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部会议室的红木长桌旁,座无虚席。晨光透过厚重的窗帘缝隙,在“社保系统改革专项研讨会”的红色会标上投下一道锐利的光痕,与桌前每个人脸上的凝重神色相得益彰。
周志高坐在主位,指尖轻轻叩击着桌面,面前摊开的笔记本上,早已写满“民生信任”“监管漏洞”“基层治理”等加粗字样。
“社保系统是民生的‘安全阀’,是老百姓的‘救命钱袋子’。”周志高的声音打破了沉默,目光扫过在座的组织部领导层,从几位副部长到各科室主任,每个人都挺直了脊背,“西城区苟思刁难群众索贿,东城区覃娜、李建仁贪腐社保金,这不是孤立事件,是系统出了问题。”
“一旦老百姓对社保失去信任,对我们整个干部队伍的信任都会崩塌,龙国发展的根基何在?”
负责干部监督的王副部长率先开口,他将一份厚厚的调查报告推到桌中央,每页都贴着不同区县社保乱象的标注:“周部长说得对,我们排查了近三年的信访记录,社保领域的投诉占比高达百分之二十六,其中‘故意卡流程’‘补贴不到账’‘手续反复跑’占了八成。”
“这些问题看似小事,实则是在透支政府公信力。”他顿了顿,话锋一转,“我的建议是,先建立‘业务办理终身追责制’,谁审批谁负责,哪怕过了五年十年,出了问题照样能追溯到个人。”
周志高抬眼示意他继续,笔尖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
“另外,给每个窗口装‘双屏监控’,群众能实时看到办理流程和进度,避免工作人员暗箱操作。”王副部长补充道,“前期可以先在东西城试点,没问题再全市推广。”
“试点可行,但追责制要细化。”干部考核科的张主任立刻接话,他面前的平板电脑上正显示着社保干部的考核数据,“比如业务失误分‘过失’和‘故意’,前者培训整改,后者直接调离。”
“还要把群众满意度和业务办理效率绑定考核,连续两次排名垫底的,直接取消年度评优资格。”
周志高微微颔首,这个建议正好契合他此前的想法。
他看向负责政策研究的李主任,对方推了推眼镜,语气沉稳:“我补充三点,第一,简化流程,把现在需要跑五六个部门的审批,整合到‘社保一站式服务中心’,实现‘一张表单、一次提交’。”
“第二,开发智能审核系统,用大数据比对材料真实性,减少人工操作的漏洞。”
“第三,公开所有补贴的发放标准和名单,接受群众监督,防止李建仁那样的冒领行为。”
“智能系统的开发周期和资金怎么解决?”有人轻声问道,话音刚落就意识到失言,赶紧低下头,跟着周志高做事,没人不知道他最反感只提困难不谈办法。
果然,周志高的目光落在那人身上,语气平静却带着分量:“资金可以申请民生专项拨款,技术上联合市大数据局共建,他们刚完成医保系统的智能升级,有成熟经验。”
“我要的不是‘能不能’,是‘怎么能’。”
那人脸色泛红,连忙起身补充:“抱歉周部长,我考虑不周。”
“技术对接我可以牵头,三天内拿出合作方案,争取两个月内完成系统测试。”
周志高没再追究,转而看向几位副部长:“你们站在全局角度,说说看法。”
分管基层干部的刘副部长沉吟片刻,翻开了自己的笔记:“我最担心的是基层执行走样,再好的政策,到了窗口可能变成‘新形式主义’。”
“我的建议是,组建‘流动督查组’,由组织部、纪委、社保局三方人员组成,不打招呼、随机抽查,发现阳奉阴违的,直接约谈单位一把手。”
“还要加强干部教育。”另一位副部长接过话头,“很多基层科员觉得‘干好干坏一个样’,才动了歪心思。”
“可以搞‘廉政 业务’双培训,邀请退休的老社保干部讲经验,再让苟思、李建仁的案例现身说法,比空洞说教管用。”
周志高的笔尖在纸上划了个圈,这正是他想强调的:“教育要抓,但门槛更要守。”
“以后社保系统招人,除了笔试面试,必须加试‘民生服务情景题’,比如群众材料不全怎么办、遇到刁难如何应对,答不好的直接淘汰。”
“进来后实行‘师徒制’,老党员带新干部,从一开始就把‘为民’的根扎深。”
会议室里的讨论越发热烈,每个人都不再藏着掖着,纷纷抛出具体方案。
有人提出开通“社保问题直达热线”,由组织部专人督办。
有人建议给困难群众开辟“绿色通道”,安排专员协助办理。
还有人提议将社保干部的晋升与民生实绩挂钩,真正让干事的人有奔头。
周志高一边听一边记,笔记本上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他突然停下笔,目光扫过全场:“刚才大家提的都很好,但有个核心问题,为什么之前这些漏洞没人管?”
“因为有人觉得‘事不关己’,有人怕得罪人,还有人本身就不干净。”
他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官场复杂,但复杂不是不作为的借口。”
“一味谈困难,本质是能力不足,遇事绕着走,根本是初心不纯。”
“我告诉你们,只知道摆问题、不想解难题的人,要么是懒政,要么是准备腐败。”
“因为他们没把心思放在做事上,全在琢磨怎么混日子、谋私利。”
在座的人都屏住了呼吸,没人敢抬头。
周志高的目光落在干部调配科的赵主任身上,对方昨天还在私下抱怨“社保改革难度太大,容易得罪人”。
“赵主任,你来说说,你负责的干部调配,怎么保障改革期间的人员到位?”周志高突然点名。
赵主任猛地站起身,脸色发白:“周部长,我……我已经梳理了全市社保系统的优秀干部名单,准备成立‘改革先锋组’,优先调配到问题突出的区县。”
“另外,对那些考核连续垫底、群众投诉多的干部,坚决调离核心岗位,安排到基层社区锻炼,不合格的直接解聘。”
“很好。”周志高的语气缓和了些,“记住,调配干部要看实绩,不是看关系。谁能为老百姓办事,就给谁机会;谁挡着老百姓办事,就给谁挪位置。”
会议开到中午,一份《社保系统改革三年行动计划(草案)》已经成型,从制度建设、技术升级、干部管理到监督问责,每一项都有具体措施、责任人和完成时限。
周志高将草案推到桌中央,语气坚定:“三天后召开全市社保系统动员大会,这份草案要印发到每个窗口工作人员手里。”
“王副部长牵头制度组,李主任负责技术组,刘副部长抓督查组,一周内拿出具体执行方案。”
散会后,干部们陆续走出会议室,没人再像往常那样闲聊,都步履匆匆地赶往各自的岗位。
赵主任追上王副部长,红着脸道歉:“王部长,昨天是我糊涂,不该抱怨困难,以后您多指点,我保证把干部调配工作做好。”
王副部长拍了拍他的肩膀:“知道错就好,跟着周部长做事,就得拿出真本事,别搞那些虚头巴脑的。”
周志高留在会议室,看着桌上的草案,又拿起东城区社保贪腐案的卷宗。
李建仁冒领的失业补贴里,有一笔是刚毕业大学生的创业启动金,还有一笔是独居老人的医药费。
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急难愁盼。
他掏出手机,拨通了市社保局局长的电话:“明天上午九点,我要去基层窗口看‘双屏监控’的安装进度,你亲自陪同。”
“另外,把近五年的社保资金发放记录全部调出来,审计组要逐笔核查。”
电话那头的局长连连应下,语气里满是敬畏。
挂了电话,周志高走到窗边,望着楼下忙碌的人群。组织部大楼前,几位群众正举着锦旗等候,上面写着“为民除害,公正廉明”,那是西城区的李大妈特意送来的,她的退休手续终于办好了,养老金也按时到账。
老郑端着盒饭走进来:“周部长,先吃点东西吧,您一上午没歇着。”
周志高接过盒饭,却没动筷子,只是看着锦旗笑了笑:“你看,老百姓多容易满足。”
“我们只要多办一件实事,他们就记在心里。可要是办砸一件事,他们也会寒心。”
“现在改革方案出来了,以后这样的好事会越来越多。”老郑安慰道。
周志高点点头,拿起筷子扒了两口饭,又立刻放下:“不行,得去趟大数据局,看看智能审核系统的技术细节。”
“要是系统有漏洞,又会给人可乘之机。”
他抓起外套就往外走,老郑赶紧跟上。
车子驶在京城的街道上,窗外的阳光正好,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
周志高靠在椅背上,脑海里回放着会议上的讨论,那些具体的方案、坚定的承诺,都让他对改革充满信心。
“老郑,通知秘书,下午把改革草案发给省纪委和民政部,征求他们的意见。”周志高突然说道,“社保改革不是组织部一家的事,要联合多部门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堵住漏洞。”
老郑点点头,立刻拨通了秘书的电话。
车子继续前行,穿过繁华的商业区,朝着市大数据局的方向驶去。
周志高看着窗外,心里清楚,社保改革只是开始,基层治理还有很多硬骨头要啃。
但只要能守住民生底线,能赢得老百姓的信任,再难的路他也愿意走。
下午的大数据局会议室里,技术人员正在演示智能审核系统。
屏幕上,一份养老金申请材料被快速扫描,系统自动比对社保缴费记录、户籍信息和退休审批表,不到一分钟就显示“审核通过”。
周志高凑上前,指着系统的预警模块:“要是有人篡改缴费记录,系统能立刻发现吗?”
“能。”技术总监立刻操作演示,“我们接入了银行、税务等多个数据源,只要有一处不符,系统就会自动标红,发送预警信息给督查组,还能回溯修改痕迹。”
周志高满意地点点头:“很好,但还要加个‘群众确认’环节,审核结果必须发短信通知申请人,防止有人冒领。”
技术总监连忙记下:“我们今晚就修改程序,保证三天内完成升级。”
离开大数据局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
周志高站在门口,看着城市的灯火渐次亮起,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一半。
他知道,改革不会一蹴而就,还会遇到各种阻力,但只要干部们能拧成一股绳,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明天的动员大会,要请李大妈来发言。”周志高突然对老郑说,“让她给所有社保干部讲讲,跑八趟手续的滋味是什么样的。”
老郑愣了一下,随即明白过来:“您是想让干部们真正换位思考。”
“对。”周志高的眼神里满是坚定,“只有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连着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他们才会真正敬畏权力、慎用权力。”
车子驶回组织部,周志高没有回家,而是走进了办公室。
他打开电脑,开始修改改革草案,每一个字都反复斟酌,每一项措施都力求周全。
喜欢重生:权力巅峰之官场风云!
周志高坐在主位,指尖轻轻叩击着桌面,面前摊开的笔记本上,早已写满“民生信任”“监管漏洞”“基层治理”等加粗字样。
“社保系统是民生的‘安全阀’,是老百姓的‘救命钱袋子’。”周志高的声音打破了沉默,目光扫过在座的组织部领导层,从几位副部长到各科室主任,每个人都挺直了脊背,“西城区苟思刁难群众索贿,东城区覃娜、李建仁贪腐社保金,这不是孤立事件,是系统出了问题。”
“一旦老百姓对社保失去信任,对我们整个干部队伍的信任都会崩塌,龙国发展的根基何在?”
负责干部监督的王副部长率先开口,他将一份厚厚的调查报告推到桌中央,每页都贴着不同区县社保乱象的标注:“周部长说得对,我们排查了近三年的信访记录,社保领域的投诉占比高达百分之二十六,其中‘故意卡流程’‘补贴不到账’‘手续反复跑’占了八成。”
“这些问题看似小事,实则是在透支政府公信力。”他顿了顿,话锋一转,“我的建议是,先建立‘业务办理终身追责制’,谁审批谁负责,哪怕过了五年十年,出了问题照样能追溯到个人。”
周志高抬眼示意他继续,笔尖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
“另外,给每个窗口装‘双屏监控’,群众能实时看到办理流程和进度,避免工作人员暗箱操作。”王副部长补充道,“前期可以先在东西城试点,没问题再全市推广。”
“试点可行,但追责制要细化。”干部考核科的张主任立刻接话,他面前的平板电脑上正显示着社保干部的考核数据,“比如业务失误分‘过失’和‘故意’,前者培训整改,后者直接调离。”
“还要把群众满意度和业务办理效率绑定考核,连续两次排名垫底的,直接取消年度评优资格。”
周志高微微颔首,这个建议正好契合他此前的想法。
他看向负责政策研究的李主任,对方推了推眼镜,语气沉稳:“我补充三点,第一,简化流程,把现在需要跑五六个部门的审批,整合到‘社保一站式服务中心’,实现‘一张表单、一次提交’。”
“第二,开发智能审核系统,用大数据比对材料真实性,减少人工操作的漏洞。”
“第三,公开所有补贴的发放标准和名单,接受群众监督,防止李建仁那样的冒领行为。”
“智能系统的开发周期和资金怎么解决?”有人轻声问道,话音刚落就意识到失言,赶紧低下头,跟着周志高做事,没人不知道他最反感只提困难不谈办法。
果然,周志高的目光落在那人身上,语气平静却带着分量:“资金可以申请民生专项拨款,技术上联合市大数据局共建,他们刚完成医保系统的智能升级,有成熟经验。”
“我要的不是‘能不能’,是‘怎么能’。”
那人脸色泛红,连忙起身补充:“抱歉周部长,我考虑不周。”
“技术对接我可以牵头,三天内拿出合作方案,争取两个月内完成系统测试。”
周志高没再追究,转而看向几位副部长:“你们站在全局角度,说说看法。”
分管基层干部的刘副部长沉吟片刻,翻开了自己的笔记:“我最担心的是基层执行走样,再好的政策,到了窗口可能变成‘新形式主义’。”
“我的建议是,组建‘流动督查组’,由组织部、纪委、社保局三方人员组成,不打招呼、随机抽查,发现阳奉阴违的,直接约谈单位一把手。”
“还要加强干部教育。”另一位副部长接过话头,“很多基层科员觉得‘干好干坏一个样’,才动了歪心思。”
“可以搞‘廉政 业务’双培训,邀请退休的老社保干部讲经验,再让苟思、李建仁的案例现身说法,比空洞说教管用。”
周志高的笔尖在纸上划了个圈,这正是他想强调的:“教育要抓,但门槛更要守。”
“以后社保系统招人,除了笔试面试,必须加试‘民生服务情景题’,比如群众材料不全怎么办、遇到刁难如何应对,答不好的直接淘汰。”
“进来后实行‘师徒制’,老党员带新干部,从一开始就把‘为民’的根扎深。”
会议室里的讨论越发热烈,每个人都不再藏着掖着,纷纷抛出具体方案。
有人提出开通“社保问题直达热线”,由组织部专人督办。
有人建议给困难群众开辟“绿色通道”,安排专员协助办理。
还有人提议将社保干部的晋升与民生实绩挂钩,真正让干事的人有奔头。
周志高一边听一边记,笔记本上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他突然停下笔,目光扫过全场:“刚才大家提的都很好,但有个核心问题,为什么之前这些漏洞没人管?”
“因为有人觉得‘事不关己’,有人怕得罪人,还有人本身就不干净。”
他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官场复杂,但复杂不是不作为的借口。”
“一味谈困难,本质是能力不足,遇事绕着走,根本是初心不纯。”
“我告诉你们,只知道摆问题、不想解难题的人,要么是懒政,要么是准备腐败。”
“因为他们没把心思放在做事上,全在琢磨怎么混日子、谋私利。”
在座的人都屏住了呼吸,没人敢抬头。
周志高的目光落在干部调配科的赵主任身上,对方昨天还在私下抱怨“社保改革难度太大,容易得罪人”。
“赵主任,你来说说,你负责的干部调配,怎么保障改革期间的人员到位?”周志高突然点名。
赵主任猛地站起身,脸色发白:“周部长,我……我已经梳理了全市社保系统的优秀干部名单,准备成立‘改革先锋组’,优先调配到问题突出的区县。”
“另外,对那些考核连续垫底、群众投诉多的干部,坚决调离核心岗位,安排到基层社区锻炼,不合格的直接解聘。”
“很好。”周志高的语气缓和了些,“记住,调配干部要看实绩,不是看关系。谁能为老百姓办事,就给谁机会;谁挡着老百姓办事,就给谁挪位置。”
会议开到中午,一份《社保系统改革三年行动计划(草案)》已经成型,从制度建设、技术升级、干部管理到监督问责,每一项都有具体措施、责任人和完成时限。
周志高将草案推到桌中央,语气坚定:“三天后召开全市社保系统动员大会,这份草案要印发到每个窗口工作人员手里。”
“王副部长牵头制度组,李主任负责技术组,刘副部长抓督查组,一周内拿出具体执行方案。”
散会后,干部们陆续走出会议室,没人再像往常那样闲聊,都步履匆匆地赶往各自的岗位。
赵主任追上王副部长,红着脸道歉:“王部长,昨天是我糊涂,不该抱怨困难,以后您多指点,我保证把干部调配工作做好。”
王副部长拍了拍他的肩膀:“知道错就好,跟着周部长做事,就得拿出真本事,别搞那些虚头巴脑的。”
周志高留在会议室,看着桌上的草案,又拿起东城区社保贪腐案的卷宗。
李建仁冒领的失业补贴里,有一笔是刚毕业大学生的创业启动金,还有一笔是独居老人的医药费。
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急难愁盼。
他掏出手机,拨通了市社保局局长的电话:“明天上午九点,我要去基层窗口看‘双屏监控’的安装进度,你亲自陪同。”
“另外,把近五年的社保资金发放记录全部调出来,审计组要逐笔核查。”
电话那头的局长连连应下,语气里满是敬畏。
挂了电话,周志高走到窗边,望着楼下忙碌的人群。组织部大楼前,几位群众正举着锦旗等候,上面写着“为民除害,公正廉明”,那是西城区的李大妈特意送来的,她的退休手续终于办好了,养老金也按时到账。
老郑端着盒饭走进来:“周部长,先吃点东西吧,您一上午没歇着。”
周志高接过盒饭,却没动筷子,只是看着锦旗笑了笑:“你看,老百姓多容易满足。”
“我们只要多办一件实事,他们就记在心里。可要是办砸一件事,他们也会寒心。”
“现在改革方案出来了,以后这样的好事会越来越多。”老郑安慰道。
周志高点点头,拿起筷子扒了两口饭,又立刻放下:“不行,得去趟大数据局,看看智能审核系统的技术细节。”
“要是系统有漏洞,又会给人可乘之机。”
他抓起外套就往外走,老郑赶紧跟上。
车子驶在京城的街道上,窗外的阳光正好,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
周志高靠在椅背上,脑海里回放着会议上的讨论,那些具体的方案、坚定的承诺,都让他对改革充满信心。
“老郑,通知秘书,下午把改革草案发给省纪委和民政部,征求他们的意见。”周志高突然说道,“社保改革不是组织部一家的事,要联合多部门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堵住漏洞。”
老郑点点头,立刻拨通了秘书的电话。
车子继续前行,穿过繁华的商业区,朝着市大数据局的方向驶去。
周志高看着窗外,心里清楚,社保改革只是开始,基层治理还有很多硬骨头要啃。
但只要能守住民生底线,能赢得老百姓的信任,再难的路他也愿意走。
下午的大数据局会议室里,技术人员正在演示智能审核系统。
屏幕上,一份养老金申请材料被快速扫描,系统自动比对社保缴费记录、户籍信息和退休审批表,不到一分钟就显示“审核通过”。
周志高凑上前,指着系统的预警模块:“要是有人篡改缴费记录,系统能立刻发现吗?”
“能。”技术总监立刻操作演示,“我们接入了银行、税务等多个数据源,只要有一处不符,系统就会自动标红,发送预警信息给督查组,还能回溯修改痕迹。”
周志高满意地点点头:“很好,但还要加个‘群众确认’环节,审核结果必须发短信通知申请人,防止有人冒领。”
技术总监连忙记下:“我们今晚就修改程序,保证三天内完成升级。”
离开大数据局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
周志高站在门口,看着城市的灯火渐次亮起,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一半。
他知道,改革不会一蹴而就,还会遇到各种阻力,但只要干部们能拧成一股绳,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明天的动员大会,要请李大妈来发言。”周志高突然对老郑说,“让她给所有社保干部讲讲,跑八趟手续的滋味是什么样的。”
老郑愣了一下,随即明白过来:“您是想让干部们真正换位思考。”
“对。”周志高的眼神里满是坚定,“只有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连着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他们才会真正敬畏权力、慎用权力。”
车子驶回组织部,周志高没有回家,而是走进了办公室。
他打开电脑,开始修改改革草案,每一个字都反复斟酌,每一项措施都力求周全。
喜欢重生:权力巅峰之官场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