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肃清-《港片:靓坤马仔,小结巴别吹了》

  "可曾听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殿下可曾亲眼见过民间疾苦?

  "

  赵瑾一时无言以对。

  他面露愧色,

  "我......确实未曾经历。

  "

  身为储君,自幼养尊处优,

  凡事皆有人伺候,何曾为生计担忧,

  哪有机会了解寻常百姓的生活?

  即便父皇常提及年少艰辛,终究不是亲身经历。

  他总以为,百姓困苦只在战乱年代。

  太平盛世,当如古人诗中所绘:

  "忆丰年米栗满仓,街巷百姓尽欢颜。

  官府民间同庆贺,歌舞升平乐无边。

  "

  "先生以为如何?

  "他轻声问,

  "治世之年,百姓理当丰衣足食吧?

  "

  文渊未直接回答,只道:

  "且听我说说历代百姓日常饮食,你便知让百姓温饱何其不易。

  "

  随即从先秦时期开始细述:

  "常食菜汤,多以粗粮果腹。

  "

  "平民仅以蔬菜充饥,祭祀时才得尝鱼肉。

  "

  太平年代,寻常百姓也只能以杂粮度日,荤腥难得一见。鲜鱼水产唯有祭祀时才能享用,平日根本舍不得端上饭桌。而在那些贵族领地,平民的日子更加难熬。

  若遇动荡岁月,庶民生活越发悲惨,常常断粮绝炊,饿死的尸首随处可见,甚至发生

  "亲人相食

  "的惨状。普通人家若能吃上杂粮豆饭,已是天大的幸运。

  王肃听罢神色凝重,

  "没想到乱世苍生,竟艰难至此......

  "

  "列国纷争不断,黎民受苦也是无可奈何。

  "他叹息道。

  陈远轻轻摆手,

  "且往下听。

  "

  前朝有位海外求法僧圆真,曾在行记中记述民间苦况:

  "山民终日以盐粒佐茶下饭,糙米饭难以下咽,食后常觉胸闷。

  "

  乡野人家常年以冷食果腹,即便有客人到访,也不过添几块凉饼、两碟咸菜,就算体面待客。那时候能吃上热饭已是福气,日常所食不过是粗粮野菜。肉食佳肴,根本不是寻常百姓敢想的。

  读书人也并不宽裕。《杨文正公轶事》记载其幼弟曾说:家中餐餐清粥,若破例买了肉食,便担心来日无米下锅。

  若碰上灾年战乱,连草根树皮都成了救命口粮。

  再看后来的大楚王朝。

  虽号称富庶之世,但细看百姓生活依然困苦。普通人家常为明日饭食发愁,米缸半年见底也是常事。

  每逢 ** ,野果山菜都成了美味,有时连草根树皮都吃不上。饿殍遍地时,交换子女而食绝非虚言。

  即便戍边将士也处境艰难。除了定量的军粮和少许粗盐,荤腥蔬菜都是奢望。边关士卒尤甚,常常面临断粮之忧。

  赵昚听罢默然。这才明白所谓盛世之下,百姓所求不过是填饱肚子。此刻方知范雎当年所说

  "让百姓吃上细粮

  "为何如此艰难。

  范雎正色道:

  "倘若粮仓充实,百姓富足,谁会提着脑袋 ** ?

  "

  "都是 ** 得走投无路,才不得不铤而走险。

  "

  心绪难平。

  古来变革多由豪杰推动,但若百姓能安居乐业,谁又愿意以命相搏?

  范雎又道:

  "如今要让万民温饱,除却天灾作祟,首要在于耕者有其田。

  "

  说到田地,不由想起前朝弊政——豪强兼并土地之祸。

  农夫失去祖产,皆因朝廷优待士人,举人便可免税,致使读书人争相购置田产。许多农户为逃避重税,也将薄田挂靠在举人名下。

  岁月流转,大量良田逐渐集中到免税的权贵手中,剩余的耕地则全压在纳税的平民肩上。

  这让佃农苦不堪言,生计日渐艰难。

  待到王朝末年,连年灾祸与异常天象导致粮食歉收,中小地主与农夫接连破产,最终沦为佃户或流民。

  **国库收高锐减,享有免税的权贵阶层日益扩大。**

  这些蠹虫蚕食着帝国根基,自身不断壮大,而国力却在逐渐衰弱。

  王朝已至末路。

  灾民流离失所,北方铁骑愈发强盛。

  在外患与内忧交织之际,朝廷却加重赋税以充军费,沉重的负担再次落在贫苦百姓肩上。

  他们早已不堪重负。

  **天灾不断。**

  **万民终至绝境。**

  陈远低声叹息:“饥寒交迫之时,不变法,唯有 ** 。”

  “治国之道,首在体察民情。”

  “应走近苍生,解其苦难。”

  “纵使无法做到‘天子与庶民同责’,至少也该让权贵与平民同法。”

  “唯有如此,方显公平。”

  “行‘仁政’之道,以百姓为执政之本。”

  “不同于霸道、权谋或 ** 心术,这才是真正的治国之道。”

  赵肃默念陈远之言:

  仁政?以民为本?

  这些治政之理,与他心中所想不谋而合。若他日登临大位,亦当以此为治国之策。

  ……

  **秋闱大试!国盛则四方来朝!开国之君曾将此写进祖训!陈远再任主考官!**

  “先生今日之言,令我受益匪浅。”

  “原以为百姓温饱只是执政者分内之事。”

  “今方知为政者肩负何等重任。”

  “选贤举能,广开言路。”

  “近君子,远小人。”

  “肃清官场,严惩不怠,方能国泰民安。”

  “使百姓各得其所。”

  “以民为天。”

  “此番教诲,必当铭记于心。”

  赵肃神色郑重。

  东宫的讲学从未让他如此深切地领悟治国之道。

  今日听陈远一席话,如开天辟地,令他眼界大开。

  民心即国本。

  他心中豁然开朗。

  向张谦请教后,王毅回到宫中向王晟禀报。

  虽说他全权负责外邦朝贡之事,但王晟身为天子,阅历远比他深厚。外务牵涉甚广,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争端,因此外邦赠礼的安排仍需王晟亲自过目。

  皇宫大殿金碧辉煌,朱栏映日,琉璃瓦熠熠生辉。王毅身着十二章纹龙袍,腰悬玉带,所经之处,侍从纷纷跪拜行礼。他径直走向内宫。

  御书房内,王晟正批阅奏折,眉头紧锁,白发苍苍,面容饱经风霜。

  “父皇。”王毅上前行礼。

  王晟抬头见是儿子,神色稍缓,露出一丝笑意:“毅儿来了,今日怎么想起见朕?”

  周瑾恭敬地回答道:

  "父皇,儿臣有事禀报关于外邦回礼之事。

  "接着将在张平那里听到的分析详细转述——用重金收买外邦令其臣服并非上策。过度赏赐只会空耗国库,而那些小国一向摇摆不定,国势强盛时依附,衰弱时背叛。唯有增强军力壮大国力,才能长久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