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4章 新思想的萌芽-《踏准风口成巨富》

  “什么,你居然敢这样说,这简直就是在侮辱全世界音乐迷心中的经典。”此刻的方同鸣,就如同受了奇耻大辱样。站立的身体都开始哆嗦起来,脸上也涨的通红。

  终于他猛的一拍大腿,夹杂着怒火的语言也终于宣泄出来了:“你这是在亵渎艺术,是绝对的无知。19世纪以来,经过欧洲的音乐评论家和知识分子的不断努力,才终于将古典音乐定义为“超越时代的艺术”。

  同时也与流行音乐、民间音乐区分开来,赋予其“永恒价值”的属性。这种文化建构通过音乐厅、乐谱出版、音乐教育等机制不断强化,才得以形成了“欧洲古典音乐=经典”的认知高度。

  而(18-19世纪),也正是欧洲工业革命和周边扩张的鼎盛期。随着欧洲国家的全球影响力扩大,其文化(包括音乐)也被视为“文明”的象征。

  通过归化统治、教育体系和文化交流广泛传播,形成了长期的话语权优势。这种崇高的历史地位,使得古典音乐在全球范围内被早期的文化精英阶层接受和推崇,并逐渐与“高雅”“经典”等标签绑定。

  经过多年的发展,欧洲古典音乐才终于发展出了高度复杂的理论体系(如和声、复调、曲式结构等),形成了从巴洛克、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完整脉络。

  同时也产生了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被广泛认可的“大师”。这种系统性和历史延续性,使得其更容易被纳入学术研究和教育体系,进一步巩固了“经典”的地位。

  交响乐、奏鸣曲等体裁,通过严格的曲式结构(如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展现逻辑美感,这种“理性与感性的平衡”被视为艺术成熟的标志。

  再加上管弦乐队的发展,使得古典音乐拥有前所未有的音色层次。能够表达宏大叙事或细腻情感,满足了人们对“崇高艺术”的期待。

  可以说,欧洲古典音乐是全世界爱好音乐人士心中的白月光。也是我们心中永远的音乐图腾。所以我认为再花多少时间去研究都是值得的。”

  “好,方教授讲的不错。”李舜应景的随意鼓了鼓掌,这才神情淡然的说道:“不过,我需要指出的是,欧洲古典音乐只是多元经典,而不是唯一经典。

  欧洲古典音乐被大众广泛视为“经典”,很大程度上源于西方文化在全球的历史影响力(如殖民扩张、工业革命后的文化输出等)。

  其评价标准(如复杂的曲式结构、和声体系、“严肃音乐”与“通俗音乐”的二分法)是特定文化语境的产物。但在其他文化中,“经典”的定义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

  而且欧洲古典音乐的“经典地位”,也与西方社会的教育体系、艺术机构(如音乐厅、音乐学院)、媒体传播长期绑定,形成的话语霸权有关。

  其实所谓的欧洲古典音乐是最优秀的的呼声,本质上是文化筛选和建构的结果,而非客观的“绝对价值”。

  至于其他文化的音乐传统,因缺乏同等的传播资源和话语权,其“经典性”往往被忽视或边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的艺术价值更低。”

  李舜辩驳的话语虽然不多,但每一句都犹如一记重锤,狠狠地敲打着方教授的内心。这些话语犹如一把利剑,刺破了方教授心中那层看似坚固的防御,让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一直以来所坚信的观点。

  由于,港岛长期以来一直被约翰牛所殖民。所谓的殖民,不光是经济上的殖民,也包括思想,意识形态上的殖民。许多人在潜移默化中,被动地接受了所谓的欧美文化更具先进性的观念。

  而且由于港岛被殖民的时间长达百年之久,这种观念在广大港人的脑海中已经深深地扎根,仿佛成为了一种坚不可摧、无法撼动的真理一般。

  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众多的港人正逐渐陷入一种被西方思想所自我催眠的状态。以至于他们的思维方式,开始了自我僵化、固化。

  这种现象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在长期受到西方文化、价值观以及各种思潮的影响下,所逐渐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式。以前也曾经有过一些思想觉醒的人士,曾经试图打破这个思想上的禁锢。

  只可惜时机不对,再加上缺乏一个能够让其充分展示和传播的平台,使得这些新思想,犹如被埋没在黑暗中的明珠一般,难以绽放出应有的光芒。

  尽管这些新思想振聋发聩,可以启民智。但由于受当时外部环境的限制,无法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推广。最终只能默默地沉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令人惋惜不已。

  直到去年港岛开始重新回归祖国后,那些盘踞港岛多年的西方势力,也终于迎来了退场时间。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西方势力开始忙于做着最后的撤离工作,自然无暇巩固其施展在很多港人思想上的枷锁。

  时势造英雄,这句话一点也不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往往会涌现出一批杰出的人物。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勇气和才能,引领时代的潮流,推动社会的进步。

  而这样的时势,不仅造就了英雄,也催生了许多新思想的诞生。这些新思想如同春雨后的竹笋一般,在港岛这片土地上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这些新思想,有的来自于对传统观念的反思和挑战,有的则是对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索。它们或激进,或保守,但都代表着一种独立的思考和见解。

  新旧两种思想在港岛这个舞台上相互碰撞、交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既充满了活力和创新,又保留了传统的底蕴和根基。

  今天李舜的一番话,给在场的所有人都带来了深深的震撼。他的话语不仅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更蕴含着深刻的见解和独到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