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治理沼泽地,解决运输和钱币的想法-《复辟大明,从南洋建国开始》

  “公子,这片沼泽地经过几个月的排水,现在基本干涸,我们正在清除其中的草木,之后尝试改造成水田,应该没问题……”

  郑明前方是数十亩大的沼泽地,不过已经排水干涸,他身边一个中年男子正在给他讲解具体的情况。

  此人是水启铭,现任农植所的司农一职,管理郑家势力范围内除了郑明和郑府以外的所有农务,包括耕种,农具,种子,水利,开荒,收获,分发农业资源等等大小的事务。

  郑明自己弄的种植园他自己管,郑府自己的地不多,也是自己管。

  “这里三月到八月是旱季,雨水相对少,我们工造所在全力修建各处的水利。”

  工造所的负责人吕恭也在这里,他说道:“沼泽地治理起来比较麻烦,排水需要修不少的水利才行,费时费力。

  小范围的沼泽地还容易些,那些大范围的恐怕最后真的只能圈起来改造成湖泊了。”

  坤甸这里,处于坤江和万明河的中游,下游,又是热带雨林气候,雨水多,导致这里的沼泽地很多。

  目前,郑家是先组织人在其他地方开垦水田,避开沼泽地,还有河道。

  雨水多,河道随时上涨,挨得近的地方无法开垦水田,就保留下来,正好形成一个隔离带,对水田有一定保护作用。

  但好开垦的地方相比沼泽地面积就小了许多,以后人多了,就不得不开发沼泽地。

  未雨绸缪,不可能等到时候被逼着去治理沼泽地,现在就要想办法,慢慢治理,同时不断积累治理的经验。

  现在采取的方法是,先把沼泽地圈起来,隔开。

  然后在附近修建水渠,河堤,河坝等水利,等到了旱季,雨水相对少许多的时候,就排水,让沼泽地干涸。

  干涸后的沼泽地就会排放其中二氧化碳,因为这里的沼泽地大多都是泥碳地,需要排水干涸后排放二氧化碳后,才好改造成水田,才好进一步改造土壤。

  中小型的沼泽地容易排水一些,大型的就困难了,需要修更多水利,花费更多人力物力。

  最后若是得不偿失,就把难改造的沼泽地改造成水塘,水库,湖泊。

  “沼泽地改造,先易后难,不必太着急,慢慢来。”

  郑明今天出来是专门来看看各地的水利修建情况的,顺便碰到这里在治理,改造一片沼泽地就看看。

  坤甸这里水域多,地势平缓,避免开垦出来的水田被水多的时候淹没了,就要采取许多措施。

  比如,尽量采用梯田的方式,将水田划分出来,一块一块的,形成一定的落差,有利于防洪,防止被大水淹没。

  还有就是种植一些椰子树,香蕉树等作为缓冲地带。

  以及修建更多的水利工程,让水多的时候能够及时排走,或者用大坝来缓解等等。

  对于爱好种田的人来说,只要想干,方式方法很多。

  “六月前的水田需要的水利基本已经修建完成,有一些河坝,水坝也在修建中。”

  吕恭说道:“公子发明的水泥,以及配合钢条来使用,使得修建水利事半功倍,而且牢固,能保持更久的时间……”

  水泥现在不停在生产,但因为工艺和人手原因,规模有限,现在是先保证水利,港口码头,城镇的修建使用,而且这样都比较紧缺。

  没有更多的来修路。

  郑明看着脚下的泥巴路,没有下雨还好,一下雨就泥泞难走。

  而且现在这里马少,只有二十多匹,并且不好养。要不是郑明给它们喂了几次稀释的空间泉水,它们现在早就都死了。

  耕牛倒是好养,但现在只有一百头左右,光是用来耕地都紧张,空闲的时候不多。

  收割水稻时,运输方式,是人用箩兜,扁担挑。

  有能够航行小木舟的水田还好些,可以用木舟运送,能省些力气。

  但总体而言,很缺运输力量。

  要么买更多的耕牛,用牛拉车,或者买更多马,用空间泉水让它们活下来。最终适应这里的生存,增加运输力量。

  可是啊,这里雨水多,泥巴路,牛车,马车同样难走。

  还需要更多水泥,也就是需要更多的人。

  郑明也在想其他方法,比如正在尝试造那种煤矿用的轨道矿车。

  坤甸的水田间地势总体平缓,建造轨道矿车,用人力推,拉,都会省许多力气,提高速度。

  但以郑家现在的制造能力,轨道,矿车的工艺,都需要不少时间来解决,进行尝试。

  困难很多,但现在开始了,就意味着每天都在进步。

  郑明除了在组织人尝试制造轨道矿车,还有让人在铸造钱币。

  郑家现在还没有使用钱币,但人口接近一万了,迟早要放开,使用钱币。

  钱币的稳定,十分重要,是郑家的根基之一,必须重视。

  要想钱币稳定,就要它具备稳定的价值,还有难以伪造的特性。

  郑明思考过后,没有打算用纸币,现在没有使用纸币的基础。

  以银,铜为本,才值得这个时候的人们信任。

  所以,郑明打算铸造属于郑家的银币和铜币。

  参考“袁大头”银元,铸造类似的银币。

  通过看穿越古代小说获得的方法,郑明记得,袁大头银元的材质是使用银和铜,比例大概是九比一。

  这个时候的银和铜,纯度肯定没有后世好,但知道比例,再进行微调应该问题不大。

  为什么选“袁大头”银元?

  因为这种银元能吹出柔和清亮的声音,在这个时代,这种特色,很利于防伪。

  郑明要铸造的银元模板他已经大致想好了,正面需要有“明”字,有“1元”,有“壹圆”等字样,以及一个特殊的图案。

  背面要有“郑”字,以及一个稻穗图案,还有日期。

  除此之外,还需要边横,防止摩擦,边横上尝试加边齿,增强防伪能力。

  “明”字,“郑”字,是郑宽要求有的,其他的基本是郑明的主意,郑宽同意让他先折腾,等出了样品再论。

  铜币,也是类似的设计和方法铸造,不过无法做到听声音防伪,用其他方式来防伪。

  相比而言,铜币出现假币没银币严重。当然,也要尽量做好防伪。

  目前正在尝试,要得到合格的,需要不少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