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储君当真不拘小节。
自已不过是个六品闲职,如此重礼若被旁人看见,难免招致非议。
也不知景明帝若知晓其子这般举动,会作何感想。
沈言轻咳一声,淡然道:
“殿下不必多礼。”
“若有疑问,在下自当倾囊相授。”
赵谨闻言面露喜色。
“多谢先生!”
“那先生,方才我所问之事......”
“关于治国之术与御下之道......”
“先说其一,为君之道。”
“殿下可曾听闻吴起三见魏文侯的典故?”
萧云询问道。
李墨面露疑惑,摇头表示不知。
他自幼研读的多是道家经典,对于兵家代表吴起所知有限,加上年代久远,千年往事,李墨不了解也属正常。
萧云接着说道:
"既如此,便与公子细说。
"
"望公子听后能有所领悟。
"
"战国纷争之际,楚肃王渴望重振先祖霸业,广发求贤令,寻求强国良方。
"
"吴起闻讯前往。
"
"初次谒见,他以'圣君之道'进言楚肃王。
"
"不料楚肃王听罢昏昏欲睡。
"
"对此毫无兴趣。
"
"首次未成,吴起从侍从处得知情况后并未放弃。
"
"再次求见。
"
"此次提出'仁政之道'。
"
"这次楚肃王略显兴致。
"
"但仍不符合其追求'强兵之策'的初衷。
"
"于是吴起继续调整。
"
"第三次进谏,此番讲述的是兵家的'强兵之道'。
"
"楚肃王听后大为赞同,立即决定采用强兵之道为治国方针。
"
李墨眉头紧皱,形成深深的纹路。
他按捺不住问道:
"先生说到'圣君之道'、'仁政之道'和'强兵之道',具体是指什么?
"
吴起三见楚肃王,分别提出三种治国主张。萧云引述这段典故,却未马上解释三种理念的具体内容。
"且慢。
"
"这就为公子说明。
"
"所谓圣君之道,指的是远古神农、黄帝等圣王的治国方式。
"
"主张以慈悲感化万民,以德行引导百姓。
"
"只要君主贤明,百姓自然受感化而从善。
"
萧云继续道,
"远古圣王实行圣君之道,与当时世情紧密相关。
"
洪荒初开之时。
礼制未定,律法未成。
邦国初建,统治尚弱。
故圣王以德为本,以道为尊。
行圣王之治,天下自定。
君主不扰,百姓自治。
无需政令,民众自然循道而动。
圣王之治,源于自然,顺应天地,无为而成。
仁政之策,儒家之学。
夏商周三代昌盛,皆依此理。
礼制明序,教化众生。
法度相辅,以正民风。
君主施德,四海归顺。
至于强兵之术,初始于楚制。
吴起变法,强楚根基。
以令为纲,以武为尊。
民惧军法,故而遵行。
谋略征伐,威服诸侯。
内行严刑,外施征讨。
强兵之策,本于兵家,合于乱世。
三道殊途。
圣王倚德,仁政重礼,强兵尚法。
楚择强兵,因而称雄。
"公子若为君,将选何道?
"
李墨陷入沉思。
** 之道,需德才兼备,然血脉相传之制,未必可得贤主。
严刑峻法之治,非仁厚者所取。
王哲更倾向
"德治
"主张——崇尚以理服众,却也认为其过于空泛,缺乏制衡手段。
三类理政方略各有利弊,皆难适应当今时局。
"先生,可有更佳治世之策?
"张诚请教道,
"学生以为,刚猛、怀柔与无为皆非上选。
"
陈安抚须答道:
"所言极是。
"
"这三种皆不合当下时势。
"
"新朝初立,需使百姓安居、江山稳固的良策。
"
"刚猛则失之暴虐,怀柔则失之疲软,无为则失之空谈。
"
张诚追问:
"究竟该如何执政? ** 该以何为本?
"
"欲为明主,
"陈安道,
"先须参透圣君真谛。
"
……
"真正的圣主当知人善任、从谏如流、任贤使能。
"
"譬如刘邦与李世民。
"
"刘邦虽毁誉参半,但治国之才毋庸置疑,尤擅倾听忠言,拔擢良臣。
"
他任用萧何、韩信等栋梁,振兴文教,开创大汉基业。
李世民同样以善用人才闻名,帐下有房玄龄、尉迟恭等肱股之臣。隋末群雄并起时,李世民最初势单力薄,最终问鼎天下,全因善用人才,而敌酋则妒贤嫉能。
"殿下当以刚愎者为戒。
"
"其覆辙不可重蹈。
"
"唯才是举,虚怀纳谏,方为明君之道。
"
陈安叮嘱道。
张诚肃然应答:
" ** 定当铭记于心,做到任人唯贤、采言纳谏。
"
陈安继续说道:
"更须亲君子,远小人。
"
他为张诚列举诸多宠信奸佞致 ** 的史鉴。最为典型者当属夏桀,重用干辛、赵梁, ** 关龙逢等忠良。干辛把持朝政,结党营私,终致夏桀 ** 。
倘使夏桀能辨忠奸,何至江山倾覆?夏朝数百年社稷,就此断送。
历史上还有一位 ** 值得深思。这位君主在位前期勤勉治国,使得国家昌盛,但晚年却重用宦官赵忠,最终导致朝纲混乱。
登基之初,他任用贤臣张禹治理朝政,国家日渐强盛。可随着时间推移,他逐渐昏庸,开始宠信赵忠等奸佞之臣,不再纳谏。
赵忠善于阿谀奉承,极尽谄媚之能事。一日, ** 提及财税之事,赵忠便立即献策,巧取豪夺以敛财。另一名宦官王福同样以卑劣手段讨好 ** ,渐渐成为心腹。
这些奸臣后来与皇长子勾结,把持朝政。年迈的 ** 被孤立,最终孤独病逝,无人问津。
听完后,赵瑾心中震动,对君主信任小人一事更加警醒。
暴君亡于权臣,明君毁于宦官,可见奸佞危害之深。
文渊还提到,对 ** 污吏必须严惩,因其压榨百姓,祸国殃民。赵瑾深表赞同。唯有吏治清明,方能国泰民安。
"接下来的内容——
"
"至关重要。
"
文渊语气凝重。
赵瑾神色一肃,专注聆听。
"若要天下安定,国运长久,
"
"首要之事——
"
"是让百姓富足!
"
他言辞铿锵有力。
赵瑾略显讶异。
"让百姓富足?
"他低声复述,似有疑虑,
"当真如此重要?
"
这竟是社稷稳固的根本?
听起来竟如此简单......
国家强盛,百姓自然衣食无忧?
文渊看穿他的心思,淡然道:
"你以为此事易如反掌?
"
自已不过是个六品闲职,如此重礼若被旁人看见,难免招致非议。
也不知景明帝若知晓其子这般举动,会作何感想。
沈言轻咳一声,淡然道:
“殿下不必多礼。”
“若有疑问,在下自当倾囊相授。”
赵谨闻言面露喜色。
“多谢先生!”
“那先生,方才我所问之事......”
“关于治国之术与御下之道......”
“先说其一,为君之道。”
“殿下可曾听闻吴起三见魏文侯的典故?”
萧云询问道。
李墨面露疑惑,摇头表示不知。
他自幼研读的多是道家经典,对于兵家代表吴起所知有限,加上年代久远,千年往事,李墨不了解也属正常。
萧云接着说道:
"既如此,便与公子细说。
"
"望公子听后能有所领悟。
"
"战国纷争之际,楚肃王渴望重振先祖霸业,广发求贤令,寻求强国良方。
"
"吴起闻讯前往。
"
"初次谒见,他以'圣君之道'进言楚肃王。
"
"不料楚肃王听罢昏昏欲睡。
"
"对此毫无兴趣。
"
"首次未成,吴起从侍从处得知情况后并未放弃。
"
"再次求见。
"
"此次提出'仁政之道'。
"
"这次楚肃王略显兴致。
"
"但仍不符合其追求'强兵之策'的初衷。
"
"于是吴起继续调整。
"
"第三次进谏,此番讲述的是兵家的'强兵之道'。
"
"楚肃王听后大为赞同,立即决定采用强兵之道为治国方针。
"
李墨眉头紧皱,形成深深的纹路。
他按捺不住问道:
"先生说到'圣君之道'、'仁政之道'和'强兵之道',具体是指什么?
"
吴起三见楚肃王,分别提出三种治国主张。萧云引述这段典故,却未马上解释三种理念的具体内容。
"且慢。
"
"这就为公子说明。
"
"所谓圣君之道,指的是远古神农、黄帝等圣王的治国方式。
"
"主张以慈悲感化万民,以德行引导百姓。
"
"只要君主贤明,百姓自然受感化而从善。
"
萧云继续道,
"远古圣王实行圣君之道,与当时世情紧密相关。
"
洪荒初开之时。
礼制未定,律法未成。
邦国初建,统治尚弱。
故圣王以德为本,以道为尊。
行圣王之治,天下自定。
君主不扰,百姓自治。
无需政令,民众自然循道而动。
圣王之治,源于自然,顺应天地,无为而成。
仁政之策,儒家之学。
夏商周三代昌盛,皆依此理。
礼制明序,教化众生。
法度相辅,以正民风。
君主施德,四海归顺。
至于强兵之术,初始于楚制。
吴起变法,强楚根基。
以令为纲,以武为尊。
民惧军法,故而遵行。
谋略征伐,威服诸侯。
内行严刑,外施征讨。
强兵之策,本于兵家,合于乱世。
三道殊途。
圣王倚德,仁政重礼,强兵尚法。
楚择强兵,因而称雄。
"公子若为君,将选何道?
"
李墨陷入沉思。
** 之道,需德才兼备,然血脉相传之制,未必可得贤主。
严刑峻法之治,非仁厚者所取。
王哲更倾向
"德治
"主张——崇尚以理服众,却也认为其过于空泛,缺乏制衡手段。
三类理政方略各有利弊,皆难适应当今时局。
"先生,可有更佳治世之策?
"张诚请教道,
"学生以为,刚猛、怀柔与无为皆非上选。
"
陈安抚须答道:
"所言极是。
"
"这三种皆不合当下时势。
"
"新朝初立,需使百姓安居、江山稳固的良策。
"
"刚猛则失之暴虐,怀柔则失之疲软,无为则失之空谈。
"
张诚追问:
"究竟该如何执政? ** 该以何为本?
"
"欲为明主,
"陈安道,
"先须参透圣君真谛。
"
……
"真正的圣主当知人善任、从谏如流、任贤使能。
"
"譬如刘邦与李世民。
"
"刘邦虽毁誉参半,但治国之才毋庸置疑,尤擅倾听忠言,拔擢良臣。
"
他任用萧何、韩信等栋梁,振兴文教,开创大汉基业。
李世民同样以善用人才闻名,帐下有房玄龄、尉迟恭等肱股之臣。隋末群雄并起时,李世民最初势单力薄,最终问鼎天下,全因善用人才,而敌酋则妒贤嫉能。
"殿下当以刚愎者为戒。
"
"其覆辙不可重蹈。
"
"唯才是举,虚怀纳谏,方为明君之道。
"
陈安叮嘱道。
张诚肃然应答:
" ** 定当铭记于心,做到任人唯贤、采言纳谏。
"
陈安继续说道:
"更须亲君子,远小人。
"
他为张诚列举诸多宠信奸佞致 ** 的史鉴。最为典型者当属夏桀,重用干辛、赵梁, ** 关龙逢等忠良。干辛把持朝政,结党营私,终致夏桀 ** 。
倘使夏桀能辨忠奸,何至江山倾覆?夏朝数百年社稷,就此断送。
历史上还有一位 ** 值得深思。这位君主在位前期勤勉治国,使得国家昌盛,但晚年却重用宦官赵忠,最终导致朝纲混乱。
登基之初,他任用贤臣张禹治理朝政,国家日渐强盛。可随着时间推移,他逐渐昏庸,开始宠信赵忠等奸佞之臣,不再纳谏。
赵忠善于阿谀奉承,极尽谄媚之能事。一日, ** 提及财税之事,赵忠便立即献策,巧取豪夺以敛财。另一名宦官王福同样以卑劣手段讨好 ** ,渐渐成为心腹。
这些奸臣后来与皇长子勾结,把持朝政。年迈的 ** 被孤立,最终孤独病逝,无人问津。
听完后,赵瑾心中震动,对君主信任小人一事更加警醒。
暴君亡于权臣,明君毁于宦官,可见奸佞危害之深。
文渊还提到,对 ** 污吏必须严惩,因其压榨百姓,祸国殃民。赵瑾深表赞同。唯有吏治清明,方能国泰民安。
"接下来的内容——
"
"至关重要。
"
文渊语气凝重。
赵瑾神色一肃,专注聆听。
"若要天下安定,国运长久,
"
"首要之事——
"
"是让百姓富足!
"
他言辞铿锵有力。
赵瑾略显讶异。
"让百姓富足?
"他低声复述,似有疑虑,
"当真如此重要?
"
这竟是社稷稳固的根本?
听起来竟如此简单......
国家强盛,百姓自然衣食无忧?
文渊看穿他的心思,淡然道:
"你以为此事易如反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