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师傅带着徒弟们放线、打地基,喊号子的声音能传到村东头。
莫小每月都骑着匹小马或坐马车,来莫家村看看,今个儿正穿件半旧的布褂子,跟工匠们一起蹲在地上啃馒头。“张师傅,地基得打三尺深,”莫小指着刚挖好的地基沟,“底下多垫点碎石子,防着下雨塌了。”
张师傅嘴里塞着馒头,含糊不清地应:“小小丫头放心,我给您盯着呢!偷工减料的事咱不干。”他指了指堆在旁边的砖,“这砖都结实着呢,能住三代人。”
莫小正跟工匠们说窗户的尺寸,就见二大爷背着捆柴火从旁边路过。二大爷头发灰白,腰有点驼,看见这一片工地,眯着眼瞅了半天,凑过来问:“小小,这谁家盖这么多房?跟新村子似的。”
莫小笑着擦了擦手上的灰:“听说是个大老板,看中咱村风水了,盖了房想租给城里人住。”
二大爷咂了咂嘴,摇着头走了:“还是城里人会折腾,咱这穷村僻壤的,谁来住啊!”他没看见,莫小跟莫五福和莫五盈交换了个眼神,都憋着笑。
日子一天天过,工地上的房子渐渐有了模样。先起的几间正房上了梁,红绸子在梁上飘着,看着就喜庆。
村里的孩子们放学就往工地跑,扒着栅栏看工匠们砌墙,嘴里喊着“新房子好气派!新房子真好看!”。
老村长每天都拄着拐杖去溜达一圈,回来就跟自己媳妇儿说:“那新房子盖得真周正,比隔壁村的地主家的房孑还好。”老村长媳妇儿笑:“多亏了小小,咱们老了老了,还有机会住这么好的房子。”
这天莫小又来了,正跟张师傅说屋顶铺瓦的事,就见五平五安跟着赢平长公主和蒙归安来了,俩孩子穿着新衣裳,手里拿着布老虎,在工地边上追蝴蝶。
“小小姐姐!这房子给谁盖的?”五平跑过来问,小脸蛋红扑扑的。
“给村里的爷奶叔伯婶娘兄弟姐妹们盖的!”莫小蹲下来,帮他理了理头发,“等房子盖好了,你跟弟弟来玩,院里能种西瓜。”
五安举着布老虎:“我要在院里画老虎!”
赢平长公主站在旁边,看着热火朝天的工地,笑着夸莫小:“你这性子,随你爹,总想着大家。”赢平长公主知道莫爱国的事情,既表扬了莫爱国又表扬了莫小。
莫小心里知道,爹要是还在,肯定也会这么做。当年家里难的时候,村里人你送个窝头、我给块咸菜,帮着撑过了最难的日子。如今日子好了,该好好报答这份情分。
夕阳西下,余晖如金,工地上的炊烟袅袅升起,仿佛给整个工地披上了一层薄纱。
工匠们结束了一天的辛勤劳作,纷纷收工,聚集在简陋的棚子底下,或坐或立,开始享用晚餐。他们边吃边聊,欢声笑语在空气中回荡。
莫小跟随着赢平长公主的马车,缓缓驶出村庄。车轮滚滚,车后是渐渐长高的房屋,它们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壮观。眼前的道路蜿蜒曲折,通向远方,而莫小的心中却像揣了个暖炉一般,热乎得很。
莫小不禁想象着这些房子盖好后的情景,村里的人们将会住进宽敞明亮的新居,过上更加舒适的生活。那时,村里的日子或许会像这夕阳一样,温暖而明亮,充满希望。
时光荏苒,转眼间夏天来临。村西头的新房子如雨后春笋般齐刷刷地矗立起来,青瓦白墙,整齐排列,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院墙被刷得洁白如雪,与青瓦相互映衬,显得格外清新雅致。
每家门口还安装了一个木牌子,上面是莫小特意请赢平长公主亲笔书写后,再由工匠们雕刻出来的的门牌号——“莫家村一号”“莫家村二号”……字迹方正,苍劲有力,仿佛在诉说着长公主对这个村庄的关怀与祝福。这些门牌号不仅是房屋的标识,更像是一种荣誉的象征,让村民们倍感自豪。
工匠们正在给最后几户人家的窗户糊纸,米白色的纸张在阳光的照耀下微微透出光亮,使得屋内变得格外亮堂。
张师傅站在院子中央,双手叉腰,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他转头看向一旁的莫小,兴致勃勃地念叨着:“小丫头,你看这门框,我都已经打磨得光滑无比了,一点儿毛刺都没有,孩子们在院子里跑来跑去玩耍的时候,就不用担心会磕到碰到啦!还有这院墙角,我特意砌成了圆润的形状,老人家走路的时候也不容易被绊倒!”
张师傅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指向院子里的那片小菜地,继续介绍道:“俺们盖房子的时候,给每家每户都留了二分地,可以种些青菜、黄瓜、豆角子之类的蔬菜,足够一家人日常食用啦!”莫小听着张师傅的介绍,频频点头,对他考虑得如此细致周到表示由衷的赞赏。
待莫小的房子验收完毕后,他又向工匠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把莫家村所有的道路都砌成大石块路。路面铺好了后,让整个村子瞬间变得整洁而平坦起来。
看着眼前焕然一新的村庄,莫小心中充满了成就感。自己的能力有限,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她努力让村里的每一个人,无论是爷爷奶奶、叔叔伯伯,还是婶娘兄弟姐妹们,都能过上更加舒适的生活。
莫五盈从包里掏出个布包:“这是给大伙儿的工钱,多加了两成,这几个月大家都辛苦了!”
张师傅乐呵呵地接过去:“那就谢莫姑娘了,您这活儿干得舒心,不像城里那些东家,净给人添堵挑刺儿。”
正说着,二大爷提着个菜篮子从旁边路过,篮子里装着刚摘的茄子。他瞅着这些新房子,眼睛瞪得溜圆:“乖乖,这房盖得真俊!那大老板还没来?”
莫小笑着说:“应该快了,这两天可能就有惊喜到来了。”
喜欢只想当富婆摆烂
莫小每月都骑着匹小马或坐马车,来莫家村看看,今个儿正穿件半旧的布褂子,跟工匠们一起蹲在地上啃馒头。“张师傅,地基得打三尺深,”莫小指着刚挖好的地基沟,“底下多垫点碎石子,防着下雨塌了。”
张师傅嘴里塞着馒头,含糊不清地应:“小小丫头放心,我给您盯着呢!偷工减料的事咱不干。”他指了指堆在旁边的砖,“这砖都结实着呢,能住三代人。”
莫小正跟工匠们说窗户的尺寸,就见二大爷背着捆柴火从旁边路过。二大爷头发灰白,腰有点驼,看见这一片工地,眯着眼瞅了半天,凑过来问:“小小,这谁家盖这么多房?跟新村子似的。”
莫小笑着擦了擦手上的灰:“听说是个大老板,看中咱村风水了,盖了房想租给城里人住。”
二大爷咂了咂嘴,摇着头走了:“还是城里人会折腾,咱这穷村僻壤的,谁来住啊!”他没看见,莫小跟莫五福和莫五盈交换了个眼神,都憋着笑。
日子一天天过,工地上的房子渐渐有了模样。先起的几间正房上了梁,红绸子在梁上飘着,看着就喜庆。
村里的孩子们放学就往工地跑,扒着栅栏看工匠们砌墙,嘴里喊着“新房子好气派!新房子真好看!”。
老村长每天都拄着拐杖去溜达一圈,回来就跟自己媳妇儿说:“那新房子盖得真周正,比隔壁村的地主家的房孑还好。”老村长媳妇儿笑:“多亏了小小,咱们老了老了,还有机会住这么好的房子。”
这天莫小又来了,正跟张师傅说屋顶铺瓦的事,就见五平五安跟着赢平长公主和蒙归安来了,俩孩子穿着新衣裳,手里拿着布老虎,在工地边上追蝴蝶。
“小小姐姐!这房子给谁盖的?”五平跑过来问,小脸蛋红扑扑的。
“给村里的爷奶叔伯婶娘兄弟姐妹们盖的!”莫小蹲下来,帮他理了理头发,“等房子盖好了,你跟弟弟来玩,院里能种西瓜。”
五安举着布老虎:“我要在院里画老虎!”
赢平长公主站在旁边,看着热火朝天的工地,笑着夸莫小:“你这性子,随你爹,总想着大家。”赢平长公主知道莫爱国的事情,既表扬了莫爱国又表扬了莫小。
莫小心里知道,爹要是还在,肯定也会这么做。当年家里难的时候,村里人你送个窝头、我给块咸菜,帮着撑过了最难的日子。如今日子好了,该好好报答这份情分。
夕阳西下,余晖如金,工地上的炊烟袅袅升起,仿佛给整个工地披上了一层薄纱。
工匠们结束了一天的辛勤劳作,纷纷收工,聚集在简陋的棚子底下,或坐或立,开始享用晚餐。他们边吃边聊,欢声笑语在空气中回荡。
莫小跟随着赢平长公主的马车,缓缓驶出村庄。车轮滚滚,车后是渐渐长高的房屋,它们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壮观。眼前的道路蜿蜒曲折,通向远方,而莫小的心中却像揣了个暖炉一般,热乎得很。
莫小不禁想象着这些房子盖好后的情景,村里的人们将会住进宽敞明亮的新居,过上更加舒适的生活。那时,村里的日子或许会像这夕阳一样,温暖而明亮,充满希望。
时光荏苒,转眼间夏天来临。村西头的新房子如雨后春笋般齐刷刷地矗立起来,青瓦白墙,整齐排列,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院墙被刷得洁白如雪,与青瓦相互映衬,显得格外清新雅致。
每家门口还安装了一个木牌子,上面是莫小特意请赢平长公主亲笔书写后,再由工匠们雕刻出来的的门牌号——“莫家村一号”“莫家村二号”……字迹方正,苍劲有力,仿佛在诉说着长公主对这个村庄的关怀与祝福。这些门牌号不仅是房屋的标识,更像是一种荣誉的象征,让村民们倍感自豪。
工匠们正在给最后几户人家的窗户糊纸,米白色的纸张在阳光的照耀下微微透出光亮,使得屋内变得格外亮堂。
张师傅站在院子中央,双手叉腰,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他转头看向一旁的莫小,兴致勃勃地念叨着:“小丫头,你看这门框,我都已经打磨得光滑无比了,一点儿毛刺都没有,孩子们在院子里跑来跑去玩耍的时候,就不用担心会磕到碰到啦!还有这院墙角,我特意砌成了圆润的形状,老人家走路的时候也不容易被绊倒!”
张师傅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指向院子里的那片小菜地,继续介绍道:“俺们盖房子的时候,给每家每户都留了二分地,可以种些青菜、黄瓜、豆角子之类的蔬菜,足够一家人日常食用啦!”莫小听着张师傅的介绍,频频点头,对他考虑得如此细致周到表示由衷的赞赏。
待莫小的房子验收完毕后,他又向工匠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把莫家村所有的道路都砌成大石块路。路面铺好了后,让整个村子瞬间变得整洁而平坦起来。
看着眼前焕然一新的村庄,莫小心中充满了成就感。自己的能力有限,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她努力让村里的每一个人,无论是爷爷奶奶、叔叔伯伯,还是婶娘兄弟姐妹们,都能过上更加舒适的生活。
莫五盈从包里掏出个布包:“这是给大伙儿的工钱,多加了两成,这几个月大家都辛苦了!”
张师傅乐呵呵地接过去:“那就谢莫姑娘了,您这活儿干得舒心,不像城里那些东家,净给人添堵挑刺儿。”
正说着,二大爷提着个菜篮子从旁边路过,篮子里装着刚摘的茄子。他瞅着这些新房子,眼睛瞪得溜圆:“乖乖,这房盖得真俊!那大老板还没来?”
莫小笑着说:“应该快了,这两天可能就有惊喜到来了。”
喜欢只想当富婆摆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