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买池塘-《哥儿逃婚后,投亲路上觅良汉》

  赵砚明白了,原来赵奶奶稀罕的是他家的哥儿。

  “是的,叫瑜哥儿。”

  赵奶奶面色一喜,双手搓了搓:“这可是咱家第一个哥儿啊!”

  赵砚听到她说的话,挑了一下眉,冷道:“托奶奶的福,若哥儿害时,让他伤了,瑜哥儿生下来身子就弱!”

  “啊?”赵奶奶一听瑜哥儿是个弱的,愁了:“那怎么不找林川看看?”

  赵砚白了她一眼,把在门口:“看了,瑜哥儿要好好养身子,奶奶回去吧。”

  “你们会照顾哥儿吗?奶奶有经验,我来给你们照看瑜哥儿,算是将功补过!”赵奶奶急忙说。

  她还没见到瑜哥儿,不死心走。

  她老赵家就跟中了什么魔咒似的,一直没有哥儿,好不容易有个哥儿,赵砚怎么敢不让她看?

  “不用了,姑姑在照看,您回吧。”赵砚把鸡蛋拎回家,把门关了。

  赵砚一想到瑜哥儿现在这么遭罪,都是因为她,就对她没啥好脸色。

  跟她好好说话,还是看在她拿了鸡蛋的份上。

  赵奶奶在门口气的跺了跺脚,蹦了一下往院子里面瞅了瞅,说道:“有啥了不起的,我大孙夫郎害的也是两个哥娃娃!”

  周悦害的也是双胎。

  周悦去药铺让钟哥儿给他看过。

  赵奶奶想着周悦家就是两个双胞胎哥儿,周悦害的肯定也是双胞胎哥儿。

  赵奶奶在赵砚家门口说了好一阵的话,自言自语的,没人搭理她也说的起兴。

  等了一会,赵砚还是没开门,才不得不泄气的走了。

  她走之后,赵砚去把门打开了。

  想着自己家哥儿这么小就要受罪,赵砚心里面咋可能痛快?

  赵静叹了叹气:“你奶奶真是……唉!”

  她叹了叹气,拿着赵奶奶送来的鸡蛋进了灶屋,给江若煮了四个荷包蛋。

  赵静煮好,赵砚把荷包蛋端进屋里面。

  江若抱着溪小子在哄。

  溪小子应该又是饿了,在江若怀里面哭呢。

  江若把溪小子给赵砚,让他抱去喂奶。

  赵砚把碗放到桌子上,晾了晾,抱着溪小子,也不耽误他去厅屋把炉子上热好的羊奶倒进溪小子的小碗里,喂他喝奶。

  溪小子喝了奶后,就不哭了。

  赵砚把溪小子重抱回去,给江若。

  顺便把买野猪分的二两银子给了江若。

  江若没要,跟他说:“你拿着这银子,去买个池塘,来年春天了,咱养藕吧。”

  赵砚笑了,问他:“咋想起来养藕了呢?”

  “想多挣点银子呗,咱家三个娃娃呢。”江若说。

  江若其实认真的想了想,他觉得种藕不会亏着。

  双河村的气温比起其他地方,温度要高。

  冬季时间也没有那么长。

  藕种可以春播一次,夏播一次,这样夏季和秋季都能收。

  镇上有饭馆,藕菜吃起来口感好,不怕卖不出去。

  而且家里面还有牛车,还可以跟宋禾一样把藕送到临镇、县里,不怕卖不出去。

  “你想种了,我去问问村长买个池塘。”赵砚说。

  种藕的话也没那么麻烦,买个土壤肥沃的泥塘,水位把控好,把藕种撒了,除除草,后边就不用怎么管了。

  不过,夫郎都操心起养家的事儿了,赵砚怕江若多想:“若哥儿,你汉子肯定能养得起家。”

  江若点了点头:“我知道,可咱得多为娃娃以后攒点。”

  庄稼收成完全是看老天爷赏饭,家里种的稻米也没怎么卖,几乎都是留着自己家人吃的。

  要是来年庄稼颗粒无收,家里面的余粮也吃不久。

  有了别的营生,到底心底不慌。

  既然江若想种,赵砚肯定是听夫郎话的,当天就去找了村长。

  村里面的池塘,有几个,但每个都大小不一,池底的泥也不一样。

  赵砚亲自去看了几个,然后选了一个靠近河流的,泥好的,足足有六亩的,这样旱季了方便引水。

  村里面的池塘都是公家的,谁家想要,都要拿银子来买,就跟买地似的。

  不过,双河村的人,之前没人想过买池塘。

  万山是头一个。

  赵砚是第二个。

  池塘不比村里面的地,旱地要二两银子一亩,水田要三两银子一亩。

  池塘的话便宜多了,一两银子二亩。

  赵砚选的六亩多,都是村里面的人,村长给他算成了六亩,收了他三两银子。

  赵砚把银子交给村长,村长给了他一张类似于地契的纸,盖了村里面的印章,让他收好,还说这就是凭证。

  村长卖地的银子也是要交到镇上的衙门的。

  而且,村里面的池塘,原本是公家的,卖了后,衙门的人会在池塘的最前面,立一块牌子,这样大家都知道谁把这个池塘买了。

  赵砚当天买了池塘,第二日衙门的人就来了村子里面,由村长领着,在池塘前立了一块赵砚家的牌子。

  衙门来立牌时,村里面的人好多都来看热闹。

  “可不得了,赵岐跟万山买了一亩地养猪,赵砚买了这么大一片池塘,赵家这是要发达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赵家再发达能有梁家发达?”有人问。

  这人一问,大家都笑了。

  赵家咋能跟梁家比?

  梁家可是村子里面公认的最有银子的大户!

  也来凑热闹的璐姐儿,听到这话,仰了仰脸。

  燕哥儿跟着璐姐儿一块来看热闹的。

  燕哥儿自从跟方捷的事吹了以后,村里面有不少人上梁家去给燕哥儿说亲。

  若是以前,村里面人是万万不敢上梁家去的,毕竟梁家可是村里面的大户。

  现在情况可不一样了。

  燕哥儿已经没了清白,都算是二嫁了,哪还有的他挑?

  村里面人就去了梁家,可全都被璐姐儿给挡了,说她家燕哥儿心里面受了伤,以后不嫁了。

  上门的人就嘲她:“现在不嫁,到了年纪大一点,真就嫁不出去了,到时候可咋整?”

  璐姐儿笑了笑,说:“嫁不出去就嫁不出去了,方家可是给了燕哥儿三百两银子,也够他以后活了。”

  上门的人一下子就噎了。

  其实,让她们上门来梁家说亲的汉子,心里面咋可能不介意燕哥儿没了清白?

  之所以让人上门来梁家说亲,说白了就是惦记燕哥儿手里头的三百两银子。

  想着燕哥儿以后进门了,因为自己当哥儿时不清白,肯定要低人一头的,要带多多的嫁妆,在婆家才有底气。

  谁知道璐姐儿和燕哥儿的眼光高,压根看不上村里面的人。

  喜欢哥儿逃婚后,投亲路上觅良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