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有客来-《哥儿逃婚后,投亲路上觅良汉》

  赵砚往村长家跑了一趟。

  他跟村长说了说今年的米价要作妖。

  村长原本还沉浸在收的大米换高价的喜悦中,一听他说的话,谨慎了。

  让自己的儿子孟良和赵砚跑着,一家一家的劝说,多多少少的留些米养家口过日子。

  听进去的人家留了一些,至于那些钻进钱眼子里的,还是把米卖完了。

  收米的收完王婶子家里的,给了银子。

  王婶子接过了银子,瞧着天色不早了,就热心肠的留他们在家里吃饭。

  为首的一个穿着蓝色华服的年轻俊朗的老板,谦和的谢了她的好意,还向她打听,“双河村里有一户,好像汉子姓赵,夫朗叫江若的,你知道他家在哪吗?”

  王婶子立刻点头,“知道,知道。”

  她看了看这位年轻俊朗的公子,想着他也是镇上的,江若家也在镇上,指不定的背地里有什么勾搭。

  就十分热情的带着他去赵家。

  这位年轻公子可是个大老板呐。

  王婶子见他收大米,给银子都不带犹豫的,有的不足斤两,他还给人补了两按成斤算,是个不缺银子的。

  果不其然。

  王婶子把他带到赵家门口后,这位公子的小厮给了她半两银子的打赏钱。

  可叫她心里乐的开花了。

  她在赵家门口喊,嗓门儿响亮非常,“赵砚家的,你出来一趟。”

  江若不在院子里,在灶屋炖鱼呢。

  赵砚回来后就把几条鱼给处理了,江若打算一条炖汤,一条红烧,一条糖醋。

  孙海在灶屋里帮着他一块儿做饭。

  江若听到声响,擦干净了手要出去。

  院子里,修着鸡棚的赵砚离得近,听到声音后就先出去了。

  他到门口,看到收大米的人,认出来,一只手握着大门就要关上,“我家大米不卖。”

  收大米的年轻人笑了笑,“我不是来收米的。”

  王婶子抢着说,“他是来找你夫郎的,若哥儿,若哥儿呢?”

  她喊着,头往赵家院子里探。

  生怕自己闹的动静不够响。

  “找我夫郎?”赵砚听后手从门上松开,认真的打量了他,发觉他的长相有点儿熟悉。

  想了半天,想起来,他跟江夫人长得像!

  这人自报家门,“我姓江,单字晗。”

  赵砚一听,忙请他进来。

  江晗带着一行人进到院子里。

  王婶子反应了一下,这公子姓江?

  赵家的院子里干净整洁,打理的好,一看就知道主人家是爱干净的。

  江若在灶屋里,往外面一探头,看到江晗,愣了愣,跑出来,“三哥。”

  江晗来双河村收大米前,回了一趟镇上的家里,偶然听到家中几个庶哥儿嘲讽江若嫁到了村里,就问了自己的母亲他嫁的哪个村,顺路来看看他。

  江晗不常在镇上住,跟自己的爹娘也是勉强熟悉,跟江若就更没什么兄弟情分了。

  就是听到家里的几个庶哥儿说,他嫁进村里,日子苦的都过不下去了,就想着要是他愿意,就带他回镇上。

  江若长得不差,在镇上寻,还是能寻到好人家的。

  他瞧着江若干净的穿着和红润的脸色,想着他过的还是不错的,就歇了心思。

  “我这次回来,才知道你嫁到了村子里,日子过得可好?”江晗问他。

  “好的,好的。”江若笑着说,请他们坐下。

  江晗不常回镇上,跟江若也不似别家兄弟那么熟悉。

  单就问了问他的近况。

  江若都说好。

  孙海从灶屋出来,给他们倒了茶水。

  农家人是不买茶喝的,孙海泡的是山里的花茶,喝起来味道甘甜清香,别有一番醇厚。

  江晗品了两口,就觉得这茶淳朴,别有风味。

  江若向着江晗介绍,“这是我汉子,赵砚。那是我弟夫,你叫他海哥儿就行。”

  江晗听后向他们二人点了点头,“阿砚,海哥儿。”

  他谦和而知礼,也有气度,收米时能跟这些村民打成一块儿,这时就能跟赵砚称兄道弟,还无比的自然。

  江若留他们吃饭。

  他见江晗跟赵砚已经说上话了,就不作陪了,进灶屋去了。

  孙海一个人在里面忙不过来。

  灶屋里,孙海偷偷看着外面,小声问江若,“这是你娘家人?”

  “只能算是半门亲戚,我是我爹的庶子,江晗是嫡出,嫡出跟庶子天然的横着一道鸿沟。”

  孙海不大能明白他说的话的意思。

  不过,他看江晗收了这么多米,做这么大的生意,误以为他家在镇上是大门户。

  赵岐出去买完豆腐回来,看到家里面来了这么多人,还都是收米的,奇怪了。

  家里的米是不卖的。

  赵砚向他介绍,“这是江晗,你哥夫的三哥。”

  原来是亲戚。

  赵岐向江晗点了点头,就拎着豆腐进了灶屋。

  再出来,直接去鸡棚里拎了两只鸡子出来,几下就拔了毛。

  江晗在跟赵砚的谈话中,知晓赵家是以打猎为生的。

  见赵岐这么利索的给野鸡拔毛,就见怪不怪了。

  不过,他还在院子里看到了农具,问赵砚,“你家也种稻?”

  “种,家里有三亩水田呢。”赵砚随口说。

  “那你家今年这季稻收了多少?”

  “估摸着有900来斤。”

  “卖了吗?”

  “不卖。”赵砚肯定说。

  江晗笑了笑,说,“不卖的好。”

  “三哥这是话里有话?”

  赵砚想着收米的最是知道今年的米价为何会作妖的这么厉害。

  江晗笑了笑,问他,“你可知这大米是谁要收?”

  “谁?”赵砚顺着他的话问。

  江晗的食指往上一点,意会不明的指了指头顶的青天。

  这世道不太平了。

  南方起了疫病。

  北方出了旱情。

  西边又打起了仗。

  米价可不得涨?

  赵岐进灶屋后,孙海和江若的压力都小了,俩人都给他打下手。

  半个时辰不到,饭就做好了。

  家里人多,赵岐还出门借了一张桌子摆在院子里。

  灶屋里的桌子也抬到院子里面了。

  两张桌子。

  江晗和赵家的人坐一桌,他带的人坐一桌,每桌上有肉有鱼,菜色俱佳,味道更是诱人。

  赵尧又能吃到赵岐做的饭,欢呼的叫了好几声。

  江晗对赵岐的手艺也是赞不绝口。

  他跟赵岐说,“我有个朋友在县里开酒楼,你若是去掌厨,他能给你一个月开出十两银子!”

  赵岐吐着鱼刺,吐出两个字,“不去。”

  喜欢哥儿逃婚后,投亲路上觅良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