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文化公园-《拜师修炼下山》

  顾倾城和陈晓阳怀着满心期待,再次踏上了这片熟悉的土地——桃花岛。

  这里的空气依然清新宜人,岛上的桃花如粉霞般绚烂绽放,微风拂过,花瓣如雪般飘落,给人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

  然而,这次他们的目的地并非只有桃花岛,而是要一同前往辽宁省盘锦市的大象沙场。

  大象沙场位于盘锦市的郊区,远离城市的喧嚣,周围是一片广袤的沙漠。这里的沙子细腻如粉,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仿佛是一片金色的海洋。

  顾倾城和陈晓阳漫步在沙场上,感受着脚下的细沙,听着风吹过沙堆发出的沙沙声,心情格外舒畅。他们尽情地享受着这片宁静而独特的美景,仿佛时间都在这一刻静止了。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清晨,金色的阳光透过薄雾,洒在辽宁省盘锦市那座古朴而庄严的关帝庙前。顾倾城一袭素雅的长裙,微风拂起她耳畔的碎发,眼中带着几分探寻与宁静;身旁的陈晓阳则穿着休闲的夹克,背着一个半旧的帆布包,脸上洋溢着期待的笑容。两人并肩站在庙前的广场上,望着那历经岁月沧桑却依旧气势恢宏的建筑群,心中都涌起一股莫名的亲切感。

  这已经不是他们第一次来到盘锦,但专程造访这座关帝庙,却是头一遭。庙门上方,“关帝庙”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匾额在晨光中熠熠生辉,透着一股凛然正气。朱红色的庙门微微敞开,仿佛在无声地邀请着远道而来的客人。

  他们拾级而上,脚下的石阶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温润。庙内香火袅袅,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混合着秋日特有的清新气息,让人精神为之一振。顾倾城轻轻吸了口气,眼神变得悠远:“没想到盘锦还有这么一座有年头的关帝庙,看这布局和石刻,应该有些来历。”

  陈晓阳则饶有兴致地打量着四周,他从帆布包里拿出一个小巧的笔记本和笔,不时停下来记录着什么。“是啊,我之前查过一些资料,这座关帝庙据说始建于清代,后来虽然经过几次修缮扩建,但很多地方还保留着原始的风貌。你看那边的石雕盘龙柱,还有檐角的那些神兽,雕工多精细!”他指着不远处的大殿,语气中带着赞叹。

  两人沿着中轴线缓缓前行,穿过前殿,来到了主殿“关圣殿”。殿内正中,关羽关云长的神像端坐其上,金面长髯,丹凤眼微眯,不怒自威,手中青龙偃月刀仿佛蕴含着千钧之力。神像前的香炉里,青烟缭绕,信徒们虔诚地跪拜祈福。顾倾城和陈晓阳也怀着敬意,在神像前驻足片刻。

  “关羽一生忠义仁勇,被后人尊为武圣,历代加封,香火不断。”顾倾城轻声说道,“这座关帝庙能在盘锦屹立这么久,也寄托了当地人对忠义精神的崇尚吧。”

  陈晓阳点点头,补充道:“不仅如此,关帝庙往往也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缩影。你看这些壁画,画的都是关羽生平的重要事迹,比如‘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每一幅都栩栩如生,简直就是一部连环画。”他凑近墙壁,仔细端详着壁画的线条和色彩,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他们在大殿内流连许久,又转到了两侧的配殿和偏院。配殿里供奉着关平、周仓等关羽的部将,同样是威严肃穆。偏院里则种植着几棵枝繁叶茂的古柏,树干粗壮,虬曲苍劲,见证了庙宇的百年风雨。院中有几张石桌石凳,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正坐在那里悠闲地喝茶聊天,谈论着庙中的趣事和盘锦的变迁,一派祥和安宁的景象。

  顾倾城走到一棵古柏下,伸手轻轻抚摸着粗糙的树皮,感受着那份来自历史的厚重与沉静。陈晓阳则坐在石凳上,和一位正在修剪盆栽的老师傅攀谈起来,询问着关帝庙的扩建历史和一些民间传说。老师傅很健谈,如数家珍般地讲述着,从最初的小庙到如今的规模,从过去的庙会盛况到现在的文物保护,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故事。

  阳光渐渐升高,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顾倾城和陈晓阳在关帝庙内不知不觉已经逛了大半天,他们不仅领略了古建筑的恢弘精美,感受了关公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从与当地人的交流中,对盘锦这座城市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离开关帝庙时,两人再次回望那红墙金瓦的建筑群,心中充满了不舍与感慨。顾倾城轻声说道:“这座关帝庙,真是盘锦的一处宝藏。”

  陈晓阳合上笔记本,笑着回应:“是啊,不虚此行。下次有机会,我们还要再来,细细品味这里的每一处细节,或许还能发现更多有趣的故事。”

  他们并肩走下庙门前的石阶,阳光将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盘锦的关帝庙,以其独特的魅力,给顾倾城和陈晓阳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也成为了他们盘锦之行中一段难忘的记忆。

  顾倾城和陈晓阳这对对历史民俗怀有浓厚兴趣的好友,再次踏上了寻访之旅。这一次,他们的目的地是位于辽宁省盘锦市的辽河民俗博物馆。当车子缓缓驶入盘锦市区,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辽河湿地特有的清新与泥土的芬芳,这让旅途的疲惫消散了不少。

  两人并肩走进博物馆的大门,仿佛瞬间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辽河儿女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年代。博物馆内光线柔和,一件件带着岁月痕迹的展品静静陈列,无声地诉说着辽河平原上曾经的繁华与变迁。

  “晓阳,你看这个!”顾倾城指着一个古朴的渔猎工具,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应该是以前辽河沿岸渔民们用来捕鱼的吧?我在一些老照片上见过类似的,但实物这么完整,还是第一次见。”

  陈晓阳凑近仔细端详,轻轻点了点头:“嗯,看这木质的纹理和磨损的程度,年代应该不短了。你看这上面的绳索,虽然已经有些褪色,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编织的精巧。这不仅仅是一件工具,更像是一件凝聚了先民智慧的艺术品。”

  他们随着参观的人流,缓缓前行。展柜中,既有辽河儿女们昔日身着的粗布衣裳,一针一线都透着朴实与坚韧;也有农家院落里常见的陶罐瓦盆,虽无华丽的纹饰,却承载了无数家庭的烟火气息。墙角一尊高大的农耕犁具,黝黑的铁木结构,仿佛还能让人感受到它在田地里翻耕土地时的沉重与力量。

  “倾城,你还记得我们上次去江南水乡的民俗馆吗?”陈晓阳忽然开口,“那边的展品多是温婉细腻,而这里的,处处透着一股东北人的豪爽与硬朗。”

  顾倾城深有同感:“是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辽河的雄浑壮阔,孕育了这里独特的民俗文化。你看那些节庆用品,还有婚丧嫁娶的复原场景,都那么有地方特色,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在一个复原的旧时东北民居场景前,两人停下了脚步。土炕、火盆、墙上挂着的辣椒串和玉米棒子,无不透着浓浓的乡土风情。顾倾城甚至忍不住伸手摸了摸炕上那铺着的粗布褥子,仿佛能感受到一丝残留的温度。

  “想象一下,冬天大雪纷飞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这个火盆边,唠着家常,炖着一锅热气腾腾的酸菜白肉,该是多么温暖惬意啊!”顾倾城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脸上露出了向往的神情。

  陈晓阳则拿起手机,对着墙上挂着的一幅描绘辽河码头昔日繁忙景象的老画,仔细地拍了下来。“这里的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一段历史。我们能做的,就是用心去感受,去理解,让这些宝贵的文化记忆得以传承下去。”

  他们时而驻足凝视,时而低声交流,时而拿出纸笔记录着什么。从渔猎文化到农耕文明,从民俗风情到民间艺术,辽河民俗博物馆就像一本厚重的历史书,被他们一页页细细品读。每一个展厅,每一件展品,都让他们对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人民,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和热爱。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流逝,当博物馆即将闭馆的提示音响起时,两人才恋恋不舍地朝着出口走去。夕阳的余晖透过博物馆的玻璃窗,洒在他们身上,也洒在那些静默的展品上,为这次寻访之旅镀上了一层温暖而难忘的金色光芒。走出博物馆,顾倾城深吸了一口气,对陈晓阳说:“这一趟,真是不虚此行。辽河文化的魅力,太让人震撼了。”陈晓阳笑着点头:“是啊,下次有机会,我们还来。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顾倾城和陈晓阳这对好友,再次踏上了辽宁省盘锦市太平河风光带的土地。或许是对这里上次未尽的美景念念不忘,或许是听闻秋日的太平河另有一番醉人的风情,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期待与重逢的喜悦。

  车子缓缓驶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蜿蜒流淌的太平河。河水似乎比记忆中更加清澈,秋日的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像撒下了一把把碎金,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岸边的垂柳,虽已不复盛夏的浓绿,却也别有一番韵味,泛黄的柳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偶有几片调皮地落入水中,引得水面泛起一圈圈温柔的涟漪,随波逐流,仿佛一叶叶小小的扁舟。

  他们沿着新修的木质栈道信步前行,栈道两旁,植被依旧繁茂。虽少了些春夏的姹紫嫣红,却多了份秋日的沉稳与厚重。各种叫得上名或叫不上名的树木,叶子呈现出深深浅浅的黄、橙、红,五彩斑斓,层林尽染,宛如一幅巨大的油画在眼前徐徐展开。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木清香和湿润的水汽,深吸一口,沁人心脾,让久居都市的两人感到无比的放松与惬意。

  远处,几只白鹭或悠闲地在浅滩上踱步觅食,或展翅掠过水面,身姿优雅,为这宁静的画卷增添了几分灵动的生气。偶尔还能听到几声清脆的鸟鸣,在林间回荡,更显清幽。陈晓阳忍不住拿出手机,定格下这一幕幕美景,而顾倾城则更偏爱用眼睛去捕捉,用心去感受这份难得的宁静与自然之美。她微微眯起眼,看着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他们时而驻足远眺,欣赏太平河如练的身姿和两岸的层林尽染;时而并肩低语,分享着各自的生活琐事和此刻的心情;时而又被水中嬉戏的鱼儿或路边一朵顽强绽放的小野花吸引,发出会心的微笑。相比于上次的走马观花,这次的重游,他们似乎更能沉下心来,细细品味太平河风光带那份独特的魅力——它不喧嚣,不张扬,却以其质朴的自然之美,静静地滋养着每一位到访者的心灵。

  不知不觉,夕阳西下,天空被染上了绚丽的晚霞,太平河的水面也被映照得一片金黄。顾倾城和陈晓阳相视一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满足与不舍。“这里的秋天,真美。”顾倾城轻声感叹道。陈晓阳点点头:“是啊,下次有机会,我们还要再来。”

  太平河风光带,如同一位温婉的佳人,无论何时相见,总能给人带来新的惊喜与感动。这次的重游,无疑又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秋意渐浓,天高云淡,顾倾城和陈晓阳这对好友,时隔数载,又一同踏上了辽宁省盘锦市这片熟悉的土地。这一次,他们的目的地,正是当地颇负盛名的文化公园。

  车子缓缓驶入公园外围,空气中似乎已弥漫开淡淡的草木清香与一丝若有若无的文化气息。刚踏入公园大门,一幅生动的画卷便在他们眼前徐徐展开:宽阔的广场上,几组造型别致的雕塑静默矗立,或反映盘锦的历史变迁,或展现当地人民的勤劳智慧,引得不少游人驻足观赏,拍照留念。顾倾城忍不住拿出手机,对着一尊描绘稻农丰收场景的铜像拍了几张,“晓阳,你看这个,多传神啊,仿佛能听到他们丰收的笑声。”

  陈晓阳笑着点头,目光却被不远处的一处仿古长廊吸引。长廊曲折有致,檐角飞翘,廊柱上挂满了盘锦本地书法家的楹联作品,笔走龙蛇,气韵生动。两人并肩漫步其中,细细品味着字里行间的墨香与意境,时而低声交流着各自的感悟,时光仿佛也在这宁静的氛围中慢了下来。

  穿过长廊,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开阔的人工湖映入眼帘。湖水清澈见底,倒映着岸边金黄的垂柳和湛蓝的天空,几只野鸭在湖中悠闲地游弋,荡起一圈圈涟漪。湖面上,一座小巧的石拱桥连接着湖心亭,几位老者正坐在亭中,或下棋对弈,或拉着二胡,咿咿呀呀的乐曲声随风飘来,带着几分地道的东北韵味,亲切而悠扬。

  “还记得吗?”顾倾城忽然开口,眼中闪过一丝怀念,“小时候我们也常去家附近的公园,你总爱抢我的风筝。”

  陈晓阳闻言,也朗声笑了起来:“那时候你哭鼻子的样子,我可还记得清清楚楚!不过,这里可比我们小时候去的公园大多了,也漂亮多了。”

  他们沿着湖边的林荫小道继续前行,道路两旁,各种叫得出名字和叫不出名字的花草树木依然生机勃勃,偶有几片调皮的叶子打着旋儿从枝头落下,给地面铺上了一层薄薄的地毯。公园里游人不少,有推着婴儿车的年轻父母,有携手散步的老年夫妇,还有追逐嬉戏的孩童,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轻松惬意的笑容。

  走着走着,他们来到了公园深处的文化展示区。这里陈列着盘锦地区特有的民俗物品,如芦苇画、剪纸、泥塑等,每一件都做工精巧,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一位民间艺人正在现场表演芦苇画的制作,只见他灵巧的双手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一只栩栩如生的丹顶鹤便在他手中初具雏形。顾倾城和陈晓阳看得入了迷,不时发出阵阵赞叹。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遍了整个公园,给万物都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顾倾城和陈晓阳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着眼前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心中充满了宁静与满足。

  “真好,”顾倾城轻声感叹,“又来到这里,感觉一切都还是那么熟悉,又多了几分新的惊喜。”

  陈晓阳深有同感地点点头:“是啊,盘锦的变化越来越大了,这座文化公园,真是个能让人放松身心,感受文化魅力的好地方。希望以后,我们还能常来。”

  晚风吹过,带来了远处隐约的虫鸣和花草的芬芳。顾倾城和陈晓阳相视一笑,起身向公园门口走去。这一次重游盘锦文化公园,不仅让他们重温了旧时光的美好,更让他们感受到了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蓬勃的生机。这段温馨的记忆,也将如同公园中那些美丽的景致一般,深深烙印在他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