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长偷偷往村头挪,要去敲那面召集村民的铜锣。
日头把地上的土晒得发烫,踩上去暖烘烘的,连空气里都飘着股麦秸秆的焦香。
莫家村西头那片新房子,红瓦白墙,整整齐齐排了三溜,跟刚从画里抠出来似的,墙缝里的水泥还泛着潮气,看着就新鲜。
老村长攥着那面掉了漆的铜锣,“哐!哐!哐!”敲了三声,震得树梢上的麻雀扑棱棱飞。
他喊来几个在村里玩,跑得快的半大孩子,塞给每人块糖:“去,挨家挨户喊,让村里所有人都去村西头新院子那儿,就说有大好事!”
孩子们把糖塞嘴里含着糖,“哎!”了一声就撒腿跑,穿街过巷地喊:“老村长爷爷说:大伙儿都去西头!有大好事!”
村民们扛着锄头、拎着菜篮子,三三两两地往那边凑。二大爷拄着拐杖,被孙子搀着,走两步就停下瞅两眼:“这房盖得真板正,比镇上地主家的还阔气。”
张婶挎着个空篮子,里头还沾着点豆腐渣,跟旁边的李婶念叨:“听说是城里来的大老板盖的,难不成要开作坊?”
等人群聚得差不多了,村长往台阶上一站,清了清嗓子,“咳!咳!”两声,抬起手往下按了按:“大家都静一静!今儿叫大伙儿来,是咱村的小小丫头有话要说!”
莫小站在最前排院子外面,穿了件普通的蓝布褂子,手里攥着串黄铜钥匙,阳光照在钥匙上,晃出细碎的光。她见人来得差不多了,往前挪了半步,清了清嗓子:“爷奶叔伯婶娘,兄弟姐妹们,都静一静。”
人群慢慢安静下来,几十双眼睛齐刷刷落在她身上,有好奇的,有疑惑的,还有几个孩子扒着大人的胳膊,直勾勾盯着那些新院子。
莫小笑了笑,举起手里的钥匙串,叮当作响:“这些房,大伙儿这阵子怕是都瞅见了,也该好奇是做啥的吧?其实,是给大伙儿住的。”
“啥?”后排有个聋耳朵的大爷没听清,扯着嗓子反问,唾沫星子飞出去老远。
“我说,这些房子,分给咱村人住!”莫小提高了点声音,指着院门口钉的木牌子,“按户籍分,一家一套,门牌号都写好了,‘莫家村一号’‘莫家村二号’,清清楚楚。钥匙在村长爷爷那儿,等会儿念到名字的,就能领走。”
这话像块石头扔进平静的水池子里,人群“嗡!”地炸开了锅。有人张大了嘴,能塞下俩鸡蛋;有人使劲儿揉眼睛,以为是日头太毒晃花了眼;还有人拽着旁边的人胳膊晃:“你听见没?小小丫头说这房给咱住?”
莫家村村民们七嘴八舌的,半天没人敢相信是真的。
二大爷拄着拐杖,被孙子扶着,颤巍巍地往前挪了两步,走到莫小跟前。他那根枣木拐杖的头,被磨得油光锃亮——那还是当年莫小爷爷亲手用布条缠的防滑套,如今布条都磨没了,露出里头的木头纹理。
“小小丫头,我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二大爷手在莫小胳膊上拍了又拍,力道不大,却带着股颤劲儿,“你再说一遍?是我这老头子上岁数,耳朵不中用了?这房……真的给俺们?”他眼里的褶子堆到了一起,像是揉皱的纸。
“二大爷,是真的!”莫小点头,声音脆生生的,“真给大家伙儿的!”她看着二大爷鬓角的白霜,想起小时候的事,“当年俺爹和大伯不在家,家里就剩俺爷俺娘,还有俺们三个小孩,俺爷躺炕上起不来,是您老背着他,深一脚浅一脚走了十里地去镇上找大夫,回来时裤脚全是泥,鞋都磨破了;俺娘没钱给俺爷抓药,张婶把自己陪嫁的银镯子当了,换了钱塞给俺娘,还说‘先救命要紧’;还有闻峥叔,那时候家里就两斗米,您分了俺家一斗,自己家顿顿喝稀的……”
她说到这儿,喉咙有点发紧,吸了吸鼻子,把眼眶里的热意憋回去:“这些事,俺记着呢!一点没忘!现在日子好过了,盖几间房算啥?都是应该的,是俺该报答大伙的。”
站在后排的张婶突然捂住嘴,肩膀一抽一抽的,眼泪“吧嗒、吧嗒”掉在蓝布围裙上,洇出一小片深色的印子。“俺就给了你家一碗咸菜,你还没忘!”哽咽着说,“小小,你这孩子,咋还记到现在,乡里乡亲的俺帮你根本没求什么回报!”
旁边的李婶也红了眼圈,用围裙角擦着脸,嘴里念叨:“这叫啥事儿啊?都是街坊邻居该做的……”
有个蹲在地上的大爷,掏出旱烟袋想点,手抖得半天没划着火柴,最后干脆把烟袋往腰里一别,抹了把脸,嘿嘿笑了:“这丫头,真成器了……”
“哭啥呀,该高兴才是!”老村长从莫小手里接过钥匙串,举得高高的,跟举着啥宝贝似的。
“来来来!都来领钥匙!一号院是二大爷家,您老腿脚不好,那院离村口近,少走两步路;二号院给张婶,院里那棵石榴树都挂果了,红通通的,正好给娃当零嘴;三号院……”
村长照着手里的名单念名字,村民们排着队领钥匙,队伍歪歪扭扭的,却没人插队。
有人攥着钥匙,手都在抖,像是怕一松手就飞了;有人领了钥匙,撒腿就往自己的院子跑,摸着雪白的墙壁嘿嘿笑,还忍不住用手指头敲敲,听那“一!咚!”的实心声。
莫大爷被孙子搀着,走进一号院。他的拐杖在院子里敲得“笃、笃!”响,从正屋走到厢房,又转到院角的小菜地,嘴里不停念叨:“这窗棂雕得真俊,跟庙里的似的;这炕头,摸着就暖和;还有这菜地,能种点小葱韭菜……”说着说着,突然蹲在地上,用袖子抹了把脸。
张婶的小孙子领了钥匙,抱着门框不肯撒手,小脸蛋贴在门板上,喊着:“奶奶,咱今晚就住这儿吧!
日头把地上的土晒得发烫,踩上去暖烘烘的,连空气里都飘着股麦秸秆的焦香。
莫家村西头那片新房子,红瓦白墙,整整齐齐排了三溜,跟刚从画里抠出来似的,墙缝里的水泥还泛着潮气,看着就新鲜。
老村长攥着那面掉了漆的铜锣,“哐!哐!哐!”敲了三声,震得树梢上的麻雀扑棱棱飞。
他喊来几个在村里玩,跑得快的半大孩子,塞给每人块糖:“去,挨家挨户喊,让村里所有人都去村西头新院子那儿,就说有大好事!”
孩子们把糖塞嘴里含着糖,“哎!”了一声就撒腿跑,穿街过巷地喊:“老村长爷爷说:大伙儿都去西头!有大好事!”
村民们扛着锄头、拎着菜篮子,三三两两地往那边凑。二大爷拄着拐杖,被孙子搀着,走两步就停下瞅两眼:“这房盖得真板正,比镇上地主家的还阔气。”
张婶挎着个空篮子,里头还沾着点豆腐渣,跟旁边的李婶念叨:“听说是城里来的大老板盖的,难不成要开作坊?”
等人群聚得差不多了,村长往台阶上一站,清了清嗓子,“咳!咳!”两声,抬起手往下按了按:“大家都静一静!今儿叫大伙儿来,是咱村的小小丫头有话要说!”
莫小站在最前排院子外面,穿了件普通的蓝布褂子,手里攥着串黄铜钥匙,阳光照在钥匙上,晃出细碎的光。她见人来得差不多了,往前挪了半步,清了清嗓子:“爷奶叔伯婶娘,兄弟姐妹们,都静一静。”
人群慢慢安静下来,几十双眼睛齐刷刷落在她身上,有好奇的,有疑惑的,还有几个孩子扒着大人的胳膊,直勾勾盯着那些新院子。
莫小笑了笑,举起手里的钥匙串,叮当作响:“这些房,大伙儿这阵子怕是都瞅见了,也该好奇是做啥的吧?其实,是给大伙儿住的。”
“啥?”后排有个聋耳朵的大爷没听清,扯着嗓子反问,唾沫星子飞出去老远。
“我说,这些房子,分给咱村人住!”莫小提高了点声音,指着院门口钉的木牌子,“按户籍分,一家一套,门牌号都写好了,‘莫家村一号’‘莫家村二号’,清清楚楚。钥匙在村长爷爷那儿,等会儿念到名字的,就能领走。”
这话像块石头扔进平静的水池子里,人群“嗡!”地炸开了锅。有人张大了嘴,能塞下俩鸡蛋;有人使劲儿揉眼睛,以为是日头太毒晃花了眼;还有人拽着旁边的人胳膊晃:“你听见没?小小丫头说这房给咱住?”
莫家村村民们七嘴八舌的,半天没人敢相信是真的。
二大爷拄着拐杖,被孙子扶着,颤巍巍地往前挪了两步,走到莫小跟前。他那根枣木拐杖的头,被磨得油光锃亮——那还是当年莫小爷爷亲手用布条缠的防滑套,如今布条都磨没了,露出里头的木头纹理。
“小小丫头,我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二大爷手在莫小胳膊上拍了又拍,力道不大,却带着股颤劲儿,“你再说一遍?是我这老头子上岁数,耳朵不中用了?这房……真的给俺们?”他眼里的褶子堆到了一起,像是揉皱的纸。
“二大爷,是真的!”莫小点头,声音脆生生的,“真给大家伙儿的!”她看着二大爷鬓角的白霜,想起小时候的事,“当年俺爹和大伯不在家,家里就剩俺爷俺娘,还有俺们三个小孩,俺爷躺炕上起不来,是您老背着他,深一脚浅一脚走了十里地去镇上找大夫,回来时裤脚全是泥,鞋都磨破了;俺娘没钱给俺爷抓药,张婶把自己陪嫁的银镯子当了,换了钱塞给俺娘,还说‘先救命要紧’;还有闻峥叔,那时候家里就两斗米,您分了俺家一斗,自己家顿顿喝稀的……”
她说到这儿,喉咙有点发紧,吸了吸鼻子,把眼眶里的热意憋回去:“这些事,俺记着呢!一点没忘!现在日子好过了,盖几间房算啥?都是应该的,是俺该报答大伙的。”
站在后排的张婶突然捂住嘴,肩膀一抽一抽的,眼泪“吧嗒、吧嗒”掉在蓝布围裙上,洇出一小片深色的印子。“俺就给了你家一碗咸菜,你还没忘!”哽咽着说,“小小,你这孩子,咋还记到现在,乡里乡亲的俺帮你根本没求什么回报!”
旁边的李婶也红了眼圈,用围裙角擦着脸,嘴里念叨:“这叫啥事儿啊?都是街坊邻居该做的……”
有个蹲在地上的大爷,掏出旱烟袋想点,手抖得半天没划着火柴,最后干脆把烟袋往腰里一别,抹了把脸,嘿嘿笑了:“这丫头,真成器了……”
“哭啥呀,该高兴才是!”老村长从莫小手里接过钥匙串,举得高高的,跟举着啥宝贝似的。
“来来来!都来领钥匙!一号院是二大爷家,您老腿脚不好,那院离村口近,少走两步路;二号院给张婶,院里那棵石榴树都挂果了,红通通的,正好给娃当零嘴;三号院……”
村长照着手里的名单念名字,村民们排着队领钥匙,队伍歪歪扭扭的,却没人插队。
有人攥着钥匙,手都在抖,像是怕一松手就飞了;有人领了钥匙,撒腿就往自己的院子跑,摸着雪白的墙壁嘿嘿笑,还忍不住用手指头敲敲,听那“一!咚!”的实心声。
莫大爷被孙子搀着,走进一号院。他的拐杖在院子里敲得“笃、笃!”响,从正屋走到厢房,又转到院角的小菜地,嘴里不停念叨:“这窗棂雕得真俊,跟庙里的似的;这炕头,摸着就暖和;还有这菜地,能种点小葱韭菜……”说着说着,突然蹲在地上,用袖子抹了把脸。
张婶的小孙子领了钥匙,抱着门框不肯撒手,小脸蛋贴在门板上,喊着:“奶奶,咱今晚就住这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