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般买卖岂非稳赚不赔?
外邦前来称臣纳贡,回赠却远超贡品价值。
究竟是谁在向谁进贡?
倒像是来做生意的。
他心中暗自嘀咕。
中原的朝贡体系沿袭千年,尤以本朝这套制度最受争议。
朝廷遵循前朝旧例,以财物相赠换取邻国归附,其中
"厚赐薄献
"最为人诟病。
即便对方贡品微薄,赏赐却必须风光体面。
昔日庆元帝热衷外交,派遣船队多次出海,招揽海外诸国前来朝见。这位 ** 对使团的赏赐尤为豪爽,远胜其贡品价值。
此举虽耗空国库,庆元帝却毫不在意。
如今太子的做法,与当年如出一辙。
程焕不由感慨——果真是父子一脉相承,行事作风毫无二致。
林殊忍不住问道:
"何必回赠如此重礼?
"
太子神色恳切答道:
"诸国以臣属之礼来朝,我朝身为上国,理当彰显大国气度,厚待来使。
"
"岂能让朝贡使者亏本而归?《周礼》有载'厚赐薄献',正是要以丰厚回赠安抚属国,令四方归附。
"
"学生不过遵循先贤教诲行事。
"
"莫非先生认为,圣人之言也有谬误?
"
林殊一时无言,暗自叹息。
道理固然不错,但如今已不合时宜。
望着太子诚挚的神情,他只觉得无可奈何。
这般理念,确实值得推敲。
细究本朝纳贡旧制,林殊愈发不解。
明明拥有最强盛的国力,掌握绝对优势的军力与技术,却坚持推行
"厚赐薄献
"之策。
外邦只需献上些许贡品,便可换得朝廷丰厚赏赐。
表面看似怀柔远邦,实则耗费国力换取虚名。
这等行径犹如自降身份,反倒有损国家实利。
实心人易被算计,辛苦付出只为供养他人,换来的不过是点滴虚情。
长此以往,弊大于利。
如今朝廷的做法,如同被随意宰割的羔羊,明知亏损却甘心承受。
若国库充裕,对进贡者厚赐重赏,倒也说得过去。
然而——
前来朝贡的属国众多,国库早已入不敷出。
归根结底,
朝廷囊中羞涩。
可为了维持 ** 的威严,依然坚持“厚往薄来”的规矩,赐予朝贡者远超贡品价值的赏赐。
这便是——
表面风光,内里空虚。
到了后期,国力衰退,朝廷实在无力负担,只得削减朝贡频率,勒令各国数年一贡。
毕竟,
真的捉襟见肘了。
每次朝贡都要大撒银钱,任谁都难以承受。
可这些属国却不答应了。
对他们而言,朝贡便是白赚朝廷的赏赐。
朝廷推行“厚往薄来”,本是希望诸国归顺。
可在外邦眼中,这简直是稳赚无本的生意——
献上些许薄礼,便能换得丰厚回报。
尝到甜头的各国越发踊跃,变本加厉地占便宜。
到了后期,前来朝贡的竟达数百国。
朝廷只得减少次数,规定数年一贡。
可新罗却不依不饶。
新罗每回朝贡,都像来“提货”,恨不得频繁往返。
即便朝廷明令三年一贡,甚至一年仅限一回,新罗仍频频来朝。
朝廷非但不制止,反倒婉言相劝:
“来一次足矣,三年一次亦可。”
“贡品不必多,带几匹布就行。”
荒诞至极——
明知对方占便宜,却不严令禁止,只是好言相劝。
或许——
是怕无力偿还。
若对方真献上重礼,朝廷回不起,岂不更失颜面?
这事着实可笑:
人家朝贡本就是要掏空你,你没钱还硬撑门面。
更可笑的是——
这般闹剧,至今仍在延续。
“缺乏实力就没有发言权?”
赵璟低声重复这句话,神色凝重。
身为大燕王朝的储君,他自幼生长在强盛帝国,难以理解这话背后的残酷现实。
小国寡民,凭什么发声?
没有实力,没有筹码,无人重视,世道便是如此。
在强国争锋中,弱小之国永远得不到公正对待。
百年前就曾有过这样的事:
西域战事结束后,中原本是战胜盟国之一,理应分得战果。
可谈判桌上,中原的核心利益被随意践踏,关键疆域竟被划归邻国。
这便是弱者的待遇。
沉思半晌,陆明远向赵璟谏言:
"附属国纳贡乃分内之事,无需有求必应。
"
"至于回礼,全凭皇家恩典。
"
"施恩过甚恐伤国本。
"
"况且殿下怀柔远邦之际,北疆诸王正厉兵秣马。
"
"厚赐番邦,岂非养寇?
"
他正色道:
" ** 威仪终究虚妄,真正倚仗的是大梁铁骑。
"
"诸国朝觐,不过慑于我军兵锋。
"
"倘若国运衰颓,这些属国最先反噬。
"
"力弱者任人鱼肉,此乃天道!
"
赵祯闻言沉寂,眉宇深锁。
** 继而进言:
"自澶渊之盟始,中原虽胜犹败,燕云十六州竟被金帐汗国私相授受予扶桑。此乃祖宗疆土,战胜反失地,足证弱国无外交。
"
"后五国盟会迫签《临安条约》,使我朝成列强砧板鱼肉。《甲午赔款》更令中原半壁沦丧。
"
"至里海密约,露西亚、花旗国、英吉利三国暗箱操作,竟以北境为筹码换露国出兵。花旗国假意援手,实将我朝利益作交易筹码。
"
"苏焕曾言,纵使十年不胜,亦当苦战二十载。然在豪强眼中,弱邦 ** 轻若鸿毛。
"
"弱国似幼虎,纵使啸声震天亦被视作儿戏。无铁甲巨舰,何来公道?遑论话语权。
"
"史册昭昭,示弱必为人制,唯强可立威。
"
"今大梁万国来朝,全仗铁血强权。
"
"若国运衰微,莫望他邦存怜,恐九州烽烟起时,便是 ** 之端。
"
赵祯容颜骤变:
"诸国竟这般凉薄?
"
韩洵冷笑:
"霸主何曾在意羔羊哀鸣?
"
"大梁沃野千里,物阜民丰,在邻邦眼中不过待宰羔羊,谁不欲分羹?
"
"邦国角力,岂同稚子嬉戏?
"
"天下棋局,终究利字当先。
"
"今诸国表面臣服,不过惧我玄甲雄师,暂作恭顺以求存。
"
"此等蕞尔小邦,何必以礼相待?即便分毫不赏,彼辈亦无可奈何。
"
......
"大梁如日方升,诸夷自然望风归附。
"
"倘若他年式微——
"
"这群虎狼立现獠牙,分食疆土。
"
"所谓太平,不过猛兽假寐之态。
"
"既如此,殿下何必以重宝酬番邦微贡?
"
"各国上贡,本是理所当然。
"
外邦前来称臣纳贡,回赠却远超贡品价值。
究竟是谁在向谁进贡?
倒像是来做生意的。
他心中暗自嘀咕。
中原的朝贡体系沿袭千年,尤以本朝这套制度最受争议。
朝廷遵循前朝旧例,以财物相赠换取邻国归附,其中
"厚赐薄献
"最为人诟病。
即便对方贡品微薄,赏赐却必须风光体面。
昔日庆元帝热衷外交,派遣船队多次出海,招揽海外诸国前来朝见。这位 ** 对使团的赏赐尤为豪爽,远胜其贡品价值。
此举虽耗空国库,庆元帝却毫不在意。
如今太子的做法,与当年如出一辙。
程焕不由感慨——果真是父子一脉相承,行事作风毫无二致。
林殊忍不住问道:
"何必回赠如此重礼?
"
太子神色恳切答道:
"诸国以臣属之礼来朝,我朝身为上国,理当彰显大国气度,厚待来使。
"
"岂能让朝贡使者亏本而归?《周礼》有载'厚赐薄献',正是要以丰厚回赠安抚属国,令四方归附。
"
"学生不过遵循先贤教诲行事。
"
"莫非先生认为,圣人之言也有谬误?
"
林殊一时无言,暗自叹息。
道理固然不错,但如今已不合时宜。
望着太子诚挚的神情,他只觉得无可奈何。
这般理念,确实值得推敲。
细究本朝纳贡旧制,林殊愈发不解。
明明拥有最强盛的国力,掌握绝对优势的军力与技术,却坚持推行
"厚赐薄献
"之策。
外邦只需献上些许贡品,便可换得朝廷丰厚赏赐。
表面看似怀柔远邦,实则耗费国力换取虚名。
这等行径犹如自降身份,反倒有损国家实利。
实心人易被算计,辛苦付出只为供养他人,换来的不过是点滴虚情。
长此以往,弊大于利。
如今朝廷的做法,如同被随意宰割的羔羊,明知亏损却甘心承受。
若国库充裕,对进贡者厚赐重赏,倒也说得过去。
然而——
前来朝贡的属国众多,国库早已入不敷出。
归根结底,
朝廷囊中羞涩。
可为了维持 ** 的威严,依然坚持“厚往薄来”的规矩,赐予朝贡者远超贡品价值的赏赐。
这便是——
表面风光,内里空虚。
到了后期,国力衰退,朝廷实在无力负担,只得削减朝贡频率,勒令各国数年一贡。
毕竟,
真的捉襟见肘了。
每次朝贡都要大撒银钱,任谁都难以承受。
可这些属国却不答应了。
对他们而言,朝贡便是白赚朝廷的赏赐。
朝廷推行“厚往薄来”,本是希望诸国归顺。
可在外邦眼中,这简直是稳赚无本的生意——
献上些许薄礼,便能换得丰厚回报。
尝到甜头的各国越发踊跃,变本加厉地占便宜。
到了后期,前来朝贡的竟达数百国。
朝廷只得减少次数,规定数年一贡。
可新罗却不依不饶。
新罗每回朝贡,都像来“提货”,恨不得频繁往返。
即便朝廷明令三年一贡,甚至一年仅限一回,新罗仍频频来朝。
朝廷非但不制止,反倒婉言相劝:
“来一次足矣,三年一次亦可。”
“贡品不必多,带几匹布就行。”
荒诞至极——
明知对方占便宜,却不严令禁止,只是好言相劝。
或许——
是怕无力偿还。
若对方真献上重礼,朝廷回不起,岂不更失颜面?
这事着实可笑:
人家朝贡本就是要掏空你,你没钱还硬撑门面。
更可笑的是——
这般闹剧,至今仍在延续。
“缺乏实力就没有发言权?”
赵璟低声重复这句话,神色凝重。
身为大燕王朝的储君,他自幼生长在强盛帝国,难以理解这话背后的残酷现实。
小国寡民,凭什么发声?
没有实力,没有筹码,无人重视,世道便是如此。
在强国争锋中,弱小之国永远得不到公正对待。
百年前就曾有过这样的事:
西域战事结束后,中原本是战胜盟国之一,理应分得战果。
可谈判桌上,中原的核心利益被随意践踏,关键疆域竟被划归邻国。
这便是弱者的待遇。
沉思半晌,陆明远向赵璟谏言:
"附属国纳贡乃分内之事,无需有求必应。
"
"至于回礼,全凭皇家恩典。
"
"施恩过甚恐伤国本。
"
"况且殿下怀柔远邦之际,北疆诸王正厉兵秣马。
"
"厚赐番邦,岂非养寇?
"
他正色道:
" ** 威仪终究虚妄,真正倚仗的是大梁铁骑。
"
"诸国朝觐,不过慑于我军兵锋。
"
"倘若国运衰颓,这些属国最先反噬。
"
"力弱者任人鱼肉,此乃天道!
"
赵祯闻言沉寂,眉宇深锁。
** 继而进言:
"自澶渊之盟始,中原虽胜犹败,燕云十六州竟被金帐汗国私相授受予扶桑。此乃祖宗疆土,战胜反失地,足证弱国无外交。
"
"后五国盟会迫签《临安条约》,使我朝成列强砧板鱼肉。《甲午赔款》更令中原半壁沦丧。
"
"至里海密约,露西亚、花旗国、英吉利三国暗箱操作,竟以北境为筹码换露国出兵。花旗国假意援手,实将我朝利益作交易筹码。
"
"苏焕曾言,纵使十年不胜,亦当苦战二十载。然在豪强眼中,弱邦 ** 轻若鸿毛。
"
"弱国似幼虎,纵使啸声震天亦被视作儿戏。无铁甲巨舰,何来公道?遑论话语权。
"
"史册昭昭,示弱必为人制,唯强可立威。
"
"今大梁万国来朝,全仗铁血强权。
"
"若国运衰微,莫望他邦存怜,恐九州烽烟起时,便是 ** 之端。
"
赵祯容颜骤变:
"诸国竟这般凉薄?
"
韩洵冷笑:
"霸主何曾在意羔羊哀鸣?
"
"大梁沃野千里,物阜民丰,在邻邦眼中不过待宰羔羊,谁不欲分羹?
"
"邦国角力,岂同稚子嬉戏?
"
"天下棋局,终究利字当先。
"
"今诸国表面臣服,不过惧我玄甲雄师,暂作恭顺以求存。
"
"此等蕞尔小邦,何必以礼相待?即便分毫不赏,彼辈亦无可奈何。
"
......
"大梁如日方升,诸夷自然望风归附。
"
"倘若他年式微——
"
"这群虎狼立现獠牙,分食疆土。
"
"所谓太平,不过猛兽假寐之态。
"
"既如此,殿下何必以重宝酬番邦微贡?
"
"各国上贡,本是理所当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