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别想掌厨-《哥儿逃婚后,投亲路上觅良汉》

  他们买多少头猪合适。

  往年都是听赵砚的意见的。

  他有主见,考虑的也全面。

  还有就是,他们也怕不周到。

  毕竟村里面的人心思各异,总要有人不满意。

  “往年咱都是买四头,再买一些土豆子,还有其他的菜,炖四大锅的肉,晚上喊村里人来吃。可今年,经历了水患,我的打铁铺都淹了,光是让人起个铺子,就花了我五六两,真是手头不宽裕了。”一个中年汉子皱着眉头说。

  别人都能同情他。

  因为水患,大家多多少少的都有损失。

  就像是宋禾,大水也冲毁了一大片的竹子,还是他跑到城里面买的斑竹,就那几根,就要三两多银子呢。

  好不容易养大了,长成了一片,被冲毁了,还是从中间断的。

  多少银子损失,这也不说了,关键是这斑竹已经有人下定了,现在毁了,他还要翻倍赔偿人家银子。

  要赔好几两呢。

  赔的钱,他还是管万山借的。

  “孙叔说的是,我家的弹花铺也被淹了,可惜了我的二十斤白棉花,我也算是赔的底朝天了。”

  他们都说了说自己的惨状。

  赵砚也听明白了他们的意思。

  就是不想再像往年一样,再出那么多银子了。

  “我知道大家的情况,今年都不好过,水患刚过去,现在又让去修坝, 一桩事连着一桩的,不过,今年也是最后一年了,等明年我们交了商税,村里的宰猪日就该没了。”赵砚说。

  大家伙儿都应承。

  “赵兄弟说的是这个理儿,就是啊,毕竟今年情况跟往年不一样嘛,我们大家伙儿想着要不少一头?买三头猪?”钱老伯说。

  钱老伯看起来慈眉善目的,然而他却做着死人的生意。

  家里面是卖棺材的。

  村里面的人,把生和死看的同等重要,有的人觉得活着时干了一辈子,也辛苦劳累了一辈子,死后就求风光大葬,凑一个人生的圆满。

  因着钱老伯的生意,村里面对他很是尊敬。

  毕竟村里面的人家少不得都要跟他打交道。

  “老伯说的是,只买三头猪,按照一头六两算,也要十八两,再买些菜,买些炒菜的大料,最少需要二十两,二十两,需要我等每人拿出一两银子来!”一个年轻的汉子说。

  旁人都应和,“不如就按老伯说的,买三头猪,毕竟今年情况不一样嘛。”

  既然他们都这样说,赵砚就知道这事儿难办了。

  往年都是4头猪,今年三头,村里面人少不得要闹!

  哪个人能接受得了自己吃亏?

  赵砚随和的说,“大家都有了决定,我自然是没话说的,不过我就是怕有人不满……”

  他把问题点透。

  “有什么不满的?请他们吃肉都不错了,真是这几年来把他们给惯的!”一个汉子说。

  他的鼻息很重,脸周围还有一圈胡子,头发随意的用麻绳绑着,乱糟糟的跟茅草似的。

  这汉子是蒯猎户。

  他家离山最近,他当猎户的时间也最长。

  到现在都还保留着穿兽皮的习惯。

  他为人是好的,也常常接济村里一个儿子脑瘫的老太太,就是脾气太火爆。

  而村里人也都传他喝过老虎血。

  因此没人敢惹他。

  赵砚没再说什么,就只是笑了笑。

  这些汉子们在他家商量了半天,月亮都高挂枝头了,才商量准,今年就买三头猪。

  不过,今年赵砚借口得在家里垒猪圈,忙事儿,不能再管事儿了。

  梁伟的大儿子,梁大站了出来。

  他拍着胸脯保证,“那今年的事儿就交给我来办,保证办的漂漂亮亮的!”

  大家都没意见。

  商量妥,大家都散了。

  就林川和宋禾留了下来。

  宋禾眯了眯眼睛。

  林川笑着拍了一下赵砚的肩膀,“你小子,真够狡猾的!”

  赵砚笑了笑,“我是真忙。”

  怕他们不信,还指了指地上和好的泥。

  也正好他俩留下来了,赵砚不让他们走,让他们也帮忙干。

  猪圈还没垒好。

  晚上,孙海把小猪撵到两只狗住的棚子里面了。

  他看着小猪只有在两只狗面前才叫的声音最亮,觉得小猪喜欢两只狗。

  结果没想到,小猪哼哼唧唧的叫了一晚上。

  孙海出来看了好几次。

  赵砚赵岐他们在院子里点着烛火垒猪圈。

  赵岐扭头,看到孙海只穿了素白的里衣,就跑出来了,撇头看了一眼孙海。

  目光含警示。

  孙海是个没太多眼色的,以为赵岐有事儿叫他,还大摇大摆的向他们几个汉子走了过来。

  不过还没走过来,就被快他一步的赵岐给截下了。

  赵岐高大的身躯挡在他身后,半搂着他的胳膊,带他回屋。

  再出来时,赵岐直接把北屋的门从外面给锁了。

  林川看见他锁门,很不屑道,“小气!”

  赵岐听到后,没什么反应,只是从林川身边经过时,脚下用了力道,溅了他一身湿泥。

  只不过,天色沉重,朦朦胧胧的,赵岐把泥水溅的林川下衣摆上,林川并未发觉。

  买猪的事情商量妥后,梁大张罗着大家交银子。

  一人收了二两。

  其中一两是为了买猪。

  另外一两,是要送到镇上的。

  他们的商税没交,也多亏镇上的人包容。

  这也是往年的惯例。

  大家都没意见。

  赵砚也没有,他老老实实的交了四两银子。

  其中有二两银子是赵岐给他,让他代交的。

  交了银子后,第二天的下午,梁大他们就去把猪给买回来了。

  菜也已经买齐。

  梁大亲自上赵家来,跟赵砚说,“明天了,让你夫郎和弟夫也到村口帮忙做饭。”

  汉子们出钱买猪,炖肉是他们夫郎的事儿。

  每年都是如此。

  赵砚答应下来。

  他跟江若说了后。

  江若顿了顿,觉得自己的手艺还不够好,给汉子丢人,便有点儿担心。

  “我做的不好。”

  赵砚笑了笑,“谁让你掌厨了?”

  “你跟弟夫就是去凑个人数,告诉他们,赵家的两个汉子都已经娶了夫郎了!”

  “况且,你想掌厨,别的婶子叔郎还不乐意让呢!”

  不管是汉子还是汉子的媳妇夫郎,都有一个通病。

  就是想显摆自己有多能干。

  那些个汉子的媳妇夫郎,一个又塞着一个的有主见。

  江若他们过去,也就是打打下手。

  喜欢哥儿逃婚后,投亲路上觅良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