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一道题都没答。
身旁的侍从悄悄瞥见,连忙低头,生怕惹怒天子。
李诚没有注意到随从的异样,满脑子都是更麻烦的事。
"张衡出的题目,实在太难了。
"
"朕花了一整天都没想明白,那些考生学识还不如朕,恐怕更没希望。
"
"这次科举,难道要全军覆没?
"
"或许该让张衡降低难度。
"
后悔的情绪越来越强烈。
张衡的题目太过苛刻,如果不调整标准,这次可能无人中第。
早该想到的,让陈墨修改一下考题难度。
"唉。
"
"算了。
"
"如果这批考生一道题都答不上,到时候再说。
"
他已经开始为考生感到惋惜。
遇到这么严厉的主考官,只能自认倒霉。
虽然陈墨的题目刁钻古怪,却都与为官之道相关。
就连朱元璋,也找不出问题。
只能说考生运气不好,偏偏遇上陈墨。
春天的阳光温柔地洒在考场外守卫士兵的盔甲上。
考场内。
考生们正埋头作答。
汗珠不断滴落,浸湿了后背。
虽然大多无从下笔,
仍在不停地写。
刘强、钱小伟等毫无头绪的考生,正拼命把知道的内容填进试卷。
因为绞尽脑汁,面容都有些扭曲。
"这题...不会。
"
"再看这题...还是不懂。
"
"那就引用经典作答吧。
"
"把知道的都写上。
"
"凑成一篇文章。
"
这次科举机会难得,没人愿意放弃。
即使十题九不解,也要搜肠刮肚,勉强完成——就像差生遇到难题,虽然不会也要写个
"解
"字,最后一定留个
"答
"字。
赵光明背着手,注视着考场中的考生。
轻轻点头。
心里却涌起异样的情绪。
想起这次考题,
神色微变。
再看这些考生,
不由得心生怜悯。
追求仕途的人,不去陈墨主持的宽松考场,偏来这里应试。
明知道试题出自陈墨之手,
还要硬闯。
真是自找苦吃。
如果是他来考,
宁愿再等三年也不愿碰这么难的题目。
因为这题晦涩难懂,
即使是翰林院的学士们,
也常常束手无策。
赵光明年轻的面庞露出好奇:
"不知道当世有谁能解开陈大人的考题。
"
目光转向一旁燃烧的计时香。
缕缕青烟从香头升起。
香底铜坠挂在细绳末端。
烧到刻线处,时间就到了,
铜珠会落下,敲响下方的铜磬,发出清脆的声音。
跳动的火苗悄悄烧到麻绳末端,
突然,
火焰熔断了悬挂的绳子。
铜珠像秋天的落叶一样直直落下。
铛!
铜珠敲击铜磬的声音在寂静的考场中回荡。
礼部官员周明亮向远处的司钟同僚抬手示意——考试结束。
司钟官点头回应,举起钟锤重重敲响。
铛!!!
连续的钟声回荡开来,覆盖了整个考场。
各分区的考官们听到声音,都暗自松了口气。
这次考核虽然有些波折,但总算顺利完成。
"时间到,立刻收卷!拖延者取消资格!
"监考官们高声宣布。
考生们慢慢放下笔,看着写满字迹的试卷,心中五味杂陈。
还有太多想写的内容。
如果能多给点时间,还能再写许多。
但最终只能停笔,依次交卷后,神情各异地走出考场大门。
试卷上的难题,其实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解开。
但还是竭尽全力把答案写得满满当当。
抱着微弱的希望:也许能获得考官青睐?
考生们自发聚成几堆,在考场外墙边形成几个讨论圈。
"张兄,考得怎么样?
"
"惭愧,完全不知道从何说起。
"
"这次的题目实在太古怪了!
"
"苦读这些年,从没见过这样的试题!
"
"参加过这么多次考试,这次是真的毫无办法。
"
突然人群一阵躁动:
"王明阳出来了!
"
众人立刻围了上去。
"王兄,感觉如何?
"
王明阳苦笑着摇头:
"太难了。
"
"今天才知道,为什么前辈考生听说李考官出的题就脸色发白。
"
张远听后感叹:
"连你都没把握,恐怕没人能完全答出李公出的难题了。
"
周文路过听到议论,脚步微微一滞,然后默默离开。
王明阳等人仍在不停地叹气。
"这次考题涉及的范围太广了——从天文学到地理,从法律到数学,简直无所不包。
"
"真没想到,居然有人能设计出这么刁钻的题目。
"
"不知道刘大人是从哪里找来这些怪题的?
"
"会做的都写了,实在不会的也随便填了几笔,剩下的就看运气了。
"
"看这情况,这次考试怕是又要落榜了。
"
"谁说不是呢。
"
"下次要是还由刘然大人主考,我也不来了。这些题目根本不是人能做的。
"
考生们低声交谈,愁容满面。
......
考场内,当礼部官员收齐试卷,完成密封抄录后,刘然平静地宣布:
"开始评卷。
"
他直接坐下批改起来。
突然发现厅里异常安静,抬头看去——
只见其他考官都站在原地面面相觑。
"怎么了?
"
赵志远鼓起勇气上前:
"刘大人......我们连题目都看不懂,怎么评分?
"
众官员面红耳赤。原来被难题难住的不只是考生。
"差点忘了这事。
"
刘然拍了拍额头,取出准备好的标准答案:
"按照这个批改就行。
"
赵志远刚接过纸张,同僚们就一拥而上:
"让我看看!
"
"别挡着!
"
......
几名官员你争我夺地挤在案前,活像一群饿狼扑食。
不过几张薄纸罢了,何必如此争先恐后?反正迟早都能看到。
"抓紧批改。
"
周砚敲了敲桌案。堆积如山的试卷,每份至少要审阅半炷香时间。
他刚蘸墨提笔,那边又传来争抢答案解析的喧哗声。
"运粮队途经三处关隘,首关抽三成,次关扣五成,末关截七成,最终剩五斗。求初始运粮几何?
"
解法:以剩余五斗乘以三关税率积数(3×5×7=3D105)作被除数,取三关免税部分(2×4×6=3D48)为除数,得:
105 ÷ 48 ≈ 2.1875石
"竟有这等算法!
"
"原来筹算与军务调度密不可分。
"
"此法当真前所未闻。
"
筹算之术自古便是立国之本。
汉代官学虽设《九章》课程,却未列入选官之途。
魏晋稍加推崇,于官学专设算术科,归入七艺之列,以《周髀》《海岛》为经典,置博士传习。
身旁的侍从悄悄瞥见,连忙低头,生怕惹怒天子。
李诚没有注意到随从的异样,满脑子都是更麻烦的事。
"张衡出的题目,实在太难了。
"
"朕花了一整天都没想明白,那些考生学识还不如朕,恐怕更没希望。
"
"这次科举,难道要全军覆没?
"
"或许该让张衡降低难度。
"
后悔的情绪越来越强烈。
张衡的题目太过苛刻,如果不调整标准,这次可能无人中第。
早该想到的,让陈墨修改一下考题难度。
"唉。
"
"算了。
"
"如果这批考生一道题都答不上,到时候再说。
"
他已经开始为考生感到惋惜。
遇到这么严厉的主考官,只能自认倒霉。
虽然陈墨的题目刁钻古怪,却都与为官之道相关。
就连朱元璋,也找不出问题。
只能说考生运气不好,偏偏遇上陈墨。
春天的阳光温柔地洒在考场外守卫士兵的盔甲上。
考场内。
考生们正埋头作答。
汗珠不断滴落,浸湿了后背。
虽然大多无从下笔,
仍在不停地写。
刘强、钱小伟等毫无头绪的考生,正拼命把知道的内容填进试卷。
因为绞尽脑汁,面容都有些扭曲。
"这题...不会。
"
"再看这题...还是不懂。
"
"那就引用经典作答吧。
"
"把知道的都写上。
"
"凑成一篇文章。
"
这次科举机会难得,没人愿意放弃。
即使十题九不解,也要搜肠刮肚,勉强完成——就像差生遇到难题,虽然不会也要写个
"解
"字,最后一定留个
"答
"字。
赵光明背着手,注视着考场中的考生。
轻轻点头。
心里却涌起异样的情绪。
想起这次考题,
神色微变。
再看这些考生,
不由得心生怜悯。
追求仕途的人,不去陈墨主持的宽松考场,偏来这里应试。
明知道试题出自陈墨之手,
还要硬闯。
真是自找苦吃。
如果是他来考,
宁愿再等三年也不愿碰这么难的题目。
因为这题晦涩难懂,
即使是翰林院的学士们,
也常常束手无策。
赵光明年轻的面庞露出好奇:
"不知道当世有谁能解开陈大人的考题。
"
目光转向一旁燃烧的计时香。
缕缕青烟从香头升起。
香底铜坠挂在细绳末端。
烧到刻线处,时间就到了,
铜珠会落下,敲响下方的铜磬,发出清脆的声音。
跳动的火苗悄悄烧到麻绳末端,
突然,
火焰熔断了悬挂的绳子。
铜珠像秋天的落叶一样直直落下。
铛!
铜珠敲击铜磬的声音在寂静的考场中回荡。
礼部官员周明亮向远处的司钟同僚抬手示意——考试结束。
司钟官点头回应,举起钟锤重重敲响。
铛!!!
连续的钟声回荡开来,覆盖了整个考场。
各分区的考官们听到声音,都暗自松了口气。
这次考核虽然有些波折,但总算顺利完成。
"时间到,立刻收卷!拖延者取消资格!
"监考官们高声宣布。
考生们慢慢放下笔,看着写满字迹的试卷,心中五味杂陈。
还有太多想写的内容。
如果能多给点时间,还能再写许多。
但最终只能停笔,依次交卷后,神情各异地走出考场大门。
试卷上的难题,其实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解开。
但还是竭尽全力把答案写得满满当当。
抱着微弱的希望:也许能获得考官青睐?
考生们自发聚成几堆,在考场外墙边形成几个讨论圈。
"张兄,考得怎么样?
"
"惭愧,完全不知道从何说起。
"
"这次的题目实在太古怪了!
"
"苦读这些年,从没见过这样的试题!
"
"参加过这么多次考试,这次是真的毫无办法。
"
突然人群一阵躁动:
"王明阳出来了!
"
众人立刻围了上去。
"王兄,感觉如何?
"
王明阳苦笑着摇头:
"太难了。
"
"今天才知道,为什么前辈考生听说李考官出的题就脸色发白。
"
张远听后感叹:
"连你都没把握,恐怕没人能完全答出李公出的难题了。
"
周文路过听到议论,脚步微微一滞,然后默默离开。
王明阳等人仍在不停地叹气。
"这次考题涉及的范围太广了——从天文学到地理,从法律到数学,简直无所不包。
"
"真没想到,居然有人能设计出这么刁钻的题目。
"
"不知道刘大人是从哪里找来这些怪题的?
"
"会做的都写了,实在不会的也随便填了几笔,剩下的就看运气了。
"
"看这情况,这次考试怕是又要落榜了。
"
"谁说不是呢。
"
"下次要是还由刘然大人主考,我也不来了。这些题目根本不是人能做的。
"
考生们低声交谈,愁容满面。
......
考场内,当礼部官员收齐试卷,完成密封抄录后,刘然平静地宣布:
"开始评卷。
"
他直接坐下批改起来。
突然发现厅里异常安静,抬头看去——
只见其他考官都站在原地面面相觑。
"怎么了?
"
赵志远鼓起勇气上前:
"刘大人......我们连题目都看不懂,怎么评分?
"
众官员面红耳赤。原来被难题难住的不只是考生。
"差点忘了这事。
"
刘然拍了拍额头,取出准备好的标准答案:
"按照这个批改就行。
"
赵志远刚接过纸张,同僚们就一拥而上:
"让我看看!
"
"别挡着!
"
......
几名官员你争我夺地挤在案前,活像一群饿狼扑食。
不过几张薄纸罢了,何必如此争先恐后?反正迟早都能看到。
"抓紧批改。
"
周砚敲了敲桌案。堆积如山的试卷,每份至少要审阅半炷香时间。
他刚蘸墨提笔,那边又传来争抢答案解析的喧哗声。
"运粮队途经三处关隘,首关抽三成,次关扣五成,末关截七成,最终剩五斗。求初始运粮几何?
"
解法:以剩余五斗乘以三关税率积数(3×5×7=3D105)作被除数,取三关免税部分(2×4×6=3D48)为除数,得:
105 ÷ 48 ≈ 2.1875石
"竟有这等算法!
"
"原来筹算与军务调度密不可分。
"
"此法当真前所未闻。
"
筹算之术自古便是立国之本。
汉代官学虽设《九章》课程,却未列入选官之途。
魏晋稍加推崇,于官学专设算术科,归入七艺之列,以《周髀》《海岛》为经典,置博士传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