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羡之最终未处死晋王妃,而是饶她一命,让她与闻人灵一起抚育晋王遗腹子。不仅是因为申家之故,而是这个做法在古代很正常,毕竟是妇孺,此举也让他赢得了仁善的名声。
这一日,陛下正式禅位于沈羡之。
他穿着代表帝王的十二章纹衮服,在百官的注视下,拾级而上,然后跪在陛下跟前。
礼部官员先是读了圣旨,沈北渊捧着代表帝王权利的御玺、禅让诏书,亲自交给沈羡之,然后说道:“朕身体有恙,无力支撑国政,太子沈羡之德才兼备,仁孝端醇,克肩重器,朕愿效仿尧舜,今禅位于太子,望太子勤政爱民,泽被天下。”
沈羡之郑重接过东西,道:“臣必不负陛下嘱托。”
就在他要起身之际,沈北渊突然说道:“这大晟朕就交给你了!”
紧接着,沈羡之手持御玺,面北焚烧祭文,而后转身面南,接受文武百官的跪拜,从今以后,他正式登上了那个位子!
典礼结束后,沈北渊成了太上皇,他并未在勤政殿与光明宫多留,而是带着妃嫔搬去了北宫,从此正式与权利分割开。
沈羡之下旨,册封祖母为太皇太后,母亲徐氏为太后,太子妃胡氏为皇后,良媛青萝为三品嫔,封号贤。
虽然他依旧在勤政殿处理政事,但并未搬去光明宫,而是住在旁边的清和宫,不是因为别的,仅仅是自从皇宫建立以来,死在光明宫的皇帝不知凡几,心里隔应,便住到了清和宫。
太皇太后依旧住在寿安宫,而太后并未随太上皇搬去北宫,而是住到了慈宁宫;皇后住进了坤宁宫;贤嫔住在了永信宫。
沈羡之第一次坐在龙椅之上,俯视着百官,他这才发现原来这里的视角如此清晰,底下官员的所有动作都看的十分清楚。
如今南边已经全部收复,北方暂时安定。他初登皇位,皇后又生了一女,大臣们就开始操心起了选妃之事,但他心里清楚,跟着他的大臣因为选对了边自然不用忧愁,而那些曾经选错边的人就有些担忧,所以便提出选妃。
“朕知道诸卿的意思,只是大晟初立,朕也才登皇位,诸事繁杂,选妃之事不急。”
吏部尚书楚大人道:“陛下登基为帝乃是大喜,理应开恩科,大赦天下,以示陛下恩泽天下。”此时百官应和。
“既如此,那便依楚大人所言,只是这虽说大赦,但也不是什么人都能赦免,楚大人写份奏书详呈。”
“臣遵旨。”
紧接着就是商议别的事情。
……
……
下了朝之后,沈羡之便与皇后一起去慈宁宫看望太后。
“儿子/儿媳给母亲/母后请安。”
“快起来坐,政务这么忙,你也不必每日都来。”徐太后如今升级为太后,又不必去北宫每日面对太上皇,心情正不错。
“给母亲请安是应该的,而且也都能处理的了。”
“听说你拒绝了选妃之事?”太后也听闻了早朝上的事情,别的她不会过问,但是选妃之事涉及后宫与子嗣,自然要问一问。
“是,儿子以为先不用着急。”
“嗯,后宫与前朝息息相关,你才登基,且不用急着选妃,免得落个不好的名声。”太后这么说不是没原因的,陛下搬去北宫并未心甘情愿。
沈羡之听出母亲的意思,点头道:“儿子明白。”
就在说话期间,突然听见一阵孩子的哭闹声。
“母后这里怎么有孩子的哭声?”皇后不解地问道。
徐氏对着方妈妈道:“让伺候的奶娘,嬷嬷包进来让皇帝和皇后也瞧一瞧。”
奶娘抱着十个月的孩子进来,先是行了礼,然后说道:“请太后娘娘恕罪,三殿下惊扰了您。”
太后并未在意,“他才到了新地方,有些认生罢了,过来我抱着。”
她抱着三殿下一边哄着,一边对着沈羡之解释,“淑太妃张氏请命去了北宫侍奉太上皇,临走前让我照顾老三。只是他到现在也没个名字,我好几次问你父亲,他便说等孩子长一长再说,要不你给取个名字,好上玉牒。”
沈羡之看着这粉雕玉琢般的孩子,思索片刻道:“这孩子就叫沈景煜吧,景有景致、仰慕之意,煜乃照耀、明亮,朕望他日后能成为品行高洁、光彩照人之人。”
太后笑着点头,“这名字甚好。”
皇后也跟着夸赞:“陛下取名如此用心,三殿下日后必成大器。”
沈羡之逗了逗孩子,沈景煜竟咯咯笑了起来。
太后看着笑得咯咯不停地小人儿,说道:“沈景煜,你以后就叫景煜了,等上了玉牒也让你母妃高兴高兴,她也不容易。”
自从太上皇搬去北宫之后,沈羡之去看了几次,只是每次都吃了闭门羹,如今见了太后,自然要问两句,“母亲,父亲如今在北宫如何了?”
太后笑道:“你不用担心,他好着呢,身边还有张太妃伺候着,有什么事,她会说的。”
沈羡之点点头,张太妃这是为了老三才选择去照顾太上皇,顺便做太后的耳报神,“身体康健便好。”
说罢便要告辞,“母亲,儿子还要看望祖母,就不打扰您了。”
“去吧,去吧!”
出了慈宁宫,皇后正要跟着陛下一起探望太皇太后,沈羡之让她回去处理宫务,拒绝同行。
皇后见状,自然清楚陛下与太皇太后有私底下有话要说,便回了坤宁宫。
这一日,陛下正式禅位于沈羡之。
他穿着代表帝王的十二章纹衮服,在百官的注视下,拾级而上,然后跪在陛下跟前。
礼部官员先是读了圣旨,沈北渊捧着代表帝王权利的御玺、禅让诏书,亲自交给沈羡之,然后说道:“朕身体有恙,无力支撑国政,太子沈羡之德才兼备,仁孝端醇,克肩重器,朕愿效仿尧舜,今禅位于太子,望太子勤政爱民,泽被天下。”
沈羡之郑重接过东西,道:“臣必不负陛下嘱托。”
就在他要起身之际,沈北渊突然说道:“这大晟朕就交给你了!”
紧接着,沈羡之手持御玺,面北焚烧祭文,而后转身面南,接受文武百官的跪拜,从今以后,他正式登上了那个位子!
典礼结束后,沈北渊成了太上皇,他并未在勤政殿与光明宫多留,而是带着妃嫔搬去了北宫,从此正式与权利分割开。
沈羡之下旨,册封祖母为太皇太后,母亲徐氏为太后,太子妃胡氏为皇后,良媛青萝为三品嫔,封号贤。
虽然他依旧在勤政殿处理政事,但并未搬去光明宫,而是住在旁边的清和宫,不是因为别的,仅仅是自从皇宫建立以来,死在光明宫的皇帝不知凡几,心里隔应,便住到了清和宫。
太皇太后依旧住在寿安宫,而太后并未随太上皇搬去北宫,而是住到了慈宁宫;皇后住进了坤宁宫;贤嫔住在了永信宫。
沈羡之第一次坐在龙椅之上,俯视着百官,他这才发现原来这里的视角如此清晰,底下官员的所有动作都看的十分清楚。
如今南边已经全部收复,北方暂时安定。他初登皇位,皇后又生了一女,大臣们就开始操心起了选妃之事,但他心里清楚,跟着他的大臣因为选对了边自然不用忧愁,而那些曾经选错边的人就有些担忧,所以便提出选妃。
“朕知道诸卿的意思,只是大晟初立,朕也才登皇位,诸事繁杂,选妃之事不急。”
吏部尚书楚大人道:“陛下登基为帝乃是大喜,理应开恩科,大赦天下,以示陛下恩泽天下。”此时百官应和。
“既如此,那便依楚大人所言,只是这虽说大赦,但也不是什么人都能赦免,楚大人写份奏书详呈。”
“臣遵旨。”
紧接着就是商议别的事情。
……
……
下了朝之后,沈羡之便与皇后一起去慈宁宫看望太后。
“儿子/儿媳给母亲/母后请安。”
“快起来坐,政务这么忙,你也不必每日都来。”徐太后如今升级为太后,又不必去北宫每日面对太上皇,心情正不错。
“给母亲请安是应该的,而且也都能处理的了。”
“听说你拒绝了选妃之事?”太后也听闻了早朝上的事情,别的她不会过问,但是选妃之事涉及后宫与子嗣,自然要问一问。
“是,儿子以为先不用着急。”
“嗯,后宫与前朝息息相关,你才登基,且不用急着选妃,免得落个不好的名声。”太后这么说不是没原因的,陛下搬去北宫并未心甘情愿。
沈羡之听出母亲的意思,点头道:“儿子明白。”
就在说话期间,突然听见一阵孩子的哭闹声。
“母后这里怎么有孩子的哭声?”皇后不解地问道。
徐氏对着方妈妈道:“让伺候的奶娘,嬷嬷包进来让皇帝和皇后也瞧一瞧。”
奶娘抱着十个月的孩子进来,先是行了礼,然后说道:“请太后娘娘恕罪,三殿下惊扰了您。”
太后并未在意,“他才到了新地方,有些认生罢了,过来我抱着。”
她抱着三殿下一边哄着,一边对着沈羡之解释,“淑太妃张氏请命去了北宫侍奉太上皇,临走前让我照顾老三。只是他到现在也没个名字,我好几次问你父亲,他便说等孩子长一长再说,要不你给取个名字,好上玉牒。”
沈羡之看着这粉雕玉琢般的孩子,思索片刻道:“这孩子就叫沈景煜吧,景有景致、仰慕之意,煜乃照耀、明亮,朕望他日后能成为品行高洁、光彩照人之人。”
太后笑着点头,“这名字甚好。”
皇后也跟着夸赞:“陛下取名如此用心,三殿下日后必成大器。”
沈羡之逗了逗孩子,沈景煜竟咯咯笑了起来。
太后看着笑得咯咯不停地小人儿,说道:“沈景煜,你以后就叫景煜了,等上了玉牒也让你母妃高兴高兴,她也不容易。”
自从太上皇搬去北宫之后,沈羡之去看了几次,只是每次都吃了闭门羹,如今见了太后,自然要问两句,“母亲,父亲如今在北宫如何了?”
太后笑道:“你不用担心,他好着呢,身边还有张太妃伺候着,有什么事,她会说的。”
沈羡之点点头,张太妃这是为了老三才选择去照顾太上皇,顺便做太后的耳报神,“身体康健便好。”
说罢便要告辞,“母亲,儿子还要看望祖母,就不打扰您了。”
“去吧,去吧!”
出了慈宁宫,皇后正要跟着陛下一起探望太皇太后,沈羡之让她回去处理宫务,拒绝同行。
皇后见状,自然清楚陛下与太皇太后有私底下有话要说,便回了坤宁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