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洲,坤甸港口。
目前,郑家的水师在这里训练。
“不错,把水师交给郑亮你来训练,我是放心的。”
今天郑宽带着郑明一起过来看水师的情况。
郑明穿越过来已经有十多天,还是第一次来见郑家的水师,虽然有一些关于水师的记忆,但没有直接体会来得震撼和深刻。
这次郑家带过来的大小战船有数十艘,看起来很壮观。
最大的战船是“大鸟战船”,也可以称为“双层夹板战船”,借鉴西方的战船仿造而来。
双层夹板,可以装备更多的火炮。在这大鸟战船上,有红衣大炮,佛朗机炮等主炮二三十门,其他副炮有三四十门,加起来六七十门火炮。
这种战舰,优点是两侧火炮多,可以侧面攻击敌人战船。
能带一百多人。
目前郑家带过来的只有一艘这种大鸟战船。
然后还有“赶缯船”,这种战船是郑家的主力战船,运输力强,但火力没有大鸟船强大。
赶缯船的主炮用的也是红衣大炮,佛朗机炮,但只有六七门,副炮在二十门左右,无法侧面攻击敌船。
需要八十人左右。
目前郑家有两艘“赶缯船”。
除了大鸟船和赶缯船外,郑家还有三艘福船,这是明朝传承下来的主力战船。
只是这种福船,火力跟赶缯船差不多,主炮数门,副炮二十多门,需要五六十人来操作。
其他战船还有“苍山船”,这种战船更小,主炮三四门,副炮十门左右,需要三四十人来操作,但速度比较快,多用来追击,侦查。
还有“海沧船”,规模和火炮数量跟苍山船差不多,需要的人多一点,五十人左右。这种战船,用来机动支援。
除了大鸟船,赶缯船,福船,苍山船,海沧船等主力战船外,还有其他的,比如:连环船,可以用来自杀式火攻;以及子母船,火龙船等各种用途的战船。
这些战船用到的火器主要是:红衣大炮,佛朗机炮,碗口炮(碗口铳),威远炮(霰xia弹),迅雷炮,喷筒,鲁密铳,火箭,火砖,鸟铳,燧发枪等等。
目前郑家的战船相对于五百多的水师而言,是比较多的,因为在来这里的路上以及到了坤甸后因热带病等死去不少人,所以现在成了船多,人少。
郑明仔细看了看,今天在操练的水师只有一半,另一半去忙其他的事情了,比如去帮船坞造船,开船顺着河道运输木材等,还有去帮着伐木的。
现在哪里都缺人,不只是水师,陆战队那边三分之二的人都在各处帮忙,搞开荒,搞建设。
上午看完水师的操练,郑宽和郑明下午去了在港口的船坞。
船坞有数十船匠,有数十来帮忙的水师兵。
战船暂时不用建造,目前船坞建造的船是供日常用的。这里是热带雨林,又是沿海,雨水多,水域多,需要许多大小不同的船只。
木材什么的都不缺,而且这里的好木材有许多,比如:铁木。
就是缺人。
哪里都缺人。
暂时无法扩张,只能慢慢来,先巩固对坤甸的控制,解决温饱等基础的问题。
现在郑家控制有一千八百多人,九成九都是跟郑家过来的人。
这些人中,水师五百多人,陆战队两百多人,护卫队数十人,郑家的家丁丫鬟等有十多人。
这部分,加起来有八百多人。
其他的人中,青壮的男子有三百多人,青壮的女子有三百多人,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一百多人,十五岁以下的孩子有一百多人。
因为热带病等疾病造成的数百人死亡中,老人,小孩的比例更大。
也就是说,有一千一百左右青壮男子,却只有三百多青壮女子,男女比例悬殊。
一些青壮男子的老婆在来的路上,或者来到这里后得病死了,但大部分都是单身,尤其是水师兵和陆战队的兵。
这个问题很重要,郑明已经记在心中,以后要尽快解决。
还有比较麻烦的事情,就是盐的问题。
婆罗洲西部沿海,海水盐度太低,无法晒盐,这里没有天然的盐场,无法规模获取盐。
目前人少,通过海水煮盐能获得少数的盐,还可以维持,加上郑家带来了一些盐,短时间没问题,等以后人多了,盐就是致命问题。
要想办法从其他地方寻找盐或者跟别人买。
盐铁都缺,会极大限制郑家将来的壮大。
需要注意的事情,以后需要解决的事情,郑明都做了记录,怕忘了。
十多天过去。
这些天,郑明抽空就在空间内种粮食。
他现在发现一个空间的神奇之处,就是他可以通过自己的意念,随意的控制空间内的东西。
之前苦哈哈的用锄头耕种,现在郑明只要一个意念,就可以快速把粮食种了。
省时省力,只是消耗精神,但可以喝空间泉水快速恢复精神。
今天夜晚,郑明进入空间中,准备收割第一批种下的水稻,玉米,土豆,红薯,小麦等粮食。
外面一个月时间,空间内三个月时间,这些粮食都熟了。
郑明通过意念,快速将这些粮食收割,需要脱粒的就顺便给脱粒,不用晾晒,用意念脱去它们多余的水分。
在空间中选了一块地,用意念压实后,堆放这些粮食。
空间内的东西不会变质,可以一直放着都没问题。
“还可以这样。”
等郑明把这些成熟的粮食收割完后,看到它们的秸秆,藤蔓等等被空间的土壤吞噬不见了,地面就剩下土壤,其他什么都得没有。
“灵泉涨了一点?”
郑明还发现,水潭中的乳白色泉水涨了一点,猜测着:“难道是通过在空间种植东西,然后土壤吸收它们的枝叶后会让灵泉增加?”
觉得很有可能!
要是这样,郑明就不担心灵泉被用完了。
虽然还不完全确定,但之后可以继续尝试。
他去看了看收获的粮食,惊喜的自言自语:“不愧是神奇的空间,这里种的粮食产量也太高了。”
经过郑明的估算,在空间内种的这几种粮食产量如下:
水稻亩产:两千斤
玉米亩产:五千斤
红薯亩产:一万斤
小麦亩产:两千斤
土豆亩产:一万斤
……
目前收获的这两亩多地的粮食,大概有一万多斤。
每人一天吃一斤的话,两千人,能吃五六天的。
看起来似乎不多,但空间有十亩地,外面一个月,这里就能收获一次,每次平均能收获六七万斤吧,一年就是七八十万斤。
全种红薯,土豆的话,一年能收获一百二十万斤左右,够两千人吃二十个多月,够一万人吃四个月左右。
有了空间种粮食,郑明就有了保障,有了退路。
同时多了一种出其不意的手段。
……
目前,郑家的水师在这里训练。
“不错,把水师交给郑亮你来训练,我是放心的。”
今天郑宽带着郑明一起过来看水师的情况。
郑明穿越过来已经有十多天,还是第一次来见郑家的水师,虽然有一些关于水师的记忆,但没有直接体会来得震撼和深刻。
这次郑家带过来的大小战船有数十艘,看起来很壮观。
最大的战船是“大鸟战船”,也可以称为“双层夹板战船”,借鉴西方的战船仿造而来。
双层夹板,可以装备更多的火炮。在这大鸟战船上,有红衣大炮,佛朗机炮等主炮二三十门,其他副炮有三四十门,加起来六七十门火炮。
这种战舰,优点是两侧火炮多,可以侧面攻击敌人战船。
能带一百多人。
目前郑家带过来的只有一艘这种大鸟战船。
然后还有“赶缯船”,这种战船是郑家的主力战船,运输力强,但火力没有大鸟船强大。
赶缯船的主炮用的也是红衣大炮,佛朗机炮,但只有六七门,副炮在二十门左右,无法侧面攻击敌船。
需要八十人左右。
目前郑家有两艘“赶缯船”。
除了大鸟船和赶缯船外,郑家还有三艘福船,这是明朝传承下来的主力战船。
只是这种福船,火力跟赶缯船差不多,主炮数门,副炮二十多门,需要五六十人来操作。
其他战船还有“苍山船”,这种战船更小,主炮三四门,副炮十门左右,需要三四十人来操作,但速度比较快,多用来追击,侦查。
还有“海沧船”,规模和火炮数量跟苍山船差不多,需要的人多一点,五十人左右。这种战船,用来机动支援。
除了大鸟船,赶缯船,福船,苍山船,海沧船等主力战船外,还有其他的,比如:连环船,可以用来自杀式火攻;以及子母船,火龙船等各种用途的战船。
这些战船用到的火器主要是:红衣大炮,佛朗机炮,碗口炮(碗口铳),威远炮(霰xia弹),迅雷炮,喷筒,鲁密铳,火箭,火砖,鸟铳,燧发枪等等。
目前郑家的战船相对于五百多的水师而言,是比较多的,因为在来这里的路上以及到了坤甸后因热带病等死去不少人,所以现在成了船多,人少。
郑明仔细看了看,今天在操练的水师只有一半,另一半去忙其他的事情了,比如去帮船坞造船,开船顺着河道运输木材等,还有去帮着伐木的。
现在哪里都缺人,不只是水师,陆战队那边三分之二的人都在各处帮忙,搞开荒,搞建设。
上午看完水师的操练,郑宽和郑明下午去了在港口的船坞。
船坞有数十船匠,有数十来帮忙的水师兵。
战船暂时不用建造,目前船坞建造的船是供日常用的。这里是热带雨林,又是沿海,雨水多,水域多,需要许多大小不同的船只。
木材什么的都不缺,而且这里的好木材有许多,比如:铁木。
就是缺人。
哪里都缺人。
暂时无法扩张,只能慢慢来,先巩固对坤甸的控制,解决温饱等基础的问题。
现在郑家控制有一千八百多人,九成九都是跟郑家过来的人。
这些人中,水师五百多人,陆战队两百多人,护卫队数十人,郑家的家丁丫鬟等有十多人。
这部分,加起来有八百多人。
其他的人中,青壮的男子有三百多人,青壮的女子有三百多人,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一百多人,十五岁以下的孩子有一百多人。
因为热带病等疾病造成的数百人死亡中,老人,小孩的比例更大。
也就是说,有一千一百左右青壮男子,却只有三百多青壮女子,男女比例悬殊。
一些青壮男子的老婆在来的路上,或者来到这里后得病死了,但大部分都是单身,尤其是水师兵和陆战队的兵。
这个问题很重要,郑明已经记在心中,以后要尽快解决。
还有比较麻烦的事情,就是盐的问题。
婆罗洲西部沿海,海水盐度太低,无法晒盐,这里没有天然的盐场,无法规模获取盐。
目前人少,通过海水煮盐能获得少数的盐,还可以维持,加上郑家带来了一些盐,短时间没问题,等以后人多了,盐就是致命问题。
要想办法从其他地方寻找盐或者跟别人买。
盐铁都缺,会极大限制郑家将来的壮大。
需要注意的事情,以后需要解决的事情,郑明都做了记录,怕忘了。
十多天过去。
这些天,郑明抽空就在空间内种粮食。
他现在发现一个空间的神奇之处,就是他可以通过自己的意念,随意的控制空间内的东西。
之前苦哈哈的用锄头耕种,现在郑明只要一个意念,就可以快速把粮食种了。
省时省力,只是消耗精神,但可以喝空间泉水快速恢复精神。
今天夜晚,郑明进入空间中,准备收割第一批种下的水稻,玉米,土豆,红薯,小麦等粮食。
外面一个月时间,空间内三个月时间,这些粮食都熟了。
郑明通过意念,快速将这些粮食收割,需要脱粒的就顺便给脱粒,不用晾晒,用意念脱去它们多余的水分。
在空间中选了一块地,用意念压实后,堆放这些粮食。
空间内的东西不会变质,可以一直放着都没问题。
“还可以这样。”
等郑明把这些成熟的粮食收割完后,看到它们的秸秆,藤蔓等等被空间的土壤吞噬不见了,地面就剩下土壤,其他什么都得没有。
“灵泉涨了一点?”
郑明还发现,水潭中的乳白色泉水涨了一点,猜测着:“难道是通过在空间种植东西,然后土壤吸收它们的枝叶后会让灵泉增加?”
觉得很有可能!
要是这样,郑明就不担心灵泉被用完了。
虽然还不完全确定,但之后可以继续尝试。
他去看了看收获的粮食,惊喜的自言自语:“不愧是神奇的空间,这里种的粮食产量也太高了。”
经过郑明的估算,在空间内种的这几种粮食产量如下:
水稻亩产:两千斤
玉米亩产:五千斤
红薯亩产:一万斤
小麦亩产:两千斤
土豆亩产:一万斤
……
目前收获的这两亩多地的粮食,大概有一万多斤。
每人一天吃一斤的话,两千人,能吃五六天的。
看起来似乎不多,但空间有十亩地,外面一个月,这里就能收获一次,每次平均能收获六七万斤吧,一年就是七八十万斤。
全种红薯,土豆的话,一年能收获一百二十万斤左右,够两千人吃二十个多月,够一万人吃四个月左右。
有了空间种粮食,郑明就有了保障,有了退路。
同时多了一种出其不意的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