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海禁-《港片:靓坤马仔,小结巴别吹了》

  皇帝脸色一沉,殿内气氛顿时凝重起来。

  "王卿家,朕是来问策,不是听你胡言。

  "

  语气已带怒意。

  太子怕父皇误解,连忙打圆场。

  "王学士学识渊博,绝非信口开河。

  "

  "您说全部录用,想必另有考量,可是这样,王先生?

  "

  王景阳点头道:

  "自然经过深思熟虑。

  "

  这话让皇帝神色略微缓和。

  选拔官吏关系国家存亡,岂能全数任用?

  "若选入无能之人,日后像云州知州李成安那样贻误要务,该如何是好?

  "

  王明远沉稳回应:

  "圣上明鉴,微臣虽建议全部录用,但并非立即授予实权官职。

  "

  "臣请试行'考吏'新制。

  "

  "考吏之法,即让科举中第者先赴州县磨炼,为期一载,依其政绩决定升降。

  "

  "另可由进士自行抉择。

  "

  "愿留任者,继续为官。

  "

  "欲辞官者,亦需经严格审核。

  "

  "此乃——'松入紧出'之策。

  "

  士子若想出仕,便派往地方试职,先行考察。若不堪任用,或中途退缩,则按律处置,轻则罢黜,重则问斩。

  "若政绩卓著,自当留用提拔。

  "

  陈志言道。

  "考吏

  "制源起则 ** 。

  昔年女皇尽用进士,凡愿为官者皆得职位。更推行

  "自荐

  "之法,无论小吏庶民,但有才干,均可举荐为官。

  然此制亦有流弊,诸多投机之徒仅为虚荣,导致冗官成灾。当时民谣讥讽:

  "侍郎满街走,尚书多如狗,郎中不值钱,丞相遍地有。

  "

  意指贩夫走卒皆可做官,而女皇置若罔闻。武曌非但不惩处,反笑言:

  "诸卿若无滥授,何惧闲言?

  "显其气度。

  后改行

  "松入紧出

  "之策。入选者若不称职,轻则流放,重则处死。诸多钻营之辈上任数日即毙命,终以铁血整饬吏治。

  然亦选拔众多能臣,如房玄龄、杜如晦、李靖等,皆由此脱颖而出,成为朝廷栋梁。

  朱元璋与朱标陷入深思。

  此制既可招揽贤能,又可筛选真才。朱元璋转怒为喜,殿内凝重气氛渐散。

  "陈卿实乃不世之才!

  "

  "标儿且看,朕果然目光如炬!

  "

  "这'考吏'制甚好,能使天下俊杰尽入我朝彀中。

  "

  "何愁将来无人可用?哈哈......陈卿此策绝妙,才智可比诸葛孔明!

  "

  陈志:

  "......

  "

  再度缄默。

  李明忽然想起从前看过的一出关于高祖的戏曲。剧中,高祖与两位故友饮酒叙旧,起初相谈甚欢。其中一人醉酒后不慎说道:“若陛下后代子孙皆分封各地,不出十代,恐怕天下再大,也不够分了。”此言一出,高祖立刻沉下脸来,厉声质问此话是何人指使,是否是朝中谋士授意。那人慌忙装醉昏倒,才勉强逃过一劫。

  想到此处,李明心中暗叹,这位开国之君的心思,比豺狼还要令人胆寒。

  而刚才李明所提的“强兵”之策,却被高祖欣然采纳。高祖心中盘算:既然将人召来,若不趁机询问良策,岂不浪费机会?

  “爱卿如今国家初建,百姓尚且难以温饱,不知你可有什么妙计,能助朕迅速振兴国运?”

  确实如此。连年战乱使得民不聊生,百废待兴。即便高祖已平定天下,战火留下的疮痍仍阻碍着国家恢复。他效仿前制,推行休养生息之策。朝廷缩减开支,实行屯田以减轻军费负担。即便如此,国家若要真正恢复元气,仍需漫长时日。

  他曾厉行勤俭,禁止民间奢侈享乐。直至盛世初现,经济才稍有起色——那是无数百姓多年节衣缩食的结果。前朝末年乱局影响深远,经济早已摇摇欲坠。

  面对皇帝与太子期盼的目光,李明倍感压力。谈兴国之策?若太子询问,他还可以信口开河,说得越玄妙,越显高深。

  李明心中发愁。他知道,为高祖献策并非易事。若太子在位,即便计策失败,也不会苛责献策之人。可高祖不同。若计策有失,哪怕错在施行,罪责仍归于进言者。

  此刻高祖开口道:“李爱卿但说无妨,无论何策,朕都恕你无罪。”

  这话说得慷慨。

  李明心里清楚——真要建言,能否过关还得看时机。

  他踌躇片刻。

  高祖眯起双眼,面色渐沉。

  他只得开口:“陛下,臣确有一策,可振兴商贸。”

  “但需权衡取舍。”

  高祖不悦道:“得失本就相伴,你有何高见?”

  李明暗叹一声。

  他知道,接下来的话,必定会触怒圣威。

  “海禁……应当解除。”

  话音落下。

  殿内一片死寂。

  片刻后。

  高祖“砰”的一掌,重重拍在案上。

  登基以来,他一直压制商人,甚至不许商贾子弟入仕。

  可李明竟提议开放海禁?

  “朕最恨这些商贾,他们唯利是图,盘剥百姓,勾结官吏。若开放海禁,这些人必然勾结外邦,损害朝廷利益……”

  话至一半,高祖自已停住了。

  他实施海禁政策,一方面是为了独揽对外贸易的利益,如同他对矿业、酒业和盐业的专营一样。

  另一方面,沿海地区的敌对势力确实存在。海禁能在某些方面保障沿海居民的安全。

  不过,这项政令并非彻底禁止,百姓使用小型船只捕鱼是被允许的。只有私自贩卖海外商品、勾结海盗、建造大型船只运输违禁物品,才会受到惩处。

  "总之,不能废除海禁!

  "

  李政的态度十分坚定。

  这项政策不仅带来丰厚收益,更方便朝廷控制对外贸易,他绝不退让。

  陈南:......

  看来今天已无商量的余地。

  "既然这样,就当臣没有提过此事。

  "

  其实陈南早已料到这个结果,并未抱太大希望。

  只是没想到一直沉默的赵海会开口劝说:

  "陛下,大人还未阐述解除海禁的好处,不妨听听。他刚才提到需要权衡利弊,禁止海上贸易可能正是他说的潜在问题。

  "

  李政本想打发陈南离开,听到赵海的话后,觉得听听也无妨,于是说道:

  "好,陈卿,说说解除海禁的好处。若确实有可取之处,朕可以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