠,从容跪于最前。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侍卫统领展开圣旨,声音洪亮,带着不容置疑的杀伐之气。

  “朕闻江宁市舶,乃国家东南税赋之重地,竟有蠹虫盘踞,贪墨横行,欺君罔上,败坏纲纪,实乃人神共愤,天理难容!”

  仅仅开篇数语,那冰冷的怒意已让堂下众官如坠冰窟!

  “经查,市舶司提举太监刘如,贪渎不法,纵容胥役,苛虐商民,私设规礼,侵蚀国税,罪证确凿,着即革去所有职衔,锁拿进京,交司礼监严审!”

  “市舶司一应涉案吏目、书办、胥役,凡有贪墨情事者,无论首从,着江宁府尹姜淮,即刻拿问,严刑审讯,按律定罪!”

  “江宁府通判钱友仁,”念到这个名字时,钱通判猛地一颤,几乎瘫软在地。

  “昏聩无能,察吏不严,纵容包税,难辞其咎,着革职拿问,一并严究!”

  “凡涉案包税奸商、市井揽头,一体锁拿,查抄家产,充补国税!”

  “江宁府尹姜淮,忠勤体国,不畏强御,查明积弊,有功于朝,朕心甚慰!

  着加授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衔,赐王命旗牌,总揽本案审讯查抄事宜,浙江上下官员,悉听调遣,如有抗命阻挠者,以同党论处,先斩后奏!”

  一道道旨意,如同九天雷霆,接连炸响在江宁府衙的大堂之上!

  每念出一句,就有一人被宣判命运。刘如、钱友仁……这些昔日盘踞江宁、不可一世的人物,顷刻间沦为阶下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