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明的儿子韦砚,自幼跟着父亲在药铺里打转,听着祖父韦明讲当年韦神(韦衍)的故事长大。他不像祖父那般执着于“顺时采药”,反倒对星经抄本里的“星轨测算”更感兴趣。
十五岁那年,镇上突发怪事——连续三个月看不到月亮,夜晚漆黑如墨,百姓们人心惶惶。韦砚翻遍抄本,在夹缝里找到一行小字:“月隐于昴,需引七宿之火照路”。他揣着祖父留下的罗盘,带着几个青年往昴星方位的山上去。
山路崎岖,韦砚却凭着罗盘上跳动的星针辨方向,竟真在山涧旁找到一块会发光的陨石。他将陨石带回镇,悬在镇中心的老槐树上,光芒虽不及月亮,却也照亮了半个镇子。百姓们都说,这是韦家的星星又显灵了。
后来,韦砚成了镇上第一个会“观星定历”的人。他根据星经改良了历法,标注出何时播种、何时收割最准,镇上的收成一年比一年好。有人劝他把历法卖给出钱的大户,他却笑说:“星星是大家的,规矩也该让大家知道。”
他还在药铺旁盖了间“观星屋”,每逢初一十五,就召集孩童来讲星象故事。孩子们最爱听他讲韦衍当年“以星轨破邪术”的传说,韦砚总会指着窗外的星空说:“先祖的星星一直在呢,就看咱们能不能读懂它的话。”
有年冬天,瘟疫蔓延,韦砚按抄本里“荧惑守心,需以连翘配北斗草”的方子配药,救了不少人。事后有人问他怕不怕担风险,他指着观星屋顶上的铜制星盘:“星星指的路,错不了。”
韦家的故事,就像那盏陨石灯,在岁月里明明灭灭,却总在需要时亮起微光。后来,观星屋成了镇上的学堂,孩子们课本的第一页都印着一句话:“星在天上,路在脚下。”
韦砚的孙子韦珩,是个不爱看星、却痴迷于“造物”的少年。他总说:“星星定了规矩,人得琢磨着用规矩过日子。”
镇上的磨坊用了几十年,石磨转得慢,还总卡粮。韦珩蹲在磨坊看了三天,又翻出韦家传下来的旧星图——图上标注着“斗柄指东,万物皆春”,说的是北斗方位与季节的关联。他忽然想到,石磨的转动若能仿北斗星的轨迹,会不会更省力?
他拆了自家的旧木凳,削出七个大小不一的木轮,按北斗七星的位置嵌在磨盘旁,又用铁链将木轮连起来,借水流的力道带动。试转那天,全村人都来看热闹,只见木轮如星轨般转动,石磨竟真的快了一倍,卡粮的毛病也没了。
“这叫‘北斗磨’!”韦珩抹着汗笑,眼里闪着光。
后来,他又照着星经里“银河九曲”的描述,在村边挖了条弯弯曲曲的水渠,引山泉水灌溉梯田。水渠绕过七道坡、九道坎,正合“九曲”之意,水流得又稳又匀,往年浇不到水的高地,也长出了饱满的稻穗。
有人打趣他:“韦家出了个‘鲁班’,忘了观星的老本行喽。”韦珩却指着水渠里倒映的星光:“你看,水走的路,不还是星星指的道?”
那年冬天,邻镇起了大火,风助火势,烧了半条街。韦珩带着村民赶去帮忙,见火势顺着风向蔓延,他忽然想起星经里“箕星主风,其形如簸箕”的记载——箕星的方位,正是风来的方向。
他让人在箕星对应的西北方砍出一条防火带,又组织人往东南方的房屋泼水。果然,风虽猛,火却被挡在了防火带外,保住了大半镇子。
“不是我能耐大,”事后韦珩对人说,“是老祖宗早把天地的脾气写在星上了,咱照着做,错不了。”
韦珩老了后,把自己造的木轮、画的水渠图都收在一个木箱里,箱子上刻了句话:“星是天的图纸,人是地的工匠。”
如今,那“北斗磨”早换成了电动碾米机,水渠却还在滋养着梯田。韦家的后人或许不再造木轮、挖水渠,但每当有人拿起农具、翻开农书,总有人会说:“这法子,当年韦珩琢磨的时候,怕是看了星星的吧?”
韦氏的故事,就这么顺着星轨、沿着水渠,融进了一代代人的日子里,不声不响,却从未断过。
喜欢一万个小故事
十五岁那年,镇上突发怪事——连续三个月看不到月亮,夜晚漆黑如墨,百姓们人心惶惶。韦砚翻遍抄本,在夹缝里找到一行小字:“月隐于昴,需引七宿之火照路”。他揣着祖父留下的罗盘,带着几个青年往昴星方位的山上去。
山路崎岖,韦砚却凭着罗盘上跳动的星针辨方向,竟真在山涧旁找到一块会发光的陨石。他将陨石带回镇,悬在镇中心的老槐树上,光芒虽不及月亮,却也照亮了半个镇子。百姓们都说,这是韦家的星星又显灵了。
后来,韦砚成了镇上第一个会“观星定历”的人。他根据星经改良了历法,标注出何时播种、何时收割最准,镇上的收成一年比一年好。有人劝他把历法卖给出钱的大户,他却笑说:“星星是大家的,规矩也该让大家知道。”
他还在药铺旁盖了间“观星屋”,每逢初一十五,就召集孩童来讲星象故事。孩子们最爱听他讲韦衍当年“以星轨破邪术”的传说,韦砚总会指着窗外的星空说:“先祖的星星一直在呢,就看咱们能不能读懂它的话。”
有年冬天,瘟疫蔓延,韦砚按抄本里“荧惑守心,需以连翘配北斗草”的方子配药,救了不少人。事后有人问他怕不怕担风险,他指着观星屋顶上的铜制星盘:“星星指的路,错不了。”
韦家的故事,就像那盏陨石灯,在岁月里明明灭灭,却总在需要时亮起微光。后来,观星屋成了镇上的学堂,孩子们课本的第一页都印着一句话:“星在天上,路在脚下。”
韦砚的孙子韦珩,是个不爱看星、却痴迷于“造物”的少年。他总说:“星星定了规矩,人得琢磨着用规矩过日子。”
镇上的磨坊用了几十年,石磨转得慢,还总卡粮。韦珩蹲在磨坊看了三天,又翻出韦家传下来的旧星图——图上标注着“斗柄指东,万物皆春”,说的是北斗方位与季节的关联。他忽然想到,石磨的转动若能仿北斗星的轨迹,会不会更省力?
他拆了自家的旧木凳,削出七个大小不一的木轮,按北斗七星的位置嵌在磨盘旁,又用铁链将木轮连起来,借水流的力道带动。试转那天,全村人都来看热闹,只见木轮如星轨般转动,石磨竟真的快了一倍,卡粮的毛病也没了。
“这叫‘北斗磨’!”韦珩抹着汗笑,眼里闪着光。
后来,他又照着星经里“银河九曲”的描述,在村边挖了条弯弯曲曲的水渠,引山泉水灌溉梯田。水渠绕过七道坡、九道坎,正合“九曲”之意,水流得又稳又匀,往年浇不到水的高地,也长出了饱满的稻穗。
有人打趣他:“韦家出了个‘鲁班’,忘了观星的老本行喽。”韦珩却指着水渠里倒映的星光:“你看,水走的路,不还是星星指的道?”
那年冬天,邻镇起了大火,风助火势,烧了半条街。韦珩带着村民赶去帮忙,见火势顺着风向蔓延,他忽然想起星经里“箕星主风,其形如簸箕”的记载——箕星的方位,正是风来的方向。
他让人在箕星对应的西北方砍出一条防火带,又组织人往东南方的房屋泼水。果然,风虽猛,火却被挡在了防火带外,保住了大半镇子。
“不是我能耐大,”事后韦珩对人说,“是老祖宗早把天地的脾气写在星上了,咱照着做,错不了。”
韦珩老了后,把自己造的木轮、画的水渠图都收在一个木箱里,箱子上刻了句话:“星是天的图纸,人是地的工匠。”
如今,那“北斗磨”早换成了电动碾米机,水渠却还在滋养着梯田。韦家的后人或许不再造木轮、挖水渠,但每当有人拿起农具、翻开农书,总有人会说:“这法子,当年韦珩琢磨的时候,怕是看了星星的吧?”
韦氏的故事,就这么顺着星轨、沿着水渠,融进了一代代人的日子里,不声不响,却从未断过。
喜欢一万个小故事