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5章:仿品的破绽
仓库里弥漫着一股刺鼻的化学气味,混杂着泥土的腥气和金属的锈蚀味,像极了劣质古玩店里常见的“做旧作坊”气息。陈轩蹲在堆叠如山的青铜器中间,指尖捏着一片从青铜爵口沿剥落的锈片,借着头顶应急灯昏黄的光,将玄鉴镜举到眼前。
镜面边缘的饕餮纹在弱光下泛着淡青色,镜心映出的锈片却显出截然不同的景象——原本肉眼看来与真品无异的青绿色锈层,在镜中竟像被剥去了伪装的画皮,露出底下暗灰色的基底,那些看似自然的锈斑边缘,还带着细微却扎眼的锯齿状棱角,像是被人用刷子硬生生抹上去的。
“师父,这锈有问题?”小林蹲在旁边,手里捧着一本翻得卷了边的《商周青铜器锈蚀鉴定图谱》,对照着眼前的青铜爵不住咋舌,“我刚才用放大镜看,这土沁和铜绿的层次分明,连‘水银沁’的银色斑点都有,按理说应该是老的啊。”
陈轩没说话,只是用镊子小心翼翼地从青铜爵的三足内侧夹起一丝粉末,轻轻抖落在白瓷盘里。这只爵的造型仿的是殷墟出土的“妇好爵”,流口上扬的弧度、尾部的纹饰乃至柱帽上的兽面纹,都与博物馆里的真品几乎分毫不差,若非他提前知道这是伪古堂的仓库,恐怕单看器型就要走眼。
“你闻闻。”陈轩把瓷盘推过去。
小林凑上前嗅了嗅,眉头立刻皱起来:“有点像……医院消毒水的味道?还有点酸溜溜的。”
“是草酸和硝酸的混合味。”陈轩放下镊子,指尖在爵身腹部的雷纹上轻轻摩挲,“伪古堂的堂主果然懂化学做旧。商周青铜器的自然锈层,是铜离子与土壤中的水分、矿物质经过数千年反应形成的,底层是暗红的氧化亚铜,中层是靛蓝的硫酸铜,表层才是我们看到的碱式碳酸铜,层次是慢慢‘长’出来的,用指甲刮会有粉末,但绝不会这么脆。”
他用镊子尖轻轻一挑,刚才那片锈片就碎成了齑粉:“你看,这锈层是用化学溶液快速腐蚀出来的,虽然模仿了三层锈的颜色,但内部结构是松的,就像用颜料堆起来的假山,经不起细碰。真正的老锈,会和铜胎结为一体,甚至能看到‘生根’的结晶纹。”
小林恍然大悟,赶紧翻到图谱里“化学做旧锈”的章节,指着插图道:“难怪!书上说这种锈用酒精一擦就会掉色,而且显微镜下能看到气泡。师父,那他们是怎么做出‘水银沁’的?我记得真的水银沁是墓里的水银挥发渗透进去的,可遇不可求啊。”
“用硝酸银溶液浸泡就行。”陈轩拿起玄鉴镜,对着爵柱上的银色斑点照去,镜中立刻显出细密的银丝状纹路,像蜘蛛网一样裹在斑点周围,“你看这镜中的银沁,边缘有明显的流挂痕迹,就像糖水洒在桌上干了之后的印子。真正的水银沁是从内往外渗的,颜色是暗银带青,边缘会和铜色晕染在一起,绝不会这么生硬。”
他说着,忽然想起三天前在邙山窖藏里见到的那只青铜爵。同样是商晚期的器物,爵身的铜绿像是从胎里长出来的,用天眼细看时,能看到无数细微的结晶顺着铜的纹理蔓延,就像老树的根须扎在土壤里。而眼前这只仿品,在天眼的视野里,整个锈层都是灰蒙蒙的一片,毫无生气。
“还有这里。”陈轩的手指移到爵底的“玄”字款识上。这个字刻得极浅,与玄山氏窖藏里那些器物底部深峻有力的刻字截然不同,更奇怪的是,字口边缘的铜色比别处亮了几分,像是被什么东西打磨过。
他让小林打开紫外线手电筒,光柱扫过款识时,字口处竟泛起了淡淡的荧光。“这是清漆。”陈轩解释道,“刻完字后刷一层清漆,再埋进土里‘养’锈,能让字口保持清晰,看起来像是‘新出土’的样子。但清漆在紫外线照射下会显荧光,老器物的字口只有土蚀的痕迹,绝不会有这种反光。”
小林一边点头一边记录,笔尖在本子上沙沙作响:“师父,那他们为什么不直接仿得更像一点?这些破绽虽然要细查才看得出来,但遇到您这样的行家,不是一戳就破吗?”
“因为他们的目标不是行家。”陈轩站起身,目光扫过仓库里一排排的青铜器。三十多个架子上,鼎、簋、觚、斝一应俱全,甚至还有几件仿造的三星堆青铜面具,器型夸张,纹饰繁复,乍一看极具视觉冲击力。“你看这些东西的造型,都往‘奇特’‘罕见’上靠,纹饰也比真品更花哨。他们要骗的是那些刚入行、只知道‘古物必奇特’的新手,或者是想靠‘捡漏’发大财的投机者。”
他走到一个青铜鼎前,这鼎的造型仿的是“司母戊鼎”,但比真品小了一圈,腹部的饕餮纹被刻得格外深,眼球突出,獠牙外露,反倒失去了商代纹饰那种内敛的威严。陈轩用玄鉴镜照向鼎耳,镜中立刻映出几道细微的横向纹路——那是现代机床打磨留下的痕迹。
“而且,这些仿品用的铜料有问题。”陈轩敲了敲鼎身,声音发闷,不像真品那样清脆。“商周青铜器用的是铅锡青铜,铜、铅、锡的比例很讲究,声音浑厚但不散。这些仿品用的是现代电解铜,杂质少,所以敲起来声音发飘,他们为了模仿老铜的质感,特意在铜里加了锌,结果声音更不对了。”
正说着,仓库外忽然传来一阵轻微的响动,像是有人踩断了树枝。陈轩立刻示意小林熄灭手电筒,自己则握紧玄鉴镜,贴着货架往门口挪动。仓库的门是铁皮的,刚才进来时已经让警方在外围布控,按理说不该有人靠近才对。
透过门缝,陈轩看到一道黑影正蹲在仓库后窗下,手里拿着一根细长的金属杆,似乎想从窗户缝里伸进来。他认出那人穿的工装裤——正是昨天在黑市据点见过的伪古堂伙计,脸上有道疤,说话带着浓重的陕西方言。
“师父,要不要通知李警官?”小林凑到他耳边低声问。
陈轩摇摇头:“等等,他可能不止一个人。”
果然,黑影折腾了几分钟,见窗户被从里面锁死,便从兜里掏出一个对讲机,压低声音说了句什么。没过半分钟,仓库另一侧的通风口传来窸窸窣窣的声响,像是有人在撬铁网。
陈轩心里一动,突然想起刚才清点时发现的一件事——仓库最里面的角落里,有个半人高的木箱,上面盖着帆布,刚才没来得及查看。他拉着小林往那边退,同时用手机给李警官发了条定位信息,附加两个字:“有鱼”。
刚躲到木箱后,通风口的铁网就被撬开了,一个瘦小的身影钻了进来,落地时发出一声轻响。紧接着,后窗也被打开,那个疤脸伙计跳了进来,两人打了个手势,就直奔中间的货架。
“快点,堂主说最值钱的那批在C区货架,带‘玄’字款的,别拿错了!”疤脸伙计的声音压得很低,但在空旷的仓库里还是很清楚。
另一个人应了一声,手里的手电筒光柱在货架上扫来扫去:“哥,你说堂主是不是疯了?这些玩意儿刚做好,还没来得及‘入土’养锈,就这么急着出手?”
“你懂个屁!”疤脸伙计骂了一句,手里已经抱起一个青铜觚,“南边来了个大老板,不懂行但钱多,就认‘玄山氏藏’这个名头,只要带‘玄’字款的,开价就是六位数。堂主说这批先给他,赚了钱咱们再去挖真的——上次那半张藏宝图,不是说指向江南吗?”
陈轩和小林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惊讶。原来伪古堂不仅在仿造,还真打算去找玄山氏的其他藏宝地。
“那江南的藏宝地,堂主知道具体在哪儿吗?”瘦小的人又问,手里已经拎起一个沉甸甸的青铜鼎。
“好像是……什么‘瓷都’?”疤脸伙计含糊道,“具体的得等堂主从外地回来再说。快点,把这些装包里,警察最近查得紧,别磨蹭!”
就在这时,仓库门突然被撞开,强光手电的光柱瞬间扫满整个空间:“警察!不许动!”
疤脸伙计两人吓了一跳,手里的青铜器“哐当”一声掉在地上,摔出个豁口。陈轩趁机从木箱后站起,正好看到疤脸伙计想往通风口钻,被冲上来的警察一把按在地上。
“陈先生,多亏你提醒。”李警官走过来,看着满地的仿品,眉头紧锁,“这伪古堂胆子也太大了,光这里的仿品就有三十多件,要是流出去,不知道要骗多少人。”
陈轩捡起刚才摔碎的青铜鼎碎片,对着光看了看:“李警官你看,这碎片断口处是亮银色的,氧化层极薄,真正的老铜器断口,会有一层暗黄色的氧化膜,这就是现代铜料的铁证。”
他又拿起玄鉴镜,照向碎片内侧,镜中显出密密麻麻的小气泡:“这些仿品是用失蜡法铸造的,但蜡模里混入了气泡,导致铸件内部有空洞,这在古代失蜡法中是绝不会出现的——古人做蜡模时,会用细竹片一点点刮平,确保没有气泡。”
李警官让人把所有仿品都贴上标签,登记造册:“刚才那两个伙计交代,他们还有个仓库在城郊,藏着更‘逼真’的仿品,说是用‘土埋法’养了三年锈的。陈先生,能不能麻烦你再去看看?”
“没问题。”陈轩点头,目光落在被警察押走的疤脸伙计身上,忽然想起刚才听到的话,“李警官,那两个伙计提到,伪古堂堂主手里有半张藏宝图,指向江南的‘瓷都’,可能和玄山氏有关。”
“瓷都?”李警官愣了一下,“难道是景德镇?”
陈轩拿起那本《商周青铜器锈蚀鉴定图谱》,翻到最后一页,上面夹着他从玄山氏笔记里抄录的一句话:“南有瓷魂,北有铜魄,藏器于地,待有缘人。”
“很有可能。”陈轩合上书,眼中闪过一丝期待,“玄山氏既然藏了青铜器,没理由不藏瓷器。这伪古堂的堂主,说不定就是我们找到下一处宝藏的关键。”
小林在一旁补充道:“而且刚才那个疤脸说,堂主去了外地,说不定就是去查藏宝图的线索了!”
李警官立刻让人去查伪古堂堂主的行踪,同时对陈轩道:“陈先生,你们也要小心。这伪古堂能做出这么逼真的仿品,背后肯定有懂行的人撑腰,说不定和文物走私团伙有关联。”
陈轩低头看了看手中的玄鉴镜,镜面里映出仓库顶灯的光晕,像极了邙山窖藏里那些青铜器上的幽光。他轻轻摩挲着镜缘的“辨伪存真”四字,忽然觉得,这面镜子不仅能鉴别古玩的真伪,或许还能照出人心深处的贪婪与敬畏。
“放心吧,”他抬头对李警官笑了笑,“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玄山氏留下的东西,绝不会让这些宵小之辈染指。”
仓库外的天色渐渐亮了,晨光透过气窗照进来,落在那些蒙尘的仿品上,让它们看起来更加黯淡。而陈轩手中的玄鉴镜,却在晨光中泛起温润的光泽,仿佛在预示着下一段旅程的开启。
第1046章:半张残图的指向
仓库外的警戒线在晨光中泛着冷白的光,李警官正指挥队员将最后一箱仿品搬上警车,轮胎碾过碎石路的声响打破了城郊的宁静。陈轩站在警戒线外,手里捏着一张证物袋,里面装着从疤脸伙计身上搜出的半张牛皮纸。
“这就是他们说的藏宝图?”小林凑过来看,纸页边缘被虫蛀得坑坑洼洼,上面用朱砂画着几条歪歪扭扭的线条,像极了孩童的涂鸦,“这画的是啥啊?看不出来是地图啊。”
陈轩将证物袋举到阳光下,牛皮纸的纤维在光线下清晰可见,质地坚韧,边角带着自然的磨损,显然有些年头了。朱砂线条看似杂乱,转折处却藏着细微的顿挫,像是用狼毫笔蘸着朱砂一笔笔勾勒的,绝非现代人的手笔。
“不是地图,是方位标记。”他指尖点在纸面中央的圆圈上,“你看这个圈,里面画着三座山,山尖朝上,底下拖着三条曲线——这是‘三山两水’的记号,玄山氏的笔记里提过,他标注藏宝地时,常用山水轮廓代指具体方位。”
小林赶紧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翻到之前抄录的玄山氏笔记摘要:“对!这里写着‘凡藏器之所,必依山傍水,以山为骨,以水为脉,故绘山水以记之’。那这三条曲线就是河流?”
“不止。”陈轩指着曲线末端的小三角,“这三角顶尖朝下,旁边还有个小点,是‘窑’的简写。玄山氏在《辨瓷手记》里画过类似的符号,三角代表窑炉的烟囱,小点是窑门。结合他们说的‘瓷都’,十有八九是景德镇。”
正说着,李警官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份审讯记录:“陈先生,那两个伙计招了。这半张藏宝图是他们堂主半年前从一个盗墓贼手里买的,据说另外半张在堂主自己手里。他们还交代,堂主姓黄,早年在景德镇学过烧瓷,对古窑址很熟悉。”
“姓黄?”陈轩想起之前查到的资料,伪古堂堂主黄启生,十年前因伪造宋代汝窑瓷被判过刑,没想到竟和景德镇有关联,“他现在在哪?”
“根据行踪轨迹,黄启生三天前就去了景德镇,住在老城区的一个客栈里。”李警官拿出手机,调出一张监控截图,照片上的男人戴着宽檐帽,嘴角有颗黑痣,正低头走进一栋青砖瓦房,“我们已经联系景德镇警方协助调查,但黄启生很狡猾,昨天就退房了,现在下落不明。”
陈轩捏着证物袋的手指微微收紧:“他肯定是去找另一半藏宝图了。这半张图上的标记虽然不全,但结合玄山氏的习惯,我大概能猜到藏宝地的范围。”
他从包里取出景德镇地图,摊在警车引擎盖上,手指沿着昌江的走向滑动:“景德镇的古窑址多分布在昌江两岸,尤其是老城区的珠山一带,宋代官窑就曾设在那里。你看这图上的三山,轮廓和珠山、南山、马鞍山的走势几乎吻合,两条水脉正是昌江和南河的支流。”
小林顺着他的手指看去,果然发现地图上的山脉轮廓和藏宝图上的曲线惊人地相似:“那窑的位置呢?三角符号在两条水脉中间,难道是在两河交汇处?”
“不止交汇处。”陈轩指着地图上的“落马桥”标记,“这里是宋代窑址密集区,去年还出土过官窑残片。玄山氏既然藏瓷器,肯定会选有历史的老窑址附近——既有天然屏障,又符合他‘藏于古址’的习惯。”
李警官看着两人分析得头头是道,忍不住道:“需要我们派警力陪同吗?黄启生很可能携带凶器,而且他对当地地形熟悉,你们贸然过去太危险。”
“不用,我们先以游客身份去探查,免得打草惊蛇。”陈轩将地图折好,“黄启生要找全图才能确定具体位置,我们还有时间。等找到确切地点,再联系当地警方配合。”
小林把证物袋小心收好:“师父,那我们现在就出发?”
“嗯,越早越好。”陈轩抬头望向远处的公路,晨光已经铺满路面,像一条金色的带子,“对了,把玄鉴镜带上,说不定到了地方,它能帮我们找到线索。”
土坡顶端的灌木丛里,露出一角棕色的布,像是被风吹挂在树枝上的。陈轩绕到围挡后方,找到一处缺口钻了进去,快步爬上土坡。
布片是从一件外套上撕下来的,上面沾着青灰色的泥土和几根松针。更重要的是,布片内侧缝着一个小小的布袋,里面装着半张牛皮纸——和之前找到的那半张一模一样!
“另一半藏宝图!”小林惊喜地低呼。
陈轩将两张纸拼在一起,严丝合缝。完整的图纸上,三山两水的轮廓更加清晰,窑炉符号旁边多了一行小字:“丙夜望北斗,窑门对星开”。
“丙夜是三更天,北斗星的方位……”陈轩抬头望向天空,虽然现在是白天,但他能想象出夜晚星图的样子,“玄山氏是说,要在三更天,对着北斗星的方向才能找到窑门?”
他拿出玄鉴镜,对着图纸照去。镜面突然泛起青光,图纸上的朱砂线条在镜中变成了金色,沿着线条流动,最终汇聚在土坡下方的一处凹陷处,形成一个明亮的光点。
“在那里!”陈轩指着光点的位置,那里是一片茂密的草丛,看起来和周围没什么不同。
两人顺着土坡滑下去,扒开草丛——底下露出一块青石板,石板上刻着和邙山石门相似的饕餮纹,只是纹路更纤细,像是用刻刀一点点剔出来的。
石板边缘有一个小小的凹槽,形状和玄鉴镜的镜面完全吻合。陈轩深吸一口气,将玄鉴镜嵌进凹槽里。
“咔哒”一声轻响,镜面与石板严丝合缝。紧接着,石板开始微微震动,表面的饕餮纹泛起青光,像活过来一样顺着纹路游走。
“这是……要开了?”小林紧张地攥紧拳头。
青光越来越亮,石板缓缓向一侧滑动,露出一个仅容一人通过的洞口,一股混合着松柴和泥土的气息从洞里飘出来,带着千年岁月的沉静。
陈轩打开手电筒,光柱照向洞内——一条狭窄的石阶向下延伸,尽头隐约能看到一个宽阔的空间,墙壁上似乎还挂着什么东西。
“师父,我们进去吗?”小林的声音有些发颤,既兴奋又紧张。
陈轩回头望了一眼围挡外的街巷,隐约能看到几个黑影在徘徊。他知道,黄启生的人肯定就在附近。
“进去。”他握紧手电筒,率先踏上石阶,“但动作要快,我们不知道黄启生什么时候会来。”
石阶上积着厚厚的灰尘,显然很久没人走过。手电光扫过墙壁,陈轩忽然停住了脚步——墙上不是挂着东西,而是刻着字,是玄山氏那熟悉的笔迹:
“瓷有魂,窑有灵,藏于斯,待鉴真。”
字迹下方,是一幅完整的窑炉剖面图,炉膛的位置用朱砂标了出来,旁边写着一行小字:“柴烧九百六十度,方得雨过天青。”
“这是……玄山氏的窑?”小林瞪大了眼睛,“他竟然自己建了座窑?”
陈轩没说话,只是加快了脚步。他有种预感,这窑里藏着的,可能比邙山的青铜窖藏更令人震撼的秘密。
石阶的尽头是一间石室,比邙山的石室小了一半,却更加整洁。石室中央砌着一座半人高的窑炉,炉口还残留着黑色的烟灰,仿佛昨天还在烧火。
窑炉周围摆着十几个木架,上面整齐地码放着瓷器——有汝窑的天青釉盘,官窑的月白釉瓶,哥窑的金丝铁线碗……每一件都带着温润的光泽,在手电光下泛着玉石般的质感。
最显眼的是窑炉旁的一个木箱,打开箱盖,里面铺着暗红色的绒布,放着一本线装书,封面上写着四个大字:《玄山窑记》。
陈轩拿起书,刚翻开第一页,就听到洞口传来一阵杂乱的脚步声,伴随着黄启生的笑声:“陈先生,别来无恙啊?多谢你帮我找到这里。”
他抬头望去,黄启生带着几个壮汉站在石阶顶端,手里拿着一根撬棍,嘴角的黑痣在阴影里显得格外狰狞。
“你跟踪我们?”陈轩将《玄山窑记》塞进怀里,握紧了玄鉴镜。
“不然呢?”黄启生一步步走下来,“从你在洛阳端了我的仓库,我就知道你会来找藏宝图。不过没关系,现在东西都在我手里了。”
他指着木架上的瓷器,眼睛里闪着贪婪的光:“这些宋代名窑,随便一件就能让我后半辈子衣食无忧,你说是不是?”
陈轩冷冷道:“这些都是国家文物,你带不走的。”
“带不走?”黄启生笑了,“这里只有我们几个人,杀了你,谁会知道?”
他挥了挥手,壮汉们立刻围了上来,手里的钢管在地上拖出刺耳的声响。
小林挡在陈轩身前,虽然吓得发抖,却咬着牙说:“你们别过来!警察马上就到!”
黄启生像是听到了什么笑话:“警察?等他们找到这里,我早就带着宝贝走了。”
就在这时,陈轩突然举起玄鉴镜,镜面对着窑炉的方向。不知何时,石室顶部的缝隙里透进一缕阳光,正好照在镜面上,反射出一道耀眼的光柱,落在窑炉的烟囱上。
“咔嚓”一声,烟囱侧面的一块砖突然弹开,露出一个暗格,里面放着一个小小的青铜铃铛。光柱照在铃铛上,铃铛突然发出清脆的响声,声音在石室里回荡,带着奇异的穿透力。
黄启生的人都愣住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陈轩却注意到,铃铛响过之后,木架上的瓷器开始泛起淡淡的青光,和玄鉴镜的光芒交相辉映。
“这是……”他忽然想起《玄山窑记》扉页上的话,“以镜引光,以铃唤魂——玄山氏设了机关!”
青光越来越亮,黄启生的脸在光线下变得扭曲:“不管什么机关,先把东西抢过来!”
他亲自冲上来,伸手去抓陈轩怀里的书。陈轩侧身躲开,玄鉴镜的光柱正好扫过他的脸,黄启生突然惨叫一声,捂着脸后退——镜光映出他口袋里露出的半瓶化学做旧剂,瓶子在光线下泛着黑气。
“我的眼睛!”黄启生痛苦地哀嚎着,他的脸接触过做旧剂,被玄鉴镜的光一照,立刻起了红疹。
壮汉们见状,犹豫着不敢上前。就在这时,洞口传来警笛声,由远及近,越来越清晰。
“警察!”小林惊喜地喊道。
黄启生脸色惨白,知道大势已去,却还是不甘心地抓起一个汝窑盘,想往怀里塞。陈轩眼疾手快,一把夺过瓷盘,厉声道:“这些文物,一件都不能少!”
黄启生还想反抗,却被冲进来的警察按住,戴上了手铐。他看着那些被小心翼翼搬上警车的瓷器,突然瘫坐在地上,嘴里喃喃道:“怎么会……我明明算好了一切……”
陈轩走到他面前,举起玄鉴镜:“你仿制得了器型,仿不了神韵;
喜欢天眼鉴宝:我的传奇鉴宝人生
仓库里弥漫着一股刺鼻的化学气味,混杂着泥土的腥气和金属的锈蚀味,像极了劣质古玩店里常见的“做旧作坊”气息。陈轩蹲在堆叠如山的青铜器中间,指尖捏着一片从青铜爵口沿剥落的锈片,借着头顶应急灯昏黄的光,将玄鉴镜举到眼前。
镜面边缘的饕餮纹在弱光下泛着淡青色,镜心映出的锈片却显出截然不同的景象——原本肉眼看来与真品无异的青绿色锈层,在镜中竟像被剥去了伪装的画皮,露出底下暗灰色的基底,那些看似自然的锈斑边缘,还带着细微却扎眼的锯齿状棱角,像是被人用刷子硬生生抹上去的。
“师父,这锈有问题?”小林蹲在旁边,手里捧着一本翻得卷了边的《商周青铜器锈蚀鉴定图谱》,对照着眼前的青铜爵不住咋舌,“我刚才用放大镜看,这土沁和铜绿的层次分明,连‘水银沁’的银色斑点都有,按理说应该是老的啊。”
陈轩没说话,只是用镊子小心翼翼地从青铜爵的三足内侧夹起一丝粉末,轻轻抖落在白瓷盘里。这只爵的造型仿的是殷墟出土的“妇好爵”,流口上扬的弧度、尾部的纹饰乃至柱帽上的兽面纹,都与博物馆里的真品几乎分毫不差,若非他提前知道这是伪古堂的仓库,恐怕单看器型就要走眼。
“你闻闻。”陈轩把瓷盘推过去。
小林凑上前嗅了嗅,眉头立刻皱起来:“有点像……医院消毒水的味道?还有点酸溜溜的。”
“是草酸和硝酸的混合味。”陈轩放下镊子,指尖在爵身腹部的雷纹上轻轻摩挲,“伪古堂的堂主果然懂化学做旧。商周青铜器的自然锈层,是铜离子与土壤中的水分、矿物质经过数千年反应形成的,底层是暗红的氧化亚铜,中层是靛蓝的硫酸铜,表层才是我们看到的碱式碳酸铜,层次是慢慢‘长’出来的,用指甲刮会有粉末,但绝不会这么脆。”
他用镊子尖轻轻一挑,刚才那片锈片就碎成了齑粉:“你看,这锈层是用化学溶液快速腐蚀出来的,虽然模仿了三层锈的颜色,但内部结构是松的,就像用颜料堆起来的假山,经不起细碰。真正的老锈,会和铜胎结为一体,甚至能看到‘生根’的结晶纹。”
小林恍然大悟,赶紧翻到图谱里“化学做旧锈”的章节,指着插图道:“难怪!书上说这种锈用酒精一擦就会掉色,而且显微镜下能看到气泡。师父,那他们是怎么做出‘水银沁’的?我记得真的水银沁是墓里的水银挥发渗透进去的,可遇不可求啊。”
“用硝酸银溶液浸泡就行。”陈轩拿起玄鉴镜,对着爵柱上的银色斑点照去,镜中立刻显出细密的银丝状纹路,像蜘蛛网一样裹在斑点周围,“你看这镜中的银沁,边缘有明显的流挂痕迹,就像糖水洒在桌上干了之后的印子。真正的水银沁是从内往外渗的,颜色是暗银带青,边缘会和铜色晕染在一起,绝不会这么生硬。”
他说着,忽然想起三天前在邙山窖藏里见到的那只青铜爵。同样是商晚期的器物,爵身的铜绿像是从胎里长出来的,用天眼细看时,能看到无数细微的结晶顺着铜的纹理蔓延,就像老树的根须扎在土壤里。而眼前这只仿品,在天眼的视野里,整个锈层都是灰蒙蒙的一片,毫无生气。
“还有这里。”陈轩的手指移到爵底的“玄”字款识上。这个字刻得极浅,与玄山氏窖藏里那些器物底部深峻有力的刻字截然不同,更奇怪的是,字口边缘的铜色比别处亮了几分,像是被什么东西打磨过。
他让小林打开紫外线手电筒,光柱扫过款识时,字口处竟泛起了淡淡的荧光。“这是清漆。”陈轩解释道,“刻完字后刷一层清漆,再埋进土里‘养’锈,能让字口保持清晰,看起来像是‘新出土’的样子。但清漆在紫外线照射下会显荧光,老器物的字口只有土蚀的痕迹,绝不会有这种反光。”
小林一边点头一边记录,笔尖在本子上沙沙作响:“师父,那他们为什么不直接仿得更像一点?这些破绽虽然要细查才看得出来,但遇到您这样的行家,不是一戳就破吗?”
“因为他们的目标不是行家。”陈轩站起身,目光扫过仓库里一排排的青铜器。三十多个架子上,鼎、簋、觚、斝一应俱全,甚至还有几件仿造的三星堆青铜面具,器型夸张,纹饰繁复,乍一看极具视觉冲击力。“你看这些东西的造型,都往‘奇特’‘罕见’上靠,纹饰也比真品更花哨。他们要骗的是那些刚入行、只知道‘古物必奇特’的新手,或者是想靠‘捡漏’发大财的投机者。”
他走到一个青铜鼎前,这鼎的造型仿的是“司母戊鼎”,但比真品小了一圈,腹部的饕餮纹被刻得格外深,眼球突出,獠牙外露,反倒失去了商代纹饰那种内敛的威严。陈轩用玄鉴镜照向鼎耳,镜中立刻映出几道细微的横向纹路——那是现代机床打磨留下的痕迹。
“而且,这些仿品用的铜料有问题。”陈轩敲了敲鼎身,声音发闷,不像真品那样清脆。“商周青铜器用的是铅锡青铜,铜、铅、锡的比例很讲究,声音浑厚但不散。这些仿品用的是现代电解铜,杂质少,所以敲起来声音发飘,他们为了模仿老铜的质感,特意在铜里加了锌,结果声音更不对了。”
正说着,仓库外忽然传来一阵轻微的响动,像是有人踩断了树枝。陈轩立刻示意小林熄灭手电筒,自己则握紧玄鉴镜,贴着货架往门口挪动。仓库的门是铁皮的,刚才进来时已经让警方在外围布控,按理说不该有人靠近才对。
透过门缝,陈轩看到一道黑影正蹲在仓库后窗下,手里拿着一根细长的金属杆,似乎想从窗户缝里伸进来。他认出那人穿的工装裤——正是昨天在黑市据点见过的伪古堂伙计,脸上有道疤,说话带着浓重的陕西方言。
“师父,要不要通知李警官?”小林凑到他耳边低声问。
陈轩摇摇头:“等等,他可能不止一个人。”
果然,黑影折腾了几分钟,见窗户被从里面锁死,便从兜里掏出一个对讲机,压低声音说了句什么。没过半分钟,仓库另一侧的通风口传来窸窸窣窣的声响,像是有人在撬铁网。
陈轩心里一动,突然想起刚才清点时发现的一件事——仓库最里面的角落里,有个半人高的木箱,上面盖着帆布,刚才没来得及查看。他拉着小林往那边退,同时用手机给李警官发了条定位信息,附加两个字:“有鱼”。
刚躲到木箱后,通风口的铁网就被撬开了,一个瘦小的身影钻了进来,落地时发出一声轻响。紧接着,后窗也被打开,那个疤脸伙计跳了进来,两人打了个手势,就直奔中间的货架。
“快点,堂主说最值钱的那批在C区货架,带‘玄’字款的,别拿错了!”疤脸伙计的声音压得很低,但在空旷的仓库里还是很清楚。
另一个人应了一声,手里的手电筒光柱在货架上扫来扫去:“哥,你说堂主是不是疯了?这些玩意儿刚做好,还没来得及‘入土’养锈,就这么急着出手?”
“你懂个屁!”疤脸伙计骂了一句,手里已经抱起一个青铜觚,“南边来了个大老板,不懂行但钱多,就认‘玄山氏藏’这个名头,只要带‘玄’字款的,开价就是六位数。堂主说这批先给他,赚了钱咱们再去挖真的——上次那半张藏宝图,不是说指向江南吗?”
陈轩和小林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惊讶。原来伪古堂不仅在仿造,还真打算去找玄山氏的其他藏宝地。
“那江南的藏宝地,堂主知道具体在哪儿吗?”瘦小的人又问,手里已经拎起一个沉甸甸的青铜鼎。
“好像是……什么‘瓷都’?”疤脸伙计含糊道,“具体的得等堂主从外地回来再说。快点,把这些装包里,警察最近查得紧,别磨蹭!”
就在这时,仓库门突然被撞开,强光手电的光柱瞬间扫满整个空间:“警察!不许动!”
疤脸伙计两人吓了一跳,手里的青铜器“哐当”一声掉在地上,摔出个豁口。陈轩趁机从木箱后站起,正好看到疤脸伙计想往通风口钻,被冲上来的警察一把按在地上。
“陈先生,多亏你提醒。”李警官走过来,看着满地的仿品,眉头紧锁,“这伪古堂胆子也太大了,光这里的仿品就有三十多件,要是流出去,不知道要骗多少人。”
陈轩捡起刚才摔碎的青铜鼎碎片,对着光看了看:“李警官你看,这碎片断口处是亮银色的,氧化层极薄,真正的老铜器断口,会有一层暗黄色的氧化膜,这就是现代铜料的铁证。”
他又拿起玄鉴镜,照向碎片内侧,镜中显出密密麻麻的小气泡:“这些仿品是用失蜡法铸造的,但蜡模里混入了气泡,导致铸件内部有空洞,这在古代失蜡法中是绝不会出现的——古人做蜡模时,会用细竹片一点点刮平,确保没有气泡。”
李警官让人把所有仿品都贴上标签,登记造册:“刚才那两个伙计交代,他们还有个仓库在城郊,藏着更‘逼真’的仿品,说是用‘土埋法’养了三年锈的。陈先生,能不能麻烦你再去看看?”
“没问题。”陈轩点头,目光落在被警察押走的疤脸伙计身上,忽然想起刚才听到的话,“李警官,那两个伙计提到,伪古堂堂主手里有半张藏宝图,指向江南的‘瓷都’,可能和玄山氏有关。”
“瓷都?”李警官愣了一下,“难道是景德镇?”
陈轩拿起那本《商周青铜器锈蚀鉴定图谱》,翻到最后一页,上面夹着他从玄山氏笔记里抄录的一句话:“南有瓷魂,北有铜魄,藏器于地,待有缘人。”
“很有可能。”陈轩合上书,眼中闪过一丝期待,“玄山氏既然藏了青铜器,没理由不藏瓷器。这伪古堂的堂主,说不定就是我们找到下一处宝藏的关键。”
小林在一旁补充道:“而且刚才那个疤脸说,堂主去了外地,说不定就是去查藏宝图的线索了!”
李警官立刻让人去查伪古堂堂主的行踪,同时对陈轩道:“陈先生,你们也要小心。这伪古堂能做出这么逼真的仿品,背后肯定有懂行的人撑腰,说不定和文物走私团伙有关联。”
陈轩低头看了看手中的玄鉴镜,镜面里映出仓库顶灯的光晕,像极了邙山窖藏里那些青铜器上的幽光。他轻轻摩挲着镜缘的“辨伪存真”四字,忽然觉得,这面镜子不仅能鉴别古玩的真伪,或许还能照出人心深处的贪婪与敬畏。
“放心吧,”他抬头对李警官笑了笑,“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玄山氏留下的东西,绝不会让这些宵小之辈染指。”
仓库外的天色渐渐亮了,晨光透过气窗照进来,落在那些蒙尘的仿品上,让它们看起来更加黯淡。而陈轩手中的玄鉴镜,却在晨光中泛起温润的光泽,仿佛在预示着下一段旅程的开启。
第1046章:半张残图的指向
仓库外的警戒线在晨光中泛着冷白的光,李警官正指挥队员将最后一箱仿品搬上警车,轮胎碾过碎石路的声响打破了城郊的宁静。陈轩站在警戒线外,手里捏着一张证物袋,里面装着从疤脸伙计身上搜出的半张牛皮纸。
“这就是他们说的藏宝图?”小林凑过来看,纸页边缘被虫蛀得坑坑洼洼,上面用朱砂画着几条歪歪扭扭的线条,像极了孩童的涂鸦,“这画的是啥啊?看不出来是地图啊。”
陈轩将证物袋举到阳光下,牛皮纸的纤维在光线下清晰可见,质地坚韧,边角带着自然的磨损,显然有些年头了。朱砂线条看似杂乱,转折处却藏着细微的顿挫,像是用狼毫笔蘸着朱砂一笔笔勾勒的,绝非现代人的手笔。
“不是地图,是方位标记。”他指尖点在纸面中央的圆圈上,“你看这个圈,里面画着三座山,山尖朝上,底下拖着三条曲线——这是‘三山两水’的记号,玄山氏的笔记里提过,他标注藏宝地时,常用山水轮廓代指具体方位。”
小林赶紧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翻到之前抄录的玄山氏笔记摘要:“对!这里写着‘凡藏器之所,必依山傍水,以山为骨,以水为脉,故绘山水以记之’。那这三条曲线就是河流?”
“不止。”陈轩指着曲线末端的小三角,“这三角顶尖朝下,旁边还有个小点,是‘窑’的简写。玄山氏在《辨瓷手记》里画过类似的符号,三角代表窑炉的烟囱,小点是窑门。结合他们说的‘瓷都’,十有八九是景德镇。”
正说着,李警官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份审讯记录:“陈先生,那两个伙计招了。这半张藏宝图是他们堂主半年前从一个盗墓贼手里买的,据说另外半张在堂主自己手里。他们还交代,堂主姓黄,早年在景德镇学过烧瓷,对古窑址很熟悉。”
“姓黄?”陈轩想起之前查到的资料,伪古堂堂主黄启生,十年前因伪造宋代汝窑瓷被判过刑,没想到竟和景德镇有关联,“他现在在哪?”
“根据行踪轨迹,黄启生三天前就去了景德镇,住在老城区的一个客栈里。”李警官拿出手机,调出一张监控截图,照片上的男人戴着宽檐帽,嘴角有颗黑痣,正低头走进一栋青砖瓦房,“我们已经联系景德镇警方协助调查,但黄启生很狡猾,昨天就退房了,现在下落不明。”
陈轩捏着证物袋的手指微微收紧:“他肯定是去找另一半藏宝图了。这半张图上的标记虽然不全,但结合玄山氏的习惯,我大概能猜到藏宝地的范围。”
他从包里取出景德镇地图,摊在警车引擎盖上,手指沿着昌江的走向滑动:“景德镇的古窑址多分布在昌江两岸,尤其是老城区的珠山一带,宋代官窑就曾设在那里。你看这图上的三山,轮廓和珠山、南山、马鞍山的走势几乎吻合,两条水脉正是昌江和南河的支流。”
小林顺着他的手指看去,果然发现地图上的山脉轮廓和藏宝图上的曲线惊人地相似:“那窑的位置呢?三角符号在两条水脉中间,难道是在两河交汇处?”
“不止交汇处。”陈轩指着地图上的“落马桥”标记,“这里是宋代窑址密集区,去年还出土过官窑残片。玄山氏既然藏瓷器,肯定会选有历史的老窑址附近——既有天然屏障,又符合他‘藏于古址’的习惯。”
李警官看着两人分析得头头是道,忍不住道:“需要我们派警力陪同吗?黄启生很可能携带凶器,而且他对当地地形熟悉,你们贸然过去太危险。”
“不用,我们先以游客身份去探查,免得打草惊蛇。”陈轩将地图折好,“黄启生要找全图才能确定具体位置,我们还有时间。等找到确切地点,再联系当地警方配合。”
小林把证物袋小心收好:“师父,那我们现在就出发?”
“嗯,越早越好。”陈轩抬头望向远处的公路,晨光已经铺满路面,像一条金色的带子,“对了,把玄鉴镜带上,说不定到了地方,它能帮我们找到线索。”
土坡顶端的灌木丛里,露出一角棕色的布,像是被风吹挂在树枝上的。陈轩绕到围挡后方,找到一处缺口钻了进去,快步爬上土坡。
布片是从一件外套上撕下来的,上面沾着青灰色的泥土和几根松针。更重要的是,布片内侧缝着一个小小的布袋,里面装着半张牛皮纸——和之前找到的那半张一模一样!
“另一半藏宝图!”小林惊喜地低呼。
陈轩将两张纸拼在一起,严丝合缝。完整的图纸上,三山两水的轮廓更加清晰,窑炉符号旁边多了一行小字:“丙夜望北斗,窑门对星开”。
“丙夜是三更天,北斗星的方位……”陈轩抬头望向天空,虽然现在是白天,但他能想象出夜晚星图的样子,“玄山氏是说,要在三更天,对着北斗星的方向才能找到窑门?”
他拿出玄鉴镜,对着图纸照去。镜面突然泛起青光,图纸上的朱砂线条在镜中变成了金色,沿着线条流动,最终汇聚在土坡下方的一处凹陷处,形成一个明亮的光点。
“在那里!”陈轩指着光点的位置,那里是一片茂密的草丛,看起来和周围没什么不同。
两人顺着土坡滑下去,扒开草丛——底下露出一块青石板,石板上刻着和邙山石门相似的饕餮纹,只是纹路更纤细,像是用刻刀一点点剔出来的。
石板边缘有一个小小的凹槽,形状和玄鉴镜的镜面完全吻合。陈轩深吸一口气,将玄鉴镜嵌进凹槽里。
“咔哒”一声轻响,镜面与石板严丝合缝。紧接着,石板开始微微震动,表面的饕餮纹泛起青光,像活过来一样顺着纹路游走。
“这是……要开了?”小林紧张地攥紧拳头。
青光越来越亮,石板缓缓向一侧滑动,露出一个仅容一人通过的洞口,一股混合着松柴和泥土的气息从洞里飘出来,带着千年岁月的沉静。
陈轩打开手电筒,光柱照向洞内——一条狭窄的石阶向下延伸,尽头隐约能看到一个宽阔的空间,墙壁上似乎还挂着什么东西。
“师父,我们进去吗?”小林的声音有些发颤,既兴奋又紧张。
陈轩回头望了一眼围挡外的街巷,隐约能看到几个黑影在徘徊。他知道,黄启生的人肯定就在附近。
“进去。”他握紧手电筒,率先踏上石阶,“但动作要快,我们不知道黄启生什么时候会来。”
石阶上积着厚厚的灰尘,显然很久没人走过。手电光扫过墙壁,陈轩忽然停住了脚步——墙上不是挂着东西,而是刻着字,是玄山氏那熟悉的笔迹:
“瓷有魂,窑有灵,藏于斯,待鉴真。”
字迹下方,是一幅完整的窑炉剖面图,炉膛的位置用朱砂标了出来,旁边写着一行小字:“柴烧九百六十度,方得雨过天青。”
“这是……玄山氏的窑?”小林瞪大了眼睛,“他竟然自己建了座窑?”
陈轩没说话,只是加快了脚步。他有种预感,这窑里藏着的,可能比邙山的青铜窖藏更令人震撼的秘密。
石阶的尽头是一间石室,比邙山的石室小了一半,却更加整洁。石室中央砌着一座半人高的窑炉,炉口还残留着黑色的烟灰,仿佛昨天还在烧火。
窑炉周围摆着十几个木架,上面整齐地码放着瓷器——有汝窑的天青釉盘,官窑的月白釉瓶,哥窑的金丝铁线碗……每一件都带着温润的光泽,在手电光下泛着玉石般的质感。
最显眼的是窑炉旁的一个木箱,打开箱盖,里面铺着暗红色的绒布,放着一本线装书,封面上写着四个大字:《玄山窑记》。
陈轩拿起书,刚翻开第一页,就听到洞口传来一阵杂乱的脚步声,伴随着黄启生的笑声:“陈先生,别来无恙啊?多谢你帮我找到这里。”
他抬头望去,黄启生带着几个壮汉站在石阶顶端,手里拿着一根撬棍,嘴角的黑痣在阴影里显得格外狰狞。
“你跟踪我们?”陈轩将《玄山窑记》塞进怀里,握紧了玄鉴镜。
“不然呢?”黄启生一步步走下来,“从你在洛阳端了我的仓库,我就知道你会来找藏宝图。不过没关系,现在东西都在我手里了。”
他指着木架上的瓷器,眼睛里闪着贪婪的光:“这些宋代名窑,随便一件就能让我后半辈子衣食无忧,你说是不是?”
陈轩冷冷道:“这些都是国家文物,你带不走的。”
“带不走?”黄启生笑了,“这里只有我们几个人,杀了你,谁会知道?”
他挥了挥手,壮汉们立刻围了上来,手里的钢管在地上拖出刺耳的声响。
小林挡在陈轩身前,虽然吓得发抖,却咬着牙说:“你们别过来!警察马上就到!”
黄启生像是听到了什么笑话:“警察?等他们找到这里,我早就带着宝贝走了。”
就在这时,陈轩突然举起玄鉴镜,镜面对着窑炉的方向。不知何时,石室顶部的缝隙里透进一缕阳光,正好照在镜面上,反射出一道耀眼的光柱,落在窑炉的烟囱上。
“咔嚓”一声,烟囱侧面的一块砖突然弹开,露出一个暗格,里面放着一个小小的青铜铃铛。光柱照在铃铛上,铃铛突然发出清脆的响声,声音在石室里回荡,带着奇异的穿透力。
黄启生的人都愣住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陈轩却注意到,铃铛响过之后,木架上的瓷器开始泛起淡淡的青光,和玄鉴镜的光芒交相辉映。
“这是……”他忽然想起《玄山窑记》扉页上的话,“以镜引光,以铃唤魂——玄山氏设了机关!”
青光越来越亮,黄启生的脸在光线下变得扭曲:“不管什么机关,先把东西抢过来!”
他亲自冲上来,伸手去抓陈轩怀里的书。陈轩侧身躲开,玄鉴镜的光柱正好扫过他的脸,黄启生突然惨叫一声,捂着脸后退——镜光映出他口袋里露出的半瓶化学做旧剂,瓶子在光线下泛着黑气。
“我的眼睛!”黄启生痛苦地哀嚎着,他的脸接触过做旧剂,被玄鉴镜的光一照,立刻起了红疹。
壮汉们见状,犹豫着不敢上前。就在这时,洞口传来警笛声,由远及近,越来越清晰。
“警察!”小林惊喜地喊道。
黄启生脸色惨白,知道大势已去,却还是不甘心地抓起一个汝窑盘,想往怀里塞。陈轩眼疾手快,一把夺过瓷盘,厉声道:“这些文物,一件都不能少!”
黄启生还想反抗,却被冲进来的警察按住,戴上了手铐。他看着那些被小心翼翼搬上警车的瓷器,突然瘫坐在地上,嘴里喃喃道:“怎么会……我明明算好了一切……”
陈轩走到他面前,举起玄鉴镜:“你仿制得了器型,仿不了神韵;
喜欢天眼鉴宝:我的传奇鉴宝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