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蝉鸣里,联盟的事透着股热乎气。社区改造角搭起了凉棚,老人们坐在竹椅上,用旧草帽改蝈蝈笼,竹篾子在手里转得飞快,蝈蝈的叫声此起彼伏。
裁缝奶奶的布贴生意到了旺季,孩子们穿的小肚兜、街坊晾衣服的布兜,都是用旧花布拼的。有个孕妇订了套婴儿褥子,说“旧布软和,比新棉花还亲肤”,奶奶特意在边角绣了只小胖猪,说“讨个好彩头”。
农场的草莓季过了,改种小黄瓜。用堆肥浇出来的黄瓜带着顶花,脆生生的,街坊们挎着秸秆编的小篮子来采摘,孩子们在田埂上追蝴蝶,笑声惊飞了枝头的麻雀。
“赵总,张大爷用旧渔网改的捞鱼网,在黄瓜地边的水沟里捞了不少小鱼苗,孩子们围着看稀奇呢。”农场负责人发来视频,网兜里的小鱼闪着银光。
东南亚的艾草坐垫换了夏款,农户们在里面掺了薄荷叶子,收到货的客户说“坐着像揣了片小凉席”,订单比上月多了两成。王虎子说,农户家的孩子现在会数订单了,算着钱够买几支新铅笔。
可夏日的热乎气里,总有些小坎让人心里发堵。
改造角的蝈蝈笼出了岔子。有个孩子玩蝈蝈时,被竹篾子扎破了手,虽然只是个小口子,家长却不依不饶,说“旧东西没好货,净害人”,还把一笼蝈蝈扔在地上踩,老人们气得直哆嗦。
“赵总,编笼子的李大爷说‘这辈子没做过伤人事’,现在躲在家里不出来。其他老人也不敢再动手了,凉棚里空荡荡的。”活动负责人声音发闷,手里捏着根断了的竹篾。
孕妇订的婴儿褥子,被发现里面有根细棉线没剪干净,勾住了孕妇的衣角。虽然没造成伤害,但她婆婆找上门,说“你们这是对孩子不上心”,非要退单,还在小区群里说“旧布藏污纳垢,不能给娃用”。
“赵总,奶奶把那褥子拆了重缝,眼镜都熬红了,说‘要是伤了孩子,我这辈子不安生’。”体验店负责人红着眼圈,手里捧着叠得整整齐齐的褥子。
农场的黄瓜遭了“嫌弃”。有街坊说“堆肥种的黄瓜有土腥味”,不如超市买的“光溜水滑”,还说看到有人在黄瓜地边吐痰,怀疑“肥料不干净”。采摘的人少了一半,地里的黄瓜挂得满架都是,开始发黄。
“赵总,李大爷气得拿竹竿在地里转圈,说‘谁要是再胡说,我打断他的腿’。可越这样,大家越不敢来了。”农场负责人急得嗓子哑了。
更让人窝火的是,东南亚的薄荷坐垫被投诉“招虫子”。南方客户说天气潮,薄荷味引来了小飞虫,把坐垫咬出了小洞,要求赔偿。农户们委屈,说“薄荷是驱虫的,哪知道会招虫”,急得在田埂上直跺脚。
赵铁柱和王虎子没急着处理,先在凉棚下坐了半宿,听着远处的蝉鸣,琢磨着这些家长里短的事。
蝈蝈笼的扎手问题,赵铁柱找来了医院的护士,教老人们把竹篾子的边缘用火烤软,再用砂纸打磨光滑。他还搞了个“安全小卫士”活动,让孩子们戴着白手套检查每个笼子,摸到毛刺就贴上小红花,攒够五朵能换个小蝈蝈。
“跟家长说,旧东西怕糙,我们就多下点细功夫。”他对活动负责人说,“明天请李大爷来教孩子编笼子,当着大家的面打磨竹篾,心结就解开了。”
婴儿褥子的棉线风波,赵铁柱带着奶奶去了孕妇家。奶奶没说话,拆开褥子,指着里面的旧棉花说:“这是我攒了十年的老棉絮,晒了八遍太阳,比新棉干净。那根线是我眼神不好没看见,现在我给您重缝,针脚比新的还密。”
孕妇拉着奶奶的手说:“阿姨,我知道您用心了,是我婆婆太紧张。”后来褥子做好了,她还带了包红糖来,说“给您补补身子”。小区群里的风言风语,也被她发的褥子细节图压了下去。
农场的黄瓜“土腥味”争议,赵铁柱请了美食博主来。博主现场摘了根黄瓜,咬下去咔嚓响,说“这叫地香味,超市里的是水味”。他还组织街坊参观堆肥场,看肥料怎么从菜叶子变成黑土,有个孩子抓起一把肥,说“闻着像巧克力”,逗得大家直笑。
“再搞个‘黄瓜宴’,用堆肥黄瓜做凉拌菜、腌黄瓜,让大家尝尝。”赵铁柱说,“好不好吃,嘴说了算。”
薄荷坐垫招虫的事,王虎子让农户们在包装里加包花椒粉——当地老人说花椒能驱虫。他还在详情页写了段话:“南方的潮,我们懂;小虫的扰,我们也懂。晒晒太阳,撒点花椒,就像奶奶教的那样。”
“给客户退半款,再寄包新花椒粉。”王虎子说,“做生意,认错比辩解管用。”
几场雨过后,那些小坎像被冲刷的泥土,渐渐没了痕迹。
改造角的凉棚又热闹起来,李大爷教孩子们编笼子,竹篾子磨得光溜溜,孩子们举着笼子炫耀,家长们在一旁看着,眼里的戒备慢慢化成了笑。有个扎过手的孩子,现在是“安全小卫士”,检查起笼子比谁都认真。
“赵总,昨天卖了三十个笼子,李大爷说要给孩子们买冰棍。”活动负责人笑着说,凉棚里的蝈蝈叫得更欢了。
婴儿褥子成了“网红款”,好几个孕妇来订,都点名要“奶奶手作”。奶奶收了个年轻徒弟,是那孕妇的表妹,说“要学这门手艺,把旧布的暖传到更多地方”。
农场的黄瓜宴来了上百人,凉拌黄瓜、黄瓜炒鸡蛋被抢着吃。有位之前说“有土腥味”的街坊,连吃了三盘,说“原来这才是黄瓜味,以前吃的是假的”。地里的黄瓜很快被摘光,农场主又补种了一茬,说“赶得上秋天吃”。
东南亚的薄荷坐垫加了花椒粉,再没接到招虫投诉。有客户晒出“坐垫 花椒粉”的搭配图,说“像小时候奶奶的味道”。农户们看着订单,说“原来我们的土办法,城里人也喜欢”。
入伏那天,联盟在社区搭了戏台,唱的是老戏。台下的人手里摇着旧布拼的扇子,嘴里嚼着农场的黄瓜干,孩子们举着蝈蝈笼跑来跑去,蝉鸣和戏文混在一起,像一锅熬得稠稠的粥,暖到了心里。
赵铁柱看着这热闹,忽然觉得,联盟做的这些事,就像夏日的太阳,看着烈,却把日子晒得暖洋洋的。那些旧物改造的物件,带着人的体温和心思,比新东西更懂生活的滋味。
王虎子发来张照片,东南亚的农户们在月光下编坐垫,孩子们围着灯笼数订单,嘴里念着“一支铅笔,两支铅笔”。赵铁柱回了句:“你们的笑声,比订单数好听。”
戏台上演到热闹处,台下的掌声震得槐树叶沙沙响。裁缝奶奶的徒弟举着新做的布贴灯笼,灯笼上的小胖猪在风里晃,像在给所有人送福。
夏日还长,日子还暖,那些藏在烟火里的小坎,不过是让日子更有滋味的料。就像老人们说的,夏天热得透,秋天才能收得厚。联盟的路,也这样一步一步走着,热辣辣,暖烘烘,带着烟火气,往更踏实的日子里去。
裁缝奶奶的布贴生意到了旺季,孩子们穿的小肚兜、街坊晾衣服的布兜,都是用旧花布拼的。有个孕妇订了套婴儿褥子,说“旧布软和,比新棉花还亲肤”,奶奶特意在边角绣了只小胖猪,说“讨个好彩头”。
农场的草莓季过了,改种小黄瓜。用堆肥浇出来的黄瓜带着顶花,脆生生的,街坊们挎着秸秆编的小篮子来采摘,孩子们在田埂上追蝴蝶,笑声惊飞了枝头的麻雀。
“赵总,张大爷用旧渔网改的捞鱼网,在黄瓜地边的水沟里捞了不少小鱼苗,孩子们围着看稀奇呢。”农场负责人发来视频,网兜里的小鱼闪着银光。
东南亚的艾草坐垫换了夏款,农户们在里面掺了薄荷叶子,收到货的客户说“坐着像揣了片小凉席”,订单比上月多了两成。王虎子说,农户家的孩子现在会数订单了,算着钱够买几支新铅笔。
可夏日的热乎气里,总有些小坎让人心里发堵。
改造角的蝈蝈笼出了岔子。有个孩子玩蝈蝈时,被竹篾子扎破了手,虽然只是个小口子,家长却不依不饶,说“旧东西没好货,净害人”,还把一笼蝈蝈扔在地上踩,老人们气得直哆嗦。
“赵总,编笼子的李大爷说‘这辈子没做过伤人事’,现在躲在家里不出来。其他老人也不敢再动手了,凉棚里空荡荡的。”活动负责人声音发闷,手里捏着根断了的竹篾。
孕妇订的婴儿褥子,被发现里面有根细棉线没剪干净,勾住了孕妇的衣角。虽然没造成伤害,但她婆婆找上门,说“你们这是对孩子不上心”,非要退单,还在小区群里说“旧布藏污纳垢,不能给娃用”。
“赵总,奶奶把那褥子拆了重缝,眼镜都熬红了,说‘要是伤了孩子,我这辈子不安生’。”体验店负责人红着眼圈,手里捧着叠得整整齐齐的褥子。
农场的黄瓜遭了“嫌弃”。有街坊说“堆肥种的黄瓜有土腥味”,不如超市买的“光溜水滑”,还说看到有人在黄瓜地边吐痰,怀疑“肥料不干净”。采摘的人少了一半,地里的黄瓜挂得满架都是,开始发黄。
“赵总,李大爷气得拿竹竿在地里转圈,说‘谁要是再胡说,我打断他的腿’。可越这样,大家越不敢来了。”农场负责人急得嗓子哑了。
更让人窝火的是,东南亚的薄荷坐垫被投诉“招虫子”。南方客户说天气潮,薄荷味引来了小飞虫,把坐垫咬出了小洞,要求赔偿。农户们委屈,说“薄荷是驱虫的,哪知道会招虫”,急得在田埂上直跺脚。
赵铁柱和王虎子没急着处理,先在凉棚下坐了半宿,听着远处的蝉鸣,琢磨着这些家长里短的事。
蝈蝈笼的扎手问题,赵铁柱找来了医院的护士,教老人们把竹篾子的边缘用火烤软,再用砂纸打磨光滑。他还搞了个“安全小卫士”活动,让孩子们戴着白手套检查每个笼子,摸到毛刺就贴上小红花,攒够五朵能换个小蝈蝈。
“跟家长说,旧东西怕糙,我们就多下点细功夫。”他对活动负责人说,“明天请李大爷来教孩子编笼子,当着大家的面打磨竹篾,心结就解开了。”
婴儿褥子的棉线风波,赵铁柱带着奶奶去了孕妇家。奶奶没说话,拆开褥子,指着里面的旧棉花说:“这是我攒了十年的老棉絮,晒了八遍太阳,比新棉干净。那根线是我眼神不好没看见,现在我给您重缝,针脚比新的还密。”
孕妇拉着奶奶的手说:“阿姨,我知道您用心了,是我婆婆太紧张。”后来褥子做好了,她还带了包红糖来,说“给您补补身子”。小区群里的风言风语,也被她发的褥子细节图压了下去。
农场的黄瓜“土腥味”争议,赵铁柱请了美食博主来。博主现场摘了根黄瓜,咬下去咔嚓响,说“这叫地香味,超市里的是水味”。他还组织街坊参观堆肥场,看肥料怎么从菜叶子变成黑土,有个孩子抓起一把肥,说“闻着像巧克力”,逗得大家直笑。
“再搞个‘黄瓜宴’,用堆肥黄瓜做凉拌菜、腌黄瓜,让大家尝尝。”赵铁柱说,“好不好吃,嘴说了算。”
薄荷坐垫招虫的事,王虎子让农户们在包装里加包花椒粉——当地老人说花椒能驱虫。他还在详情页写了段话:“南方的潮,我们懂;小虫的扰,我们也懂。晒晒太阳,撒点花椒,就像奶奶教的那样。”
“给客户退半款,再寄包新花椒粉。”王虎子说,“做生意,认错比辩解管用。”
几场雨过后,那些小坎像被冲刷的泥土,渐渐没了痕迹。
改造角的凉棚又热闹起来,李大爷教孩子们编笼子,竹篾子磨得光溜溜,孩子们举着笼子炫耀,家长们在一旁看着,眼里的戒备慢慢化成了笑。有个扎过手的孩子,现在是“安全小卫士”,检查起笼子比谁都认真。
“赵总,昨天卖了三十个笼子,李大爷说要给孩子们买冰棍。”活动负责人笑着说,凉棚里的蝈蝈叫得更欢了。
婴儿褥子成了“网红款”,好几个孕妇来订,都点名要“奶奶手作”。奶奶收了个年轻徒弟,是那孕妇的表妹,说“要学这门手艺,把旧布的暖传到更多地方”。
农场的黄瓜宴来了上百人,凉拌黄瓜、黄瓜炒鸡蛋被抢着吃。有位之前说“有土腥味”的街坊,连吃了三盘,说“原来这才是黄瓜味,以前吃的是假的”。地里的黄瓜很快被摘光,农场主又补种了一茬,说“赶得上秋天吃”。
东南亚的薄荷坐垫加了花椒粉,再没接到招虫投诉。有客户晒出“坐垫 花椒粉”的搭配图,说“像小时候奶奶的味道”。农户们看着订单,说“原来我们的土办法,城里人也喜欢”。
入伏那天,联盟在社区搭了戏台,唱的是老戏。台下的人手里摇着旧布拼的扇子,嘴里嚼着农场的黄瓜干,孩子们举着蝈蝈笼跑来跑去,蝉鸣和戏文混在一起,像一锅熬得稠稠的粥,暖到了心里。
赵铁柱看着这热闹,忽然觉得,联盟做的这些事,就像夏日的太阳,看着烈,却把日子晒得暖洋洋的。那些旧物改造的物件,带着人的体温和心思,比新东西更懂生活的滋味。
王虎子发来张照片,东南亚的农户们在月光下编坐垫,孩子们围着灯笼数订单,嘴里念着“一支铅笔,两支铅笔”。赵铁柱回了句:“你们的笑声,比订单数好听。”
戏台上演到热闹处,台下的掌声震得槐树叶沙沙响。裁缝奶奶的徒弟举着新做的布贴灯笼,灯笼上的小胖猪在风里晃,像在给所有人送福。
夏日还长,日子还暖,那些藏在烟火里的小坎,不过是让日子更有滋味的料。就像老人们说的,夏天热得透,秋天才能收得厚。联盟的路,也这样一步一步走着,热辣辣,暖烘烘,带着烟火气,往更踏实的日子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