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五德论破祖龙溃,三问锋出百家争-《政哥:我家老六,咋成千古一帝了》

  赢辰的那句话,如同一柄无形的重锤,彻底撕碎了始皇帝嬴政最后的帝王伪装。

  血淋淋的,揭开了他内心深处,最不愿、也最不敢面对的一幕。

  寝宫之内,空气赫然间凝固下来,仿佛连时间都为之停滞。

  “混账!”

  嬴政勃然大怒,那双睥睨天下的虎目之中,滔天的怒意如火山般喷薄而出。

  那股实质般的杀气,仿佛下一刻就要化作利剑,直朝着赢辰的身躯贯穿而来。

  “寡人功盖三皇五帝,一统六合,你这竖子,有何资格评判寡人!”

  爆发的怒火,让这位千古一帝恨不得当场提剑,就要将眼前这个戳破他所有骄傲的逆子,好好收拾一顿。

  然而,赢辰并未畏惧嬴政那足以让天地变色的视线,相反,他再次向前踏出了一步。

  声音骤然拔高了数倍,空气中本已浓烈的火药味,在这一刻被彻底点燃。

  “儿臣到是要问问父皇,是否忘记了大秦历代先君,东出函谷,一统天下的夙愿!”

  他说着,眼神和语气也在此刻变得无比凌厉,“您选择邹衍的‘五德始终学说’,以大秦为水德,认可水克火,取代周朝。”

  “可您忘了,邹衍此人,为何会被燕昭王驱逐?因为他这套学说,其根源,本就是为了给天下诸侯谋反周天子,寻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轰然间,始皇帝愣住了,原本暴躁如雷的情绪,竟是在这一刻诡异地安分了下来。

  而赢辰接下来的那句话,却如同一记无声的耳光,让嬴政的整个世界,瞬间陷入了死寂。

  “按照‘五德始终’之论,今日水德的大秦能够取代火德的周,那么有朝一日,是不是就会有一个自称土德的楚,来取代我大秦呢?!”

  大秦,会因为自己亲手立下的“天命”而被后世取代,这是嬴政绝对、绝对无法接受的事情!

  但是,祖龙的骄傲,让他不可能就此承认自己的错误。他伸出颤抖的手,指着赢辰,虎目之中,第一次含上了泪水,夹杂着无尽的愤怒与被至亲背叛般的惊愕。

  “咕…”

  又是一口鲜血,抑制不住地从口中喷涌而出。嬴政踉跄后退,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才没有倒下,无力地跌坐在龙椅之上。

  面对着自己的儿子,嬴政头一次感觉到了深入骨髓的无奈。他面无血色,表情上充斥着难以置信,以及一丝连他自己都不愿承认的……沮丧。

  他,又一次被自己的儿子,在自己最引以为傲的领域,给彻底打败了。

  大殿之内,再次变得死一般沉默,赢辰仿佛可以清晰地听到祖龙那沉重而痛苦的呼吸声。

  良久。

  嬴政终于缓缓抬起了头。他眼中的怒火,已然熄灭,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仿佛被抽空了灵魂的疲惫感。

  理智告诉他,愤怒解决不了帝国存在的任何问题。

  而大秦,似乎就只剩下这么一个,能够看穿帝国所有病灶的继承人。

  至于扶苏……那个能被人三言两语就骗得自杀的憨货,又有什么资格,来继承这座沉疴遍地的庞大帝国。

  “好,很好……”

  嬴政的声音嘶哑得如同破旧的风箱,他虚弱地依靠在龙椅上,目光却如炬火般,死死地看向了赢辰。

  帝王的威严,在这一刻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种对未来的,深深的无力感。

  “如果你有办法,如果你能解决大秦如今的问题,那么你现在就告诉朕,天幕上你的‘昭武三问’,你会如何回答?!”

  “给朕,给大秦的天下苍生,一个满意的答案!“

  话音落下,空气再次安静得可怕。

  “……”

  赢辰不免陷入了沉思。

  是啊,若是自己,会如何回答那穿越千古的三个问题呢?

  他深吸了一口气,正要开口,迎上嬴政那无比复杂的目光。

  就在此刻,寝宫之外,急促的声音划破了宁静。

  “陛下,天上,天上的画面又出现了!”

  内侍的一番话,让心如死灰的嬴政,猛然间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快,快随朕一起,看天幕!”

  或许,自己所有的困惑,所有的不甘,都能由这神奇的天幕,给出最终的解答。

  天幕之上,画面流转,再次回到了那场决定后世思想根基的“昭武帝三问”现场。

  数百名来自天南地北、不同学派的学子正襟危坐,殿内气氛庄严肃穆。

  所有人的目光,都有意无意地落在了前排几位气度不凡的身影之上。

  居于首座的,是身着儒服,神态恭敬的博士,叔孙通。

  与他相对而坐的,则是面容冷峻,眼神锐利如刀的廷尉,蒙毅。

  而在蒙毅身侧,一位须发皆白、仙风道骨的老者正闭目养神,正是名动天下的黄老道家学者,河上公。

  除此之外,更有代表农家、墨家等学派的巨子在列。

  率先发言的,是儒家代表,叔孙通。

  他缓缓起身,先是对着御座深深一礼,随后环视众人,声音洪亮而清晰,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威严。

  “敢问诸公,权力之源,始于何处?通以为,其源在天!”

  “《尚书·泰誓》有云:『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此言何意?意指君王之权柄,乃上天所授,君临万民,教化苍生!此乃天命,非人力所能强求!”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面无表情的蒙毅,语气变得更加激昂。

  “故而,君权之传承,必依宗法礼制,立嫡立长,方能顺应天意,维系天下纲常!若无天命,纵有赫赫武功,亦不过是桀纣之流,终将为天下所唾弃!”

  此言一出,殿内不少儒生纷纷点头称是,深以为然。

  然而,廷尉蒙毅却是发出了一声极其轻蔑的冷哼,当即就要起身反驳。

  “叔孙博士此言,恕毅,不敢苟同!”

  他并未直接去辩驳那虚无缥缈的“天命”,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切入了法家那冷酷而现实的核心。

  “《商君书·算地》有载:『故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何为『法』?法,乃天下之公器,非君王之私物!”

  蒙毅的目光如炬,同如利剑般直视叔孙通。

  “君王之权,不在于所谓的‘天命’,而在于其能否制定出顺应时势、足以强国富民的律法!权,乃出于法!君王,不过是最高之执法者!若法度不明,赏罚不公,纵有天命在身,国家亦将陷入万劫不复之混乱!”

  “敢问博士,昔日周天子,可有天命?然,为何号令不行于诸侯,致使天下大乱五百年!不正是因其法度松弛,无力约束天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