噼里啪啦!
一座新的书院落成,响起阵阵鞭炮声。
“钱老,以后这坤甸医师书院就交到你手里了,希望将来培养出大量的医师……”
郑宽正在对钱正妙等医师讲话。
郑明,李幼嫆今天也参加了这次活动。
这座医师书院是郑家管辖下的第一所医学学堂,将开始医学新篇章。
说起来,要建立医师书院还是郑明提出来的,然后跟钱正妙等医师商议,大家都同意,之后向郑宽说明情况。
郑家刚来婆罗洲就被这里的各种疾病弄的死了不少人,要不是郑明到来,并有随身空间中的泉水来治病,不知道最后能剩下多少人。
所以,经历过婆罗洲疾病的惨痛,郑宽对医学是重视的,一听说郑明,钱正妙等人想建立医学学堂,专门培养医师,他自然支持。
所以,现在就有了这所坤甸医师书院。
这也是除了万明书院,第二个书院。
郑宽是坤甸医师书院的名义祭酒,以后这里走出来的医师,名义上都是他的学生。
钱正妙是坤甸医师书院的第一任实际的祭酒,负责医师书院日常的事务。
郑明在坤甸医师书院有挂职,而且一直以来提出了不少对医学进步有重要意义的建议。
比如用沸水消毒,用肥皂消毒,用高浓度酒精消毒,卫生治理防疾病措施,纱布绷带等等要用沸水消毒等等。
看起来挺一般,但在这个时代,执行这些要求,能减少许多伤亡。
更何况郑明的“药”十分神奇,救了许多人,他在医师们心中很有地位,已经视郑明为医师的一份子。
对于医学发展,郑明心中有不少想法,比如尝试弄一些显微镜出来,让医师们了解微生物的存在,打开新的医学视角。
比如引导医师们更加大胆的尝试外科手术,去解剖了解人体构造。
将来那些大奸大恶,罪该死的人,就可以送到医师书院来为医学进步做贡献。
“医师书院能开起来,也要感谢你们李家为我们带来了不少医学书籍。”
郑明对身边的李幼嫆说。
李家时不时给郑家带来大量书籍,其中就包括许多的医学书籍,让坤甸医师书院一开始就有了底蕴,有了好的传承。
“我们李家也希望郑家发展好,说不定将来我们在伪清待不下去了,还能退到这里来。”
李幼嫆明白郑李两家联姻存在的风险,那就是万一被清庭发现,那李家肯定没法在大陆待了,只能来郑家的地盘生存。
“别担心。即使到了那一天,李家来到这里也是一家人。”郑明安慰她。
“嗯,我明白的。”李幼嫆也知道,李家还是更愿意待在大陆,希望有一天郑家能打回去,实现反清复明。
而不是被迫的背井离乡。
在坤甸医师书院的落成仪式结束后,郑明和李幼嫆坐马车回去。
路上经过坤甸县城。
坤甸县城,如今有数千的常住人口,但暂时依然没有建立城墙,还是不够大。
城中街道上有各种店铺,人来人往,也能看到有一些马车,牛车。
店铺都是官府开办的,以后会陆续放开。
今年年初开始尝试让做工的人领工钱,现在差不多两个月时间过去,已经有明显效果。
有了钱,就开始消费了。可能是担心以后政策有变,现在拿到工钱的人,把不少钱都拿来买米,布,盐,器具,家具等生活必需品来储备着。
官府把物价压得很低,以后政策也不会有大的变动,等时间再久些,他们就能安心了。
县城的治安没问题,县衙有衙役,有捕快,还有陆战队的人时不时巡查,而且闹事的人很少。
以后人多了,各方面逐渐放开,人的心思就会多,复杂,到时候县城需要专门的城卫了。
只是目前,人力紧张,需求不大,暂时就没有设置。
数日后。
叶项天带着叶家的船队来到了坤甸港,郑宽有事没来,郑明带人过去的。
“叶叔,一路辛苦了。”
“嗨,辛苦什么,常年海上跑都习惯了。来,瞧瞧这次的清单吧,我给你们带来了不少人。”
郑明一边查看清单,一边听叶项天说着话。
这次叶项天的确带了不少人来,足有三千四百多人。
其中汉人九百多,包含三百多买船票下南洋的。
这两年一直都有人买船票南下,主要是以闽粤两地为主,而且除了李家和叶家的船,还有其他的商船可以选择,只是李家和叶家的规模都很大。
剩下的两千五百左右的人,八百多是倭国人,吕宋那边来的有六百人左右,安南那边的有七百多人,其他的是苏丹人和熟的土著,都是叶家在各地买卖或者用其他手段弄来的。
这些人中,青壮男女比例差不多,也有不少孩子,但没有老人。
郑家为此需要花费约七万两千两白银。
按照老规矩,这些非华夏之人的青壮男子会先安排去干重体力活,以后再看他们的表现做出改善。
青壮女子,这些基本都是单着的,先让她们学习汉语,然后安排成家。
至于孩子,这些也基本都是单着的,没有家人在一起的,来到这里就相当于孤儿了,送他们去学塾学汉语,念书。
货物方面,叶项天这次带来了铁矿石一千吨,硝石三十吨,硫磺十吨,小麦四百吨,麻布三万匹,棉布一万匹,食盐三十吨,菜油二十吨,燧石若干,合计价值约三万两白银。
人带的多,占地方,所以其他货物带的就少了。而且还需要一些船带着与西洋人交易的丝绸,瓷器,茶叶等。
叶家主要是与葡萄牙,西班牙人进行交易。
李家主要是与荷兰人做生意,与其他西洋人交易规模小。
在叶项天离开时带走的货物有:红糖五百吨,两千吨稻谷,百吨胡椒,合计价值约五万一千两白银。
郑家自己做的瓷器,丝绸,一些玻璃品,一些白糖,直接卖给葡萄牙人史密斯,利润比卖给叶家高许多。
所以,这些东西一般没卖给叶家,叶家也不清楚,估计也猜不到郑家还有其他好的东西,而且还不少。
谁让关系不到位呢。
像联姻了的李家,可以拿到所有品类的货物。
一座新的书院落成,响起阵阵鞭炮声。
“钱老,以后这坤甸医师书院就交到你手里了,希望将来培养出大量的医师……”
郑宽正在对钱正妙等医师讲话。
郑明,李幼嫆今天也参加了这次活动。
这座医师书院是郑家管辖下的第一所医学学堂,将开始医学新篇章。
说起来,要建立医师书院还是郑明提出来的,然后跟钱正妙等医师商议,大家都同意,之后向郑宽说明情况。
郑家刚来婆罗洲就被这里的各种疾病弄的死了不少人,要不是郑明到来,并有随身空间中的泉水来治病,不知道最后能剩下多少人。
所以,经历过婆罗洲疾病的惨痛,郑宽对医学是重视的,一听说郑明,钱正妙等人想建立医学学堂,专门培养医师,他自然支持。
所以,现在就有了这所坤甸医师书院。
这也是除了万明书院,第二个书院。
郑宽是坤甸医师书院的名义祭酒,以后这里走出来的医师,名义上都是他的学生。
钱正妙是坤甸医师书院的第一任实际的祭酒,负责医师书院日常的事务。
郑明在坤甸医师书院有挂职,而且一直以来提出了不少对医学进步有重要意义的建议。
比如用沸水消毒,用肥皂消毒,用高浓度酒精消毒,卫生治理防疾病措施,纱布绷带等等要用沸水消毒等等。
看起来挺一般,但在这个时代,执行这些要求,能减少许多伤亡。
更何况郑明的“药”十分神奇,救了许多人,他在医师们心中很有地位,已经视郑明为医师的一份子。
对于医学发展,郑明心中有不少想法,比如尝试弄一些显微镜出来,让医师们了解微生物的存在,打开新的医学视角。
比如引导医师们更加大胆的尝试外科手术,去解剖了解人体构造。
将来那些大奸大恶,罪该死的人,就可以送到医师书院来为医学进步做贡献。
“医师书院能开起来,也要感谢你们李家为我们带来了不少医学书籍。”
郑明对身边的李幼嫆说。
李家时不时给郑家带来大量书籍,其中就包括许多的医学书籍,让坤甸医师书院一开始就有了底蕴,有了好的传承。
“我们李家也希望郑家发展好,说不定将来我们在伪清待不下去了,还能退到这里来。”
李幼嫆明白郑李两家联姻存在的风险,那就是万一被清庭发现,那李家肯定没法在大陆待了,只能来郑家的地盘生存。
“别担心。即使到了那一天,李家来到这里也是一家人。”郑明安慰她。
“嗯,我明白的。”李幼嫆也知道,李家还是更愿意待在大陆,希望有一天郑家能打回去,实现反清复明。
而不是被迫的背井离乡。
在坤甸医师书院的落成仪式结束后,郑明和李幼嫆坐马车回去。
路上经过坤甸县城。
坤甸县城,如今有数千的常住人口,但暂时依然没有建立城墙,还是不够大。
城中街道上有各种店铺,人来人往,也能看到有一些马车,牛车。
店铺都是官府开办的,以后会陆续放开。
今年年初开始尝试让做工的人领工钱,现在差不多两个月时间过去,已经有明显效果。
有了钱,就开始消费了。可能是担心以后政策有变,现在拿到工钱的人,把不少钱都拿来买米,布,盐,器具,家具等生活必需品来储备着。
官府把物价压得很低,以后政策也不会有大的变动,等时间再久些,他们就能安心了。
县城的治安没问题,县衙有衙役,有捕快,还有陆战队的人时不时巡查,而且闹事的人很少。
以后人多了,各方面逐渐放开,人的心思就会多,复杂,到时候县城需要专门的城卫了。
只是目前,人力紧张,需求不大,暂时就没有设置。
数日后。
叶项天带着叶家的船队来到了坤甸港,郑宽有事没来,郑明带人过去的。
“叶叔,一路辛苦了。”
“嗨,辛苦什么,常年海上跑都习惯了。来,瞧瞧这次的清单吧,我给你们带来了不少人。”
郑明一边查看清单,一边听叶项天说着话。
这次叶项天的确带了不少人来,足有三千四百多人。
其中汉人九百多,包含三百多买船票下南洋的。
这两年一直都有人买船票南下,主要是以闽粤两地为主,而且除了李家和叶家的船,还有其他的商船可以选择,只是李家和叶家的规模都很大。
剩下的两千五百左右的人,八百多是倭国人,吕宋那边来的有六百人左右,安南那边的有七百多人,其他的是苏丹人和熟的土著,都是叶家在各地买卖或者用其他手段弄来的。
这些人中,青壮男女比例差不多,也有不少孩子,但没有老人。
郑家为此需要花费约七万两千两白银。
按照老规矩,这些非华夏之人的青壮男子会先安排去干重体力活,以后再看他们的表现做出改善。
青壮女子,这些基本都是单着的,先让她们学习汉语,然后安排成家。
至于孩子,这些也基本都是单着的,没有家人在一起的,来到这里就相当于孤儿了,送他们去学塾学汉语,念书。
货物方面,叶项天这次带来了铁矿石一千吨,硝石三十吨,硫磺十吨,小麦四百吨,麻布三万匹,棉布一万匹,食盐三十吨,菜油二十吨,燧石若干,合计价值约三万两白银。
人带的多,占地方,所以其他货物带的就少了。而且还需要一些船带着与西洋人交易的丝绸,瓷器,茶叶等。
叶家主要是与葡萄牙,西班牙人进行交易。
李家主要是与荷兰人做生意,与其他西洋人交易规模小。
在叶项天离开时带走的货物有:红糖五百吨,两千吨稻谷,百吨胡椒,合计价值约五万一千两白银。
郑家自己做的瓷器,丝绸,一些玻璃品,一些白糖,直接卖给葡萄牙人史密斯,利润比卖给叶家高许多。
所以,这些东西一般没卖给叶家,叶家也不清楚,估计也猜不到郑家还有其他好的东西,而且还不少。
谁让关系不到位呢。
像联姻了的李家,可以拿到所有品类的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