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占领区与公共租界交界处的情景令人心碎。
外白渡桥北岸有日军把守,南岸则为公共租界的属地,人们进入公共租界,都需要提供通行证,并接受搜身检查,还需向日本士兵鞠躬。
遭受日军耳光和拳脚,更是常事。
在租界内部,生活虽然相对平静,但战争的影响无处不在。
物价飞涨,米价,煤球等生活物资价格更是翻倍上涨,租界当局不得不出面平抑物价,但收效甚微。
位于南京路口的国际饭店顶楼,外国记者和军事观察员们用高倍望远镜观察着北岸的战况。
他们记录着每一声炮响,每一次交火,通过电报发往世界各地。
《纽约时报》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发往美国的报道中写道:“苏州河北岸的中国守军正在进行的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斗,但他们的顽强抵抗已经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一水之隔的租界里,人们依然在华尔道夫饭店享用下午茶,仿佛战争只是远处的一场表演。”
英国驻沪领事馆内,外交官们正在紧急商讨对策。
总领事罗伯特·克拉克忧心忡忡地看着地图上日军推进的箭头。
“日本人一旦完全占领上海,下一个目标很可能就是租界。”他对助理说:“我们必须向国内请求增派军舰和陆战队。”
助理点头记录:“皇家海军长江舰队已经处于高度戒备状态,皇后号和一艘驱逐舰正在来沪途中。”
“不够,远远不够。”克拉克摇头:“如果日本人真要动手,这点兵力根本无济于事。”
与此同时,在法租界,法国总领事正在与法租界公董局商讨是否加强防御工事。
最终决定在租界边界增派安南巡捕,并秘密储备粮食和药品,以防万一。
租界内的中国民众则自发组织起来,通过各种方式支援华夏守军。
医生和护士组成救护队,在靠近前线的地区设立临时救护站,商人们捐款购买药品和食品,想方设法送往北岸。
几名租界医院的医生在离外白渡桥仅百米的地方设立了临时救护站,每天冒着炮火救治伤员。
“昨天我们收治了十七名伤兵,其中五个没能撑过去。”领队的医生疲惫地对助手说:“药品快用完了,特别是麻醉剂和止血带。”
助手年轻的脸庞上满是忧虑:“林医生,日本人随时可能打过来,我们是不是该撤退到更安全的地方?”
医生摇摇头:“我们多坚持一天,就能多救几个人,你去联系红十字会,看能不能搞到更多绷带和药品。”
租界内的外国居民对战争的态度各不相同。
一些传教士和慈善组织工作人员全力投入难民救助工作,在教堂和学校设立难民收容所。
而一些外国商人和外交官则更多地关注保护本国利益,担心战火蔓延到租界。
在黄埔江上,各国军舰增加了巡逻频率。
美国亚洲舰队的旗舰奥古斯塔号停泊在浦东对面,水兵们严密监视着岸上的动静。
日本海军舰艇则更加嚣张,不时有炮舰驶近租界沿岸,引发外交抗议。
消息传来,四行仓库谢晋元的“八百壮士”已奉命安全撤退。
李维舟和士兵们默默听着传令兵的报告,心中五味杂陈。
“他们打得漂亮。”胡大山打破沉默:“四百多人挡住日军四天四夜,干掉两百多小鬼子。”
李维舟望向西边方向,知道象征性的抵抗已经结束,现在每一支仍在战斗的中国部队都面临着被完全包围的危险。
日军凭借绝对火力优势发起了猛烈进攻。
“团长战死了!”
“三营全军覆没!”
“鬼子从左翼包过来了!”
坏消息不断传来,李维舟看着自己的士兵一个个倒下,胡大山腹部中弹,仍然坚持射击直到昏迷。
战争阴云下的上海市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虹口,闸北等战区,居民早已逃离一空,只剩下断壁残垣和来不及带走的家当。
在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人口却急剧膨胀。
原本容纳100多万人的租界,如今挤进了近400万人。
房租飞涨,一套普通的公寓月租翻了三倍,仍然一房难求。
街道上随处可见难民搭建的简易棚户,卫生条件恶劣, 传染病开始蔓延,租界当局不得不设立临时医院和检疫站。
粮食供应成为最大问题。
虽然租界当局采取了配给制,但仍然难以满足需求。
黑市交易猖獗,米价居高不下。
普通市民不得不排队数小时购买限量供应的粮食。
租界里外国人的生活同样受到影响。
虽然他们的处境比中国市民好得多,但战争仍然打乱了正常生活。
许多外企工厂停产,商店关门,侨民们组织起自卫队,配合巡捕在租界内巡逻。
英国商人詹姆斯·霍华德在写给伦敦家人的信中描述道:“上海已经不再是那个东方巴黎了。
夜晚的派对和舞会被戒严令取代,外滩的繁华被难民潮淹没。
我们就像坐在一艘正在沉没的豪华邮轮上,祈祷救援早日到来。”
日本侨民则呈现出另一种状态,随着日军推进,许多日本平民迁入虹口日租界,在那里受到军队保护。
一些日本商店重新开业,供应从日本运来的商品。
日本儿童在军队保护的学校里继续上课,仿佛战争与他们无关。
这种对比鲜明的景象使得苏州河两岸成为两个世界的最佳诠释。
北岸是废墟和死亡,南岸是拥挤和焦虑,一边是战场,一边是难民营,一面是日军太阳旗,一面是租界的各国旗帜。
李维舟的连队只剩下十九人还能战斗。
胡大山因重伤被送往租界内的医院,生死未卜。
弹药几乎耗尽,每人只剩下几发子弹和一枚手榴弹。
“连长,师部命令我们再坚持24小时。”传令兵脸上满是泥土和汗水。
李维舟默默点头,他知道这可能是最后一道命令了。
当天下午,日军发动了最猛烈的进攻。
两个大队的日军在坦克掩护下,向他们的阵地发起冲锋。
“把最后那箱手榴弹搬出来!”李维舟命令道:“瞄准坦克的履带打!”
战斗持续到中午,雾散时分,阵地上只剩下李维舟和五个士兵。
他们被压缩到最后一道防线,一栋半毁的银行大楼。
“弹药还有多少?”李维舟问道。
士兵们检查后报告,步枪子弹平均每人不到十发,手榴弹只剩三枚,轻机枪还有半条弹链。
李维舟苦笑一下:“看来这就是最后了。”
外白渡桥北岸有日军把守,南岸则为公共租界的属地,人们进入公共租界,都需要提供通行证,并接受搜身检查,还需向日本士兵鞠躬。
遭受日军耳光和拳脚,更是常事。
在租界内部,生活虽然相对平静,但战争的影响无处不在。
物价飞涨,米价,煤球等生活物资价格更是翻倍上涨,租界当局不得不出面平抑物价,但收效甚微。
位于南京路口的国际饭店顶楼,外国记者和军事观察员们用高倍望远镜观察着北岸的战况。
他们记录着每一声炮响,每一次交火,通过电报发往世界各地。
《纽约时报》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发往美国的报道中写道:“苏州河北岸的中国守军正在进行的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斗,但他们的顽强抵抗已经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一水之隔的租界里,人们依然在华尔道夫饭店享用下午茶,仿佛战争只是远处的一场表演。”
英国驻沪领事馆内,外交官们正在紧急商讨对策。
总领事罗伯特·克拉克忧心忡忡地看着地图上日军推进的箭头。
“日本人一旦完全占领上海,下一个目标很可能就是租界。”他对助理说:“我们必须向国内请求增派军舰和陆战队。”
助理点头记录:“皇家海军长江舰队已经处于高度戒备状态,皇后号和一艘驱逐舰正在来沪途中。”
“不够,远远不够。”克拉克摇头:“如果日本人真要动手,这点兵力根本无济于事。”
与此同时,在法租界,法国总领事正在与法租界公董局商讨是否加强防御工事。
最终决定在租界边界增派安南巡捕,并秘密储备粮食和药品,以防万一。
租界内的中国民众则自发组织起来,通过各种方式支援华夏守军。
医生和护士组成救护队,在靠近前线的地区设立临时救护站,商人们捐款购买药品和食品,想方设法送往北岸。
几名租界医院的医生在离外白渡桥仅百米的地方设立了临时救护站,每天冒着炮火救治伤员。
“昨天我们收治了十七名伤兵,其中五个没能撑过去。”领队的医生疲惫地对助手说:“药品快用完了,特别是麻醉剂和止血带。”
助手年轻的脸庞上满是忧虑:“林医生,日本人随时可能打过来,我们是不是该撤退到更安全的地方?”
医生摇摇头:“我们多坚持一天,就能多救几个人,你去联系红十字会,看能不能搞到更多绷带和药品。”
租界内的外国居民对战争的态度各不相同。
一些传教士和慈善组织工作人员全力投入难民救助工作,在教堂和学校设立难民收容所。
而一些外国商人和外交官则更多地关注保护本国利益,担心战火蔓延到租界。
在黄埔江上,各国军舰增加了巡逻频率。
美国亚洲舰队的旗舰奥古斯塔号停泊在浦东对面,水兵们严密监视着岸上的动静。
日本海军舰艇则更加嚣张,不时有炮舰驶近租界沿岸,引发外交抗议。
消息传来,四行仓库谢晋元的“八百壮士”已奉命安全撤退。
李维舟和士兵们默默听着传令兵的报告,心中五味杂陈。
“他们打得漂亮。”胡大山打破沉默:“四百多人挡住日军四天四夜,干掉两百多小鬼子。”
李维舟望向西边方向,知道象征性的抵抗已经结束,现在每一支仍在战斗的中国部队都面临着被完全包围的危险。
日军凭借绝对火力优势发起了猛烈进攻。
“团长战死了!”
“三营全军覆没!”
“鬼子从左翼包过来了!”
坏消息不断传来,李维舟看着自己的士兵一个个倒下,胡大山腹部中弹,仍然坚持射击直到昏迷。
战争阴云下的上海市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虹口,闸北等战区,居民早已逃离一空,只剩下断壁残垣和来不及带走的家当。
在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人口却急剧膨胀。
原本容纳100多万人的租界,如今挤进了近400万人。
房租飞涨,一套普通的公寓月租翻了三倍,仍然一房难求。
街道上随处可见难民搭建的简易棚户,卫生条件恶劣, 传染病开始蔓延,租界当局不得不设立临时医院和检疫站。
粮食供应成为最大问题。
虽然租界当局采取了配给制,但仍然难以满足需求。
黑市交易猖獗,米价居高不下。
普通市民不得不排队数小时购买限量供应的粮食。
租界里外国人的生活同样受到影响。
虽然他们的处境比中国市民好得多,但战争仍然打乱了正常生活。
许多外企工厂停产,商店关门,侨民们组织起自卫队,配合巡捕在租界内巡逻。
英国商人詹姆斯·霍华德在写给伦敦家人的信中描述道:“上海已经不再是那个东方巴黎了。
夜晚的派对和舞会被戒严令取代,外滩的繁华被难民潮淹没。
我们就像坐在一艘正在沉没的豪华邮轮上,祈祷救援早日到来。”
日本侨民则呈现出另一种状态,随着日军推进,许多日本平民迁入虹口日租界,在那里受到军队保护。
一些日本商店重新开业,供应从日本运来的商品。
日本儿童在军队保护的学校里继续上课,仿佛战争与他们无关。
这种对比鲜明的景象使得苏州河两岸成为两个世界的最佳诠释。
北岸是废墟和死亡,南岸是拥挤和焦虑,一边是战场,一边是难民营,一面是日军太阳旗,一面是租界的各国旗帜。
李维舟的连队只剩下十九人还能战斗。
胡大山因重伤被送往租界内的医院,生死未卜。
弹药几乎耗尽,每人只剩下几发子弹和一枚手榴弹。
“连长,师部命令我们再坚持24小时。”传令兵脸上满是泥土和汗水。
李维舟默默点头,他知道这可能是最后一道命令了。
当天下午,日军发动了最猛烈的进攻。
两个大队的日军在坦克掩护下,向他们的阵地发起冲锋。
“把最后那箱手榴弹搬出来!”李维舟命令道:“瞄准坦克的履带打!”
战斗持续到中午,雾散时分,阵地上只剩下李维舟和五个士兵。
他们被压缩到最后一道防线,一栋半毁的银行大楼。
“弹药还有多少?”李维舟问道。
士兵们检查后报告,步枪子弹平均每人不到十发,手榴弹只剩三枚,轻机枪还有半条弹链。
李维舟苦笑一下:“看来这就是最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