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下旬,潇湘的热浪滚滚而来,星城的高新区却依旧是昼夜不息的施工景象。塔吊林立,工地轰鸣,专班干部带着企业代表来回穿梭。李一凡站在临时指挥部的窗口,目光穿过尘土与热浪,落在远处一栋正在封顶的厂房上。他很清楚,眼下的每一块混凝土,都承载着潇湘未来二十年的希望。
自从华宏电子前置团队落地后,潇湘在全国范围内的曝光度持续上升。但与此同时,江淮的攻势更加猛烈。陶铭泽在上海签下高端制造项目,媒体铺天盖地报道,声势一度压过了潇湘。更让李一凡心中警觉的,是京城正在酝酿的中部承接指导意见,江淮正全力游说中央,把自己打造成“国家试点”。
李一凡明白,潇湘要赢,必须双线作战:一手抓项目落地,一手抓中央话语权。资本和政务,缺一不可。
省政府大楼里,会议室的空调开到最大,依旧难掩众人额头的细汗。李一凡主持召开产业基金协调会。
“我们和上海两家基金达成初步共识,准备成立一支五十亿的跨区域子基金。”李明杰在大屏幕上展示方案,“凡星出二十亿,沪上资本二十亿,潇湘母基金跟投十亿,投向芯片封测、智能制造和核心材料。”
财政厅厅长周德兴迟疑:“财政资金本就紧张,这样的比例会不会过于激进?一旦亏损,压力全在政府。”
李一凡声音沉稳,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财政引导资金的意义,不是保守,而是撬动。我们投十亿,引来四十亿社会资本,还能换来关键项目落地。这笔账,必须算。”
林浩民跟进:“而且,这笔资金不是盲目撒钱,而是对价投入。企业建生产线,我们才拨付资金,风险和收益清晰界定。”
李一凡环视全场,语气坚定:“我们要给全国释放信号——潇湘不是只靠口号,而是真刀真枪投入。没有资本的助力,承接产业转移就是空谈。”
三天后,李一凡再赴京城,出席国家发改委主办的中部产业推介会。
会场外的走廊里,他与陶铭泽狭路相逢。两人表面寒暄,话语间却针锋相对。
“李省长,潇湘的速度真是快得很。”陶铭泽笑意淡淡,“不过产业承接拼的不是一时,而是长期承载力。”
李一凡也微笑:“陶省长说得没错。但长期承载靠的不是条件口号,而是产业生态。潇湘不抢风头,只要企业敢来,我们就能给他们确定性。”
两人对视片刻,随后各自走开。短短数语,却已暗潮汹涌。
推介会现场座无虚席。李一凡走上讲台,没有堆砌华丽词藻,而是抛出一连串实实在在的成果:
“华宏电子前置团队已在星城示范区进驻;新能源材料试验生产线将在本月试投产;产业基金首批二十亿已经落地,并将与沪上资本设立五十亿子基金;干部专班实行‘企业需求日清日结’,平均响应时间不超过二十四小时。”
会场掌声骤然响起。几家央媒当即报道:“潇湘模式,以速度和执行力立标杆。”
会议结束后,国家发改委主任姜承远单独把李一凡请到办公室。
“李省长,你们潇湘的动作很快,也很有思路。”姜承远放下手里的文件,语气平稳却带着分量,“承接产业转移是国家战略,中央需要看到的是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而不是地方之间的内耗。你们要继续推进,但也要注意分寸。”
李一凡恭声答道:“姜主任请放心。潇湘不求独占,但求先行。我们愿意为全国探路,把经验贡献出来。”
姜承远微微颔首:“很好。我会建议把潇湘纳入首批试点。但前提是,你们半年内必须交出看得见的成果。”
李一凡点头,语气笃定:“请中央放心,我们一定做到。”
返程的高铁上,夜色沉沉。李一凡伏在桌上,写下几条批示:
——沪潇联合基金两个月内完成注册;
——示范区提前半年投产一家龙头企业;
——干部考核与项目落地挂钩,实行硬指标;
——加强与中央沟通,用事实赢得信任。
陈晓峰低声问:“省长,您真有信心在半年内完成这些目标吗?”
李一凡合上笔记本,目光坚定:“信心不是说出来的,是干出来的。潇湘没有退路。”
高铁飞驰在夜幕下,车窗外的灯火如星点般闪烁。李一凡心中很清楚:这一战,潇湘必须赢,而且只能赢。
喜欢重生归来:我誓登权力巅峰
自从华宏电子前置团队落地后,潇湘在全国范围内的曝光度持续上升。但与此同时,江淮的攻势更加猛烈。陶铭泽在上海签下高端制造项目,媒体铺天盖地报道,声势一度压过了潇湘。更让李一凡心中警觉的,是京城正在酝酿的中部承接指导意见,江淮正全力游说中央,把自己打造成“国家试点”。
李一凡明白,潇湘要赢,必须双线作战:一手抓项目落地,一手抓中央话语权。资本和政务,缺一不可。
省政府大楼里,会议室的空调开到最大,依旧难掩众人额头的细汗。李一凡主持召开产业基金协调会。
“我们和上海两家基金达成初步共识,准备成立一支五十亿的跨区域子基金。”李明杰在大屏幕上展示方案,“凡星出二十亿,沪上资本二十亿,潇湘母基金跟投十亿,投向芯片封测、智能制造和核心材料。”
财政厅厅长周德兴迟疑:“财政资金本就紧张,这样的比例会不会过于激进?一旦亏损,压力全在政府。”
李一凡声音沉稳,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财政引导资金的意义,不是保守,而是撬动。我们投十亿,引来四十亿社会资本,还能换来关键项目落地。这笔账,必须算。”
林浩民跟进:“而且,这笔资金不是盲目撒钱,而是对价投入。企业建生产线,我们才拨付资金,风险和收益清晰界定。”
李一凡环视全场,语气坚定:“我们要给全国释放信号——潇湘不是只靠口号,而是真刀真枪投入。没有资本的助力,承接产业转移就是空谈。”
三天后,李一凡再赴京城,出席国家发改委主办的中部产业推介会。
会场外的走廊里,他与陶铭泽狭路相逢。两人表面寒暄,话语间却针锋相对。
“李省长,潇湘的速度真是快得很。”陶铭泽笑意淡淡,“不过产业承接拼的不是一时,而是长期承载力。”
李一凡也微笑:“陶省长说得没错。但长期承载靠的不是条件口号,而是产业生态。潇湘不抢风头,只要企业敢来,我们就能给他们确定性。”
两人对视片刻,随后各自走开。短短数语,却已暗潮汹涌。
推介会现场座无虚席。李一凡走上讲台,没有堆砌华丽词藻,而是抛出一连串实实在在的成果:
“华宏电子前置团队已在星城示范区进驻;新能源材料试验生产线将在本月试投产;产业基金首批二十亿已经落地,并将与沪上资本设立五十亿子基金;干部专班实行‘企业需求日清日结’,平均响应时间不超过二十四小时。”
会场掌声骤然响起。几家央媒当即报道:“潇湘模式,以速度和执行力立标杆。”
会议结束后,国家发改委主任姜承远单独把李一凡请到办公室。
“李省长,你们潇湘的动作很快,也很有思路。”姜承远放下手里的文件,语气平稳却带着分量,“承接产业转移是国家战略,中央需要看到的是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而不是地方之间的内耗。你们要继续推进,但也要注意分寸。”
李一凡恭声答道:“姜主任请放心。潇湘不求独占,但求先行。我们愿意为全国探路,把经验贡献出来。”
姜承远微微颔首:“很好。我会建议把潇湘纳入首批试点。但前提是,你们半年内必须交出看得见的成果。”
李一凡点头,语气笃定:“请中央放心,我们一定做到。”
返程的高铁上,夜色沉沉。李一凡伏在桌上,写下几条批示:
——沪潇联合基金两个月内完成注册;
——示范区提前半年投产一家龙头企业;
——干部考核与项目落地挂钩,实行硬指标;
——加强与中央沟通,用事实赢得信任。
陈晓峰低声问:“省长,您真有信心在半年内完成这些目标吗?”
李一凡合上笔记本,目光坚定:“信心不是说出来的,是干出来的。潇湘没有退路。”
高铁飞驰在夜幕下,车窗外的灯火如星点般闪烁。李一凡心中很清楚:这一战,潇湘必须赢,而且只能赢。
喜欢重生归来:我誓登权力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