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赏罚分明-《港片:靓坤马仔,小结巴别吹了》

  此位仅在枢密使之下,实为朝廷股肱,可议军国重事。

  前朝刘墉、孙承宗等名臣,皆由此位位列三台。

  "今获枢密同知之位,距枢密使乃至首辅岂非指日可待?

  "

  周文焕暗喜过望。

  当即整冠正服,大礼相待:

  "臣叩谢皇恩,定当鞠躬尽瘁效忠社稷,勤政爱民,昼夜不懈!

  "

  圣上略略点头:

  "望卿勿忘今日之言,做两袖清风之臣。

  "

  "臣必铭刻五内!

  "

  周文焕恭敬应答。

  旁侧陈太师捋须微笑。

  "终究不负重托。

  "

  何静轩心中宽慰。云栖正是孙璞的雅号。

  殿中众臣神色各异,或羡或妒地望向孙璞。

  谁知一场廷对,竟令其平步青云。

  为何他人无此机缘?

  周明德眉心微蹙。

  而吴世忠更是怒形于色。

  他们所属河北一脉向来与江东党派的何静轩、孙璞势同水火。

  孙璞得势,意味着江东派系崛起,于他们自然有害。

  周明德眯眼望向殿角,暗自计量。

  "区区廷对,竟引得圣上当场超擢。虽仅五品,已有这般声势,不可轻忽。

  "

  吴世忠见孙璞受宠,心中愤懑难平。

  建熙帝将众臣神色尽收眼底,转头吩咐:

  "带人!

  "

  "遵命!

  "

  宦官快速退下。须臾,侍卫押着两名衣衫褴褛之人上殿。

  群臣见状,纷纷色变。

  竟是淮安知府刘守仁与工部主事马德昌。

  二人遍体鳞伤,伏地痛哭:

  "陛下饶命!臣知错,定当痛改前非......

  "

  哭声凄厉,闻者动容。

  建熙帝冷眼相对。

  此时悔改?为官时贪赃枉法之际何在?

  厉声宣判:

  "淮安知府刘守仁监守自盗,致使官仓亏空,即刻革职,交刑部问审!

  "

  刘守仁面若枯槁,瘫倒在地。

  "工部主事马德昌偷工减料,中饱私囊,罪不容诛。

  "

  "拖出午门,立斩不赦!

  "

  马德昌魂飞魄散,昏死过去。

  御前侍卫拖走两位罪臣。一人押赴刑部大牢,一人当场行刑。

  凄厉哀嚎撕裂朝堂寂静,铁锈般的血腥味在殿内蔓延。

  满朝文武面如土色,屏息垂首。

  新科举子们更是唇齿发颤,膝盖酸软。

  朱重八环视众臣,此刻方知考题真意。

  为官者当心系天下苍生,

  而非逞口舌之快。

  虚谈误国,岂堪重用?

  刘伯温此计成效斐然:

  既处置了 ** 污吏,

  又警醒了满朝官员。

  那血溅玉阶的景象将深烙学子心间,日后若生贪念,必忆此景而怯。

  "都给咱抬起头来!

  "

  太祖一声雷霆怒喝。

  朝臣战栗仰首,望向丹墀之上。

  "今日之事,尔等亲眼所见!

  "

  "望诸卿谨记逆臣下场!

  "

  "若有贪赃枉法者——

  "

  "杀无赦!

  "

  "绝无姑息!!

  "

  群臣俱震。

  唯常遇春眸含深意。

  这场别开生面的殿试,看似荒诞实则大妙。

  既除蠹虫,又肃纲纪。

  如此谋略,当真罕有。

  六部官员皆向刘伯温投以叹服眼神。

  唯胡惟庸、汪广洋暗露阴郁。

  区区一道策问,

  令李善长获赦、陈友定伏诛、蓝玉下狱。

  一石三鸟,

  更为天下士子立下终身戒碑。

  当真了得!

  此人心机深沉,

  当及早结纳为是。

  ——终章 血色朝堂,惊魂殿试!

  谁料金銮殿上一纸试题竟定三臣生死。

  众官原道寻常考校。

  岂料眼前——

  这怎会是殿试?!

  举子们面无人色,

  原就如惊惶雏鸟,

  此刻更似刀俎鱼肉。

  能强忍泪不坠,

  已是全了刘伯温体面。

  这些书生只道霉运当头,

  何曾见过科场溅血?

  寻常连鸡雏都未伤过,

  今朝竟目睹腰斩之刑,

  怕要夜夜惊梦了。

  众考生足下绵软,

  唯求全身而退。

  恨不能抛卷疾走,

  横竖辨不得五谷杂粮,

  注定名落孙山。

  若非天子尚在御座,

  早作鸟兽散了。

  什么金榜题名,

  怎及项上头颅?

  天威难测,若答不出黍稷之分......

  "缘何应试要赌命?

  "

  "不合常理。

  "

  "别省不都考诗词歌赋?

  "

  这试题于他们直若森罗判笔。

  盘算着回家途中顺便买些酒楼美食解解馋。

  眼看科举考试就要结束,

  那神秘系统的奖励也该到账了。

  好事成双,怎能不让人欣喜。

  正当思绪飘飞之际,

  忽然一个高大身影拦住了道路。

  只见此人身材魁梧,身穿锦纹官服,腰佩精钢长刀,气势逼人,如铜墙铁壁般挡在路 ** ,连阳光都被遮去大半。

  陈远眯了眯眼睛。

  认出是早朝时向皇帝汇报的御林军统领,好像叫赵威。

  赵威?陈远略感惊讶,这人不是御前侍卫总指挥,权势滔天,乃当今圣上最信任的重臣。

  "陈大人,请随末将走一趟。

  "赵威低声道。

  跟着赵威穿过皇宫禁地,陈远来到御书房,只见书册堆积如山,墨香缭绕。皇帝端坐在紫檀御案后,皇长子朱标站在一旁。

  "陈爱卿,赐座。

  "

  "谢陛下隆恩。

  "陈远从容入座。

  见他如此镇定,皇帝反而生出几分兴趣。才华横溢之人往往心高气傲,刘伯温、李善长皆如此,眼前这位也不例外。

  "本届科考题目由爱卿拟定,独具匠心。肃清吏治、整顿朝纲、震慑百官,功在千秋。

  "皇帝轻抚胡须,

  "爱卿可提个要求,朕必应允。

  "

  陈远故作谦逊:

  "此乃臣分内之事。

  "

  天威难测,方才还雷霆震怒,转眼和颜悦色,谁知下一刻是封赏还是问罪?

  皇帝正色道:

  "有功必赏,有过必罚,朕向来赏罚分明。

  "说着拿起一份考卷,

  "但看这些答卷,问题颇多。许多举子连农作物都分辨不清,可见平日养尊处优,不谙民间疾苦。

  "

  "会出现这种情况也是意料之中。

  "

  "王卿家,若依你所言,

  "

  "这些读书人里,能用的恐怕屈指可数。

  "

  当初设立科举本为选拔治国之才。

  可王景阳出的题目太难,那些锦衣玉食的考生大多答不上来。

  最终及第的少之又少。

  这就造成了新的困境。

  朝廷急需用人。

  录取人数如此之少,根本不够调配。

  "王爱卿,可有其他良方,能多选些能为朝廷效力之人?

  "

  皇帝询问道。

  "微臣确有一策。

  "

  "依臣之见,不如先将这些考生全部录用。

  "

  听闻此言皇帝与太子都怔住了。

  选拔官员非同小可,全部录用实在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