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的天刚蒙蒙亮,东边的云还泛着鱼肚白,改造角的田埂上就已经有了动静。张大爷蹲在墙根下,正用块磨石蹭他那把老镰刀。镰刃上的铁锈被磨掉一层,露出银亮的刃口,映着他满是皱纹的脸。
“这镰跟着我二十多年了,”他往手心吐了口唾沫,握紧磨石来回打磨,“当年割麦,一天能割两亩地,刃口快得能削纸。”
王奶奶背着竹筐从屋里出来,筐沿的藤条磨得发亮,边角用布条缠了又缠。“别磨了老张,露水快干了,再不去,麦子该被日头晒蔫了。”她把筐往肩上勒了勒,竹筐发出“吱呀”的轻响,“这筐虽旧,装麦捆子最稳当,新筐子太脆,经不住压。”
赵铁柱扛着个旧木叉从院里走出来,叉齿上还留着去年麦秸的黄渍。“阿伟和李婶呢?说好卯时集合的,这俩懒虫该不会还在睡吧?”他用木叉拨了拨田埂上的草,叉尖划过地面,留下几道浅痕。
“来了来了!”阿伟举着个铁皮水壶跑过来,壶身坑坑洼洼,盖儿早就没了,用块布塞着口,“昨晚灌的凉井水,特意冰在井里的,割累了喝着才舒坦。”
李婶跟在后面,手里拎着个褪色的蓝布包袱,打开来是几个麦饼,用旧报纸包着。“刚烙的,就着井水吃,顶饿。”她指了指包袱角的补丁,“这布还是前几年做被罩剩下的,装吃的不渗油,比新塑料袋强。”
田埂上的露水打湿了裤脚,老镰刀的刃口映着晨光,像撒了层碎银。远处的麦田浪涛似的翻着金,大家扛着家伙什往田里走,脚步声踩着露水,“沙沙”地混着虫鸣,像支没谱的晨曲。
麦子割到半晌,日头升得老高,晒得人脊背发烫。张大爷的老镰刀突然“咔”一声,镰柄与刀身连接处裂了道缝,他用力一割,镰头竟歪向一边,差点划到腿。
“这老东西!”他气得把镰刀往地上一扔,麦秆割了一半挂在地里,“早不裂晚不裂,偏赶在最忙的时候掉链子!”
王奶奶的竹筐也不争气,装第三捆麦子时,底部的藤条突然断了根,麦子“哗啦”散了一地。她蹲下去捡,竹筐的破口刮破了手背,血珠沾在金黄的麦穗上,格外显眼。“这筐子去年还好好的,”她捂着伤口皱眉,“真是越忙越添乱。”
阿伟的铁皮水壶被他随手放在田埂上,刚才跑着递麦捆时没注意,一脚踢翻了,井水顺着土缝渗进地里,壶底还磕瘪了一块。“完了,这壶算是彻底废了,”他捡起水壶晃了晃,只剩个底儿响,“等会儿渴了可咋办?”
李婶的蓝布包袱被麦芒勾住,她一扯,布面撕开个三角口,里面的麦饼掉出来两个,滚进麦茬地里,沾了层土。“这可咋整,”她捡起麦饼拍着土,“本来就够吃,这下肯定不够了。”
日头毒辣辣地烤着,没割完的麦子在地里低着头,像是在催。大家手里的家伙什掉了链子,捡麦穗的捡麦穗,修镰刀的修镰刀,汗珠子顺着下巴往下滴,砸在干硬的土地上,瞬间就没了影。
赵铁柱看张大爷盯着裂了缝的镰刀犯愁,蹲下身捡起镰刀打量了半天。“大爷,您看这样行不?”他从裤腰上解下根粗麻绳,把镰柄与刀身缠了三圈,用力勒紧,又在结上咬了两口。“这绳结实,勒紧了能撑到割完这片。等收工了,我找块木头给您重新削个柄。”
张大爷试着挥了挥,镰刀果然稳了不少。“你这小子,脑子就是活!”他咧开嘴笑,露出缺了颗牙的牙床,“行,就这么办,割完这亩地再说!”
王奶奶的竹筐,赵铁柱找了两根韧性好的柳条,往破口处一插,交叉着编进藤条里,又用布条缠紧。“您试试,”他扶着筐底,“这柳条比藤条还韧,装麦捆子肯定掉不了。”王奶奶把散了的麦子重新装进去,竹筐果然稳稳当当,她用袖口擦了擦手背上的血:“还是年轻人会想辙。”
阿伟正对着瘪了底的水壶叹气,赵铁柱忽然往他手里塞了片大荷叶。“去塘边摘的,”他指着不远处的池塘,“卷起来当水壶,装的水还带着凉气,比你那铁皮壶解渴。”阿伟试着卷了卷,荷叶果然不漏,盛着井水晃了晃,凉丝丝的水汽直往手上钻。
李婶看着撕开的包袱犯愁,赵铁柱把自己的粗布褂子脱下来,撕了块下摆递过去。“这布厚,补在里面,麦芒勾不破。”他帮着李婶把布块缝在包袱里,“麦饼沾点土没事,吹吹还能吃,总比饿着强。”
太阳爬到头顶时,大家伙儿重新拿起家伙什:缠了麻绳的镰刀“唰唰”割着麦秆,补了柳条的竹筐装得满满当当,荷叶卷成的“水壶”挂在脖子上,蓝布包袱里的麦饼虽然沾了点土,咬起来却格外香。
傍晚收工时,最后一捆麦子被装上木车。张大爷的老镰刀躺在车板上,镰刃上的汗渍被夕阳映成了金红色,那道麻绳还牢牢缠着,像道不起眼的勋章。王奶奶的竹筐空了,补过的地方透着新柳条的绿,和旧藤条的黄混在一起,看着竟比新筐子还顺眼。
阿伟的铁皮水壶被他挂在车把上,瘪了的底儿晃来晃去,他却宝贝似的不让碰:“回头找个锤子敲敲,还能用。今天这荷叶水壶虽好,可装不了多少水,哪有它实在。”
李婶把蓝布包袱叠好,补了粗布的地方鼓鼓囊囊的。“这包袱更结实了,”她笑着说,“明年芒种还能用,说不定能陪我再包十年麦饼。”
大家坐在田埂上,你递我一块麦饼,我给你倒一捧荷叶里的井水。汗珠子顺着晒黑的脖子往下流,滴在刚割完的麦茬地里,泥土的腥气混着麦秆的香,钻进鼻孔里,让人心里踏踏实实的。
张大爷摸了摸镰刀,忽然说:“这老伙计啊,就像跟了多年的朋友,平时不觉得啥,真到较劲的时候,比新的靠谱多了。”
王奶奶点头:“可不是嘛,用顺了手,哪舍得扔。补补修修,就像老交情,越磨越亲。”
夕阳把影子拉得老长,木车上的麦子堆得像座小山,老物件们躺在旁边,沾着汗,沾着土,却透着股说不出的熨帖。就像这芒种的抢收,累是真累,可握着熟悉的家伙什,看着汗珠子摔进地里,就知道这日子啊,跟这老镰刀、旧竹筐一样,经得住折腾,熬得过时光。
“这镰跟着我二十多年了,”他往手心吐了口唾沫,握紧磨石来回打磨,“当年割麦,一天能割两亩地,刃口快得能削纸。”
王奶奶背着竹筐从屋里出来,筐沿的藤条磨得发亮,边角用布条缠了又缠。“别磨了老张,露水快干了,再不去,麦子该被日头晒蔫了。”她把筐往肩上勒了勒,竹筐发出“吱呀”的轻响,“这筐虽旧,装麦捆子最稳当,新筐子太脆,经不住压。”
赵铁柱扛着个旧木叉从院里走出来,叉齿上还留着去年麦秸的黄渍。“阿伟和李婶呢?说好卯时集合的,这俩懒虫该不会还在睡吧?”他用木叉拨了拨田埂上的草,叉尖划过地面,留下几道浅痕。
“来了来了!”阿伟举着个铁皮水壶跑过来,壶身坑坑洼洼,盖儿早就没了,用块布塞着口,“昨晚灌的凉井水,特意冰在井里的,割累了喝着才舒坦。”
李婶跟在后面,手里拎着个褪色的蓝布包袱,打开来是几个麦饼,用旧报纸包着。“刚烙的,就着井水吃,顶饿。”她指了指包袱角的补丁,“这布还是前几年做被罩剩下的,装吃的不渗油,比新塑料袋强。”
田埂上的露水打湿了裤脚,老镰刀的刃口映着晨光,像撒了层碎银。远处的麦田浪涛似的翻着金,大家扛着家伙什往田里走,脚步声踩着露水,“沙沙”地混着虫鸣,像支没谱的晨曲。
麦子割到半晌,日头升得老高,晒得人脊背发烫。张大爷的老镰刀突然“咔”一声,镰柄与刀身连接处裂了道缝,他用力一割,镰头竟歪向一边,差点划到腿。
“这老东西!”他气得把镰刀往地上一扔,麦秆割了一半挂在地里,“早不裂晚不裂,偏赶在最忙的时候掉链子!”
王奶奶的竹筐也不争气,装第三捆麦子时,底部的藤条突然断了根,麦子“哗啦”散了一地。她蹲下去捡,竹筐的破口刮破了手背,血珠沾在金黄的麦穗上,格外显眼。“这筐子去年还好好的,”她捂着伤口皱眉,“真是越忙越添乱。”
阿伟的铁皮水壶被他随手放在田埂上,刚才跑着递麦捆时没注意,一脚踢翻了,井水顺着土缝渗进地里,壶底还磕瘪了一块。“完了,这壶算是彻底废了,”他捡起水壶晃了晃,只剩个底儿响,“等会儿渴了可咋办?”
李婶的蓝布包袱被麦芒勾住,她一扯,布面撕开个三角口,里面的麦饼掉出来两个,滚进麦茬地里,沾了层土。“这可咋整,”她捡起麦饼拍着土,“本来就够吃,这下肯定不够了。”
日头毒辣辣地烤着,没割完的麦子在地里低着头,像是在催。大家手里的家伙什掉了链子,捡麦穗的捡麦穗,修镰刀的修镰刀,汗珠子顺着下巴往下滴,砸在干硬的土地上,瞬间就没了影。
赵铁柱看张大爷盯着裂了缝的镰刀犯愁,蹲下身捡起镰刀打量了半天。“大爷,您看这样行不?”他从裤腰上解下根粗麻绳,把镰柄与刀身缠了三圈,用力勒紧,又在结上咬了两口。“这绳结实,勒紧了能撑到割完这片。等收工了,我找块木头给您重新削个柄。”
张大爷试着挥了挥,镰刀果然稳了不少。“你这小子,脑子就是活!”他咧开嘴笑,露出缺了颗牙的牙床,“行,就这么办,割完这亩地再说!”
王奶奶的竹筐,赵铁柱找了两根韧性好的柳条,往破口处一插,交叉着编进藤条里,又用布条缠紧。“您试试,”他扶着筐底,“这柳条比藤条还韧,装麦捆子肯定掉不了。”王奶奶把散了的麦子重新装进去,竹筐果然稳稳当当,她用袖口擦了擦手背上的血:“还是年轻人会想辙。”
阿伟正对着瘪了底的水壶叹气,赵铁柱忽然往他手里塞了片大荷叶。“去塘边摘的,”他指着不远处的池塘,“卷起来当水壶,装的水还带着凉气,比你那铁皮壶解渴。”阿伟试着卷了卷,荷叶果然不漏,盛着井水晃了晃,凉丝丝的水汽直往手上钻。
李婶看着撕开的包袱犯愁,赵铁柱把自己的粗布褂子脱下来,撕了块下摆递过去。“这布厚,补在里面,麦芒勾不破。”他帮着李婶把布块缝在包袱里,“麦饼沾点土没事,吹吹还能吃,总比饿着强。”
太阳爬到头顶时,大家伙儿重新拿起家伙什:缠了麻绳的镰刀“唰唰”割着麦秆,补了柳条的竹筐装得满满当当,荷叶卷成的“水壶”挂在脖子上,蓝布包袱里的麦饼虽然沾了点土,咬起来却格外香。
傍晚收工时,最后一捆麦子被装上木车。张大爷的老镰刀躺在车板上,镰刃上的汗渍被夕阳映成了金红色,那道麻绳还牢牢缠着,像道不起眼的勋章。王奶奶的竹筐空了,补过的地方透着新柳条的绿,和旧藤条的黄混在一起,看着竟比新筐子还顺眼。
阿伟的铁皮水壶被他挂在车把上,瘪了的底儿晃来晃去,他却宝贝似的不让碰:“回头找个锤子敲敲,还能用。今天这荷叶水壶虽好,可装不了多少水,哪有它实在。”
李婶把蓝布包袱叠好,补了粗布的地方鼓鼓囊囊的。“这包袱更结实了,”她笑着说,“明年芒种还能用,说不定能陪我再包十年麦饼。”
大家坐在田埂上,你递我一块麦饼,我给你倒一捧荷叶里的井水。汗珠子顺着晒黑的脖子往下流,滴在刚割完的麦茬地里,泥土的腥气混着麦秆的香,钻进鼻孔里,让人心里踏踏实实的。
张大爷摸了摸镰刀,忽然说:“这老伙计啊,就像跟了多年的朋友,平时不觉得啥,真到较劲的时候,比新的靠谱多了。”
王奶奶点头:“可不是嘛,用顺了手,哪舍得扔。补补修修,就像老交情,越磨越亲。”
夕阳把影子拉得老长,木车上的麦子堆得像座小山,老物件们躺在旁边,沾着汗,沾着土,却透着股说不出的熨帖。就像这芒种的抢收,累是真累,可握着熟悉的家伙什,看着汗珠子摔进地里,就知道这日子啊,跟这老镰刀、旧竹筐一样,经得住折腾,熬得过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