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亲亲我的宝贝-《穿越大宋:逆转靖康》

  刘十三和李重山都将头探在木盆上,欢喜道:“这指南鱼果然神奇!”

  这个指南鱼是黄银石按照杨元嗣对于指南针的设想制造出来的。

  花荣试了几次,果然没有偏差,无论如何转动,这鱼头都指向南方。

  有了这个指南鱼,就不怕在草原上迷路了,绝对是中原军队北伐的利器。

  要知道以前汉地精锐北伐草原,多次因为迷路无功而返。

  草原对于中原的优势就是机动性强的离谱,抢完就跑。

  中原王朝要想解决他们,很多时候连影子都摸不着,茫茫草原方向都辨别不出来。

  花荣喜道:“只要知道了方向,草原也不算是很大吗,正适合咱们的骑兵驰骋!”

  杨元嗣看着肥美的牧草,起码战马是不缺草料了。

  草原上比牧场更珍贵的是草原,所有强大的部落领地里不是有大河就是有大湖。

  达旦九部的那个湖泊汉人叫作岱海,离着辽国的宣德州不远。

  登州军的探子按照指南鱼的指引,对照着手中的羊皮地图,很快就找出了正确的方向。

  登州军离着岱海还有一百多里的方向,已经有达旦部的游骑出来哨探了。

  开始的时候达旦部的骑兵看到了登州军非常警惕,杨元嗣单骑上前,果然发现队伍中有几个他认识的人。

  那几个骑士也认出了杨元嗣,吃惊的看着他身后的队伍。

  双方语言不通,杨元嗣连比划加示意,达旦部的骑兵在前面开路,领着登州军到了岱海旁边。

  卓鲁听说了杨元嗣到来,也是吃了一惊,急忙跑出来看。

  他确定来人是杨元嗣,又看见他率领了如此精锐的人马,脸上露出欢喜的神色。

  杨元嗣也从马上跳了下来,跟卓鲁拥抱在一起,问道:“我的娜仁在哪里?”

  商倌将元嗣的话翻译给了卓鲁,卓鲁脸上露出一种神秘又狡黠的笑容,却不说话。

  杨元嗣不知道他这样藏头露尾是什么意思,这个老丈人难道还藏着什么秘密?

  还没等杨元嗣反应过来,只见娜仁从帐篷里里面冲了出来。

  她穿着彩色的衣衫,头巾也是彩色的,如同一只色彩斑斓的蝴蝶一样,冲到了杨元嗣的怀里。

  娜仁身材比以前胖了一些,脸上多了一种更加温柔的神情,笑着看向杨元嗣。

  杨元嗣牵着她的手,有些愧疚的说道:“对不起,隔了这么长时间才来接你。”

  “不要紧的,能来就好。”娜仁笑着说道,“我还有个最珍贵的礼物要给你看呢。”

  杨元嗣大吃一惊,娜仁的汉话居然非常流利,跟中原女子一般无二。

  娜仁瞪着淡蓝色的大眼睛,笑道:“吃惊吗?我可是跟着汉倌儿整整学了一年,草原上像我一样聪明又美丽的女子可不多啊?”

  杨元嗣看她说的轻松,其实学习汉语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非下苦功不可。

  果不其然,旁边的商倌皱眉道,“为了学汉话,娜仁都快把我逼疯了,话多的嘴唇都快磨破了。”

  杨元嗣有些感动,又将娜仁紧紧抱在怀里。

  娜仁一边将我推开,一边咯咯笑着往不远处的帐篷跑去。

  我也笑着跟了上去,李重山看的目瞪口呆,花荣走过去将他拉到一边。

  帐篷里的光线有些昏暗,点着两盏大油灯,温度有些高。

  大帐内靠近牛皮毡子的地方放着一个摇篮,旁边两个年老的达旦妇女一边摇着摇篮,一边唱着一首不知名的儿歌。

  娜仁满脸含笑,走到摇篮旁边,对着杨元嗣说道:“还不赶快过来看看你的女儿?”

  杨元嗣如遭雷击,一种莫名的情绪涌上了心头。

  他两世为人,从来没想过能够留下自己的血脉。

  杨元嗣快步走到摇篮旁边,一个胖乎乎的女婴正在熟睡。

  她的睫毛又弯又长,好像娜仁一样,小小鼻子却是鼻梁很高,远远超出了这个年龄的小朋友,这个跟杨元嗣很像。

  杨元嗣想伸手将她抱起来,又怕将她吵醒,两只手悬在半空中,眼睛却仿佛被吸在摇篮里。

  “她叫什么名字?”杨元嗣转头问道。

  娜仁笑着说道:“按照你们汉人的规矩,不是要父亲给她起名字吗?”

  “那是,那是……”杨元嗣一边说一边思索,“这是我第一个孩子,不能太草率,容我好好想一想。”

  两人正在说话间,只听帐篷外面一阵低沉的牛角号声响起。

  杨元嗣知道这是草原上示警的信号,急忙走了出来。

  只见卓鲁正忙着召集人手持弓上马,草原和天际相连的地方涌出来了一大队骑兵。

  杨元嗣心中暗暗吃惊,那些骑兵看起来居然有一万人之多,草原上什么时候有这么些部落了?

  娜仁也跟着赶了出来,咬着牙说道:“肯定又是泰赤乌部那些杂碎,他们上次来杀了我们两千多人,真是贼心不死!”

  刘十三也将老黑牵了过来,嘿嘿笑着说道:“十三见过嫂子。”

  娜仁也向他回礼,说道:“这兄弟虽然黑些,倒是有英雄气概!”

  刘十三高兴的抓耳挠腮,一把将李重山拉了过来,呵斥道:“还不拜见你母亲大人?”

  李重山看着这个跟自己差不多大的女人,扭捏着不肯开口,脸色涨的通红。

  杨元嗣笑道:“等会儿再认亲,咱们先将这些讨厌的人赶走。”

  泰赤乌部的大旗也是画着一个狼头,不过这个狼龇牙咧嘴,嘴里还流出血来,十分可怖。

  草原上很难搞成偷袭,一个是地形所限,另一个是牧民上马就是战士,张弓就能射箭。

  还没等泰赤乌部的骑兵冲过来,达旦部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

  他们的骑兵朝前面冲出去,挡在第一线,后面的妇女和半大小子将牛车围在一起,保护最里面的老弱。

  杨元嗣率领登州骑兵冲到了队伍的左边,对面也不讲武德,还没有靠近就开始放箭。

  草原上多数都是拓木弓和桑木弓,这种弓射程比较近,但是射速却非常快。

  达旦部这边也开始放箭还击,同时用手中的皮盾来遮挡箭矢。

  两军阵前箭如雨下,看的杨元嗣直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