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盛在坤甸停留了两天,今天带着从李家得到的三千吨水稻和两百吨胡椒离开了。
这些水稻和胡椒,是这两个多月来积累下来的。
三千吨水稻价值三万两白银,两百吨胡椒价值两万两白银,这是给了李家优惠的价格。
一下回血五万两白银。
郑家目前能大量拿出来卖的就是水稻和胡椒了。
甘蔗和生丝,基本都是一年收一次,还没有到收获的时候。
香蕉,菠萝,因为长时间无法保存,因此不好卖,郑明虽然弄了种植园,但这两种东西种的面积不太多。
榴莲市场就更小了,吃的人少,种植园种的更少。
椰树种了很多,但主要不是拿来卖,而是用椰子肉来榨油。
另外藤黄果也在尽量多种,也是用来榨油用。
还好郑明有三倍时间流速的随身空间来帮助育种,增加产量,不然难以让各种种植园快速形成规模,提高产量。
送走了李彦盛,郑明开始着手安排才来的这批人。
经过两天的时间,原本犹豫的人,基本都下了决定,只有十多个人选择离开坤甸,去其他地方看看,他们没有服用汤药,估计活不长。
选择留下来的人中,七成选择了在这里安家,剩下的四百人左右,选择做工。
选择做工的人,让他们去种植园干活或者去挖矿。
选择安家的人,愿意种田的,给分田地,愿意做工的,给安排工作。
有特殊才能的,如木匠,铁匠,会种桑养蚕的,船匠,教书先生,都给安排合适工作,人尽其才。
这批人,郑明选出七八百人,让他们去松柏港那边安家,干活,这些人基本是不愿意种田,或者不会的。
愿意种田的,安排到万明河东岸,那里已经有一千多人,算上他们,就有两千多人了。
在松柏港那边,以种植园和桑蚕养殖园为主,大大小小的种植园已经有十多个,面积有两万多亩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原本就在松柏港的数百华人中,已经有六成多加入郑家。
郑家对这些人没有什么安排,让他们照旧就是,只要遵循郑家规矩就可以,不会收他们的土地,房屋,财产。
那些没有选择加入的人,要么是做生意的,要么是在采金矿的,怕郑家会收了他们这些东西。
郑家暂时还没有这种想法,而且他们的规模不大,郑家看不上。
松柏港这边,郑家现在有两千多人了。
港口码头人多,还有就是不远的地方,形成了一个镇子,常住人口两三百人。
郑家的人一下多了两千六百多,可以进一步开发坤甸,松柏港,以及已经触及的浦吧哇地区。
浦吧哇与山口洋隔着一片山,郑家打算往西扩张,暂时就到浦吧哇那里。
把精力主要放在坤甸以东南的区域,那里有更多河流,有更多平缓地带,能开垦出更多水田,能安置更多人口。
阳历,十一月初。
这一天,时隔数月的叶家船队到了坤甸港。
“郑兄,好久不见。之前几个月海上多飓风,就没有下来,见谅。”来的人还是叶家的叶项天。
“贤弟客气了,不知道这次买来了什么好东西?”寒暄一阵后,郑宽问道。
叶项天说道:“这次带了不少人过来,有两千一百多,不过,他们中一千八百左右都是买了船票来南洋闯荡的。
这些人带过来,我们叶家不收钱,但至于能不能留住,就看郑兄你的手段了,想来问题不大。
清庭刚开海禁,沿海不少人想趁此下南洋来,担心过不了多久清庭又要海禁,所以这段时间下南洋的不少。
之后还有的话,我也给你带过来。”
郑宽平静的听着,本来就已经有所预料。
而且,对付那些买船票下来的人,有了一套经验。
这事,郑宽交给郑明去处理。
另外的三百多人,是叶家买来的,男少女多,孩子占大半,这郑家要给钱,大概七千多两白银。
除了人外,叶家这次还带来了铁矿石一千五百吨,听叶项天说这是他们从安南国买来的。
还有硝石八十吨,硫磺二十吨。
这三种价值大概是一万五千两白银。
另外还有麻布两万匹,棉布五千匹,价值五千两白银。
还有三十吨食盐,五百支燧发枪,一百七十多头耕牛,价值大概是一万一千多两白银。
还有茶叶,笔墨纸砚等数量不多的货物,价值数千两白银。
合计,这里叶家卖给郑家的东西价值在四万三千多两白银。
加上卖的船票,估计有十万两白银左右。
这些东西中,人,铁矿石,硝石,硫磺,燧发枪,以及耕牛都对郑家很重要。
尤其是一百七十多头耕牛,很重要。加上之前的,现在有近三百头耕牛,对水稻种植以及运输有很大的帮助。
这次郑家卖给叶家一千吨水稻,一百吨胡椒,价值大概是一万八千两白银。
“郑兄,后会有期,下次见。”
叶项天第二天就离开了。
郑明这两天在忙着忽悠那些买票来的一千八百多人,效果很好,最终几乎都选择留了下来,而且六成选择在这里安家,其他的选择做工拿钱,
只是,一千八百多人中,青壮男子占七成,还大部分都是单身,加上上一批的人,情况差不多,这就又拉大了男女比例。
男多,女少,这种情况看来不容易改变啊。
这些人,郑明安排六七百到松柏港和浦吧哇两地去,种田的安排去万明河东岸。
现在郑家管理下的人口达到了一万四千九百多人。
相比刚来时的一千八百多人,用了差不多一年时间,多了一万三千多人。
其中,这一年时间内,也有一些新生儿,虽然只有数十,但这是好的开始,明年的新生儿,估计会超过一千。
要想达到数十万,上百万人口,需要很长的时间啊。
“公子,土著人,叫什么吉克的,想见你。”
今天,有人来禀报郑明。
“吉克?”郑明想了想,才想起来是上次与土著人第一次交易时那个带头的土著人吉克。
这次吉克带着几个木舟,里面是沉香,蜂蜜,药草,毛皮,金子等物品,来找郑明交易他们需要的铁器,箭矢,农具,茶叶,食盐,陶器等等。
郑明亲自过去了,表示重视,同时故意邀请吉克等人在坤甸四处看看,给他们介绍这里的情况,要他们知道这里的好。
慢慢的吉克他们就会向往这里的生活,想走出大山到外面生活,还会慢慢印象他们部落的想法。
为郑家以后融合土著人部落,埋下钉子。
不怕与土著人接触,就怕他们不接触,甚至为敌。
这些水稻和胡椒,是这两个多月来积累下来的。
三千吨水稻价值三万两白银,两百吨胡椒价值两万两白银,这是给了李家优惠的价格。
一下回血五万两白银。
郑家目前能大量拿出来卖的就是水稻和胡椒了。
甘蔗和生丝,基本都是一年收一次,还没有到收获的时候。
香蕉,菠萝,因为长时间无法保存,因此不好卖,郑明虽然弄了种植园,但这两种东西种的面积不太多。
榴莲市场就更小了,吃的人少,种植园种的更少。
椰树种了很多,但主要不是拿来卖,而是用椰子肉来榨油。
另外藤黄果也在尽量多种,也是用来榨油用。
还好郑明有三倍时间流速的随身空间来帮助育种,增加产量,不然难以让各种种植园快速形成规模,提高产量。
送走了李彦盛,郑明开始着手安排才来的这批人。
经过两天的时间,原本犹豫的人,基本都下了决定,只有十多个人选择离开坤甸,去其他地方看看,他们没有服用汤药,估计活不长。
选择留下来的人中,七成选择了在这里安家,剩下的四百人左右,选择做工。
选择做工的人,让他们去种植园干活或者去挖矿。
选择安家的人,愿意种田的,给分田地,愿意做工的,给安排工作。
有特殊才能的,如木匠,铁匠,会种桑养蚕的,船匠,教书先生,都给安排合适工作,人尽其才。
这批人,郑明选出七八百人,让他们去松柏港那边安家,干活,这些人基本是不愿意种田,或者不会的。
愿意种田的,安排到万明河东岸,那里已经有一千多人,算上他们,就有两千多人了。
在松柏港那边,以种植园和桑蚕养殖园为主,大大小小的种植园已经有十多个,面积有两万多亩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原本就在松柏港的数百华人中,已经有六成多加入郑家。
郑家对这些人没有什么安排,让他们照旧就是,只要遵循郑家规矩就可以,不会收他们的土地,房屋,财产。
那些没有选择加入的人,要么是做生意的,要么是在采金矿的,怕郑家会收了他们这些东西。
郑家暂时还没有这种想法,而且他们的规模不大,郑家看不上。
松柏港这边,郑家现在有两千多人了。
港口码头人多,还有就是不远的地方,形成了一个镇子,常住人口两三百人。
郑家的人一下多了两千六百多,可以进一步开发坤甸,松柏港,以及已经触及的浦吧哇地区。
浦吧哇与山口洋隔着一片山,郑家打算往西扩张,暂时就到浦吧哇那里。
把精力主要放在坤甸以东南的区域,那里有更多河流,有更多平缓地带,能开垦出更多水田,能安置更多人口。
阳历,十一月初。
这一天,时隔数月的叶家船队到了坤甸港。
“郑兄,好久不见。之前几个月海上多飓风,就没有下来,见谅。”来的人还是叶家的叶项天。
“贤弟客气了,不知道这次买来了什么好东西?”寒暄一阵后,郑宽问道。
叶项天说道:“这次带了不少人过来,有两千一百多,不过,他们中一千八百左右都是买了船票来南洋闯荡的。
这些人带过来,我们叶家不收钱,但至于能不能留住,就看郑兄你的手段了,想来问题不大。
清庭刚开海禁,沿海不少人想趁此下南洋来,担心过不了多久清庭又要海禁,所以这段时间下南洋的不少。
之后还有的话,我也给你带过来。”
郑宽平静的听着,本来就已经有所预料。
而且,对付那些买船票下来的人,有了一套经验。
这事,郑宽交给郑明去处理。
另外的三百多人,是叶家买来的,男少女多,孩子占大半,这郑家要给钱,大概七千多两白银。
除了人外,叶家这次还带来了铁矿石一千五百吨,听叶项天说这是他们从安南国买来的。
还有硝石八十吨,硫磺二十吨。
这三种价值大概是一万五千两白银。
另外还有麻布两万匹,棉布五千匹,价值五千两白银。
还有三十吨食盐,五百支燧发枪,一百七十多头耕牛,价值大概是一万一千多两白银。
还有茶叶,笔墨纸砚等数量不多的货物,价值数千两白银。
合计,这里叶家卖给郑家的东西价值在四万三千多两白银。
加上卖的船票,估计有十万两白银左右。
这些东西中,人,铁矿石,硝石,硫磺,燧发枪,以及耕牛都对郑家很重要。
尤其是一百七十多头耕牛,很重要。加上之前的,现在有近三百头耕牛,对水稻种植以及运输有很大的帮助。
这次郑家卖给叶家一千吨水稻,一百吨胡椒,价值大概是一万八千两白银。
“郑兄,后会有期,下次见。”
叶项天第二天就离开了。
郑明这两天在忙着忽悠那些买票来的一千八百多人,效果很好,最终几乎都选择留了下来,而且六成选择在这里安家,其他的选择做工拿钱,
只是,一千八百多人中,青壮男子占七成,还大部分都是单身,加上上一批的人,情况差不多,这就又拉大了男女比例。
男多,女少,这种情况看来不容易改变啊。
这些人,郑明安排六七百到松柏港和浦吧哇两地去,种田的安排去万明河东岸。
现在郑家管理下的人口达到了一万四千九百多人。
相比刚来时的一千八百多人,用了差不多一年时间,多了一万三千多人。
其中,这一年时间内,也有一些新生儿,虽然只有数十,但这是好的开始,明年的新生儿,估计会超过一千。
要想达到数十万,上百万人口,需要很长的时间啊。
“公子,土著人,叫什么吉克的,想见你。”
今天,有人来禀报郑明。
“吉克?”郑明想了想,才想起来是上次与土著人第一次交易时那个带头的土著人吉克。
这次吉克带着几个木舟,里面是沉香,蜂蜜,药草,毛皮,金子等物品,来找郑明交易他们需要的铁器,箭矢,农具,茶叶,食盐,陶器等等。
郑明亲自过去了,表示重视,同时故意邀请吉克等人在坤甸四处看看,给他们介绍这里的情况,要他们知道这里的好。
慢慢的吉克他们就会向往这里的生活,想走出大山到外面生活,还会慢慢印象他们部落的想法。
为郑家以后融合土著人部落,埋下钉子。
不怕与土著人接触,就怕他们不接触,甚至为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