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混乱-《穿越大宋:逆转靖康》

  杨元嗣的再也没有了观灯的心情,慢慢踱步回了杨府。

  府中多数人也被杨元嗣放出去观灯了,张固安将府里的人从上到下换了一遍,现在都是能够完全放心的自己人。

  杨元嗣看到张固安的书房里还亮着灯,知道他还在处理公务,也信步走了过去。

  张固安果然拿着一堆情报在分析,眉头皱的让人心疼。

  他看见是杨元嗣进来,慌忙站起身来请安。

  杨元嗣笑着朝他摆了摆手,也在桌子旁边坐下。

  “年轻人不要暮气沉沉,今晚上也应该出去走走,你看重山这点就比你强。”

  张固安苦笑道:“我哪里能有阿弟那样的好福气!”

  他将手里的册子放下,语气十分郑重:“父亲可否将上次草原遇袭的事情再详细跟我说一遍?”

  上次的事情杨元嗣都有些遗忘了,他搞清楚了不是完颜宗望害他以后就没有再去深究。

  张固安听完了杨元嗣的话,沉吟良久,小心翼翼的开口道:“父亲在金国有没有什么仇人?”

  杨元嗣心里将自己在金国的关系网过了一遍,除了宗翰宗弼对他有敌意以外,自认为人缘还算可以。

  当然如果要是金人南下,那可就是全员皆敌了。

  “没有什么仇人,相反他们还都挺喜欢我。”杨元嗣笑道。

  张固安已经习惯了这个父亲不经意间的顽皮,又问:“金国有没有人对于大宋特别了解,有对于父亲特别了解呢?”

  杨元嗣脑子里灵光一闪,突然想到了一个人:郭淮山。

  他当时就在完颜宗望身边,也绝对有能力设计这个陷阱来谋害自己。

  只是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杨元嗣更奇怪的是张固安为什么会突然问他这些?

  张固安的眉头直接拧成了一个大写的“川”字,“咱们的摊子铺的越大,我越觉得有一伙儿人在干同样的事情,数路跟卢进义那群绿林好汉完全不一样。”

  “他们也不像是朝廷皇城司里的人,反而跟塞外和草原来往密切,我怀疑……”

  杨元嗣想起了在草原的经历,心里豁然开朗,看来金人早就已经在大宋境内搜集情报了。

  他现在很庆幸能有个如此出色的儿子,“你先不要跟他们起冲突,要严密观察,当做最大的敌人来对待!”

  张固安重重的点了点头,说道:“父亲放心,这个我自然知道轻重,只是你这次去草原……”

  杨元嗣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吃一堑长一智,这次我打算带着侍卫队一起去,草原上何人能够伤我?”

  登州骑兵天下无双,杨元嗣的一千侍卫又是精锐中的精锐,张固安也放心下来。

  有了这一千人,杨元嗣在草原上自保肯定是没有任何问题了。

  这时候已经是三更时分,李重山也兴致勃勃的返回了杨府。

  杨元嗣问他刘十三的下军,李重山红着脸说不知道。

  随行的侍卫笑道刘将军喝了半夜酒,去万花楼歇息了。

  杨元嗣一笑而过,好在李重山还没有学坏。

  这个庆典据说要准备连开七天,杨元嗣已经没有耐心等待如此长的时间。

  花荣和侍卫们都已经准备完毕,马上就可以出发。

  赵金儿听说他要亲自去草原,倒是有些担心。

  杨元嗣笑道:“我这次虽说是去接娜仁,也是也不是,更多是个掩人耳目的借口。”

  “金人和辽人在西京的大战还没有分出结果,接下来草原上的形势会非常复杂,我必须要去亲眼看看。”

  赵金儿也不是那种争风吃醋的人,看着杨元嗣现在这个地步还为朝廷着想,心里甚至有些愧疚,也只能嘱咐他路上小心。

  花宋带着侍卫们去找段景住挑了一千多匹好马,一行人浩浩荡荡出发。

  杨元嗣的郡王是实实在在的王爵,他的卫队规模一千人也符合朝廷的规矩。

  杨府对外只说王爷心情烦闷,要去草原打猎游乐。

  杨元嗣没有调动禁军,也不用朝廷的粮饷,更不骚扰沿途的百姓。

  枢密院也不去管他,童贯忙着跟郭药师商量下一步常胜军的建设,更是无暇他顾。

  徽宗本来就知道自己这事办的不太地道,杨元嗣又是一个武人,去草原放松一下也好。

  西北边塞的路杨元嗣已经来回好几次,路线已经非常熟悉。

  这次他却故意带队从北京大名府绕了一个大圈,再穿过真定府,然后西行到太原府。

  花荣看他这个路线也不是为了游山玩水,大惑不解。

  杨元嗣却笑而不语,他这次是在模拟金军南下的路线,这话跟谁说他们也不会信。

  太原的守将知道是大王出巡,顿时诚惶诚恐,亲自出城迎接,安排了好酒好肉招待。

  杨元嗣却并没有停留,直接去了代州。

  代州城里居然还有几分繁荣景象,人口也多了不少。

  杨元嗣看着代州城内外布防颇有章法,心中暗暗诧异,想不到西军中还有这样的人才。

  他刚进城,迎面走来一位年轻的将军,后面跟着一队青年将领。

  杨元嗣看他有些眼熟,一时又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

  那将领却满脸含笑,快步走了上来,对杨元嗣行了一个军礼。

  “末将吴阶,拜见大王!”

  杨元嗣这才想起来,这个家伙就是讨伐田虎的时候率先登上城墙的勇将,想不到居然被派来镇守代州。

  “我记得你还有个兄弟吧?”杨元嗣对于这些年轻人非常喜欢。

  吴阶恭敬道:“正是舍弟吴璘,现在在老种经略相公帐下效力。”

  自从燕京战役之后,种师道严格意义上来说就不是经略相公了。

  他已经赋闲在家,军中的事情由种师中负责,基本的军队结构还是没有变化。

  西军这种三代将门之家,不会因为一个职位的调动或者一个人的宦海沉浮而动摇根基。

  吴阶对于杨元嗣的到来也非常兴奋,他们这一代年轻的军官,对于杨元嗣甚至都有一种崇拜的心思在里面。

  大宋对于武将的压制太久了,突然出现了杨元嗣这样以军功封王爵的人物,怎么不令人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