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的白米饭,还有鱼吃,郑家这也太大方了吧?”
“在家里时,一年都吃不到几次干饭,禁海后,鱼都很少能吃到了。”
“这里有大河,有海,鱼肯定多。”
“鱼多是一回事,愿意拿出来给我们吃又是一回事。看着干饭,说明这里不缺大米吃,而且可能很多,那样就不会挨饿。”
“是呀,要不是家里人多,吃不饱饭,我们兄弟还用冒险下南洋来吗?”
“吃吧,吃饱了,去其他地方看看是什么样子。”
袁永强和袁永涛兄弟在郑家安排的地方吃饭,看到吃的是干饭,还有鱼,很是惊讶。
他们家是闽地的,家里兄弟姐妹好几个,因为人多又穷,吃不饱饭,所以两人才下南洋来找机会。
闽粤两地下南洋的人最多,回去的也多,那些回去的人,就吹嘘在南洋赚了很多钱,南洋遍地都是发财的机会。
慢慢的就传开了,让许多人对南洋的印象就是遍地机会,容易发财。
只是不到万不得已,许多人是不愿意背井离乡的。
袁永强和袁永涛两兄弟就是家里太穷,人多,活着困难才出来讨生活。
这次买船票坐李家船下南洋的一千五百人中,大多情况都跟两兄弟的情况差不多,都是被逼无奈。
只有少部分是主动下南洋,想发大财。
“好饱啊。”
“吃饱的感觉真好,希望以后都能吃饱饭。”
兄弟俩这次干了很多饭,都吃撑了,但都十分幸福,极少有吃饱饭的时候,更别说是吃干饭和鱼了。
对他们来说,这种饭就是很奢侈的享受。
“走,去其他地方看看。接下来,我们就要在这里给郑家做工了。”
“哥,你这就决定了?不是要等看两天再决定吗?”
“不用看了。郑家这顿饭就如此大方,给他家做工肯定差不了。”
“好吧,听你的。”
袁永强和袁永涛一起离开,走在码头的街道上,看到人来人往搬运货物,十分忙碌。
“咦?哥,你看,这地面好奇怪,并不是用石板铺的。”袁永涛低头看着脚下的水泥路。
闻言,袁永强低头看,然后诧异:“之前饿得慌都没有注意,还真是的,并不是石板铺的。”
说着还蹲下来好好摸了摸:“好像是石头,但这石头有路这么大,这么长的吗?
好奇怪。”
“硬邦邦的,肯定是石头。就是不知道是怎么做成这样的,好神奇啊。”袁永涛啧啧称奇。
两兄弟琢磨了一阵也没有明白,也不好问别人,毕竟刚来不熟,他们也不是自来熟的性格。
沿着码头街道往与港口相反的方向走,路上遇到了医师馆。
这个医师馆,除了日常给常住在码头镇子中的人看病外,就是负责这种有人多人来的时候,给他们服用药汤。
之前的一千一百多人已经都服用过汤药了,现在剩下正在排队服用汤药的是后来买票来的那些人中愿意落户和愿意给郑家做工的几百人。
而且这几百人也差不多了。
有一些人观望要不要加入郑家或者在考虑要不要给郑家做工的人,正在医师馆外围观。
“那汤药真那么神奇吗?喝了什么病都好了?”
“都不是什么大病,服用的多半是药性强的药,暂时把病压制住了吧?”
这些人看到了一些人服用汤药后病就好了,觉得不可思议,但又怀疑汤药有问题,不可能什么病都能治。
“什么汤药?”
袁永强和袁永涛兄弟听到这边的动静,好奇过来瞧瞧。
正好听到一个人问这里医师馆的医师:“请问,你们这个汤药怎么卖?”
汤药买不买给这些没下决定的人,郑明事先有交代,医师说道:“郑明公子说了,你们下南洋来也不容易,有病,想买汤药来治,可以。
十分便宜,一碗汤药,只要十两白银。”
一碗汤药,十两银子!
这话,让众人炸锅了。
“十两银子,这也太贵了!我们在老家的话,一年都挣不到十两银子。”
“这不就是普通的汤药吗?给其他人随便喝的,怎么卖给我们就这么贵了,这不是欺负人吗?”
“没想到郑家这么黑,谁还敢给他们家做工?”
“就是,就是。”
几十个人,愤愤然。
“这汤药真的很好,很神奇!我刚喝了,身上的病现在感觉都好了!”有刚服用过汤药的人反驳道:“这种药,花钱都难买到,郑家免费给我们喝,十分仁义!”
“呵呵,这汤药只是暂时压制住病情而已,你们不要被骗了!”
“就是就是。”
一群人争论起来。
医师馆的医师没有跟他们争吵,路过的人也只是一笑而过,没人愿意多费口舌去解释。
巴不得,汤药能省着用,留着他们以后用呢。
那些人不愿意相信就算了。
只有用过的人才知道汤药的神奇和珍贵。
袁永强和袁永涛兄弟虽然半信半疑,但没有参与争论,两人离开这里,去其他地方看看。
不久,他们看到了一马平川的稻田。
“哇,这都是稻田吗?”
“好多水稻,难怪敢给我们干饭吃!”
“哥,看那边,水稻都成熟了,可以割了。”
“咦,那里的水稻是不是刚割了的。”
“啊,那里还有人在插秧?”
“这是怎么回事啊?怎么会有这种事情!”
兄弟俩懵逼了。
听到他们的惊呼声,挑着两箩兜稻谷的大叔笑着说道:“很神奇吧?哈哈,我刚来时看到了也很吃惊。
谁能想到,在这里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水稻,还能种四次!”
这里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水稻,能种四次!
袁永强和袁永涛兄弟震惊了,目瞪口呆,这也太神奇了吧?
他们只是听说有两季稻,没听说过四季稻的,这也太疯狂了。
要是一年四季都可以种,四季下来,那不是有吃不完的大米了?
这,这里简直是世外桃源啊!
等他们回过神来时,那位大叔已经乐呵呵的挑着稻谷走远了。
“哥,这,我想在这里种水稻了,以后天天都可以吃干饭,不会再挨饿了!”
袁永涛激动的说道。
袁永强使劲儿点头:“弟,我们不回去了。以后这里就是我们的家,我们要在这里扎根!”
今天,与他们有类似经历和惊讶,以及事后做出相同决定的人有很多!
袁永强和袁永涛兄弟下定决心后,就马上去郑明事先说的登记处,做好登记,然后被安排去喝汤药,洗澡。
之后,给他们安排住处。
等过两天,再分配田地,安排工作。
“在家里时,一年都吃不到几次干饭,禁海后,鱼都很少能吃到了。”
“这里有大河,有海,鱼肯定多。”
“鱼多是一回事,愿意拿出来给我们吃又是一回事。看着干饭,说明这里不缺大米吃,而且可能很多,那样就不会挨饿。”
“是呀,要不是家里人多,吃不饱饭,我们兄弟还用冒险下南洋来吗?”
“吃吧,吃饱了,去其他地方看看是什么样子。”
袁永强和袁永涛兄弟在郑家安排的地方吃饭,看到吃的是干饭,还有鱼,很是惊讶。
他们家是闽地的,家里兄弟姐妹好几个,因为人多又穷,吃不饱饭,所以两人才下南洋来找机会。
闽粤两地下南洋的人最多,回去的也多,那些回去的人,就吹嘘在南洋赚了很多钱,南洋遍地都是发财的机会。
慢慢的就传开了,让许多人对南洋的印象就是遍地机会,容易发财。
只是不到万不得已,许多人是不愿意背井离乡的。
袁永强和袁永涛两兄弟就是家里太穷,人多,活着困难才出来讨生活。
这次买船票坐李家船下南洋的一千五百人中,大多情况都跟两兄弟的情况差不多,都是被逼无奈。
只有少部分是主动下南洋,想发大财。
“好饱啊。”
“吃饱的感觉真好,希望以后都能吃饱饭。”
兄弟俩这次干了很多饭,都吃撑了,但都十分幸福,极少有吃饱饭的时候,更别说是吃干饭和鱼了。
对他们来说,这种饭就是很奢侈的享受。
“走,去其他地方看看。接下来,我们就要在这里给郑家做工了。”
“哥,你这就决定了?不是要等看两天再决定吗?”
“不用看了。郑家这顿饭就如此大方,给他家做工肯定差不了。”
“好吧,听你的。”
袁永强和袁永涛一起离开,走在码头的街道上,看到人来人往搬运货物,十分忙碌。
“咦?哥,你看,这地面好奇怪,并不是用石板铺的。”袁永涛低头看着脚下的水泥路。
闻言,袁永强低头看,然后诧异:“之前饿得慌都没有注意,还真是的,并不是石板铺的。”
说着还蹲下来好好摸了摸:“好像是石头,但这石头有路这么大,这么长的吗?
好奇怪。”
“硬邦邦的,肯定是石头。就是不知道是怎么做成这样的,好神奇啊。”袁永涛啧啧称奇。
两兄弟琢磨了一阵也没有明白,也不好问别人,毕竟刚来不熟,他们也不是自来熟的性格。
沿着码头街道往与港口相反的方向走,路上遇到了医师馆。
这个医师馆,除了日常给常住在码头镇子中的人看病外,就是负责这种有人多人来的时候,给他们服用药汤。
之前的一千一百多人已经都服用过汤药了,现在剩下正在排队服用汤药的是后来买票来的那些人中愿意落户和愿意给郑家做工的几百人。
而且这几百人也差不多了。
有一些人观望要不要加入郑家或者在考虑要不要给郑家做工的人,正在医师馆外围观。
“那汤药真那么神奇吗?喝了什么病都好了?”
“都不是什么大病,服用的多半是药性强的药,暂时把病压制住了吧?”
这些人看到了一些人服用汤药后病就好了,觉得不可思议,但又怀疑汤药有问题,不可能什么病都能治。
“什么汤药?”
袁永强和袁永涛兄弟听到这边的动静,好奇过来瞧瞧。
正好听到一个人问这里医师馆的医师:“请问,你们这个汤药怎么卖?”
汤药买不买给这些没下决定的人,郑明事先有交代,医师说道:“郑明公子说了,你们下南洋来也不容易,有病,想买汤药来治,可以。
十分便宜,一碗汤药,只要十两白银。”
一碗汤药,十两银子!
这话,让众人炸锅了。
“十两银子,这也太贵了!我们在老家的话,一年都挣不到十两银子。”
“这不就是普通的汤药吗?给其他人随便喝的,怎么卖给我们就这么贵了,这不是欺负人吗?”
“没想到郑家这么黑,谁还敢给他们家做工?”
“就是,就是。”
几十个人,愤愤然。
“这汤药真的很好,很神奇!我刚喝了,身上的病现在感觉都好了!”有刚服用过汤药的人反驳道:“这种药,花钱都难买到,郑家免费给我们喝,十分仁义!”
“呵呵,这汤药只是暂时压制住病情而已,你们不要被骗了!”
“就是就是。”
一群人争论起来。
医师馆的医师没有跟他们争吵,路过的人也只是一笑而过,没人愿意多费口舌去解释。
巴不得,汤药能省着用,留着他们以后用呢。
那些人不愿意相信就算了。
只有用过的人才知道汤药的神奇和珍贵。
袁永强和袁永涛兄弟虽然半信半疑,但没有参与争论,两人离开这里,去其他地方看看。
不久,他们看到了一马平川的稻田。
“哇,这都是稻田吗?”
“好多水稻,难怪敢给我们干饭吃!”
“哥,看那边,水稻都成熟了,可以割了。”
“咦,那里的水稻是不是刚割了的。”
“啊,那里还有人在插秧?”
“这是怎么回事啊?怎么会有这种事情!”
兄弟俩懵逼了。
听到他们的惊呼声,挑着两箩兜稻谷的大叔笑着说道:“很神奇吧?哈哈,我刚来时看到了也很吃惊。
谁能想到,在这里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水稻,还能种四次!”
这里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水稻,能种四次!
袁永强和袁永涛兄弟震惊了,目瞪口呆,这也太神奇了吧?
他们只是听说有两季稻,没听说过四季稻的,这也太疯狂了。
要是一年四季都可以种,四季下来,那不是有吃不完的大米了?
这,这里简直是世外桃源啊!
等他们回过神来时,那位大叔已经乐呵呵的挑着稻谷走远了。
“哥,这,我想在这里种水稻了,以后天天都可以吃干饭,不会再挨饿了!”
袁永涛激动的说道。
袁永强使劲儿点头:“弟,我们不回去了。以后这里就是我们的家,我们要在这里扎根!”
今天,与他们有类似经历和惊讶,以及事后做出相同决定的人有很多!
袁永强和袁永涛兄弟下定决心后,就马上去郑明事先说的登记处,做好登记,然后被安排去喝汤药,洗澡。
之后,给他们安排住处。
等过两天,再分配田地,安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