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这算是割地求和?本来就残酷-《复辟大明,从南洋建国开始》

  “苏丹人和郑家打起来了。”

  “我刚才听到枪声了,真打起来了。”

  “你们说谁会赢?”

  “废话,肯定是郑家啊。那些苏丹人欺负下我们还行,郑家可有火枪的!”

  “苏丹人可是什么好东西,他们抓了我们许多同胞,害死了很多人,还跟西洋人欺压我们,活该!”

  “那些苏丹人也不过是西洋人的狗,在这里,西洋人最强势,心最黑。”

  “不知道郑家在这三发苏丹国打了苏丹人,三发那边会是什么反应,那些西洋人会不会帮忙?”

  “帮个屁,西洋人想帮,早就卖火器给苏丹人了。现在苏丹人都是普通兵器,火器基本没有,就是西洋人防着他们。”

  “西洋人眼里只有钱,只要郑家不去得罪,愿意跟他们做生意,他们可能还反过来对付三发苏丹国。”

  郑明与苏丹人冲突开始后,就有华人发现,然后消息不断扩散。

  郑明这边已经在安排人接管这几百苏丹人留下的种植园,金矿。

  种植园里,主要是甘蔗,香蕉,胡椒比较少,加起来有两千多亩。

  水稻田有一些,但也是少数。

  “这些甘蔗有一千多亩吧,快成熟了,正好用来榨糖。”

  看着快成熟的甘蔗地,郑明挺高兴的。

  他们郑家也在种甘蔗,规模越来越大,尤其是郑明自己弄的甘蔗种植园就有几个了,规模增长很快。

  但最早种下的甘蔗都只有不到半年时间,他自己甘蔗种植园里的最早不到三个月。

  甘蔗一年一熟,郑明要等到收获,还要许久时间。

  现在捡了一千多亩快成熟的甘蔗,就能更快吃到新的糖啊。

  至于空间里种的甘蔗,基本都用来作为种子了。

  与苏丹人再次冲突的事情,郑明回去告诉了郑宽。

  稳妥起见,郑宽又让一些陆战队的人去松柏港,防备三发苏丹国派兵过来。

  虽然这种可能性很低。

  时间过去十多天,来到五月下旬。

  三发苏丹国那边终于有了动作,王室派了几个人过来,带着两个华人作为他们的翻译。

  来人见到郑明,先是表达三发苏丹国国王对郑家杀害苏丹人的谴责。

  然后说不想与郑家继续冲突,希望以后和平相处。

  并且主动与郑家约定以山口洋和浦吧哇的交接线为分界线,东边归郑家管理,但名义上属于三发苏丹国。

  以后郑家不能越过分界线,所有苏丹人离开属于郑家的地界。

  郑明听得都笑了,这不是割地求和吗!

  看来三发苏丹国都快名存实亡了吧?

  郑明没有做出回应,打发三发苏丹国的使者离开,使者就当郑家是同意了,这样回去也好交差。

  自欺欺人!

  没办法,你让人家三发苏丹国国王怎么办?

  一方面被西洋人不断掌控,一方面没有实力,靠冷兵器怎么打赢有火器的郑家。

  三发苏丹国可是在西洋人的火器上吃了许多亏,都恐惧了。

  他们想过买火器,但西洋人防着呢,不卖给他们,也不让其他人卖。

  没办法,弱小就会被欺负。

  郑家要生存,发展,无法避免与苏丹人以及土著的冲突,但郑家没打算灭绝人家,只要听话的,愿意臣服的就是自己人,为敌的,那就只能收拾。

  郑明作为穿越者,已经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不该心慈手软的,就不要手软,不然害己害人。

  圣母不适合这个吃人的时代!

  知道了三发苏丹国的态度,郑明放心下来,没打算主动出击,还是按部就班的发展,积累实力最重要。

  趁着西洋人还没有怎么关注这里,没有视郑家为心腹大患,赶紧发育。

  又过去数日。

  到了五月底了。

  这一天,坤甸外的海面上出现了二十多艘商船,挂着“叶”字旗帜,是叶家的船队来了。

  “港口有火炮了,郑家实力在快速增强啊。”

  “看来以后要加强与郑家的合作关系,等他们将来壮大后,叶家获利才更多。”

  叶项天用望远镜看到了港口的岸防炮,心中感叹。

  叶家和李家一样,都是在海上做贸易,他们虽然在海上有一些占据的海岛,在其他地方有商贸站,但都是为了贸易方便。

  但他们没有在海外开疆拓土的打算,因为代价太大,失败的话,多半整个家族就没了。

  而且他们两家的根和大本营都在大陆,不会舍弃。

  觉得一心做海上贸易也是可以的。

  像以前的郑家,想要争天下,结果被灭,就剩逃到婆罗洲这支郑家了。

  得到叶家到来的消息,郑宽,郑明,唐顺昌等人都来到了码头。

  一番寒暄后,叶项天说道:“郑兄,这次给你带了一千两百多人来,实在是不好弄,以后有了我再给你送来。

  其他的,还有铁矿石两千五百吨,麻布两万匹,棉布一万匹,红糖一百吨,硫磺二十吨,硝石一百吨。

  耕牛本来准备了一百头,路上损失了一些,还有八十七头。”

  这次叶家带来的东西不少,都是郑家需要的。

  “这些人应该不是灾民,很可能是叶家买来的,或者用其他手段弄来的。”

  郑明先看了看船上的那些人,看到他们大多是惊慌,害怕的神色,而且看起来女子不少。

  等清点完成后,这一千二百多人中,青壮男子三百多人,青壮女子五百多人,十五岁以下的孩子有三百多人,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一个也没有。

  而且三百多孩子中,大多都是女孩子。还有,那些青壮女子大多年纪偏大一些。

  这里的青壮女子和女孩,大多都是被父母,或者地主士绅家里卖出来的。

  在这个万恶的古代,卖儿卖女,尤其是卖女儿的不少见。

  当然,郑家要人口,有了买卖,无法避免会出现伤害。

  郑明能做的就是,来到这里的人,愿意跟郑家走下去的,会给他们更好的日子。

  总不能就不要人,靠一千多人慢慢发展?那结果,只会覆灭。

  这一千二百多人,花了郑家两万四千多两白银。

  明显比李家要价贵,但郑家还能接受。

  现在郑家管理的人就达到了七千八百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