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3章:画中瀑布的密语(扩充版)
陈轩将那幅带着玄山氏题跋的清代山水画平铺在古玩店的紫檀木案上时,案头的青铜香炉正飘着三缕沉香,与午后透过雕花木窗的阳光缠绕成线,恰好落在画卷中央的瀑布流泉处。他特意调暗了室内光线,小林捧着世代相传的玄鉴镜站在一旁,镜面边缘雕刻的北斗七星在幽光中若隐若现,反射的光斑在画纸上缓缓移动,像只探寻秘密的眼睛。
“师父,您看这瀑布的笔触,是不是藏着什么门道?”小林忽然指着画中飞溅的水花,指尖悬在纸面半寸处不敢触碰——这画是前几日一位老主顾用半座四合院换来的,据说祖上曾是道光年间的内务府总管。他指着瀑布中段:“寻常山水画的瀑布多用留白或淡墨晕染,可这处的墨色里混着极细的银粉,刚才阳光斜照时,我看见有星点反光。”
陈轩从樟木盒里取出牛角放大镜,镜柄上刻着的“鉴真”二字已被摩挲得发亮。他凑近细看,果然发现瀑布的肌理中藏着不易察觉的金属光泽,那些银粉颗粒细如尘烟,显然是用特殊技法混入松烟墨的。“拿镊子夹点清水来。”他头也不抬地说。小林连忙取来羊毫笔,蘸了点纯净水轻扫纸面,水珠在瀑布区域竟凝成圆珠滚落,丝毫没有晕染——这是上等宣纸混了云母粉才有的效果,寻常清代画作绝难做到。
陈轩接过玄鉴镜,将镜面与画纸呈三十度角倾斜。随着光线角度变化,原本浑然一体的瀑布忽然像被无形的手划开,几行淡金色的字迹从墨色中浮现:“藏于山水,墨韵寻踪;西出都门,古刹听钟。”字迹瘦劲挺拔,起笔处带着隶书的蚕头,收笔却藏着魏碑的锋芒,与画跋处“玄山氏”的落款笔迹如出一辙。
小林惊呼一声,连忙取来蝉翼宣纸想拓印痕迹,却发现宣纸揭开后,字迹仍牢牢嵌在画中,仿佛与墨迹共生。“这是用矿物颜料混着鱼鳔胶绘制的,”陈轩用指尖轻触纸面,触感比周围的宣纸略涩,“玄山氏擅长将信息藏在颜料层下,这些字要在特定角度的强光下才会显现。你看这‘听钟’二字,墨色里掺了朱砂,寻常鉴宝师就算对着画研究十年,也只会当是颜料氧化。”
他忽然注意到“古刹听钟”四字下方,瀑布汇入深潭的位置有处极淡的朱砂印记,形状像座悬山顶的寺庙,檐角还刻着个极小的“海”字。陈轩猛地抬头:“是西山的法海寺!那座寺庙的壁画是明代精品,而且方位正好在京城西侧,符合‘西出都门’的说法。”他转身从博古架取下一本泛黄的《燕京古刹考》,翻到法海寺条目时,插图里的山门轮廓竟与画中朱砂印记分毫不差。
小林立刻翻出手机查阅法海寺资料,屏幕上弹出的寺庙全景图中,大雄宝殿后的山墙与画中深潭旁的岩壁轮廓竟有七分相似。“师父您看!寺里的药师殿正好对着一道天然瀑布,瀑布下还有块方形巨石,和画里的布局一模一样!”他忽然指着图片角落,“而且法海寺的晨钟是出了名的,每天寅时敲响,声传三里,这不就是‘古刹听钟’吗?”
两人当即决定次日前往法海寺。入夜后,陈轩独自留在书房,再次将玄鉴镜对准山水画。镜中星图的北斗七星忽然变得明亮,斗柄指向恰好与画中瀑布的流向重合,他忽然明白,所谓“墨韵寻踪”,或许不只是指文字线索,更是要让画中山水与现实地貌对应,像用一把钥匙打开锁孔。他想起三年前在潘家园收到的半块玄山氏玉牌,牌上刻着“星随墨转,地与画同”,当时只当是寻常刻字,此刻才懂其中深意。
次日清晨,陈轩和小林带着画卷来到法海寺。正值景区刚开门,晨雾还未散尽,两人沿着青石板路走到药师殿后墙,果然看到崖壁上挂着一道细流,水流撞击岩石的声音与远处的晨钟相和,叮咚声里混着钟鸣的余韵,正应了“古刹听钟”四字。
陈轩对照画中深潭的位置,在瀑布下方的石壁上找到了一块颜色略深的区域,岩石的纹理竟与画中潭水的波纹隐隐呼应——画里的水纹是逆时针旋转的,而这块岩石的青苔也顺着同一个方向生长。他让小林借来寺里的竹扫帚,扫去石壁上的青苔,露出一块半人高的方形石砖,砖缝间的石灰比周围新,边缘还留着几处细微的凿痕,显然是后来填补的。
“就是这里了。”陈轩按住石砖轻轻一推,砖面竟向内凹陷半寸,露出后面的暗格。暗格中铺着三层防潮的油纸,里面裹着一卷泛黄的宣纸,展开时发出轻微的脆响。米芾那标志性的“刷字”跃然纸上——“蜀素帖”三个大字力透纸背,笔锋如刀削斧凿,其后是“拟古诗十九首”的完整墨迹,正是学界一直认为在民国战乱中遗失的真迹。
小林屏住呼吸数着字数,忽然指着帖尾的印章:“师父,这方‘玄山秘藏’的印,和您那半块玉牌上的落款风格一样!您看这‘玄’字的最后一捺,都带着个小弯钩!”陈轩点头,用玄鉴镜轻扫纸面,镜光下,墨迹中浮现出细密的纤维纹路,那是宋代蜀素(四川产的优质绢素)特有的经纬结构,每平方厘米有三十八根经线、二十四根纬线,后世仿品绝难仿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就在这时,身后传来脚步声。寺里的老僧捧着茶碗走来,粗布僧袍上沾着晨露。他看到石砖后的暗格和两人手中的字帖,浑浊的眼睛忽然亮了,茶碗在手中微微颤抖:“阿弥陀佛,原来玄山先生当年藏的是这件宝物。民国二十六年,曾有日本兵来寺里翻找,幸好老方丈早有准备,用掺了炭灰的假石壁瞒了过去。”他指着石砖内侧,“你们看这上面的刻字,是老方丈留下的,说等‘持镜识画者’来取。”
陈轩凑近一看,石砖内侧果然有行小字:“丙子年秋,玄山先生托此帖于寺,言七十年后自有缘人取之。”丙子年正是1936年,距今日恰好八十四年,想来是老方丈记错了年份。他将《蜀素帖》小心收进锦盒,抬头望向晨光中的古寺飞檐,檐角风铃在风中轻响,像在诉说百年往事。
画中的密语已指引他们找到真迹,但陈轩知道,这绝不会是玄山氏留下的(最后一个谜题——就像那面玄鉴镜,此刻正透过窗棂,将星图的微光投在字帖上,在“拟古”二字旁映出个模糊的月牙印记,仿佛在催促他们继续追寻下一段传承。小林忽然指着字帖末尾的空白处:“师父,这里好像有针孔!”陈轩用放大镜一看,果然有七个细密的针孔,组成北斗的形状,与玄鉴镜上的图案分毫不差。
第1074章:神秘古寺的新线索
在法海寺寻得米芾《蜀素帖》真迹后,陈轩和小林并未立刻返回京城。古寺后的山林里,暮霭沉沉,陈轩站在药师殿旁的老松下,望着那道瀑布,指尖无意识摩挲着玄鉴镜边缘的纹路。镜面上北斗七星的刻痕被体温焐得发烫,他总觉得玄山氏留下的线索不会止步于一幅字帖。
“师父,这都快关山门了,您盯着瀑布看半个钟头了。”小林把《蜀素帖》塞进特制的锦盒,锦盒内衬是乾隆年间的杭纺,触手温润,“要不咱们先去寺里客堂住下?我刚才问过知客僧,说后院有间带火炕的禅房,暖和。”
陈轩忽然弯腰捡起块碎石,朝瀑布冲刷的石壁扔去。碎石撞在某处发出“空”的闷响,与其他地方的清脆回声截然不同。“你看那片石壁,”他指着瀑布右侧三丈远的位置,“水流常年冲刷的地方该是青黑色,唯独那片泛着灰白斑驳,像是后来补上去的。”
小林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果然见那片石壁颜色怪异,边缘还嵌着几株半死不活的野草,根部竟露着新鲜的黄土。两人找来寺里的锄头,刨开野草时,发现土层下埋着块半尺见方的青石板,石板上刻着个简化的“坎”卦符号——坎为水,正是八卦中对应北方的卦象。
“玄山氏的线索总藏在卦象里。”陈轩蹲下身,用玄鉴镜贴着石板照去。镜光穿透石面,隐约映出内部有空洞,他试着将锄头柄插进石板缝隙,轻轻一撬,石板竟应声而起,露出个黑黢黢的洞口,一股混杂着霉味与檀香的气息扑面而来。
洞不深,仅容一人蜷身进入。小林打开手机手电筒,光柱扫过洞壁,惊得几只潮虫慌忙逃窜。洞底铺着层干燥的松针,上面放着个巴掌大的铜匣,匣面雕刻着海水江崖纹,锁扣是只衔着圆环的铜鸟,鸟眼处镶着两颗极小的绿松石。
“这是清代内务府造办处的手艺。”陈轩认出铜匣角落的“景”字款,那是康熙年间造办处总监赵昌的私印,“看来藏东西的人身份不一般。”他用随身携带的细铁丝拨弄锁扣,铜鸟嘴猛地张开,吐出一卷泛黄的棉纸。
棉纸展开后,露出幅手绘的地图,墨迹是用朱砂混着桐油调的,历经百年仍鲜艳如新。图上标注着法海寺周边的地形,在东南角的佛塔位置画着个醒目的红点,旁边用小楷写着“龙尾藏珠”四字,字迹与《蜀素帖》上的玄山氏落款如出一辙。
“龙尾指的该是西山龙脉的余脉,”陈轩指尖点在地图上佛塔西侧的曲线,“你看这道山梁的走向,像不像龙尾摆动的形状?”小林凑近一看,果然见地图上山梁蜿蜒,终点正好落在佛塔处,“那‘藏珠’难道是说夜明珠?”
话音刚落,远处忽然传来钟鸣,暮色中的寺庙响起晚课的诵经声。知客僧提着灯笼走来,见两人捧着地图,合十道:“施主们还在忙?老方丈说若你们没找到住处,可去东跨院的藏经阁暂住,那里暖和,还能避风雪。”
陈轩收起地图,顺势问起东南角的佛塔。老和尚叹了口气,说那塔是北魏年间建的,民国时被炮弹炸塌了半截,后来用水泥草草修补过,因怕坍塌伤了香客,常年用铁栅栏围着。“不过说来也怪,”老和尚忽然压低声音,“每年正月十五夜里,塔基处会泛蓝光,像有什么东西在底下发光。”
这话正应了“藏珠”的猜测。次日天未亮,两人借着晨雾避开景区保安,来到佛塔下。铁栅栏早已锈得不成样子,轻轻一推就开了。塔基果然用水泥修补过,与周围的青灰色古砖格格不入,水泥缝里还嵌着几片民国时期的报纸碎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陈轩让小林用洛阳铲探查,铲头刚入土三尺,就碰到了硬物。两人轮流挖了半个时辰,终于挖出个锈迹斑斑的铁箱,箱盖被铁链缠着,锁是把造型奇特的铜锁,锁芯处有七个小孔,排列成北斗七星的形状。
“用玄鉴镜试试。”小林提醒道。陈轩将镜面对准铜锁,镜上的北斗刻痕与锁孔严丝合缝,只听“咔哒”一声,锁开了。铁箱里铺着厚厚的丝绵,中央卧着颗鸽子蛋大的夜明珠,珠身布满细密的冰裂纹,在晨光中泛着幽幽蓝光,正是清代宫廷档案里记载的“幽渊珠”——传说这颗珠子能随水温变色,遇活水会浮现龙纹。
小林刚要伸手去拿,被陈轩按住。“别动,珠子底下有东西。”他用镊子拨开丝绵,发现夜明珠压着卷绢布,展开后是幅微型舆图,标注着从法海寺到紫禁城的水路,在积水潭处画着个漩涡符号,旁边写着“金銮水脉,潜龙在渊”。
“金銮殿的地基是依水脉而建,”陈轩忽然想起《天府广记》里的记载,“明代修建紫禁城时,特意引玉泉山的活水入内,形成暗渠,难道玄山氏的线索藏在水下?”他拿起夜明珠,发现珠底刻着极小的“玄”字,与玄鉴镜上的笔迹一致。
就在这时,身后传来脚步声。几个穿黑色冲锋衣的人站在晨光里,为首的中年人手里把玩着块玉佩,玉佩上“玄山”二字清晰可见。“陈先生好手段,”中年人笑了笑,露出两颗虎牙,“这颗幽渊珠,我们找了三代人。”
陈轩将夜明珠塞进怀里,悄悄给小林使了个眼色:“你们是玄山氏的后人?”中年人摇摇头,从背包里掏出本线装书,封面上写着《玄山秘录》,“我们是守秘人,负责看管线索,等真正的有缘人出现。现在看来,你就是那个人。”
他翻开秘录,指着其中一页:“幽渊珠能指引暗渠入口,但要打开机关,需《蜀素帖》上的墨粉。米芾的墨里掺了朱砂和珍珠粉,遇活水会显影。”陈轩忽然明白,为何玄山氏要将线索分藏两处——单一物件毫无用处,唯有集齐才能解开下一段谜题。
晨雾渐散,佛塔的影子在地上拉得很长。陈轩望着远处紫禁城的方向,那里的琉璃瓦在朝阳下泛着金光。他知道,积水潭的暗渠里,一定藏着更惊人的秘密,而那幅《蜀素帖》和幽渊珠,不过是打开秘密的两把钥匙。小林忽然指着夜明珠,惊呼道:“师父你看!珠子在发光!”
只见幽渊珠的蓝光忽然变亮,在舆图上积水潭的位置投射出个清晰的光斑,光斑里隐约浮现出座宫殿的轮廓,殿顶的鸱吻栩栩如生,正是太和殿的模样。
喜欢天眼鉴宝:我的传奇鉴宝人生
陈轩将那幅带着玄山氏题跋的清代山水画平铺在古玩店的紫檀木案上时,案头的青铜香炉正飘着三缕沉香,与午后透过雕花木窗的阳光缠绕成线,恰好落在画卷中央的瀑布流泉处。他特意调暗了室内光线,小林捧着世代相传的玄鉴镜站在一旁,镜面边缘雕刻的北斗七星在幽光中若隐若现,反射的光斑在画纸上缓缓移动,像只探寻秘密的眼睛。
“师父,您看这瀑布的笔触,是不是藏着什么门道?”小林忽然指着画中飞溅的水花,指尖悬在纸面半寸处不敢触碰——这画是前几日一位老主顾用半座四合院换来的,据说祖上曾是道光年间的内务府总管。他指着瀑布中段:“寻常山水画的瀑布多用留白或淡墨晕染,可这处的墨色里混着极细的银粉,刚才阳光斜照时,我看见有星点反光。”
陈轩从樟木盒里取出牛角放大镜,镜柄上刻着的“鉴真”二字已被摩挲得发亮。他凑近细看,果然发现瀑布的肌理中藏着不易察觉的金属光泽,那些银粉颗粒细如尘烟,显然是用特殊技法混入松烟墨的。“拿镊子夹点清水来。”他头也不抬地说。小林连忙取来羊毫笔,蘸了点纯净水轻扫纸面,水珠在瀑布区域竟凝成圆珠滚落,丝毫没有晕染——这是上等宣纸混了云母粉才有的效果,寻常清代画作绝难做到。
陈轩接过玄鉴镜,将镜面与画纸呈三十度角倾斜。随着光线角度变化,原本浑然一体的瀑布忽然像被无形的手划开,几行淡金色的字迹从墨色中浮现:“藏于山水,墨韵寻踪;西出都门,古刹听钟。”字迹瘦劲挺拔,起笔处带着隶书的蚕头,收笔却藏着魏碑的锋芒,与画跋处“玄山氏”的落款笔迹如出一辙。
小林惊呼一声,连忙取来蝉翼宣纸想拓印痕迹,却发现宣纸揭开后,字迹仍牢牢嵌在画中,仿佛与墨迹共生。“这是用矿物颜料混着鱼鳔胶绘制的,”陈轩用指尖轻触纸面,触感比周围的宣纸略涩,“玄山氏擅长将信息藏在颜料层下,这些字要在特定角度的强光下才会显现。你看这‘听钟’二字,墨色里掺了朱砂,寻常鉴宝师就算对着画研究十年,也只会当是颜料氧化。”
他忽然注意到“古刹听钟”四字下方,瀑布汇入深潭的位置有处极淡的朱砂印记,形状像座悬山顶的寺庙,檐角还刻着个极小的“海”字。陈轩猛地抬头:“是西山的法海寺!那座寺庙的壁画是明代精品,而且方位正好在京城西侧,符合‘西出都门’的说法。”他转身从博古架取下一本泛黄的《燕京古刹考》,翻到法海寺条目时,插图里的山门轮廓竟与画中朱砂印记分毫不差。
小林立刻翻出手机查阅法海寺资料,屏幕上弹出的寺庙全景图中,大雄宝殿后的山墙与画中深潭旁的岩壁轮廓竟有七分相似。“师父您看!寺里的药师殿正好对着一道天然瀑布,瀑布下还有块方形巨石,和画里的布局一模一样!”他忽然指着图片角落,“而且法海寺的晨钟是出了名的,每天寅时敲响,声传三里,这不就是‘古刹听钟’吗?”
两人当即决定次日前往法海寺。入夜后,陈轩独自留在书房,再次将玄鉴镜对准山水画。镜中星图的北斗七星忽然变得明亮,斗柄指向恰好与画中瀑布的流向重合,他忽然明白,所谓“墨韵寻踪”,或许不只是指文字线索,更是要让画中山水与现实地貌对应,像用一把钥匙打开锁孔。他想起三年前在潘家园收到的半块玄山氏玉牌,牌上刻着“星随墨转,地与画同”,当时只当是寻常刻字,此刻才懂其中深意。
次日清晨,陈轩和小林带着画卷来到法海寺。正值景区刚开门,晨雾还未散尽,两人沿着青石板路走到药师殿后墙,果然看到崖壁上挂着一道细流,水流撞击岩石的声音与远处的晨钟相和,叮咚声里混着钟鸣的余韵,正应了“古刹听钟”四字。
陈轩对照画中深潭的位置,在瀑布下方的石壁上找到了一块颜色略深的区域,岩石的纹理竟与画中潭水的波纹隐隐呼应——画里的水纹是逆时针旋转的,而这块岩石的青苔也顺着同一个方向生长。他让小林借来寺里的竹扫帚,扫去石壁上的青苔,露出一块半人高的方形石砖,砖缝间的石灰比周围新,边缘还留着几处细微的凿痕,显然是后来填补的。
“就是这里了。”陈轩按住石砖轻轻一推,砖面竟向内凹陷半寸,露出后面的暗格。暗格中铺着三层防潮的油纸,里面裹着一卷泛黄的宣纸,展开时发出轻微的脆响。米芾那标志性的“刷字”跃然纸上——“蜀素帖”三个大字力透纸背,笔锋如刀削斧凿,其后是“拟古诗十九首”的完整墨迹,正是学界一直认为在民国战乱中遗失的真迹。
小林屏住呼吸数着字数,忽然指着帖尾的印章:“师父,这方‘玄山秘藏’的印,和您那半块玉牌上的落款风格一样!您看这‘玄’字的最后一捺,都带着个小弯钩!”陈轩点头,用玄鉴镜轻扫纸面,镜光下,墨迹中浮现出细密的纤维纹路,那是宋代蜀素(四川产的优质绢素)特有的经纬结构,每平方厘米有三十八根经线、二十四根纬线,后世仿品绝难仿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就在这时,身后传来脚步声。寺里的老僧捧着茶碗走来,粗布僧袍上沾着晨露。他看到石砖后的暗格和两人手中的字帖,浑浊的眼睛忽然亮了,茶碗在手中微微颤抖:“阿弥陀佛,原来玄山先生当年藏的是这件宝物。民国二十六年,曾有日本兵来寺里翻找,幸好老方丈早有准备,用掺了炭灰的假石壁瞒了过去。”他指着石砖内侧,“你们看这上面的刻字,是老方丈留下的,说等‘持镜识画者’来取。”
陈轩凑近一看,石砖内侧果然有行小字:“丙子年秋,玄山先生托此帖于寺,言七十年后自有缘人取之。”丙子年正是1936年,距今日恰好八十四年,想来是老方丈记错了年份。他将《蜀素帖》小心收进锦盒,抬头望向晨光中的古寺飞檐,檐角风铃在风中轻响,像在诉说百年往事。
画中的密语已指引他们找到真迹,但陈轩知道,这绝不会是玄山氏留下的(最后一个谜题——就像那面玄鉴镜,此刻正透过窗棂,将星图的微光投在字帖上,在“拟古”二字旁映出个模糊的月牙印记,仿佛在催促他们继续追寻下一段传承。小林忽然指着字帖末尾的空白处:“师父,这里好像有针孔!”陈轩用放大镜一看,果然有七个细密的针孔,组成北斗的形状,与玄鉴镜上的图案分毫不差。
第1074章:神秘古寺的新线索
在法海寺寻得米芾《蜀素帖》真迹后,陈轩和小林并未立刻返回京城。古寺后的山林里,暮霭沉沉,陈轩站在药师殿旁的老松下,望着那道瀑布,指尖无意识摩挲着玄鉴镜边缘的纹路。镜面上北斗七星的刻痕被体温焐得发烫,他总觉得玄山氏留下的线索不会止步于一幅字帖。
“师父,这都快关山门了,您盯着瀑布看半个钟头了。”小林把《蜀素帖》塞进特制的锦盒,锦盒内衬是乾隆年间的杭纺,触手温润,“要不咱们先去寺里客堂住下?我刚才问过知客僧,说后院有间带火炕的禅房,暖和。”
陈轩忽然弯腰捡起块碎石,朝瀑布冲刷的石壁扔去。碎石撞在某处发出“空”的闷响,与其他地方的清脆回声截然不同。“你看那片石壁,”他指着瀑布右侧三丈远的位置,“水流常年冲刷的地方该是青黑色,唯独那片泛着灰白斑驳,像是后来补上去的。”
小林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果然见那片石壁颜色怪异,边缘还嵌着几株半死不活的野草,根部竟露着新鲜的黄土。两人找来寺里的锄头,刨开野草时,发现土层下埋着块半尺见方的青石板,石板上刻着个简化的“坎”卦符号——坎为水,正是八卦中对应北方的卦象。
“玄山氏的线索总藏在卦象里。”陈轩蹲下身,用玄鉴镜贴着石板照去。镜光穿透石面,隐约映出内部有空洞,他试着将锄头柄插进石板缝隙,轻轻一撬,石板竟应声而起,露出个黑黢黢的洞口,一股混杂着霉味与檀香的气息扑面而来。
洞不深,仅容一人蜷身进入。小林打开手机手电筒,光柱扫过洞壁,惊得几只潮虫慌忙逃窜。洞底铺着层干燥的松针,上面放着个巴掌大的铜匣,匣面雕刻着海水江崖纹,锁扣是只衔着圆环的铜鸟,鸟眼处镶着两颗极小的绿松石。
“这是清代内务府造办处的手艺。”陈轩认出铜匣角落的“景”字款,那是康熙年间造办处总监赵昌的私印,“看来藏东西的人身份不一般。”他用随身携带的细铁丝拨弄锁扣,铜鸟嘴猛地张开,吐出一卷泛黄的棉纸。
棉纸展开后,露出幅手绘的地图,墨迹是用朱砂混着桐油调的,历经百年仍鲜艳如新。图上标注着法海寺周边的地形,在东南角的佛塔位置画着个醒目的红点,旁边用小楷写着“龙尾藏珠”四字,字迹与《蜀素帖》上的玄山氏落款如出一辙。
“龙尾指的该是西山龙脉的余脉,”陈轩指尖点在地图上佛塔西侧的曲线,“你看这道山梁的走向,像不像龙尾摆动的形状?”小林凑近一看,果然见地图上山梁蜿蜒,终点正好落在佛塔处,“那‘藏珠’难道是说夜明珠?”
话音刚落,远处忽然传来钟鸣,暮色中的寺庙响起晚课的诵经声。知客僧提着灯笼走来,见两人捧着地图,合十道:“施主们还在忙?老方丈说若你们没找到住处,可去东跨院的藏经阁暂住,那里暖和,还能避风雪。”
陈轩收起地图,顺势问起东南角的佛塔。老和尚叹了口气,说那塔是北魏年间建的,民国时被炮弹炸塌了半截,后来用水泥草草修补过,因怕坍塌伤了香客,常年用铁栅栏围着。“不过说来也怪,”老和尚忽然压低声音,“每年正月十五夜里,塔基处会泛蓝光,像有什么东西在底下发光。”
这话正应了“藏珠”的猜测。次日天未亮,两人借着晨雾避开景区保安,来到佛塔下。铁栅栏早已锈得不成样子,轻轻一推就开了。塔基果然用水泥修补过,与周围的青灰色古砖格格不入,水泥缝里还嵌着几片民国时期的报纸碎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陈轩让小林用洛阳铲探查,铲头刚入土三尺,就碰到了硬物。两人轮流挖了半个时辰,终于挖出个锈迹斑斑的铁箱,箱盖被铁链缠着,锁是把造型奇特的铜锁,锁芯处有七个小孔,排列成北斗七星的形状。
“用玄鉴镜试试。”小林提醒道。陈轩将镜面对准铜锁,镜上的北斗刻痕与锁孔严丝合缝,只听“咔哒”一声,锁开了。铁箱里铺着厚厚的丝绵,中央卧着颗鸽子蛋大的夜明珠,珠身布满细密的冰裂纹,在晨光中泛着幽幽蓝光,正是清代宫廷档案里记载的“幽渊珠”——传说这颗珠子能随水温变色,遇活水会浮现龙纹。
小林刚要伸手去拿,被陈轩按住。“别动,珠子底下有东西。”他用镊子拨开丝绵,发现夜明珠压着卷绢布,展开后是幅微型舆图,标注着从法海寺到紫禁城的水路,在积水潭处画着个漩涡符号,旁边写着“金銮水脉,潜龙在渊”。
“金銮殿的地基是依水脉而建,”陈轩忽然想起《天府广记》里的记载,“明代修建紫禁城时,特意引玉泉山的活水入内,形成暗渠,难道玄山氏的线索藏在水下?”他拿起夜明珠,发现珠底刻着极小的“玄”字,与玄鉴镜上的笔迹一致。
就在这时,身后传来脚步声。几个穿黑色冲锋衣的人站在晨光里,为首的中年人手里把玩着块玉佩,玉佩上“玄山”二字清晰可见。“陈先生好手段,”中年人笑了笑,露出两颗虎牙,“这颗幽渊珠,我们找了三代人。”
陈轩将夜明珠塞进怀里,悄悄给小林使了个眼色:“你们是玄山氏的后人?”中年人摇摇头,从背包里掏出本线装书,封面上写着《玄山秘录》,“我们是守秘人,负责看管线索,等真正的有缘人出现。现在看来,你就是那个人。”
他翻开秘录,指着其中一页:“幽渊珠能指引暗渠入口,但要打开机关,需《蜀素帖》上的墨粉。米芾的墨里掺了朱砂和珍珠粉,遇活水会显影。”陈轩忽然明白,为何玄山氏要将线索分藏两处——单一物件毫无用处,唯有集齐才能解开下一段谜题。
晨雾渐散,佛塔的影子在地上拉得很长。陈轩望着远处紫禁城的方向,那里的琉璃瓦在朝阳下泛着金光。他知道,积水潭的暗渠里,一定藏着更惊人的秘密,而那幅《蜀素帖》和幽渊珠,不过是打开秘密的两把钥匙。小林忽然指着夜明珠,惊呼道:“师父你看!珠子在发光!”
只见幽渊珠的蓝光忽然变亮,在舆图上积水潭的位置投射出个清晰的光斑,光斑里隐约浮现出座宫殿的轮廓,殿顶的鸱吻栩栩如生,正是太和殿的模样。
喜欢天眼鉴宝:我的传奇鉴宝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