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5章:残片里的窑工密码
陈轩蹲在落马桥窑址的探方边,指尖捏着半片青灰色的瓷片轻轻转动。景德镇七月的阳光晒得泥土泛出焦味,汗滴落在瓷片边缘的冰裂纹上,瞬间被吸得无影无踪——这是今早刚从探方第三层挖出来的宋代官窑残片,胎质细密如脂,釉色带着官窑特有的“紫口铁足”,即便只剩巴掌大一块,也能看出当年器型的规整。
“师父,您看这片!”小林的声音从探方另一头传来,手里举着块裹着湿泥的瓷片快步跑过来,“刚清理的时候发现釉下有东西,好像是字!”
陈轩直起身,接过瓷片蹲回遮阳棚下的矮桌旁。桌上铺着两层软布,放着放大镜、软毛刷和玄鉴镜——自从在明代柴窑找到《辨瓷手记》后,这面青铜镜就成了鉴瓷的关键。他用软毛刷细细扫去瓷片表面的湿泥,再拿放大镜凑近,果然见釉层下隐约有淡褐色的痕迹,像是用细笔在胎体上写的小字,只是年代久远,大部分字迹已经模糊。
“是窑工的记号?”小林凑过来,眼睛瞪得溜圆,“可官窑的瓷器不都不让随便刻字吗?”
“不一定是记号。”陈轩手指轻轻叩了叩瓷片,“《辨瓷手记》里提过,宋代官窑有‘火照制度’,窑工有时会在试火的瓷片上记窑温、日期,只是大多刻在圈足内侧,像这样写在器身釉下的倒少见。”他把玄鉴镜放在桌上,指尖凝起一丝天眼能量轻点镜面——自从上次镜中星图指向景德镇后,玄鉴镜对瓷器的反应越来越敏锐,只要靠近宋代名窑瓷,镜面就会泛出淡淡的虹光。
果然,当瓷片贴近镜面时,青铜镜的边缘瞬间亮起一圈青蓝色的光,釉下原本模糊的字迹像是被温水泡开的墨,渐渐清晰起来。陈轩屏住呼吸,看着镜中映出的瓷片影像:釉下的字迹是小楷,虽然只残存了“廿三”“松柴”“贡品”三个词,却足以让他心头一震——这和之前在《辨瓷手记》里发现的工钱单上的字迹风格一模一样!
“是同一个窑工写的!”小林兴奋得声音都变了调,“师父,您还记得那工钱单上的‘廿五收工’吗?这‘廿三’说不定是日期,松柴是烧窑的燃料,贡品……难道这瓷片原本是贡品的一部分?”
陈轩没说话,手指在桌上的笔记本上快速画着:落马桥窑址是考古队早就确认的宋代官窑遗址,但之前发掘出的大多是民窑瓷片,官窑瓷片寥寥无几,更别说贡品了。玄鉴镜还在泛着光,他忽然注意到镜中瓷片的边缘,有一道极细的断裂痕,断面的弧度和今早挖出的另一块残片刚好吻合。
“把今早编号‘宋官-03’的残片拿过来。”陈轩起身走向探方旁的收纳箱,小林连忙应声跑去。这是他们来景德镇的第十天,自从端掉伪古堂余党的窝点后,就一直在落马桥窑址蹲守,每天顶着烈日挖探方,手上磨出了好几个水泡,却只找到零星几块官窑残片,不少队员都开始泄气,只有陈轩始终盯着玄鉴镜的反应——镜中星图自从来到景德镇后,就一直指着落马桥的方向,绝不会出错。
小林抱着收纳盒跑回来,陈轩从里面取出编号“宋官-03”的残片:这片比刚才那块略小,釉色更偏粉青,边缘同样有断裂痕。他把两块残片的断面对齐,果然严丝合缝,拼成了近半个碗底的形状,而原本分散的字迹,也连在了一起——“廿三,松柴足,贡品入匣”。
“入匣?是指入匣钵烧造吧?”小林凑过来,“官窑烧瓷都用匣钵,防止落灰影响釉色,可贡品怎么会碎在这里?难道是烧造失败被丢弃了?”
陈轩摇摇头,指尖抚过拼接后的瓷片边缘:“你看这断口,没有火烧的痕迹,也没有磕碰的毛边,更像是故意敲碎的。”他把拼接好的瓷片再次贴近玄鉴镜,这次镜面的虹光更亮了,甚至在镜中映出了瓷片完整时的虚影——那是一个撇口碗,碗底刻着“奉华”二字,正是宋代官窑贡品特有的款识。
“故意敲碎?”小林皱起眉,“谁会把贡品敲碎藏在窑址里?”
“或许是窑工。”陈轩放下瓷片,翻开《辨瓷手记》里夹着的那张工钱单。泛黄的麻纸上,用同样的小楷写着“宣和三年七月廿五,窑工李三,工钱五百文”,墨迹边缘还留着一点褐色的釉料痕迹,和瓷片上的字迹完全一致。“你看,这工钱单的主人叫李三,应该就是写瓷片字迹的窑工。宣和三年是宋徽宗时期,正是官窑烧造最鼎盛的时候,贡品都要直接运去汴京,他为什么要把贡品敲碎藏起来?”
话音刚落,探方外忽然传来一阵脚步声,考古队的张教授举着个笔记本快步走进来:“陈老师,有新发现!刚才在探方西北 corner 清理出一个小陶瓮,里面装着十几片瓷片,你快看看!”
陈轩和小林连忙跟着张教授过去,探方角落里果然放着个半人高的陶瓮,瓮口盖着块青石板,里面整齐码着十几片瓷片,每一片都带着官窑特有的釉色。陈轩小心地取出一片,刚靠近玄鉴镜,镜面就发出一阵轻微的嗡鸣,虹光中竟映出了更多的字迹——“奉华款碗十件,恐被权贵私吞,碎之藏于瓮中,待他日归国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原来如此!”陈轩猛地反应过来,“这李三是怕贡品被中间的权贵截留,故意把碗敲碎藏在陶瓮里,想等风头过了再上交国库,结果可能没来得及,就把陶瓮埋在了窑址里。”他又拿起几片瓷片拼接,发现这些残片来自不同的器物,有碗、有盘,还有一片像是瓶身的碎片,上面隐约能看到“贯耳”的形状。
“贯耳瓶?”小林忽然想起什么,“师父,《辨瓷手记》里说,宋代官窑贯耳瓶是皇室祭祀用的礼器,存世量极少,难道这里藏着一件完整的?”
陈轩没说话,目光落在陶瓮底部——那里还压着一块较大的瓷片,边缘弧度明显比其他碎片大。他小心地把瓷片取出来,用软布擦干净,果然是贯耳瓶的颈部残片,釉下还写着“贯耳瓶一,通体无纹,釉厚如脂”。他把所有残片都摆在桌上,按照玄鉴镜映出的虚影一一对应,最后发现,这些残片竟然能拼成一件完整的贯耳瓶,只差瓶口的一小块碎片。
“差一块就能拼完整了。”小林看着桌上的残片,有些可惜,“难道那一小块没在陶瓮里?”
陈轩站起身,举着玄鉴镜走到探方中央。镜面的虹光此刻正朝着探方东侧的方向亮着,他顺着光的方向走过去,蹲在一处还没清理的土层旁,用手铲轻轻刮开表面的泥土——土层下隐约露出一点青灰色的瓷光,正是他们要找的那一小块瓶口残片。
“找到了!”陈轩小心地把残片挖出来,擦去泥土后,果然和桌上的残片严丝合缝。当最后一块残片拼上时,玄鉴镜突然发出一阵耀眼的虹光,整个贯耳瓶的虚影在镜中变得清晰无比:瓶高约三十厘米,通体粉青釉,两侧贯耳规整,瓶身没有任何纹饰,却在釉面下泛着淡淡的“蟹爪纹”,正是宋代官窑最典型的特征。
“完整了……”张教授激动得声音都在抖,拿出相机不停拍照,“这可是近年来宋代官窑考古最大的发现!陈老师,要不是你带着玄鉴镜,我们就算挖到这些残片,也拼不出完整的器型,更看不懂上面的字啊!”
陈轩看着桌上完整的贯耳瓶残片拼图,指尖轻轻抚过釉面:“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李三这个窑工,用自己的方式守住了这些贡品。”他忽然想起《辨瓷手记》里玄山氏的批注:“瓷之魂,在工之诚,不在器之贵。”当年李三冒着杀头的风险藏起贡品,如今他们又花十天时间把残片拼完整,说到底,都是在守着一份对古物的敬畏。
就在这时,小林的手机突然响了,接起电话后脸色变了变:“师父,是派出所的王警官,说伪古堂的余党又有动静了,他们在黑市上找买家,说有‘宋代官窑贯耳瓶’要卖。”
陈轩眼神一沉,拿起桌上的玄鉴镜:“看来他们是查到我们在挖官窑残片,想伪造一件假的来鱼目混珠。不过没关系,有玄鉴镜在,再像的仿品也能看出破绽。”他看着镜中映出的贯耳瓶虚影,忽然注意到瓶底的“奉华”款识旁,还有一个极小的“李”字——那是李三的记号,也是只有玄鉴镜能照出来的、属于窑工的秘密。
夕阳西下时,考古队把拼完整的贯耳瓶残片小心翼翼地装进特制的收纳箱。陈轩站在窑址旁,看着远处渐渐亮起的灯火,忽然觉得玄山氏当年留下“瓷都秘窑”的线索,或许不只是为了藏起几件珍品,更是为了让后人记住,每一件古物背后,都藏着一个像李三这样的普通人,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文明的传承。
“师父,我们明天要不要去黑市看看?”小林收拾好工具,走过来问道。
陈轩摇摇头,把玄鉴镜放进包里:“不用急,他们要卖假的,我们就等着他们自投罗网。”他抬头看向天边的晚霞,晚霞的颜色竟和官窑瓷的釉色有些相似,温柔而厚重,就像那些跨越千年的故事,终究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重新焕发光彩。
第1076章:黑市钓饵
景德镇的夜带着雨后的潮气,陈轩坐在古玩店二楼的窗边,指尖摩挲着玄鉴镜边缘的饕餮纹。楼下传来小林整理瓷片的轻响,而桌上的手机屏幕亮着,王警官刚发来的消息还停在界面上——伪古堂余党在黑市放出消息,明晚八点,在老城区的废弃瓷厂交易“宋代官窑贯耳瓶”,开价五百万。
“师父,这伙人也太急了吧?我们昨天才拼完残片,他们今天就敢拿假货出来卖。”小林端着两杯热茶上来,把杯子放在桌上时,目光落在玄鉴镜上。镜面此刻静悄悄的,映着窗外昏黄的路灯,却没像白天那样泛虹光——只有靠近宋代真品时,这面青铜镜才会有反应。
陈轩接过热茶,指尖碰了碰杯壁的温度:“他们不是急,是慌了。”他翻开笔记本,上面画着落马桥窑址的探方分布图,旁边标注着找到陶瓮的位置,“伪古堂的老巢被端了,剩下的人想赶紧捞一笔跑路,所以才会盯着我们挖出来的官窑残片做文章。他们以为拼出残片就能仿造,却不知道真正的官窑瓷,藏着仿不来的细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把白天拼好的官窑贯耳瓶残片照片调出来,指着釉面下的蟹爪纹:“你看这纹路,是宋代官窑烧制时,釉层自然开裂形成的,每一道裂纹的走向都不一样,就像人的指纹。仿品要么裂纹太规整,要么用化学试剂做出的假裂纹,一照就露馅。”
小林凑过来看照片,忽然想起什么:“对了师父,张教授说要把残片送去省里做无损检测,明天就能出报告。要是能证明这是宋代真品,那伪古堂的仿品就更站不住脚了。”
“检测报告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伙人一网打尽。”陈轩放下手机,走到窗边往下看。老城区的街道很窄,路灯下偶尔有行人走过,远处的废弃瓷厂隐约能看到轮廓——那地方以前是民窑,后来因为环保问题关停了,里面堆满了废弃的匣钵和瓷片,正好给黑市交易提供了掩护。
“王警官说,他们会安排便衣埋伏在瓷厂周围,但需要我们有人假扮买家进去交易,引他们拿出仿品。”陈轩回头看向小林,“你敢不敢跟我一起去?”
小林眼睛一亮,立刻点头:“当然敢!不过师父,我们怎么伪装啊?总不能穿着现在的衣服去吧?”
陈轩笑了笑,从衣柜里拿出两件深色的唐装:“这是之前去古玩交流会时买的,穿这个去,像个专门收老货的老板。你再把头发梳整齐点,少说话,多听我安排。”他顿了顿,又从包里拿出一个锦盒,里面装着一块清代的和田玉牌——不是之前发现密纹的那块,而是普通的仿古玉,“到时候把这个露出来,让他们以为我们是真的买家。”
第二天一早,张教授就把检测报告送来了。报告上写着,残片的胎土成分与宋代官窑遗址出土的标本完全一致,釉料中确实含有玛瑙成分,年代测定为北宋宣和年间,和工钱单上的时间刚好吻合。
“这就百分百确定了,是宋代真品!”张教授激动地拍着桌子,“陈老师,等把伪古堂的余党抓住,我们就可以申请对落马桥窑址进行全面发掘,说不定还能找到更多的官窑珍品!”
陈轩接过报告,仔细看了一遍:“张教授,发掘的事不急,先把眼前的事解决了。今晚交易的时候,可能需要您帮忙做个证,要是他们质疑我们的身份,您就假装是我们请来的鉴定师。”
张教授立刻答应:“没问题!我今晚跟你们一起去,也好见识见识玄鉴镜的厉害!”
傍晚时分,陈轩和小林换上唐装,带着玄鉴镜和和田玉牌,跟张教授一起坐上了王警官安排的车。车子往老城区开去,沿途的房子越来越旧,路边偶尔能看到堆积的瓷片,空气中飘着淡淡的瓷土味。
“前面就是废弃瓷厂了。”司机放慢车速,指着远处的一栋破旧厂房,“王警官的人已经在周围埋伏好了,你们进去后,只要看到我打亮车灯,就赶紧出来。”
陈轩点点头,推开车门走了下去。废弃瓷厂的大门虚掩着,里面黑漆漆的,只能听到风吹过窗户的呜呜声。他深吸一口气,带着小林和张教授走了进去。
刚进门,就有两个穿着黑衣的人走了过来,手里拿着手电筒,照得他们睁不开眼:“你们是谁?来干什么的?”
陈轩不动声色地拿出和田玉牌,在手电筒下晃了晃:“我是从外地来收老货的,听说你们有好东西要卖,特意过来看看。”
其中一个黑衣人打量了他们一番,又看了看张教授:“这位是?”
“这是我请来的鉴定师,老教授,专门看瓷器的。”陈轩笑着说,“要是你们的东西是真的,钱不是问题;要是假的,那就算了。”
黑衣人对视了一眼,其中一个人说:“跟我们来吧,老板在里面等着。”
他们跟着黑衣人穿过堆满匣钵的院子,走进一间宽敞的厂房。厂房中间摆着一张桌子,桌子后面坐着一个戴眼镜的男人,手里拿着一个紫砂壶,慢悠悠地喝着茶。
“你就是来买官窑贯耳瓶的?”戴眼镜的男人抬头看了陈轩一眼,语气带着几分傲慢。
陈轩走到桌子对面坐下,小林和张教授站在他身后:“听说你有宋代官窑贯耳瓶,拿出来看看吧。要是真的,五百万我现在就能转给你。”
戴眼镜的男人笑了笑,拍了拍手,旁边的黑衣人端过来一个锦盒。锦盒打开,里面果然放着一个贯耳瓶,瓶身粉青釉,两侧贯耳规整,看起来和陈轩他们拼出的残片虚影一模一样。
张教授凑过去看了看,眉头微微皱起,却没说话。陈轩知道,这是仿品做得太像了,单凭肉眼很难看出破绽。
“怎么样?这可是宋代官窑的真品,‘奉华’款识,你看这釉色,这蟹爪纹,都是老的。”戴眼镜的男人得意地说,“我可是花了大价钱从一个老窑工的后人手里收来的。”
陈轩没说话,从包里拿出玄鉴镜,放在桌上。戴眼镜的男人看到玄鉴镜,脸色微微变了变:“你拿个破铜镜出来干什么?”
“这是玄鉴镜,专门鉴别古玩真伪的。”陈轩指尖轻点镜面,天眼能量注入,镜面瞬间泛起一层淡淡的虹光,“要是真品,在镜前会泛金光;要是仿品,就会显黑影。你敢不敢让你的瓶子试试?”
戴眼镜的男人眼神闪烁了一下,强装镇定地说:“不用试,我的瓶子肯定是真的,你要是不信,就算了。”
“怎么?不敢试?”陈轩冷笑一声,拿起玄鉴镜靠近贯耳瓶。就在镜面快要碰到瓶身时,戴眼镜的男人突然站起来,大喊:“动手!”
周围的黑衣人立刻掏出棍子,朝着陈轩他们冲过来。小林反应很快,一把将张教授拉到身后,陈轩则拿起玄鉴镜,对着冲在最前面的黑衣人晃了晃——镜面的虹光突然变强,照得黑衣人睁不开眼。
“别慌!”陈轩大喊一声,同时掏出手机,按下了报警按钮。外面传来刺耳的警笛声,王警官带着警察冲了进来,很快就把黑衣人控制住了。
戴眼镜的男人想从后门逃跑,却被守在那里的警察抓住了。他挣扎着大喊:“我的瓶子是真的!你们凭什么抓我!”
陈轩拿着玄鉴镜走到贯耳瓶旁,镜面靠近瓶身,原本泛着的虹光突然变成了灰黑色,映出瓶身上的一道裂痕——那是仿品用胶水粘过的痕迹。
“你自己看。”陈轩把玄鉴镜递给戴眼镜的男人,“你的瓶子用的是现代胎土,釉料里加了化学试剂,虽然做得很像,但一照就露馅了。还有这‘奉华’款识,是用激光刻上去的,边缘太规整,没有宋代手工刻字的痕迹。”
戴眼镜的男人看着镜中的灰黑色光芒,脸色变得惨白,再也说不出话来。
警察把嫌疑人押走后,王警官走过来拍了拍陈轩的肩膀:“多亏了你,这次把伪古堂的余党全抓住了。这玄鉴镜可真是个好东西!”
陈轩笑了笑,把玄鉴镜收起来:“不是玄鉴镜厉害,是古物本身的魅力。真正的老东西,藏着岁月的痕迹,是仿品永远也仿不来的。”
张教授看着桌上的仿品贯耳瓶,叹了口气:“可惜了,花这么多心思做仿品,要是把这份手艺用在正途上,说不定能成为好的工匠。”
陈轩抬头看向窗外,夜空里挂着一轮明月,月光洒在废弃的瓷厂院子里,照亮了堆积的匣钵和瓷片。他忽然想起落马桥窑址里的李三,那个用生命守护贡品的窑工,或许,真正的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模仿,而是坚守。
“走吧,我们回去。”陈轩拿起包,带着小林和张教授走出废弃瓷厂。车子驶离老城区,远处的景德镇灯火通明,那些灯光下,或许正有无数工匠在烧制新的瓷器,传承着千年的瓷文化。而他知道,自己的使命,就是守护好这些传承,让更多人看到古物背后的故事。
喜欢天眼鉴宝:我的传奇鉴宝人生
陈轩蹲在落马桥窑址的探方边,指尖捏着半片青灰色的瓷片轻轻转动。景德镇七月的阳光晒得泥土泛出焦味,汗滴落在瓷片边缘的冰裂纹上,瞬间被吸得无影无踪——这是今早刚从探方第三层挖出来的宋代官窑残片,胎质细密如脂,釉色带着官窑特有的“紫口铁足”,即便只剩巴掌大一块,也能看出当年器型的规整。
“师父,您看这片!”小林的声音从探方另一头传来,手里举着块裹着湿泥的瓷片快步跑过来,“刚清理的时候发现釉下有东西,好像是字!”
陈轩直起身,接过瓷片蹲回遮阳棚下的矮桌旁。桌上铺着两层软布,放着放大镜、软毛刷和玄鉴镜——自从在明代柴窑找到《辨瓷手记》后,这面青铜镜就成了鉴瓷的关键。他用软毛刷细细扫去瓷片表面的湿泥,再拿放大镜凑近,果然见釉层下隐约有淡褐色的痕迹,像是用细笔在胎体上写的小字,只是年代久远,大部分字迹已经模糊。
“是窑工的记号?”小林凑过来,眼睛瞪得溜圆,“可官窑的瓷器不都不让随便刻字吗?”
“不一定是记号。”陈轩手指轻轻叩了叩瓷片,“《辨瓷手记》里提过,宋代官窑有‘火照制度’,窑工有时会在试火的瓷片上记窑温、日期,只是大多刻在圈足内侧,像这样写在器身釉下的倒少见。”他把玄鉴镜放在桌上,指尖凝起一丝天眼能量轻点镜面——自从上次镜中星图指向景德镇后,玄鉴镜对瓷器的反应越来越敏锐,只要靠近宋代名窑瓷,镜面就会泛出淡淡的虹光。
果然,当瓷片贴近镜面时,青铜镜的边缘瞬间亮起一圈青蓝色的光,釉下原本模糊的字迹像是被温水泡开的墨,渐渐清晰起来。陈轩屏住呼吸,看着镜中映出的瓷片影像:釉下的字迹是小楷,虽然只残存了“廿三”“松柴”“贡品”三个词,却足以让他心头一震——这和之前在《辨瓷手记》里发现的工钱单上的字迹风格一模一样!
“是同一个窑工写的!”小林兴奋得声音都变了调,“师父,您还记得那工钱单上的‘廿五收工’吗?这‘廿三’说不定是日期,松柴是烧窑的燃料,贡品……难道这瓷片原本是贡品的一部分?”
陈轩没说话,手指在桌上的笔记本上快速画着:落马桥窑址是考古队早就确认的宋代官窑遗址,但之前发掘出的大多是民窑瓷片,官窑瓷片寥寥无几,更别说贡品了。玄鉴镜还在泛着光,他忽然注意到镜中瓷片的边缘,有一道极细的断裂痕,断面的弧度和今早挖出的另一块残片刚好吻合。
“把今早编号‘宋官-03’的残片拿过来。”陈轩起身走向探方旁的收纳箱,小林连忙应声跑去。这是他们来景德镇的第十天,自从端掉伪古堂余党的窝点后,就一直在落马桥窑址蹲守,每天顶着烈日挖探方,手上磨出了好几个水泡,却只找到零星几块官窑残片,不少队员都开始泄气,只有陈轩始终盯着玄鉴镜的反应——镜中星图自从来到景德镇后,就一直指着落马桥的方向,绝不会出错。
小林抱着收纳盒跑回来,陈轩从里面取出编号“宋官-03”的残片:这片比刚才那块略小,釉色更偏粉青,边缘同样有断裂痕。他把两块残片的断面对齐,果然严丝合缝,拼成了近半个碗底的形状,而原本分散的字迹,也连在了一起——“廿三,松柴足,贡品入匣”。
“入匣?是指入匣钵烧造吧?”小林凑过来,“官窑烧瓷都用匣钵,防止落灰影响釉色,可贡品怎么会碎在这里?难道是烧造失败被丢弃了?”
陈轩摇摇头,指尖抚过拼接后的瓷片边缘:“你看这断口,没有火烧的痕迹,也没有磕碰的毛边,更像是故意敲碎的。”他把拼接好的瓷片再次贴近玄鉴镜,这次镜面的虹光更亮了,甚至在镜中映出了瓷片完整时的虚影——那是一个撇口碗,碗底刻着“奉华”二字,正是宋代官窑贡品特有的款识。
“故意敲碎?”小林皱起眉,“谁会把贡品敲碎藏在窑址里?”
“或许是窑工。”陈轩放下瓷片,翻开《辨瓷手记》里夹着的那张工钱单。泛黄的麻纸上,用同样的小楷写着“宣和三年七月廿五,窑工李三,工钱五百文”,墨迹边缘还留着一点褐色的釉料痕迹,和瓷片上的字迹完全一致。“你看,这工钱单的主人叫李三,应该就是写瓷片字迹的窑工。宣和三年是宋徽宗时期,正是官窑烧造最鼎盛的时候,贡品都要直接运去汴京,他为什么要把贡品敲碎藏起来?”
话音刚落,探方外忽然传来一阵脚步声,考古队的张教授举着个笔记本快步走进来:“陈老师,有新发现!刚才在探方西北 corner 清理出一个小陶瓮,里面装着十几片瓷片,你快看看!”
陈轩和小林连忙跟着张教授过去,探方角落里果然放着个半人高的陶瓮,瓮口盖着块青石板,里面整齐码着十几片瓷片,每一片都带着官窑特有的釉色。陈轩小心地取出一片,刚靠近玄鉴镜,镜面就发出一阵轻微的嗡鸣,虹光中竟映出了更多的字迹——“奉华款碗十件,恐被权贵私吞,碎之藏于瓮中,待他日归国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原来如此!”陈轩猛地反应过来,“这李三是怕贡品被中间的权贵截留,故意把碗敲碎藏在陶瓮里,想等风头过了再上交国库,结果可能没来得及,就把陶瓮埋在了窑址里。”他又拿起几片瓷片拼接,发现这些残片来自不同的器物,有碗、有盘,还有一片像是瓶身的碎片,上面隐约能看到“贯耳”的形状。
“贯耳瓶?”小林忽然想起什么,“师父,《辨瓷手记》里说,宋代官窑贯耳瓶是皇室祭祀用的礼器,存世量极少,难道这里藏着一件完整的?”
陈轩没说话,目光落在陶瓮底部——那里还压着一块较大的瓷片,边缘弧度明显比其他碎片大。他小心地把瓷片取出来,用软布擦干净,果然是贯耳瓶的颈部残片,釉下还写着“贯耳瓶一,通体无纹,釉厚如脂”。他把所有残片都摆在桌上,按照玄鉴镜映出的虚影一一对应,最后发现,这些残片竟然能拼成一件完整的贯耳瓶,只差瓶口的一小块碎片。
“差一块就能拼完整了。”小林看着桌上的残片,有些可惜,“难道那一小块没在陶瓮里?”
陈轩站起身,举着玄鉴镜走到探方中央。镜面的虹光此刻正朝着探方东侧的方向亮着,他顺着光的方向走过去,蹲在一处还没清理的土层旁,用手铲轻轻刮开表面的泥土——土层下隐约露出一点青灰色的瓷光,正是他们要找的那一小块瓶口残片。
“找到了!”陈轩小心地把残片挖出来,擦去泥土后,果然和桌上的残片严丝合缝。当最后一块残片拼上时,玄鉴镜突然发出一阵耀眼的虹光,整个贯耳瓶的虚影在镜中变得清晰无比:瓶高约三十厘米,通体粉青釉,两侧贯耳规整,瓶身没有任何纹饰,却在釉面下泛着淡淡的“蟹爪纹”,正是宋代官窑最典型的特征。
“完整了……”张教授激动得声音都在抖,拿出相机不停拍照,“这可是近年来宋代官窑考古最大的发现!陈老师,要不是你带着玄鉴镜,我们就算挖到这些残片,也拼不出完整的器型,更看不懂上面的字啊!”
陈轩看着桌上完整的贯耳瓶残片拼图,指尖轻轻抚过釉面:“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李三这个窑工,用自己的方式守住了这些贡品。”他忽然想起《辨瓷手记》里玄山氏的批注:“瓷之魂,在工之诚,不在器之贵。”当年李三冒着杀头的风险藏起贡品,如今他们又花十天时间把残片拼完整,说到底,都是在守着一份对古物的敬畏。
就在这时,小林的手机突然响了,接起电话后脸色变了变:“师父,是派出所的王警官,说伪古堂的余党又有动静了,他们在黑市上找买家,说有‘宋代官窑贯耳瓶’要卖。”
陈轩眼神一沉,拿起桌上的玄鉴镜:“看来他们是查到我们在挖官窑残片,想伪造一件假的来鱼目混珠。不过没关系,有玄鉴镜在,再像的仿品也能看出破绽。”他看着镜中映出的贯耳瓶虚影,忽然注意到瓶底的“奉华”款识旁,还有一个极小的“李”字——那是李三的记号,也是只有玄鉴镜能照出来的、属于窑工的秘密。
夕阳西下时,考古队把拼完整的贯耳瓶残片小心翼翼地装进特制的收纳箱。陈轩站在窑址旁,看着远处渐渐亮起的灯火,忽然觉得玄山氏当年留下“瓷都秘窑”的线索,或许不只是为了藏起几件珍品,更是为了让后人记住,每一件古物背后,都藏着一个像李三这样的普通人,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文明的传承。
“师父,我们明天要不要去黑市看看?”小林收拾好工具,走过来问道。
陈轩摇摇头,把玄鉴镜放进包里:“不用急,他们要卖假的,我们就等着他们自投罗网。”他抬头看向天边的晚霞,晚霞的颜色竟和官窑瓷的釉色有些相似,温柔而厚重,就像那些跨越千年的故事,终究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重新焕发光彩。
第1076章:黑市钓饵
景德镇的夜带着雨后的潮气,陈轩坐在古玩店二楼的窗边,指尖摩挲着玄鉴镜边缘的饕餮纹。楼下传来小林整理瓷片的轻响,而桌上的手机屏幕亮着,王警官刚发来的消息还停在界面上——伪古堂余党在黑市放出消息,明晚八点,在老城区的废弃瓷厂交易“宋代官窑贯耳瓶”,开价五百万。
“师父,这伙人也太急了吧?我们昨天才拼完残片,他们今天就敢拿假货出来卖。”小林端着两杯热茶上来,把杯子放在桌上时,目光落在玄鉴镜上。镜面此刻静悄悄的,映着窗外昏黄的路灯,却没像白天那样泛虹光——只有靠近宋代真品时,这面青铜镜才会有反应。
陈轩接过热茶,指尖碰了碰杯壁的温度:“他们不是急,是慌了。”他翻开笔记本,上面画着落马桥窑址的探方分布图,旁边标注着找到陶瓮的位置,“伪古堂的老巢被端了,剩下的人想赶紧捞一笔跑路,所以才会盯着我们挖出来的官窑残片做文章。他们以为拼出残片就能仿造,却不知道真正的官窑瓷,藏着仿不来的细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把白天拼好的官窑贯耳瓶残片照片调出来,指着釉面下的蟹爪纹:“你看这纹路,是宋代官窑烧制时,釉层自然开裂形成的,每一道裂纹的走向都不一样,就像人的指纹。仿品要么裂纹太规整,要么用化学试剂做出的假裂纹,一照就露馅。”
小林凑过来看照片,忽然想起什么:“对了师父,张教授说要把残片送去省里做无损检测,明天就能出报告。要是能证明这是宋代真品,那伪古堂的仿品就更站不住脚了。”
“检测报告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伙人一网打尽。”陈轩放下手机,走到窗边往下看。老城区的街道很窄,路灯下偶尔有行人走过,远处的废弃瓷厂隐约能看到轮廓——那地方以前是民窑,后来因为环保问题关停了,里面堆满了废弃的匣钵和瓷片,正好给黑市交易提供了掩护。
“王警官说,他们会安排便衣埋伏在瓷厂周围,但需要我们有人假扮买家进去交易,引他们拿出仿品。”陈轩回头看向小林,“你敢不敢跟我一起去?”
小林眼睛一亮,立刻点头:“当然敢!不过师父,我们怎么伪装啊?总不能穿着现在的衣服去吧?”
陈轩笑了笑,从衣柜里拿出两件深色的唐装:“这是之前去古玩交流会时买的,穿这个去,像个专门收老货的老板。你再把头发梳整齐点,少说话,多听我安排。”他顿了顿,又从包里拿出一个锦盒,里面装着一块清代的和田玉牌——不是之前发现密纹的那块,而是普通的仿古玉,“到时候把这个露出来,让他们以为我们是真的买家。”
第二天一早,张教授就把检测报告送来了。报告上写着,残片的胎土成分与宋代官窑遗址出土的标本完全一致,釉料中确实含有玛瑙成分,年代测定为北宋宣和年间,和工钱单上的时间刚好吻合。
“这就百分百确定了,是宋代真品!”张教授激动地拍着桌子,“陈老师,等把伪古堂的余党抓住,我们就可以申请对落马桥窑址进行全面发掘,说不定还能找到更多的官窑珍品!”
陈轩接过报告,仔细看了一遍:“张教授,发掘的事不急,先把眼前的事解决了。今晚交易的时候,可能需要您帮忙做个证,要是他们质疑我们的身份,您就假装是我们请来的鉴定师。”
张教授立刻答应:“没问题!我今晚跟你们一起去,也好见识见识玄鉴镜的厉害!”
傍晚时分,陈轩和小林换上唐装,带着玄鉴镜和和田玉牌,跟张教授一起坐上了王警官安排的车。车子往老城区开去,沿途的房子越来越旧,路边偶尔能看到堆积的瓷片,空气中飘着淡淡的瓷土味。
“前面就是废弃瓷厂了。”司机放慢车速,指着远处的一栋破旧厂房,“王警官的人已经在周围埋伏好了,你们进去后,只要看到我打亮车灯,就赶紧出来。”
陈轩点点头,推开车门走了下去。废弃瓷厂的大门虚掩着,里面黑漆漆的,只能听到风吹过窗户的呜呜声。他深吸一口气,带着小林和张教授走了进去。
刚进门,就有两个穿着黑衣的人走了过来,手里拿着手电筒,照得他们睁不开眼:“你们是谁?来干什么的?”
陈轩不动声色地拿出和田玉牌,在手电筒下晃了晃:“我是从外地来收老货的,听说你们有好东西要卖,特意过来看看。”
其中一个黑衣人打量了他们一番,又看了看张教授:“这位是?”
“这是我请来的鉴定师,老教授,专门看瓷器的。”陈轩笑着说,“要是你们的东西是真的,钱不是问题;要是假的,那就算了。”
黑衣人对视了一眼,其中一个人说:“跟我们来吧,老板在里面等着。”
他们跟着黑衣人穿过堆满匣钵的院子,走进一间宽敞的厂房。厂房中间摆着一张桌子,桌子后面坐着一个戴眼镜的男人,手里拿着一个紫砂壶,慢悠悠地喝着茶。
“你就是来买官窑贯耳瓶的?”戴眼镜的男人抬头看了陈轩一眼,语气带着几分傲慢。
陈轩走到桌子对面坐下,小林和张教授站在他身后:“听说你有宋代官窑贯耳瓶,拿出来看看吧。要是真的,五百万我现在就能转给你。”
戴眼镜的男人笑了笑,拍了拍手,旁边的黑衣人端过来一个锦盒。锦盒打开,里面果然放着一个贯耳瓶,瓶身粉青釉,两侧贯耳规整,看起来和陈轩他们拼出的残片虚影一模一样。
张教授凑过去看了看,眉头微微皱起,却没说话。陈轩知道,这是仿品做得太像了,单凭肉眼很难看出破绽。
“怎么样?这可是宋代官窑的真品,‘奉华’款识,你看这釉色,这蟹爪纹,都是老的。”戴眼镜的男人得意地说,“我可是花了大价钱从一个老窑工的后人手里收来的。”
陈轩没说话,从包里拿出玄鉴镜,放在桌上。戴眼镜的男人看到玄鉴镜,脸色微微变了变:“你拿个破铜镜出来干什么?”
“这是玄鉴镜,专门鉴别古玩真伪的。”陈轩指尖轻点镜面,天眼能量注入,镜面瞬间泛起一层淡淡的虹光,“要是真品,在镜前会泛金光;要是仿品,就会显黑影。你敢不敢让你的瓶子试试?”
戴眼镜的男人眼神闪烁了一下,强装镇定地说:“不用试,我的瓶子肯定是真的,你要是不信,就算了。”
“怎么?不敢试?”陈轩冷笑一声,拿起玄鉴镜靠近贯耳瓶。就在镜面快要碰到瓶身时,戴眼镜的男人突然站起来,大喊:“动手!”
周围的黑衣人立刻掏出棍子,朝着陈轩他们冲过来。小林反应很快,一把将张教授拉到身后,陈轩则拿起玄鉴镜,对着冲在最前面的黑衣人晃了晃——镜面的虹光突然变强,照得黑衣人睁不开眼。
“别慌!”陈轩大喊一声,同时掏出手机,按下了报警按钮。外面传来刺耳的警笛声,王警官带着警察冲了进来,很快就把黑衣人控制住了。
戴眼镜的男人想从后门逃跑,却被守在那里的警察抓住了。他挣扎着大喊:“我的瓶子是真的!你们凭什么抓我!”
陈轩拿着玄鉴镜走到贯耳瓶旁,镜面靠近瓶身,原本泛着的虹光突然变成了灰黑色,映出瓶身上的一道裂痕——那是仿品用胶水粘过的痕迹。
“你自己看。”陈轩把玄鉴镜递给戴眼镜的男人,“你的瓶子用的是现代胎土,釉料里加了化学试剂,虽然做得很像,但一照就露馅了。还有这‘奉华’款识,是用激光刻上去的,边缘太规整,没有宋代手工刻字的痕迹。”
戴眼镜的男人看着镜中的灰黑色光芒,脸色变得惨白,再也说不出话来。
警察把嫌疑人押走后,王警官走过来拍了拍陈轩的肩膀:“多亏了你,这次把伪古堂的余党全抓住了。这玄鉴镜可真是个好东西!”
陈轩笑了笑,把玄鉴镜收起来:“不是玄鉴镜厉害,是古物本身的魅力。真正的老东西,藏着岁月的痕迹,是仿品永远也仿不来的。”
张教授看着桌上的仿品贯耳瓶,叹了口气:“可惜了,花这么多心思做仿品,要是把这份手艺用在正途上,说不定能成为好的工匠。”
陈轩抬头看向窗外,夜空里挂着一轮明月,月光洒在废弃的瓷厂院子里,照亮了堆积的匣钵和瓷片。他忽然想起落马桥窑址里的李三,那个用生命守护贡品的窑工,或许,真正的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模仿,而是坚守。
“走吧,我们回去。”陈轩拿起包,带着小林和张教授走出废弃瓷厂。车子驶离老城区,远处的景德镇灯火通明,那些灯光下,或许正有无数工匠在烧制新的瓷器,传承着千年的瓷文化。而他知道,自己的使命,就是守护好这些传承,让更多人看到古物背后的故事。
喜欢天眼鉴宝:我的传奇鉴宝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